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可若是拖延时日,保不准会有什么变化。
李达真不知道韩冈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在他的心里,蔡京的威胁,还比不上刑恕?
当然,这不是李达能够考虑的事,他只要办好自己该办的,然后在韩冈那边留下份人情就好了。
……………………
刑恕被大理寺确认是自缢而亡。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一些人最后的一点不安,也终于放了下来。
几名骑手连夜从新郑门出了京城,然后一路向西狂奔而去。
京内京外稍大一点的动静,现如今都在皇城司的监视下,那几位骑手的离开,也没能瞒过王厚的耳目。
次日一早,宣德门前,韩冈笑着对苏颂道,“西京的那几位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玉昆。”苏颂瞥了眼韩冈,“你之前好像也这么说过。”
“前几天睡觉,他们还得学司马十二,用个圆木做枕头,现在可以用个软和点的了。”
苏颂微微一笑,神色变得深沉起来:“司马君实啊……不知道《资治通鉴》什么时候能修好?”
“天知道。”
韩冈摇摇头,以司马光的写作速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写完这部史家名著。
“《本草纲目》呢?”
“……天知道。”韩冈又摇头,哈哈笑了两声:“太史公修《史记》,用时十三载。班固修《汉书》,二十年未成。本朝司马十二用了十多年也没将《资治通鉴》写好,所以我们也不必着急。”
“薛文惠修《五代史》,用时一年半。”
“可能与《史记》《汉书》放在一个书架上吗?”韩冈笑问道。
开国初年,薛居正受命修《五代史》,只用了不到两年就完成了。这个速度,不仅让后世史家诟病不已,就是同一时代的士人,也多有不满。所以才有了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苏颂反问:“历朝历代,又有哪部史书能与《史记》、《汉书》并列?”
“若论文教,本朝不让汉唐。这修史比不上,有伤盛德啊。”
苏颂转过头来,深深的看了韩冈一眼:“玉昆……你想要把谁打发去修史?”
韩冈微微眯起了眼睛:“出外监盐茶酒税,居京中编纂类书,子容兄会怎么选?”
……………………
留在大城市中做官妓,还是去边州嫁给卒伍?
韩冈还记得王韶曾经这样问过自己。
一直以来,韩冈都对官妓制度极为反感,自纳了周南之后,更是绝足欢场,从不参加召官妓过来佐酒的聚会。
当初,他曾经与王韶、王厚议论过将犯人妻女收入教坊这样的处罚,实在是有违圣门大义。
儒门讲究气节,却将女子失节作为处罚。
韩冈当时都说,将她们们远嫁戍卒也行,一辈子都只能打光棍的士兵很多。
当时王韶问了韩冈两个问题:
第一,有人愿意嫁吗?对绝大多数官妓来说,去边疆过一辈子比死都可怕,何况还是嫁给卒伍,王韶让韩冈去教坊问问有几个愿意嫁给赤佬,而且是不知多少岁的赤佬。
第二,万一那个戍卒积功得官该怎么办?
