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难怪!”
听说到眼前的不是铁鹞子,而是护翼夏主的环卫铁骑,韩冈先是一惊,随后也为之释然,要是数万铁鹞子都是眼前敌军的这般水准,莫说罗兀,关中都能打下来了。
韩冈对西夏军制也稍有了解,铁鹞子和步跋子,相当于大宋的马步禁军。而与大宋一样,在兴庆府,也有护卫天子的班直,总计六班,不离夏主左右。另外,在西夏国主身边,又有一支精锐的铁骑环卫,当夏主出行时护翼在侧。总计三千骑,分作十部。这一部,便正是三百人!
“今次若不是夏国母梁氏领兵亲征,就是梁乙埋来了。除了他们以外,环卫铁骑不会出动。”种朴继续说着。
‘不管是谁来,都应该派人出战了。’韩冈心里想着,不论是铁鹞子还是环卫铁骑,再让这群党项骑兵继续耀武扬威下去,城中的军心士气就要打着滚往下跌。有过几次战阵经历,韩冈对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也算有所了解,也明白士气和军心是胜利的关键。
也正如韩冈所想,主帅高永能也不会眼睁睁的着敌军的骑兵像斗鸡一样在战前炫耀着自己勇武。
立于城头上,猎猎作响的高字将旗下的主帅高永能,已经连番号令,几个传令兵拿着令旗四散而去。片刻之后,战鼓在敌楼上响了起来。城门支呀呀的打开,近八百人骑兵从城门中奔驰而出,激烈的蹄声与缓步行进的环卫铁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出城后,转瞬就在城外排了开来。
两个指挥的骑兵当先出战,起来高永能是打算用更多的兵力尽快解决敌人的这支精锐部队。身处在城头上,韩冈还可以到南门处,也开了半边城门,第三支骑兵指挥,悄无生息的离开了城中。
‘这是要包抄啊……’
“守城最忌闷守,倚城而战才是正道。让敌军杀到城下,城内的军心都要出乱子了。”种朴大概以为韩冈对战之事并不了解,向他悉心的解说着。
第一次交锋并不会决定战局,但足以影响城中的士气。高永能一口气派出了三个指挥的骑兵,不仅仅是为了把西夏人驱逐出罗兀城的周边,而分明是希望通过歼灭、至少是痛击这一支精锐铁骑,从而树立起城中守军的信心。
即将于党项军中最为精锐的一支骑兵部队交手,出城骑兵奔烈如雷的蹄声中听不到半丝犹豫。面对两倍于己的宋人骑兵,这一队环卫铁骑也是充满自信,见到城中守军出战,便立刻纵马前冲,从徐缓的山间溪流一转而变成了高坝泄水,并不退让半分。
两支骑兵飞快的接近,奔驰的战马在身后卷起了漫天烟尘,遮蔽了外界的视线。一往无前的气势,就像是龙门处的黄河激流。不过双方并不是缠战,两军在城头上的战鼓声中交错而过,便各自远离。只在交汇处,两边都倒下了十几骑。
一次近乎平手的对冲,让两军战意熊熊燃起。同时掉转头来。掌旗官高高举起的旗帜猛然向前斜倾,双方都又再次冲杀上前。
厮杀中的呐喊声传遍战场,城头上的战鼓激荡。种朴得热血沸腾。到己方的骑兵落马,他就握紧拳头。而见到铁鹞子栽下马去,他又连连叫好。还不时的望向高永能,脸上一派跃跃欲试的神色,大概是想向高永能申请出战。
几次交锋过后,双方犹不见疲态。虽然个人战力不及对手,但出战的八百骑兵,仗着人数的优势依然维持着均势。而环卫铁骑也没有退让的意思,重新调整队列,准备再一次的冲锋。
就在这时,一队宋人骑兵突然从西北侧冲进战场,赫然是方才悄悄从南门离城的那一个指挥的骑兵。他们从罗兀城南面的小道绕到了环卫铁骑的侧后方,意图进行夹击。
