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宰执天下 第380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4)
第0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4)
终于跨过了选人和京朝官之间的门槛,这让韩冈心中欣喜。只是表露在外面的,依然是宠辱不惊的模样。以他的功劳,早就该升朝官了,现在才晋升,已经是很委屈了。
王韶的嘱托,让韩冈连声自谦:“有经略在,韩冈也只是拾遗补缺而已。”
王韶笑着摇摇头,韩冈能一下跳过了两任知县的资序,成为权发遣的通判,对他来说,更是个莫大的惊喜。以第一任通判的资序,加上经略司机宜文字的差遣,日后担任数万大军的随军转运使,虽然勉强,可也说得过去了。
韩冈治才难得,这是王韶早就知道的事。经世济用的手腕,当然要好好派上用场。
王韶是熙河路经略安抚使,他的治所按理说应该在熙州狄道,也就是过去的武胜军临洮城。但他却又兼任着巩州知州,也就是说他必须熙州、巩州两边来回跑。那么当他不在的时候,巩州的大小政事,也只能交由通判韩冈处理。且在王韶心中,他更为重的是经略使的工作,至于政务,韩冈就该多担待一点。
“可下官也是经略司的机宜文字,同样也要两边跑。”
“那时就再说好了。”王韶早打定主意,不容韩冈推拒。
厅中的小吏端上了热茶来,韩冈亲手向王韶奉了茶,问道:“不知处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当要到明年了。”王韶啜了口茶汤,叹道,“希望他在京中不要犯什么错,丢人现眼。”
“处道为人稳重,历事亦多,只有争光添彩的份,哪会有丢人现眼的事?”
“要是玉昆你一起去,我就不用担什么心了。”王韶韩冈,放下茶杯,问道,“没能诣阙面圣,不知玉昆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韩冈自十六岁出外游学时起,就没有一次在家过过年节,能在家中陪伴二老,尽一份孝心,也算是韩冈多年的心愿了。”
王韶、韩冈加官进爵,王厚的官职也水涨船高,虽然还没有转官的资格,但靠着王韶这个老子,让他捞到了献俘京中的差事,连着苗授的儿子苗履,两个衙内带着瞎吴叱和一众战俘去了京城,想来也少不了赏赐。
而韩冈今次晋升朝官,照例必须得进京一次,但诏书上,韩冈却没有听到招他诣阙的词句。只是之后王中正从宣诏的中使嘴里探出口风,让韩冈明白了这是天子保全他的用意。
没能上京面圣,韩冈在微感遗憾之中,也觉得这也算是件好事。成为众矢之的的感觉的确不好,而且去年、前年过年时,他都在外面跑着,更早两年,他的前身又在外求学。算起来已经有四五年,没能在家与家人团聚了,而今年总算可以留在家中享享清福。
“玉昆你能这么得开,也是一桩好事。”王韶对韩冈的洒脱很是欣赏,笑道:“有你在巩州守着,我去了熙州也能放得下心来。”
“有王舜臣在狄道临洮盯着,熙州那里当不会有大碍,经略大可放下心来。”
武胜军,也就是熙州那边,包约和禹臧花麻正针锋相对。熙州北部的山岭中的蕃部,都因为他们两家的缘故而祸从天降,估计再过半年,熙州北部蕃部的人丁,能有现在的一半就不错了。
而占据了洮西的木征,则是由狄道的驻军盯着,领军的将领就是王舜臣。
时至今日,王舜臣终于能***领军,镇守着狄道城。而且他今次因为与苗授一同担任前锋的功绩,顺利的升任正八品的大使臣,与韩冈一样都成了能上殿参加朝会的官员。
说起来,不仅仅是韩冈,整个熙河路的官员将领的晋升速度,都是快得让人目瞪口呆。
