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如果吴逵是真的化身潜逃,他死中求活的手段也算是大胆了。而且正如韩绛此前所说,吴逵足够聪明。他前面的义薄云天的表现,使得跟随着他的叛将们没有在被围城时主动出卖他。如今潜逃,韩冈也不指望这些叛将能提供多少有用的消息——以吴逵之智,不可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去向。甚至其中还有几人,始终认为吴逵是不想让他们难做,而主动**。
但自韩绛以下,宣抚司没人会这么想,所以城中还在搜寻着。
只是吴逵刚刚从军时,曾在咸阳住了几年,地理算是熟悉的,搜寻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另外吴逵进了城后,把麾下叛军管束得极为森严,还斩了两名犯事的士卒,以作警示,城中的口碑不恶。反倒是进城搜寻的官军,很有几个犯了点事。让燕达咬着牙,在城门口好生用军棍抽了他们一顿。
听说了此事,游师雄私下里对韩冈道:“吴逵做得聪明,这样就能让人明白他叛乱是出于无奈了。”
把治军严明的优秀将领逼反,要不是王文谅战死疆场,让韩绛洗脱了关系,光是这一条,就能把他堵得慌。
在搜索到吴逵之前,韩绛也不敢贸然住在咸阳城中,还是回返城外的营寨。韩冈等宣抚司僚属也跟他一起回返。而出降的叛军则被安排在城下,也就是两道城墙的之间的空旷地带,防着他们做反。
战事消弭,为了给前面做得准备清理后续,游师雄忙得脚不沾地。实在忙不过来,便拉了起来很闲的韩冈帮手。韩冈在衙门里老做事的,一个能当五人用。两名能吏一起动手,很快就把事情理顺了下来,手上的工作变得轻松起来,游师雄便跟韩冈扯着闲话,“吴逵此事,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谁啊?”
“侬智高!”
“啊!是他!”韩冈一听,顿时恍然。对了,当年被狄青剿灭的广西侬人叛乱,也是如吴逵一样,叛乱的主角侬智高便是被火烧得认不出身份来,“吴逵也的确是像侬智高!逃跑的方式也是一样。这过往战例他记得不少啊……”
“玉昆,难道你就没想过吴逵当真死了?”游师雄却皱眉反问着韩冈,“如果他不想让人得到这份功劳,**是最好的手段。别忘了狄武襄,捉杀侬智高的功劳他最后没拿到手,是因为不能确认身份。不能确定谁敢报上去,万一突然冒出来,那就是欺君之罪。”
“景叔兄,难道你不觉得吴逵身边证明身份的铁枪有些说不过去吗?”韩冈同样反问着。
“可是当时侬人连伪作的平天冠和玉玺都有,就在侬智高尸体身上。”
韩冈被游师雄说得一时糊涂起来,但回忆起昨日见到吴逵的情形,却是怎么都不能相信吴逵会**。不过让人当成这样也不错,左右与他无关。着燕达指挥着麾下将士,闹哄哄的把城里的每块砖翻过来,也蛮有趣的。
但韩绛很遗憾,对韩冈道:“可惜了玉昆你的功劳。”
“叛军出降,实与下官关系不大,而是慑于城外的官军……若是说下官薄有微功,那前面的陆都监也有功劳的。”
世上的事,不患寡而患不均。既然没能在第一时间把城中的叛军诓出城来,还要等过上一夜才出降,这个功劳虽然可以算在韩冈头上,但总有让人商榷和攻讦的地方,陆渊也肯定会出来争抢。正好韩冈本无意于此事,干脆就不要了。反正韩绛肯定要报上去,自己推辞一下,在天子面前留个好印象,日后的结果反而会更好。
另外韩绛也是没有功劳的,他为韩冈遗憾,也不过是移情而已。逼堵叛军,筑墙围城,功劳都是别人的。只要吴逵没捉到,韩绛都没脸去为自己去讨上一块蛋糕。见到韩冈推让,虽是纳闷,但以他现在的心情,也无意多问了。
掀帘而出,夜中的风微凉,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让被帐内的油烟熏得头昏的韩冈,一下神清气爽。
已是深夜,城中还是在乱哄哄的搜寻吴逵的下落,城头上一片灯火通明。但找到也好,找不到也好,除了对韩绛等人有关,却影响不了大局了。在叛军出降的时候,陕西宣抚司的使命已经告一段落,大帐边上,仍亮着灯火的小帐,是赵瞻所居。天子使臣现在多半是在兴高采烈的准备攻击韩绛。在韩绛到来之前,把叛军围堵在咸阳城中是他所指挥。而韩绛到来后,只是捡了他的便宜,却还是没有捉到吴逵。两相对比,赵瞻当然有理由嘲笑韩绛,想来他也会顺便敲打一下韩冈。
选择与赵瞻为敌,韩冈并不后悔。尽管他一开始并无意站在新党一边,但眼下的朝局,是非此即彼,没有站旁边热闹的权利。
旧党以维护祖宗规矩为己任,讲究着循序而进,连吕惠卿、章惇等一干才能卓异的能臣,都被说是幸进之辈,又哪有他韩冈立足的地方?也只有新党一侧,才有新人涉足的空间。为了自己能顺利升迁上去,也只有选择王安石和他的新党。
至于赵瞻,韩冈完全不在意。同为天子使臣的可是有一个在罗兀城走到最后的王中正,这位王都知会怎么评价叛军和罗兀城呢?