突如其来的骑兵,彻底扭转了战场上的僵局。四比一的比例,加之又是包抄,让环卫铁骑顿时失去了战意。见到宋人的又一支骑兵出现在侧翼,已经不到取胜机会的环卫铁骑,终于开始退却。
南北两侧的宋军骑兵自然不会任由他们如此离开,歼灭对手的机会不会放过。但环卫铁骑的撤退行动出奇的娴熟,轻轻松松就从纠缠上来的敌人手中脱离。而他们在临走时,还不忘带走倒下的同袍。除了十来具尸体由于坠马位置的关系,而被宋军的抢先一步夺占过来,其他尸体都一起被架上了马,一起带走了。
一次算得上是激烈的交锋,斩首就只有十五具。这平手时的斩首功果然不容易,要想拿个大的功劳,就必须是围歼或是伏击的情况。但出战的骑兵终究还是逼退了西贼先锋,让他们不复来时的气焰,城上城下便是响起一片欢呼声。
种朴也尽是喜色,环卫铁骑是党项人手中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除了西夏国主手上的三千人之外,也只有各大豪族中还个有两三百与之相当的私兵。前面八百骑兵与之交手而不落下风,虽然是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也足以让大宋孱弱的骑兵部队因此而感到自豪——要知道,大宋让契丹骑兵也要绕道的步兵,到现在还没有出战。
带着斩获的敌军尸骸,出战的骑兵胜利回返,高永能极大方的撒下了让所有骑兵欢呼的丰厚赏赐,又下令将十几具敌军尸体,剥光了倒掉在城头上。
到如同风鸡风鸭一样被挂在城墙上的西贼尸骸,种朴低声对着韩冈说着:“士气已振,接下来面对西贼主力,就不用担心了。”
就在环卫铁骑离开的大约一个时辰后,大地开始震颤,北方远处的尘头大起。滚滚的尘烟如同潮水一般向罗兀城方向扑来。从这个阵势上,绝不再是三百人的小打小闹。而是少说也有三五千人的数目。
西夏人的前军主力终于到了。
而赶在他们抵达前,城门再次打开,三千步卒披甲持戈,腰携弓弩,自城中鱼贯而出,汇入了城墙前的空地,转眼已是阵列俨然如山,其凛凛之威,与之前的骑兵出战不可同日而语。
序幕方才已结束,正篇即将开场,但韩冈没有再继续下去的意思,而是调转身,准备下城。
“玉昆?!”种朴瞪大眼睛,惊讶的叫道。
“不了。”韩冈回身摇头,“我还有正事要做。在城头上着,却是什么用处都没有。”
两人现在都可算是闲人,高永能基本是就不会让种谔的儿子上阵前,而韩冈他的任务则是救死扶伤。自从开战后,高永能就没有向韩冈和种朴他们这边瞟一眼,样子就知道,无意让他们插足指挥之事。
但已经到了高永能和罗兀城中的军队,敢于出战与敌正面厮杀的胆气,韩冈暂时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这对他来说也是足够了。
……白天在罗兀城下的初次交锋,给了轻松击破宋军前沿小寨后,正得意洋洋的党项人当头一棒。一开始准备给宋人下马威的环卫铁骑无功而返,而接下来的更大规模的交手,再一次让党项人体会到,宋人越发优良的弓弩水准。
杀伤范围超过百步的数千硬弩,于同一时刻一齐发射,铺天盖地如飞蝗一般的景象,让跟随前军,在后压阵的梁乙埋也为之胆寒。而战后数以百计的伤员,更是让梁乙埋头痛不已。仅仅是野战就伤了这么多,到了攻城的时候,占据地利优势的守军手上的弓弩,威力必然更强。
“浪讹迂移。”梁乙埋在中军大帐中左右列队的将领中叫起了一人,“你觉得今次罗兀城中守军战力如何?”