在韩冈来看,前一件事,那是针对已经习惯了浮华的官妓,犯人的亲眷在还没有沦落时,至少其中大部分还不至于愿意将自己的姓名列入贱籍,要后悔,也是嫁过去后才会后悔。
后一件,就是想得太多,难道说一个罪犯的亲眷,还能唆使得动丈夫犯法?若是怕她做了官夫人,朝廷不好安排,直接让士兵娶妻后离开军队屯垦边疆就行了。
接下来王韶怎么说的,韩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他只记得自己没有说服王韶,而王韶也没能说服自己。另外还有讨论的起因——当时讨论的,其实是一桩本家户绝、只有出嫁女的遗产继承案。
出嫁的女儿,就不算这家的人,只要不是株连姻亲,便不会受到牵累。但未出嫁的在室女就不一样了,一并要受牵连,往往没入教坊。虽说可以不死,但由此沦入贱业,也不比丢掉性命好多少。
不过相对的,在继承权上,在室女就比出嫁女要大得多。若有兄弟,在室女至少能拥有三分之一的继承权,无兄弟就能继承全部家产。另外归宗女——也就是丧夫或是离异后回家的女儿——也拥有与在室女相类似的继承权,但继承权要稍低一等。
而出嫁女,即便是没有其他儿女继承门户的情况,也只能拿到家产的一部分,一般只有三分之一,其余没入官中,而且还有上限,不得超过两千贯,‘给出嫁诸女并至二千贯止’,除非遗产很多,超过两万贯,这才会请天子决定增加多少:‘若及二万贯以上,临时具数奏裁增给’。
当时韩冈和王韶、王厚,就这么莫名其妙的从出嫁女的遗产继承,扯到了教坊上面。那时候,熙河路还是天边的浮云,陇右最为富庶的巩州还只是一个边境的寨堡,未来的两位宰辅和一名横班,只能屈居在简陋的房间中,门外倒是还站了一名安西都护府都护,和一位功绩显赫的州将。
而之所以突然间会想起来这件事,当然与出嫁女的继承权无关,一方面是因为早上在宣德门外,问了苏颂一个有些类似的二选一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正在于韩绛、张璪议论的话题。
这个话题并非是如何处置大逆案与案犯官们的家属,在整桩案子还没有结案之前,除了那几个为了安定人心而特旨处置的主犯,所有人犯不可能先于案件之前进行宣判,他们的妻女亲眷当然也不会例外。
而是一个韩冈前世曾经听闻多次的名字,而且总是与当今的大文豪联系在一起的名字。





宰执天下 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14)
【第二更】
“这个王朝云,虽是女流,又是乐籍出身,不过倒是难得忠心。其他侍妾都忙着逃出生天,就她不肯出去。”
张璪轻轻拍着手中的奏章,对在座的两名同僚说着。
按照法令,官员犯法之后,其蓄养的侍妾侍婢,皆尽发遣,只有名登族谱的妻室才会受到惩处。
苏轼既然成了大逆案的从犯,苏轼的妻子也就全都给收进狱中。但他的一众侍妾,在查明与案件无关之后,便一个个都放了出去。王朝云并非苏轼妻室,只是侍妾,而且还没有为苏轼剩下子嗣,现在却是死心塌地的要留在狱中,照顾主母。被强行架出去后,硬是留在开封府门前痛哭。
事关重案,当事人又极为出众,才两天的时间,就闹得城中尽人皆知,连报纸上都开始报道此事。甚至有传闻将王朝云此举,与沈括连着几日告病联系在一起。
沈括本就因为家里的葡萄架子而焦头烂额,现在又是遇上了这么一场无妄之灾。赶又不好赶,关又不好关,在整件事传遍了京城之后,他对此便不敢擅专,上书请求朝廷决定。
“国家自有法度,犯法之人不能脱狱,无关人等也不能随意关在狱中。王朝云非是苏轼妻室,她本人想留也不该留!”韩绛说道。
其实这件事根本没必要让大宋的宰相、参政浪费上半刻时间,可开封府的奏章上既然已经提了此事,宰辅们就得将自己的处置意见写上去,以供太后参考。
“将她安排在临近的尼庵中,容她去探视苏轼,并照看苏轼妻室。”
“玉昆,你对苏轼倒是宽待得很。”韩绛对韩冈说道。
“忠孝之举,本就值得奖誉。正好也能反衬出苏轼的所作所为……何况韩冈不做,章子厚也会做的。”
韩冈如此安排,却非为了苏轼。
既然王朝云愿意为苏轼付出,就让她实现自己的愿望。对韩冈来说,只是顺水推舟而已,也让记忆中的故事,在时间、事件都变得完全走样的情况下,依然能有着原本的模样。
“不过沈括也是,这么点小事就办不好?”张璪抱怨着,却拿起笔,在一张之后写下方才韩冈的意见。
虽然这种事不值得让日理万机的太后浪费时间,但一些奇闻轶事,让太后看着散散心也是好的,免得将精神放太多在与政事堂争夺权柄上。
“沈存中现如今快结案了,无法分心。他也是太爱惜羽毛了。”韩冈说道。
韩绛立刻呵的一声嗤笑,完全不在意正当着韩冈的面。沈括要真的在乎自己名声,当初就不会反复不定,哪边势大就往哪边倒了。
韩冈脸也不红,继续为沈括辩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两句话的功夫,张璪已经收起笔,将沈括的奏章放到宰辅们已经写好意见的一堆奏章中,听到韩冈说,不屑道:“沈括到底能不能改,还是问他家的张氏吧。”
韩冈都不好为沈括辩解了。
朝廷中这段时间本就忙得很,而开封府更是负担着赵颢、蔡确大逆案的审判,沈括却突然间请两天的病假。如果是真的生病了倒也罢了,但他哪里是生病,分明是被葡萄架子砸伤了,没法儿见人。
昨天就有御史上本说沈括闺门不肃——并不是说沈括头顶上的帽子换了颜色,而是他对妻室管束不严,有违礼教——如果定案的话,沈括最轻也得罚铜。
韩绛也是不屑的一笑:“家里的浑家都治不住,还指望他能制得住三军和外敌?”