十日一晃而过。
燕达终究还是没有找到吴逵,有狄青的先例在,韩绛也不敢把那具焦尸说成是吴逵本人的遗骸。罪魁未获,剿平叛军的功劳也便大打折扣。
而陕西宣抚司的处理结果也从京中出来了。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韩绛,改观文殿大学士,出判许州。横山攻略功败垂成,其去职乃是情理中事。但韩绛能如宰相卸任的旧例,依然改授大观文,可见并非是降罪,只是普通的宰相出外而已——许州【许昌】离着汴京也近,更不能算是贬职。
陕西宣抚司,由知京兆府的郭逵暂时接任。只是韩绛所拥有的便宜行事的权力,郭逵向朝廷申请,却是没有被应允。在韩冈来,郭逵的任务多半只是为结束陕西宣抚司的使命收尾而已。
至于赵瞻和王中正,他们都被召回了京中。
“最近几年,关中当是要镇之以静。”
这些天以来,韩冈跟游师雄的交情越发得好了起来,在等着郭逵来接手的时候,聚在一起评论着朝旨的用意。
“朝廷和天子的心意已经很明显了,短时间内,关中腹地再经不起第二次变乱。”
“现在就等朝廷对叛军的处置了,”韩冈叹了口气,“希望能有个好结果。”
“这一点玉昆你现在不用担心。”游师雄对惊讶的韩冈笑道,“朝廷最近有消息,秦凤路要从陕西路分出来了。”
天已将晚,这些天心情一直不好的赵顼,越发的显得很不耐烦,可枢密使文彦博却还是坚持着在宫外求见。
“跟文彦博说,朕累了,让他有话明日上朝后再说!”
听见赵顼不客气的言辞,李舜举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转身走了。
只是他没走几步,赵顼突又在身后喊了一声,“回来!”
他对转回身的李舜举道:“让文彦博去崇政殿候着,朕一会儿就过去。”
赵顼现在不想把这位枢密使给气得辞官。现如今,韩琦、富弼、曾公亮这等前朝宰辅一个个去职,如果文彦博再走了,朝堂上就再没有一位元老重臣。王安石等人虽然年纪都过了五十,但在朝堂上的资历依然浅薄,若是朝中真出了大事,少不了元老重臣的参与和压阵。而且赵顼也是需要一个不同的声音留在朝堂上。异论相搅,祖宗留下的话,许多也是有道理的,并不需要每一条都抛弃。
只是赵顼虽然答应召见文彦博,但他心里还是不想见着这位枢密使。
如果不是因为文彦博的强硬反对,他不得不多派了赵瞻出马,如今的关西也许会是另外一番局面。王中正能亲身入罗兀,而且是在断后的队伍中,直面西贼的追击。而赵瞻虽占了一点将叛军围困咸阳的功绩,可他的几番插手军事,也坏了不少事情。尤其是逼迫罗兀撤军,更是让赵顼心痛不已。
两千三百余斩首,加上都枢密、还有一名党项宗室,而且是正面击败了党项大军。现在越想,赵顼就越是后悔,如果当初换一个选择,也许横山之事就已经定下来了。
年轻的皇帝按耐不住这样的想法,总忍不住要去后悔。
一想到能彻底解决西贼的机会,跟他擦肩而过,悔恨如同毒蛇,在赵顼心中噬咬着。





宰执天下 第349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15)
第49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5)
赵顼进来的时候,文彦博正等得心浮气躁。
一部分是最近枢密院和王安石主持的中书门下,在争夺三班院的控制权的事情上落了下风,吃了一个闷亏;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如今京城中流传的有关分割陕西路的传言。
***流言是每一个大国首都最大的特色,无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开封作为大宋京城,一国的***中心,自然也不会例外。
无数人的生活都跟朝堂上的变局息息相关,几万对眼睛时时刻刻都盯着宫中、朝中。对于天子和宫廷来说,他们的生活根本没有**可言。今天早上发生的事,下午就能传遍京城;夜中发生的事,到了第二天上午,路边卖凉汤的婆子都能摇着扇子说出个道道来。