浪讹迂移是统领环卫铁骑第二部的将官,今天的第一战,就是他带着手下的骑兵跟罗兀城中的守军对冲了一番。
听到梁乙埋想问,他当即摇头:“不好打!”
“宋人果然善于守城,”梁乙埋对帐中众将说道:“还是照计划去抚宁堡。夺下了那里,罗兀不攻自破!”





宰执天下 第322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16)
第22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6)
夜深了,罗兀城疗养院的病房内还是有着灯光。
两间大型营房改造的病房,总计上百张床位上,躺满了伤兵。而且都是重伤员——轻伤包扎一下就归队,只有重伤才会留医。浓烈的药味弥漫在房内的空气中,还有断断续续的呻吟,让人不忍卒听。
现在罗兀城的护工基本上都是才挑出来的,原本的一批人,却在上次回绥德时,一起跟着伤病走了。缺乏得力的人手,韩冈也不能再在旁边着,也不得不出手帮忙。
韩冈蹲在一张病床边,帮着一名腹部中箭的士兵更换伤药。
伤兵很年轻,上唇处才刚长出融融的髭须,当比韩冈还小上两岁。在换药时,他一直忍着痛,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都没有吭上一声。只是当韩冈为他缠好绷带,正要离开,他才抬手扯着韩冈的袖口,惶然的问着:“韩官人,俺会不会死?”
韩冈一直略显锋锐的眉眼柔和了起来,“不用担心,好生休养一阵就会好了。”
在罗兀城士兵的心目中中,韩冈的威望甚高。极少有哪个官人能像韩冈一样,为士卒尽心尽力到这个地步。也就在这几天中,韩冈得到了整个罗兀城的尊敬。他的一句话,就让年轻的士兵平静了下来,松开了抓着韩冈衣角的手。安慰了惶惶不然的士兵,韩冈从病床边站起身。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入睡的一些伤兵,皆感激涕零的目送着韩冈从身边走过去。
出了病房,韩冈仰头了天上的一轮明月,虽然清辉依然堪比昨日的满月,但已经可以见有了一点缺口,正往下弦月变化去了。
算起来今天已经是党项围城的第十天了,经过了十天算不上激烈的攻防战,城中守军伤亡虽然不大,也有五百多人了。但韩冈现在对罗兀城的守御能力极具信心,罗兀城依然完好,甚至永乐川寨也至今犹在。
西夏国相梁乙埋的旗号,城头上的守军到了不止一次,但城高濠深的罗兀城始终没有被打下来。而有罗兀城在背后牵制,小小的永乐川寨,党项人也一样没有打下来。
一旦西夏人准备进攻永乐川寨,高永能都是毫不犹豫的派军出战,让党项人无法顺利的进兵。永乐川寨离罗兀只有两里,这样狭窄的战场,缺乏两面作战的活动空间。而如此积极的防御姿态,也是至今保住永乐川城的关键。而且就在两天前,在出战的步军阵列的掩护下,一个指挥的骑兵还冲进了永乐川寨,加强了永乐川寨的守卫。
高永能毫不犹豫的坚守着罗兀城。被派进来劝降的使者,如果是党项人的,那就割了耳朵和鼻子和双手赶出去,如果是汉人的,则直接在城头上剁翻。梁乙埋派了两次使者后,就再也不派人进来送死和找虐了,转而变成了加强攻势。
经过这些天的战斗,城中上下都明白了,以罗兀城的城防水准,还有党项人拙劣的攻城器具,梁乙埋想要在短时间内攻破罗兀城,那等于就是在做梦——为了保证不会有内应开城,种谔事先连一个蕃人都没有留在城中。
罗兀城如今城高近三丈,外面的壕沟,以及城下的羊马墙,其防御力虽比不上绥德、古渭这些已经有些年头的军城,日后也需要加以增筑,但眼下的防御,抵抗西夏人的进攻还是没有问题的。加上城中还有一万多人的守军,城下的战场又过于狭窄,甚至连供大队骑兵纵马驰突的空间都没有了,使得梁乙埋纵然拥有七八万大军,也无法将手上的兵力全数派上去攻城。