“还可做房玄龄。”韩冈笑道。
房玄龄怕老婆是出了名,顺着韩绛的话,沈括就可做宰相了。
韩绛摇摇头,对韩冈坚持回护沈括大感无奈,“沈括的儿子还在玉昆你的门下吧?”
“沈存中的长子博毅去年就上舍及第了,次子清直如今正在横渠书院读书。”
韩绛摇头,也难怪韩冈会回护沈括,而沈括又会坚持投韩冈的票。
张璪这时拿起一本奏章,来自于开封府,是关于一众大逆案人犯的财产问题。
由于此时还没有定案,当然还不可能抄没家产,所以犯人们的家产仅仅是封存起来,给贴上封条。
派出去封存财产的官吏只是走了那么一圈,各家少说也有半数浮财落入了参与者的手中,也就是一干犯官的家产加起来也不算太多,远远比不上三位已经抄家的宰辅,更不可能到‘和珅跌倒,嘉靖吃饱’的等级,也没人会去计较这点损失。占大头的地产、田产不损失,就没有问题。
只不过那些犯官的家中,如今都空无一人,尽管有封条封门,可京城百万人口,少不了一些不肖之徒。好几家都被偷儿摸得一干二净。开封府上奏,表示府中人手严重不足,需要朝廷加派士卒来看守门户。
这是请求增兵的,顺道推卸责任,而且后者更重要一点。
“该如何处置?”
“兵给他就是了,但贼要抓到。”韩绛一声冷笑。
张璪又问过韩冈的意见,见韩冈不反对,便随手写了几个字,准许了沈括的请求,但要求开封府要尽快抓住贼人。
“曾布家还有两个在室女……”
韩冈指着另一份奏章,依然是来自于开封府,说得是曾布、薛向两人妻女的处置。
曾布、薛向,早早的就被确定发配交州,所以开封府那边还没有定案,两人的家眷都已经开始发落了。
张璪道:“在室女若已定了人家,可先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履行婚约,若不愿娶回,也只能依照法令了。”
“玉昆你看呢?”
韩绛和张璪都知道,曾布家的女儿是王安国妻子的亲侄女,韩冈又是王安石的女婿,也算是亲戚。特意提起此事,必定是想解救的。
“理应如此。不过若男方不愿践约,也不必送入教坊,一起跟着南下便是。曾布妻魏氏,薛向妻柳氏都可以如此安排。”
曾布家的女儿,多半已经聘人,若是男方愿意娶回去,韩冈也不觉得有必要硬是让良家女子沦入贱籍。即使不愿意,也没必要送人进火坑。
“留在京师尚能活命,去了南方可不一定能熬到明年。”张璪道,“男丁须远流,女子能安居,这本就是律法宽容之处。不见曾巩、曾肇流放岭南了吗?”