仁宗皇帝玩一龙二凤的游戏,上朝时多打了个哈欠,就立刻被言官们群起而攻,逼着他把两个心爱的美人送去道观出家;如今的高太后和曹太皇,因为英宗皇帝纳妃的事吵了两句,第二天桑家瓦子里的说书人,就有段子扯起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故事。
天子当然不想自己夜中敦伦的事都被人拿出来当话题,要是隔绝内外消息的手段,能像宫墙一样,把宫内发生的秘密全数拦在宫中,生活上当能轻松许多。但身居高位的宰执们,一旦到宫中有这等阻断内外的迹象,立马就能蹦起五尺高。不把危险的苗头打下去,把执行的人踢出去,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没有了宫中的消息,御史们也会少了一半的工作,为了自己,他们也会彻底的站在宰执们一边。
当年仁宗皇帝重病,文彦博、富弼他们可是想方设法地改变旧时规矩,留宿在宫中,甚至一步步的进了天子的寝殿。美其名曰,不得让妇寺之辈隔绝中外。这时候,可就没人讲祖宗之法了。
不过,东京城中的流言实在太多,靠谱的很少,尤其人们传谣的时候,往往偏向于惊悚怪奇或是风流韵事。所以御史们也只是风闻奏事,让他们事事去追查个究竟,就不要做事了。手上掌握着更为有效的信息渠道的宰执们,更是不会对耸人听闻的谣言一惊一乍。
只是今次文彦博听到的传言不同以往,并非是毫无实据。分割陕西转运使路,很早以前就人有上书过了。
原本的秦凤路是经略安抚使路,属于军事方面。现今传言中,要从陕西路划分出来的秦凤路,则是转运使路。负责粮秣运送,控制着财权。若是当真设立秦凤转运使路,很明显就是为了河湟战略的大举行动做准备,就像为了攻取横山,而设立陕西、河东宣抚司一样。
从道路交通上说,陕西一路过于庞大。为了能利于指挥,旧有的陕西经略使路被一分为五——分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和永兴军路;转运使路一分为二也是很正常的。
在行政上也不难做到,大宋的路一级的编制换得频繁,河北、两浙都没少动过,只需朝旨一封而已。多了一个路一级的监司,官场上也必然受到欢迎,如今朝堂上是僧多粥少,一下多了几十个位子,对官僚们来说当然是件好事。
虽然是传言,可却有着很强的现实性。能一针见血指出横山攻略失败后,朝廷在陕西战略转移的动向,必然有人在背后***纵。同时以文彦博对赵顼的了解,如果有人如此上书,他多半就会点头答应。
文彦博心中不停声的骂着,“横山一场乱局刚刚平息下来,陕西一路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又开始打着西面的吐蕃人的主意。总得让人喘口气吧?!”
在空旷寂静的崇政殿中等了不知多久,终于听到从殿后小门后传来的一片脚步声,天子驾临的通传之声,也随之而来。
大宋的枢密使屈膝跪倒,低着头,挑起眼皮,用余光迎着几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殿内,其中穿着红袍的瘦削男子走到了御案后,坐了下来。
天子落座,文彦博随即叩拜下去,行礼如仪。
平身过后,着文彦博站起身,赵顼不忘给老臣赐坐。但文彦博直挺挺的站着,把赵顼的好意推了个一干二净。
赵顼叹了口气,皇帝不好做,大臣给他脸色也是常事,他都习惯了。不再强求文彦博落座,直接问道,“文卿此时求见,不知有何要务?”
“臣是为了西事而来!”文彦博朗声说着,分割陕西路尚是传言,他当然不会拿出来说,只能够旁敲侧击:“吴逵之事至今悬而未决。叛军降伏多日,可罪魁依然未擒。臣请陛下降旨关中,各州各县严加防范,巡检司巡查道路津梁,绘影海捕,悬赏吴逵。”
“自当如此,韩绛奏文亦是如此说,且已经做了。”
虽然前几天就知道吴逵下落不明,但经过了十天的搜索而不获,陕西宣抚司最终放弃了。今天传了消息回来,韩绛、燕达皆为此上表请罪,并禀明已经下文在陕西路绘影海捕,请朝廷予以追认。与文彦博所说并无不同。
只是赵顼心中不无疑惑,吴逵虽是兵变罪魁,需要海捕的要犯,但也不至于让枢密使急着进宫来。难道文彦博紧急求见就是为了说这些?