王韶从正八品升到正六品,韩冈从布衣晋朝官,都是转眼间事。一个只做了一任县尉便辞官游历边地的小官,三四年后,便已是一方帅臣。而一个穷困潦倒得要服衙前役的措大,不过两年,也已经成了立于庙堂之上的朝臣之一。
武将立了战功后,升官速度一向比文官要快,但如王舜臣入官才一年多的时间,就已是大使臣,也是同样的不可思议。
有了这么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前例,到了明年的决战之日,蜂拥而来的官员,怕是能把熙河经略司的衙门大门给挤破。
韩冈想想那时会发生的情况,心中就有些发毛。王韶拼了命的要把他拱上京朝官的位置,也是透了官场上,追逐功劳就跟苍蝇逐臭一般的凶猛。
希望不要闹得太厉害,来几个能听人话的,韩冈企盼着。
一只枯瘦刚劲的手,将手中的笔放下。
片刻之前,心神都沉浸在文字间。直到放下笔,一阵疲惫便立刻涌了上来。
张载用手用力***着额头,而侍立在一旁的吕大临——蓝田吕氏四兄弟的老幺,吕大忠的弟弟——将墨迹淋漓的一页纸,轻手轻脚的手了起来。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读着读着,吕大临就激动起来。这一段文字虽然只有聊聊两三百字,但分明就是张载所创学说的总纲!将人道纲常与天道自然联系起来,真正的说通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这一段是把君臣相处之道与家事相勾连,欲使三纲为一,又融合了孟子所说的‘仁义’。
而到了最后一句,‘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直接否定了佛老两家的来世、长生的观点,是儒学对生死的法最简洁的归纳。
活着,顺天应人;死时,无所挂碍,安宁而去。
简简单单的一篇文字,将儒家内外之事全数包容,吕大临手都在抖着:“先生!这是……”
“这是《正蒙》中的一篇。”张载闭着眼睛,声音中满是疲累,这篇文字是他几十年的心血结晶,写出不费多少时间,却很是伤神,“另外还有一篇,等写好之后,我打算刻在书院正堂中的东西双牅上。”
张载正在说着,忽然惊道:“与叔,你什么时候来的?!”
“已经来了一阵了,见先生正在写文,不敢惊扰。”
“可有何事?”
“韩玉昆最近又升了官,想来跟先生说一说的。”吕大临犹盯着纸面上的一个个端正的小楷,随口回话,“不过比起先生的这一篇经义,韩玉昆的事就算不得什么了。”
“玉昆怎么了?”张载很在乎韩冈这个弟子,听到之后,便立刻询问。
吕大临回过神来,见张载很是关心韩冈的样子,便恭谨的放下这一篇价值千金的文字,垂手答话,“学生刚刚听到消息,说河湟那边接连设立巩州、熙州,又设立熙河路经略安抚司,王韶任经略使,而韩玉昆则是担任机宜文字,并兼任巩州通判一职。”
张载闻言便是有些惊讶,问道:“经略司机宜,还有下州的通判,这已是转朝官了吧?!”
吕大临点点头,张载的惊讶其实就跟他前面听说这个消息时一模一样:“韩玉昆已经是太子中允了,有天子特旨,而不是靠了五削圆满。”
“玉昆进用之速的确是个异数。”张载微微有着一点感慨,他当初转为朝官,可是在中进士后的十二年,也就是两三年前的事。韩冈这个弟子,在官场上的作为,的确比他出色得多。
但张载还是很欣赏这个弟子,吕大忠、游师雄,还有表侄程颢、弟弟张戬,都推重于韩冈,也不是因为他升官快的缘故。
“要找五份荐书,玉昆也是能找得到的。他的功劳比起现在的官职,更是远远超出。年初广锐之乱,不是玉昆孤身进城说降,也不会这么容易就平定。横渠镇离咸阳不远,能安然无恙,也有玉昆的一份……”
正说着话,张载突然猛烈的咳嗽起来,手用力按着胸口,一时间咳得喉中气息嘶哑,吕大临见状,连忙上来拍着后背。好半天,张载才回过气来。
“先生,要不要去长安找几个名医来?”