而且城内口粮也不虞匮乏,守城的物资也十分充足,虽然水井只有十几眼,以城中的人马来算,的确是少了一点,但在西贼无法彻底围城的情况下,连接无定河的水道还是通畅的,也不至于会渴着。
罗兀城本身很安全,上上下下都有坚守到底的自信,但是……抚宁堡却已经陷落了。
前几天来自告急的狼烟,就算隔了整整三十里,已经浅淡得几乎成了天幕中的一缕阴翳,仍深深的烙在韩冈等人的眼底。抚宁堡的失陷,使得突出在前的罗兀城成为了孤军。不过城中的局势从一开始的混乱,到后来则逐渐的安稳下来。
得到抚宁堡失陷的消息,高永能并没有任何慌乱。从他身上,韩冈能到胸有成竹的自信。因为接下来,就是绥德和细浮图城一起出兵,击败了攻夺抚宁堡的西贼,虽然在路途中始终要受到干扰,但来自绥德的信使始终没有断过。
每天都有来自绥德的信使进城。为了保住连接罗兀和绥德的交通线,韩绛孤注一掷的调兵遣将。不仅仅是鄜延路的兵将,最近处的环庆路调兵更多。从最新传来的军情上,韩绛已经把有名的老将、人称张铁简的张玉也调来了,还有与西军中,与种诂、种谔、种谊三种并称,二姚中的姚兕也奉命领军来维系罗兀后路。
不过韩冈还是抱着悲观的态度,一座大型军城的日常消耗难以计数,眼下也许还能支撑,但时间长了,是不可能在后勤要道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坚守下去的,如果不能将抚宁堡重修并稳守下来,罗兀城必然要放弃。
但西夏一方,韩冈也估计他们的粮食不会太多了,现在的情况,就得哪边先支持不住!
顿兵在罗兀城下已经超过了十天,梁乙埋始终处在进退维谷之间,现在驻扎了一万多精锐的罗兀城在前面顶着,梁乙埋也不可能孤注一掷的将全军都绕过罗兀城去,只能分出一部分兵力,绕道南方,主力还是放在罗兀城。
而且罗兀城所在的地方,也摆不下跟随梁乙埋而来的全班人马。三四万兵就已经撑满了谷地。同时党项人多马,需要的营地远大于宋人。在野地里驻扎的营地,又没有罗兀城这样的墙体让人能安心睡觉。布置出来的各部营帐,就不能挤得太紧。而是要分割出一段距离。不然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是波及全营的骚动,甚至动乱。而最差的情况,便会炸营。
而此前种谔扫荡罗兀周围附夏蕃部的行动,也成了勒住梁乙埋脖子的一根绳索。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梁乙埋越来越多的精力都要放在后勤上。八万大军消耗的粮食是个天文数字,过去党项人南侵,要么是从横山蕃部处得到补给,要么就是靠打下宋人的寨堡从而得到存粮。因粮于人四个字就是西夏军的后勤法则。
但现在,两条路都走不通,亲附大夏的部族被清剿,而其他蕃部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惹不起宋夏两家,但往山沟里一钻,谁也拿他们没办法。
梁乙埋现在也只能企盼他事先埋下的手段,能及早起到他所希望的作用。
其实头疼的不只是梁乙埋,大宋天子最近也是寝食难安。
虽然种谔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取了罗兀城,让赵顼度过了一个快乐的上元节。但紧接着河东军的失败,却是相当于当头浇下的一盆夹冰冷水,把他从讨平灵夏的美梦中惊醒过来。