韩冈苦笑了起来,与王韶当初说法真没多少区别,生命和名节之间,的确不好做决定,“让她们自己选吧,留京在教坊,或是南下随夫、随父。”
“也好。”韩绛没当回事。又不是什么大事,而且韩冈的提议,在太后那边一句话就能通过。
“说到曾布……”韩绛又说道,“曾巩、曾肇这两人,朝廷处断得重了。”
“的确。”韩冈点头。
曾巩、曾肇这两位曾布的异母兄弟和他们的儿子,因为是男丁,故而被发配岭南,只是没有交州那么远,而是雷州、新州——‘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里面的雷州、新州。
曾布算是主犯之一,只比蔡确低一级,他能逃过一死,的确是朝廷的宽大,不过曾巩、曾肇两人的判决的确是重了。
当时朝廷议论的是如何处置曾布、薛向,由于之前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最后做决定时太过匆忙,对判罚不及细究。另一方面也是曾布、薛向的判决实在是太轻了,十恶之罪都能逃了一命;所以在他们的兄弟子侄身上做了补偿。
“但不好改了。”张璪说道。
如果以对曾布的判决为标准,曾巩、曾肇最多也只是追夺出身以来文字,削职为民。但是用御玺盖上了红印的诏书,是不可能简单的收回,更不会为了几名叛贼的亲属而收回。
“可以等以后大赦时让他们能回来。曾布、薛向遇赦不得归,但曾巩,曾肇并没有。”
“嗯。”韩绛轻轻颔首,也不知他是为谁出头。
包括曾巩、曾肇在内的曾布、蔡确两名叛逆的近亲,全都是发配了岭南。
在京内的,早已上路。在京外的,就算距离最远一位,现在也应该已经被派出去的使者收捕归案,押解南下。
反倒是对蔡确亲族,以及其他党羽的审判,一直拖到现在。
在元佑元年的礼部试即将开始,而第二次廷推也近在眼前的时候,对一众叛贼党羽,以及叛逆亲族们的审判终于告一段落。
尽管沈括因‘病’耽搁了几天的审理,但朝廷对他的要求并非是穷究,而是尽快结案,而且在王朝云一事后,他也怕再闹出什么幺蛾子的事,所以当权知开封府带着依然显眼的指爪印,在大堂中坐了六天之后,赵颢、蔡确大逆案,便有了一个结果。
来自开封府的卷宗,在政事堂中厚厚堆了一摞。
从犯人的自供,到证人的证言;从审判时的记录,到沈括亲笔写的判词;还有数以千计的证物的详细单据,与大逆案有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宰执天下 第九章 旧日孤灯映寒窗(上)
周围人流如织,却安静得听不到几句人声。
大多数人都在念念有词,低着头,只看着脚下。
开宝寺的铁塔下,这样的场面并不鲜见。每到正月初一、四月初八、腊月初八等节日,开封府中有数的大丛林,总是会这般人头涌涌,却又安静的只有唱经呗诵的声音。
不过,这并不是佛诞日或元日进香。
皇宋三年方得一次的抡才大典——进士科礼部试,终于在今天开始了。
数十步之外,贡院的大门敞开,汹涌的人流正慢慢的汇入贡院之中。
间中有几声来自于贡院守卫的呵斥,但反而更显得人流安静得异常。
远在贡院前街两端的街口处,开封府便设下了鹿角栅栏。所有送考之人,全都给拦在了外面,能走进这条街的,要么是应考的贡生,要么就是官员,至少得有着身份证明才能通过。
黄裳并非第一次站在科场外,但作为旁观者还是第一次。
原来身处在数千人中,完全没有感觉到有这般安静。当时只顾着回忆自己事前写好的猜题文章,走了几步又去想会不会再次落榜,到了门前,就收拾心情,完全不去看周围的情形。
每一科上京应考的数千贡生,仅仅是天下间数百万读书人的一小部分。从数千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四百名进士中的一员,说比例,比不上百里挑一的州中解试,但这是与天下间数以百万士人中的佼佼者同场竞争,难度自是又上了一层。
所以在当时,黄裳的心中只有紧张,身在人群中,只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不像现在,已经处在人流之外。
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红尘之中,这才叫超脱。
而自己,是超脱了。
站在开宝寺的牌楼下,黄裳看着一名名装束各异的士人从他的面前走过。
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老的能须发花白,年幼的就只有十七八。
黄裳刚刚看见一名只有十三四的贡生走过去,不知是天生个矮加娃娃脸,还是当真只有这个岁数。不过有别于周围同伴的紧张和小心,那位贡生倒是显得趾高气昂,意气风发,大概当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黄裳无声的笑了起来,曾几何时,他也是如此意气风发。
十七岁第一次州中应举,便高中前三,当时以为一榜进士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但十余年下来,却颗粒无收,纵然一次次的州中解试都能名列前茅,但一到京师,便铩羽而归。
如果是关西、河东等处士子倒也罢了,州中头名到了京中能列名榜末已是侥幸,但自家乡里是福建路南剑州,天下各路应举之难无如福建,而福建应举之难则无如南剑,多少乡中远在自己之后的士人,都陆陆续续考中了进士,而自家却依然只能一次次的遗恨科场,这让他情何以堪?