当然不可能,文彦博后面还跟着话:“吴逵久在军旅,深悉个中内情。臣请陛下即刻下旨,陕西缘边四路之城寨、要隘、营垒、馆驿,皆须重新检查防备,各部驻军则提前更戍,旗号暗记亦须加以更换,以防其人投奔党项,泄露军情机密。”
“……此事韩绛也已经在奏文中说过了,朕也准了。”
两番建议都成了马后炮,文彦博神色不变,前次在朝堂上差点中风晕倒后,他的心理素质反而变得更加出色。他继续说着:“吴逵领广锐军叛乱,祸乱关中。广锐之名已是不祥。请陛下下旨,裁撤广锐军,销毁旗号文牍,将未叛之余部,并入他部马军。”
“……关于此事,韩绛也说了,朕同样准了……韩绛的奏文还说,请朝廷尽速在陕西推行保甲法,各乡各村结为保甲,严防盗贼、逃人和奸细!韩绛甚至还为环庆及泾阳等三县请命,免了今年的税赋……这几条,朕都允了。”
赵顼一叠声的把韩绛奏疏中的内容都说了出来。他做了这么些年皇帝,阅人甚广,臣子的言谈举止中有什么用意,许多时候他都能得出来。文彦博现在还拿老眼光他,把他的年轻当作好糊弄,未免太小瞧人,也是欺人太甚了。赵顼盯住文彦博——若有什么话,现在也该说了。
被赵顼一阵抢白,文彦博依然平静自若。但现在他也明白,不能再玩弄言辞上的游戏。跳过了过于冗长的开场白,他直接进入正题:“陛下。三千广锐叛卒虽因被困咸阳城中,势不得已而降伏。但贼心难改,一旦他们脱离绝境,未必不会再叛。且吴逵潜逃在外,亦有可能与其相勾连,此事防不甚防……”
“文卿你的意思是?”
“三千叛军祸乱关中,如何还能将其留在陕西?当尽数流放广南,以防其与吴逵勾连。另外叛军余属贷其死罪已是宽大,若依陕西宣抚司之言,与叛军同流通远军,岂是对兵变的惩处?当悉配为奴,以儆效尤!”
文彦博杀气腾腾,赵顼却是叹了口气,“至于此事,韩绛在奏文中也说了。”
文枢密脸色微变,只听赵顼道:“承诺之事不可轻改,否则朝廷言而无信,必生变乱。且吴逵生死不明,若其当真潜逃,留其叛党在关西,也好作为诱饵。暗中监视众叛将,如果吴逵死不悔改,犹有叛逆之心,前去联络他们,届时便可一成擒。”
赵顼不知道韩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条理分明,面面俱到,这与他之前的奏章风格截然不同,不知道是不是换了起草奏章的幕宾。但韩绛的奏章宛如先见之明一般的与文彦博针锋相对,一条条的抢在文彦博的前面,让文枢密使的一番盘算全部落了空。如此巧合,让赵顼也不禁哑然失笑,原本郁闷已极的心情,现在稍稍好了那么一点。
文彦博的用心,赵顼已然知晓。
得到了文彦博那么多的提示,加上近两天皇城司的密奏,赵顼对文彦博为何而来,心中有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着说的是对吴逵叛军的处置,实则却是在杯葛另外一桩要事。
赵顼慢悠悠的对文彦博说着,口气像是在征询他的意见:“文卿,最近朝中有人上书,但言陕西转运司事务剧繁,倍于他路。历任转运使,一任任满,也难将各军州走遍。若是西贼同寇多路,更是难以支撑。请朝廷将陕西路一分为二,以便指挥调动……此事京中亦有传言,不知文卿事先听说过没有,对此又有何法?”
“此事……万万不可!”
文彦博毅然决然,硬到极致的口吻,没有一丝通融的余地。




宰执天下 第350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16)
第50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6)
“为何不可?!”
“设立秦凤转运司,分明是意在河湟。横山大败,环庆兵变。试问关中先因进筑罗兀困厄在前,后有环庆兵惊扰于后,如何还有余力再谋划河湟。”
文彦博直接把话挑明了,现在他落在下风,容不得他耍弄再云山雾绕的说话技巧。
“文卿误会了,秦凤转运司的确能有助于河湟之事,但秦凤、泾原的缘边寨堡,受益得却更多。何况即便秦凤转运司设立,等到能有助于河湟,也还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朕不想生民受累,不会急于求成。”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到朝廷下令设立秦凤转运司,有哪人能体会到官家不愿生民受累的苦心?如何不会自以为是的来迎合上意?秦凤转运司一旦设立,秦州缘边必然战事不绝!”