对照着现在摆放在武英殿偏殿正中央,横山和无定河的地形沙盘,河东方向的失败对整个战局的影响,赵顼有着极为直观和明确的了解,并不为韩绛轻描淡写的言辞蒙混过去。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接下来就有人开始质疑罗兀城后路的安全性。
郭逵当先上书,说抚宁堡必须着重防守,否则罗兀必失。因为郭逵远在秦州,他的话赵顼半信半疑。但前些天,韩绛的副手——宣抚判官赵禼也上本密奏,说抚宁堡由于筑城不利,形制小于预定,使得无法驻守足够的兵力,很难抵挡西贼的进攻。
郭逵管着秦凤,离抚宁堡有千里之遥,而且又跟韩绛不合,他说的话赵顼可以不当一回事。可赵禼就是宣抚司中人,是直接的当事人,赵顼一见他的奏章之后,便大惊失色,忙遣人去罗兀、抚宁视察真相。可是人刚走没几天,这抚宁堡陷落的消息就传来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让赵顼失去了言语的力气,加之就在当天,刚刚出生才两日的皇子又夭折了。两桩噩耗顿时将体质并不算好,加之又劳累过度的年轻皇帝一下击倒。
等到赵顼终于能起床理事,已经是三天后了。值得他庆幸的是,经过了这几天,罗兀城的情况又渐渐开始好转。西夏军虽然占了抚宁堡,但却在自绥德出兵的种谔,以及驻屯在细浮图城的折继世的打击下,吃了一个败仗。现在罗兀城和绥德之间的要道,正在被环庆、鄜延两路的兵马稳守,以防备西贼的骚扰。
听到陕西战况平稳的消息,赵顼心情好了不少,今日中午时补身子的药粥还多喝一碗。但到了午后,王安石匆匆求见,并呈递上来了一份辽人国书。
赵顼只展开一,脸色顿时发白,一阵头晕目眩,怎么契丹人也掺和进来了!




宰执天下 第323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17)
第2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7)
辽人的插手完全出乎于赵顼的意料之外,让他猝不及防。一场宋夏两国的边塞之争,怎么会引起北方的注意,这让赵顼在震惊中,又百思不得其解。
摊在眼前的辽人国书让赵顼心烦意乱,挥手想扫到一边,却在不经意间把桌上的茶盏打翻。里面的茶汤洇湿了御桌上的国书,也溅到赵顼的身上,**的直往下流。
随侍在侧的李舜举见状连忙上来收拾,把国书拿起来也不敢多一眼,小心翼翼地擦干净上面的茶水折放起来。伴君如伴虎,虽说从真宗以后的大宋诸帝都是宽和的性子,但天子就是天子,一点小事触怒了他,就能让自己万劫不复。在服侍天子的时候,谨守本分是最重要的。
“官家,先换身衣服吧……”
李舜举收拾干净桌子,了赵顼的脸色,又轻声道。但赵顼却失魂落魄的什么都没听到。
在他数年的天子经历中,尚未跟辽国有过太深的接触。只是不止一次的幻想过收复燕云,实现太祖太宗也没有完成的事业。但对契丹兵马的恐惧,却也是深深刻在他骨子里的。
由于地形和国势的因素,党项骑兵突破不了关中。但辽国却是大宋被迫要与其并称南北朝,不得不结为兄弟之国的强国。从位于燕山南侧的辽国南京道,一直到东京城下,除了一道黄河之外,并无其他天险可以凭借。而辽国数十万骑兵举手可集的实力,让人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从开国之初一直到到澶渊之盟订立,大宋虽然抵挡住了辽国的屡次进攻,但每次宋辽交战的战场,都是在大宋这一边。一旦没能在河北将入侵者堵住,契丹铁骑就将直逼东京城。这样的结局是每一个宋室天子的噩梦,难道赵顼很想每年送上五十万银绢给辽人?这是花钱买平安,不得已而为之!