张载轻轻挡开犹在捶背的吕大临,“算了,也是***病了,与叔你也该知道的。”他笑了笑,“玉昆也不知从哪里听说了我这毛病,前日寄的信中便有说道,咳嗽多,要多吃梨等润肺之物,日常食补胜于药补。”
“韩玉昆是药王弟子,他说的当不会有错。”
“怪力乱神,儒者自当远避之。乡野中的这些传言,玉昆本人是从来不认的,这点他做得很对。”
张载说得郑重,吕大临点头受教。
“说起玉昆的信,其实里面还说了些其他的事,是关于格物上的一些原理,有关力的方面的”
宰执天下 第381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5)
第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5)
“力学原理!”吕大临听说过韩冈欲以旁艺近大道的宏愿,但一直没有放在心上,追求大道,当行正途,旁门是他所不屑一顾的。
“是很有趣的说法。”张载却有着博采众家的气度,对韩冈的想法也十分支持。
他把一杆毛笔平放在桌面上,“一支笔,如果放在桌上,没人碰它就不会动的……”他手指一推,笔杆就咕噜咕噜的滚出去,“一旦有了推力,笔杆才会动起来。世间万物不受力,都不会动。必须有力加诸于上,才会运动。”
吕大临奇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天天都能到。”
“道理的确很浅显。但玉昆又问了一个问题,”张载拿着笔,在吕大临疑惑的目光中,松开手,毛笔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为什么笔会往下落,这力是从何而来?”
“下面没有东西托着。”吕大临说了一句,觉得哪里有些不对,“韩玉昆怎么说?”
“玉昆的信中说,大地对万物皆有引力,无处不在,无可阻碍。毛笔落,皆是因为有力向下拉着。”张载翻了翻桌上,把韩冈的信抽了出来,厚如一卷书,展开来有十几页之多,吕大临一,上面甚至还有图案。韩冈竟然是用图案、数字加文字,一点点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吕大临了两眼,便皱起眉来,上面的点点画画让他了头痛,“韩玉昆这不是走火入魔了吧?”
“还是仔细为好。……玉昆的信中说要从中格出日升月落之理。”
“怎么可能!天地大道,岂能与笔杆等同!”
“日升月落,天道也。但其中必有理可循,未必与笔杆不同。玉昆说要寻出其中道理,也不是不可能。”
听见老师这么说了,吕大临又皱着眉头起来韩冈的来信。
张载起身支起窗子,一阵寒风吹散了房内的暖意,但也把浑浊的空气给替换。
张载深呼吸一口清凉的空气。他自从辞官回到横渠镇后,创立了期盼已久的书院,亲眼着门下的学生日渐成才,而自家的学术也逐渐形成体系。
横渠先生盼望着韩冈能够成功,他那位年轻出色的弟子,其格物致知的想法当是来自程颢,但用数算解析自然大道,必是韩冈自出机杼。如果能有所得,当能补全气学学术论述中的许多缺憾。
上承圣教道统,下开万世太平,天地、生民皆入心中。
这便是张载的愿望。
河湟熙宁四年的腊月,交替在风雪和晴天之中。
前两天的一场暴雪将熙州武胜军和巩州通远军的联络给中断,压垮了城里城外的上百间屋舍,但到了今天,天上又是晴空万里,白雪皑皑的山头上反射着夺目的阳光。
韩府的大门前,韩云娘呵着手,暖暖的白雾从指缝中散逸出来。韩云娘过了年就虚十六了,完全长开的身子,着还是偏着纤弱。披着猩红的斗篷,一整条狐皮围脖绕在颈中。扬起的小脸冻得通红,***的鼻尖都是红红的。
地处边城,陇西城中的大户宅院,无不是高墙围起,韩家也不例外,连大门都是高约近丈。一个韩家的仆役,正要在两扇门扉处挂上刻着神荼、郁垒二门神的桃符,掂着脚都够不着位置,只能踩着一张方凳上,挂着桃符,还要回头问着下面在的韩云娘:
“小云娘子,你正了没有?”