文彦博一点也不委婉的把赵顼的话顶了回去,毫不理会赵顼的辩解。
其实以文彦博的想法,并不是打算如此挑明了顶撞天子,尽管他是元老重臣,并不用担心这点小事能把他怎么样。但与天子过不去,等于是在刀尖上走路,一次两次无所谓,但迟早有一天就会栽上去,终非好事。只是眼下的局面,被远在陕西、刚刚卸任的韩绛坏了预定的计划,让文彦博变得无从选择。
就算现在,文彦博还是会疑惑,韩绛的奏章怎么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韩绛从来都不是行事谨严的人,写的奏章也从不是一条条纲目罗列。面面俱到、不厌其烦的叙述方式,分明是循吏书写公文的手法,在文学高选的朝臣们的奏文中,几乎无人使用——奏疏和下发的公文在文体上本也是两回事。
而且韩绛在已经被确认卸职调任的时候,照常理该是上谢表进行谢罪,同时感谢天子的宽容和恩德,而不是上书来为自己收拾残局,这本是郭逵的工作,也不符合韩绛的性格。
文彦博忽然警醒过来,韩绛是不是换了幕僚了?连同让王中正到叛军那里送死,洗脱跟自己的干系,这分明是军中将帅处置想杀又不方便杀的部属的行事手法,韩绛过去没带过几次兵,怎么可能用得这般纯熟?
赵顼隐隐有了一点脾气,文彦博实在太不给他面子了:“秦凤缘边安抚司,无论将帅谋士,皆是一时之选。此前连番大捷,功勋不在横山之下。就算开启战端,当也是会有捷报传回。”
“横山那里何尝不是连番大捷,但还不是无功而返?”
“种谔、张玉没有败!罗兀城那里是大捷!”
赵顼强调着,他在罗兀城已经到大宋军队的强势。可以说自赵顼登基以来,宋军在战场上几乎没吃过亏。只要不是主帅犯浑,最差也能自保。如果摊上一个有才能的将帅,比如种谔、比如王韶,又如张玉、高永能,还有燕达,只要他们出手,那结果就是大捷。
捷报如此轻易,哪能不让一直想着讨灭西贼、收复燕云的赵顼,急着想到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但拥有如此强军,最后却不能如愿以偿,赵顼哪能不后悔派错了人?
“原本是不需要撤离罗兀的!”他再一次强调着。
“撤守罗兀,势在必行。自古从未有国中内乱,大将能建功于外者。”接下来的话,文彦博没有明说,但锐利的目光就是在质问。难道这不是陛下的旨意?
“朕在京中,西事不明。若是韩绛有郭逵的胆略,朕的旨意,他完全可以推掉。朕可是给了他便宜行事之权!如何能让一个郎中夺了权柄?!”赵顼对韩绛有着几分怨恨,但更多的还是赵瞻,何必如此卖力。
朕让你传诏,让你体量军事,有让你插手军务吗?
赵顼全然忘了当日官军将叛军围困在咸阳城的军情传来前,自己连续数夜难以入眠的日子;还有消息传来后,他终于酣然入睡的那一夜。
在无法确定罗兀城能否抵挡梁乙埋大军,再加上吴逵的叛乱,赵顼和两府都只可能选择撤军。谁能保证后面不会有第二个吴逵。但撤了下来后,再一眼收获,对这个决定后悔的,决不止赵顼和韩绛。而因后悔而迁怒到赵瞻头上的,则绝对有赵顼一个。
赵顼的话中,显而易见的对赵瞻很不客气,文彦博知道不能助长这样的想法,他当即质问道:“赵瞻忠于职守,恪守君命,臣不知他有何错?是错在将叛军围堵在咸阳?还是宣读了放弃罗兀城的诏书?!”
对于文彦博的强硬,赵顼有一肚子驳斥之词。但皇帝的身份,让他不便于臣下出言争执,那样做有失体统。只是反驳的话堵在嘴边说不出来,赵顼都感觉憋得难受。早知道把王安石一起叫来,或者口才出众的曾布、章惇也行。
君臣两人一对一的时候,吃亏的往往是天子。而且就算被臣子喷了满脸口水,还必须要虚心接受,否则就是拒谏的罪名。自真宗之后的几个天子,在惯出了脾气的文臣们面前,没一个能强势得起来。
1...138139140141142...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