王安石在下面得直皱眉头,赵顼如此失态,让他这个宰相都不过眼。心中也不由暗叹,究竟不是从小就作为皇储来培养的皇帝。
赵顼虽不是在深宫中养大,但也没出过富丽繁华的东京城。自幼时起就没有受过什么挫折。虽然梦想着能重现汉唐遗风,能如唐太宗一样,文成武就,成为名流千古的明君。但真正临到大事时,却远不如李世民这等经历过战争的帝王性格坚毅,情绪波动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陛下!”王安石终于按耐不住,高声提醒着赵顼他的身份。
宰相责难的声调让赵顼仿佛是被先生斥责的学生,慌慌张张的想着:‘对了,要派人去应付辽人!’
“让冯京去做馆伴使!”赵顼连忙说道。
宋辽两国在对方国中,并没有常驻使节,不过在正旦等重要的节日,或是天子、太后的寿诞,双方都派出使臣去对方国中贺礼。朝中做过使臣去过辽国的大臣不少——王安石就去过辽国,还留下了几篇诗作——而为了接待这些使臣,就有了所谓的馆伴使。
依照双方地位对等的原则,受命接待辽国使节的馆伴使,一般都是选则与对方正使官位相当的官员临时充任,当然,也要考虑把能力和口才考虑进去。
不过现在赵顼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应付辽人,至少要宰执一级。但王安石是宰相,绝不可能让他去;王珪是个软性子;而文彦博又是乐得接受辽人的条件。只有冯京勉强能充任。
“陛下!”王安石见赵顼完全陷入混乱之中,心头更是不快,高声提醒着,“仅仅是至书而已,并不是有使臣来了!”
“啊……啊!”赵顼这时才稍稍冷静下来,用手按着额头,问着王安石:“王卿,辽人这份国书,究竟该如何处置?”
“只是边塞之争,何预辽人事。明说是为了膺惩西人屡犯边塞之举便是。辽人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何尝会为西人火中取栗?”
王安石虽是因为辽人插手宋夏之战,而赶在宫掖落锁前入宫,但他对辽人的威胁还是保持着强硬的态度。他见赵顼还有些犹犹豫豫,又加重语气说道:“眼下罗兀鏖兵,战事正烈,一旦朝中贸然下令退兵,罗兀城的上万守军,可能安然回返?”
赵顼慢慢的点着头,似是赞同王安石的言辞,但脸上的犹豫亦依然不减。
“攻取横山,谋划已久。积数年之功,因辽人一言而退,让外间如何待,朝廷的体面可还要了?日后使北,使臣又如何在辽国抬得起头来?!”王安石的质问如同用鞭子抽打着赵顼的自尊心,“如果今次依辽人之言而退兵,日后整兵攻夏,难道辽人就不会再说吗?届时不知陛下意欲如何?”
赵顼终于被王安石说动了,他现在最在意的目标便是剿平西夏。若是总是要顾忌着辽人,日后那就不用再妄想观兵兴灵了。“王卿说得是!就依王卿之言。”
王安石走了,下定决心的赵顼又坐立不安起来。
他很清楚,只要这个消息传出去,出身于北方的大臣们,必然会群起上书,逼天子下令收兵。对于辽人的威胁,北方人有切骨之痛,而王安石这个江西人,却是隔了一层。赵顼能够想见出身河东的文彦博在朝堂上跳脚的样子。
幸好王珪和冯京都是南方人。要回辽人国书,光是天子和宰相点头还不够,必须要参知政事点头。没有执政的副署,诏令就不算合法,国书也不合法。如果有个北方人做参政,他们会不会同意王安石的意见回至辽人国书,那就可是难说得很。
直至夜深更漏,赵顼犹在灯下踯躅。福宁殿中,数十支龙涎香巨烛已经烧去了一半,却也不见赵顼有半分就寝的意思。刚刚病愈,便熬夜下去,这身体如何受得了?今日当值的李舜举劝了几次,却见官家是越来越不耐烦。无奈之下便想去让人通知太后或是皇后来规劝,但赵顼却突然开口,叫住正想悄悄去殿外叫人的李舜举。
1...127128129130131...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