“偏了一点,再往左来一点。”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韩家现在是巩州排得上前三的头面人家,***办起年事来,也是热闹非凡。要祭祖、要开席,人多嘴杂,场面本有些乱,但有了韩阿李出来指派,倒也没有落下什么笑话。
韩冈无视着外面的喧闹,在书房中,专心致志于书本之上。
昨日雪停后,他就带人在城里城外走了一圈,在联络不上在熙州的王韶的时候,自作主张打开府库,拿出钱粮,招募灾民出来务工。以工代赈,清理城中街巷上的积雪。
韩冈已是通判,他下了命令,自然就有人去处理,并不再需要他亲历亲为。以工代赈的差事,他也是交托了出去,只要每天抽空去下面的管理有没有把事情安排好就行了。
不管怎么说,韩冈作为一任亲民官,他并不想到在他治下,有平民死于冻饿之中。那些鳏寡孤独的无丁户,韩冈也跟王韶通气后,将他们收拢进疗养院,做些不费力气的杂活,也能有口饭吃。
凡事预先安排,将各项事务分派给合适的手下去完成。让普通官员觉得繁琐无比的工作,韩冈做起来是,却是清闲无比。有空坐在家中书房里,安安静静的读着书。
明年就是熙宁五年,地方的解试在八月的时候就要开始了。论时间,他并没有多少可以浪费的——对木征的决战,在开春后正等着他,眼下能坐下来系统的读一读书的时候,也就过年前后的这么一段时间。
到了朝官这个阶段,进士出身的官员,不会再像选人和京官的时候,能一次两级的跃迁。但缺少一个进士及第,升到一定程度,就会撞上一块透明天花板。无出身的官员即便再有才能,在与进士官员交流的过程中,都少不了被冷嘲热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朝中在财计方面首屈一指的薛向,他几次在陕西这样的要地任职转运使,但王安石提拔他担任六路发运使,主管汴河纲运的时候,便是一摞弹章压上来。至于其他例子,韩冈倒是一时想不出——非进士的文官,再没几个能如薛向一般升上来。
为了日后的顺利发展,韩冈他需要一个进士的身份。军功不足为凭。狄青当年都说过,他于韩琦的差距,不过少一个进士及第罢了。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差地远。
还有八个月就要去考贡生,中间又有一场大战要分去大半时间,对韩冈来说,可谓是时不我待。
不过他拥有的官身,算是个走后门的钥匙。
作为官员,韩冈不能参加军州中的解试,而是要去所在路分转运司的治所,参加专门由官员参加的锁厅试。名义上是防止官员抢夺贫士的贡生名额,可实质上,却是让那些有着荫补官身的世家子弟,能够方便的通过解试。而韩冈就占了这个便宜,而且便宜不止一桩。
如果在一年前,陕西转运司还没有分割的时候,韩冈肯定要去长安京兆府参加锁厅试,与陕西各地的官员竞争。虽说是十中选二、选三的机率,比起福建、江西那样的三四百中挑一个的解试要容易许多,但毕竟不如陕西转运司一分为二的现在——今科预备参加秦凤转运司锁厅试的官员,即便算上韩冈,也不知会有三人还是五人。
如此之低的竞争率,加之秦凤一带低劣的学术水准,想要在他们中间脱颖而出,对韩冈的经义水平来说,当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主持锁厅试的是转运使。在河湟大战前后,为了保证秦凤局面的安定,朝廷不到逼不得已,不会走马换帅,如今的转运使蔡延庆当不至于会给自己下绊子。
只是到了礼部试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便利了,韩冈也必须跟来自于其他地区的数千贡生,争夺区区三百个名额。可对于考中进士,他还是很有几分自信——毕竟这一科很特别。
“官人。”严素心端着热汤推门进来,还没走近,盖碗中的汤水已是香气扑鼻。
韩冈正是读书读得累了,便放下书。视线在盖碗和俏脸上来回转着,盘算着先吃哪一个为好。
只是韩冈稍稍一捏,怀中的娇躯却是猛然一震。连忙松开手,他关切的问着:“素心,怎么了?”
少女细细的叫着痛:“有些疼。”
韩冈有些纳闷,自己都没用多少力。再试探的轻轻握上去,严素心便又是抽着凉气,皱起了修长的轻眉……韩冈忽然间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可能。便伸手用力一扯,一轮丰润了许多的酥胸骄傲地***着,在空气中上下轻颤。
“官人!”
严素心一声惊叫,手忙脚乱扯起了被拉开的半边襟口。血一下涌了上来,脸红得跟熟透了的苹果一样,热得发烫。咬着下唇,小拳头捶了韩冈几下,嗔怪的责难着,“这是白天啊……”
虽然暴露了一下便被遮起,着力注意的韩冈还是发现那一处的颜色的确变深了一点。“素心,你这是不是有喜了?”他立刻惊喜的问道。
“有喜?”少女楞然。
见严素心茫然不知,韩冈又换了个问法:“最近你有没有感觉想吐?”