直到游学到任官襄州的族兄那里,遇上了韩冈为止。黄裳选择了仿效韩冈,先为幕僚立功得官,有了官身再去应考。
换了心境,也许原本在科场上拥堵在心中的才学,便能够发挥出来的。
其实也算是畏难而退了。
不过黄裳当日拜入韩冈门下的时候,决然没有想到,自己甚至能够跳过礼部试和从来无缘一见的殿试,直接拿到进士资格。
黄裳已经由太后钦赐进士出身,与眼前的这些犹在贡院门前紧张得发不出声的贡生,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但黄裳的心情反而更为紧绷。
新进士张榜,琼林苑赐宴,接下来就是轮到他上殿了。
不过想要拿到上殿参加御试的机会,还要经过三馆馆阁成员的考核,也就是所谓的阁试——这才是最大的难关。
本朝自开国以来,通过制科的士人数量都没超过五十人。
而本朝的进士有多少了,一万、两万,还是三万?黄裳估计从没有人数过,但绝对是通过制科人数的数十倍——这还是包括开国之初的几十年,进士科平均每科只有十几二十人通过的情况。
就是现如今的朝堂中,有着进士头衔的,至少两千人,占据了朝官的绝大多数,同时也是地方各级亲民官的主体。而当今还在朝中的制科出身官员不过两手之数,前日还刚刚少了一个,贬了一个。
为什么制科多年来就那么几十人能够通过?主要就是阁试一关刷去了太多滥竽充数之辈,那是远比礼部试更为严格的考核。
否则到了御前,几句好话一说,说不定就能让天子晕头转向,加之上表举荐的重臣,也多半在殿上,配合着搭个腔,一个制科出身的资格就轻松到手。
可以想见,阁试的题目必然是往难里出,出的简单了。让太多人通过,岂不是伤了崇文院的名声?三馆秘阁中的成员,想来也必是以无人通过为荣,以放人过关为耻。
依靠恩主提前拿到的进士出身,万一连阁试都通不过,黄裳可没脸再去见韩冈。
不过黄裳若是没有些自信,就不会到开宝寺这边来。
来此目送贡生,可以说是感慨,也可以说是怀念。
因为这一切已经与他再无关系。
这段时间以来,黄裳对经史典籍以及历代注疏的攻读,远比旧时更认真了十倍。半年多下来,自觉学问又精深了一层。若是回去考进士,也许也能一争前十。
黄裳的嘴微微抿了起来,与眼神一般的坚毅。
此番赶考,是为了成功,不是为了再一次的失败。
……………………
“黄裳!”
走在身边的张驯突然叫了一声。
声音刚出口就给他压低了,但宗泽听到了,向周围看过去,立刻就在开宝寺的牌楼下找到了目标。
宗泽多看了两眼,也终于将人给认出来了。
的确是韩冈那位有名的幕僚。
“他来这里做什么?”
张驯的口气有着难以压抑的愤怒。
马上就要参加礼部试的贡生,看到一名刚刚从太后手中混到了一个进士资格的幸运儿,的确是该愤怒的。
宗泽同样有些不解,黄裳转眼就要去参加制科考试了,却为何在今天跑到开宝寺这边来?
“当不会是为了上香。”宗泽不知道黄裳是不是来这里看贡生入考场,但想来总不会是去开宝寺上香的,“去二圣庙会更灵验一点。”
“谁管他那么多。”张驯带着怒气,“子夏子路会庇佑这种幸进之辈?”
宗泽微微一笑,对张驯的攻击保持了沉默。
要说功劳,黄裳两次在河东辅佐韩冈的表现,的确远不如韩冈当年在熙河辅佐王韶的表现更加耀眼
当年韩冈可是在王韶、高遵裕两位上司追击蕃军残部,独立支撑一路军政,不仅仅击退了乘机来犯的西贼,还接连挡回了两道要求撤军的圣旨,平复了河湟拓边功亏一篑的危机。
拥有那样的功劳,先帝都没有赐予韩冈一个进士出身,而黄裳的功劳仅止于辅佐,却轻易的拿到了。
1...10251026102710281029...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