素心摇了摇头:“奴奴没有,但南娘妹妹今天早上还吐了一次,昨天的胃口也不好。”
韩冈拍拍脑门,怎么赶到一起了。他小心的扶着严素心站起身:“得找个能断喜脉的医生来了。”
宰执天下 第382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6)
第2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6)
秦鸿是新近从太医局调来熙河路的医官,也是眼下陇西城中手段最为高明的医生。不过他在韩冈面前,绝不敢摆着京城名医的谱。韩冈的名字,在太医局中是跟孙思邈是挂上勾的,而且他主持的疗养院更是得到天子的称赞。
以韩冈在医界中地位,日后说不定就能兼管太医局,秦鸿哪能不小心侍候着。韩冈让他去疗养院治疗伤病,他就治疗伤病,韩冈让他编写一些军中合用的药方,他就跟那些只会做针线活的村医,交流医术心得。
今天被传到韩府上时,秦鸿也是诚惶诚恐。两名等他把脉问诊的绝色佳人,也是不敢多半眼。
坐上交椅调匀呼吸,将三根手指搭上纤细的手腕。指尖上的触感一片腻滑,秦鸿却不敢有半分邪念。
闭着眼睛感受着脉搏跳动,半晌之后,他站起身,向着韩冈和韩父韩母拱手行礼,“恭喜机宜,恭喜老官人、老太君,两位娘子的确都是喜脉!”
“当真!”韩阿李喜不自禁,但仍不放心的追问了一句。
说起医术,熙河路最高的其实并不是这个医官,而是僧人智缘。只是智缘现在跟着王韶去了熙州,韩冈也只能将秦鸿请来。
可秦鸿虽不比那些御医,甚至不比智缘,但喜脉是怎么也不会诊错的,他点头打着保票,“千真万确。”
韩冈封了一封丰厚谢礼,让下人将秦鸿送了出去。
回过头来,两女都含羞带怯,手抚着小腹,绽开幸福的笑容。只要有了孩子,她们的一生便安稳了,腹中还未成形的小小生命,关系到她们一声的幸福。
严素心、周南同时有孕,韩千六和韩阿李连声说着要到附近的寺庙中烧香还愿。自从老大成亲开始,两人盼了多少年了,到了今天,终于等到了喜信。而以韩冈一贯的冷然自若,竟也有些难以遏制的欣喜难耐。
“日后都要小心着了,不能累着。”围着素心、周南嘘寒问暖,韩冈只感觉着有些手忙脚乱,不知该做什么好。
韩冈两名妾室怀孕的消息,很快就在陇西城中传开了。听说了韩冈家中有喜,熙河东路巡检傅勍,就第一个带了礼物上门来恭喜。而后,苗授、赵隆、王惟新等熙河路中的将校官吏一个个都亲自上门,几乎踏破了韩家门槛。更下面的士绅商人不够资格上门,但也送了礼来。
韩冈还没正式成亲,就这么快有了子嗣,众人在恭喜之余,也是招来了一些议论。说韩冈早过弱冠之年,又晋了朝官,也该成婚娶妻,好有人来主持中馈。
韩千六的官职不可能再升到哪里,日后也是做封翁的份。韩冈的前途至少在现在来一片光明,但联姻一名朝官,和找一个新进士做女婿并不相同,熙河路有资格开口的,却没有几人。
腊月廿三,送过灶神,年节也算是到了。该来贺喜的也都来过了,上门送礼的人也便稀少了许多。
韩冈在衙门中打理着今年最后的公务,前两天,衙门就已经封印了,直到一个月后,才会开印。长达一个月的休假,并不代表没有公事。只是需要盖上州中大印的要事不再处理,至于一干庶务,衙中官吏,也免不了要辛苦一番。
按理说,这些事都不是该通判管辖。通判是知州的副手,副署公文,监察州中公事。但现在王韶和高遵裕都被积雪堵在鸟鼠山对面,巩州与熙州的交通线还是没能打通,韩冈也只能先一个人挑起州中的政事——另外还有熙河经略司的,他这个机宜文字也是一堆事要他处置。
同样因为大雪封山的关系,巩州与东面秦州的交通也中断了。虽说也不是不能联络,但前日派了驿马出去,到现在也不清楚到底到底有没有抵达秦州。幸好秦州那边几乎在同时派出了信使,已经到了韩冈的面前。
韩冈手脚麻利的处理好了所有的公事,正打算回家,匠作营遣人来报,前日韩冈让他们制作的雪橇车现在打造好了,等着韩冈去验收。
听到此事,韩冈就在想着,是不是送点酒水去熙州,也正好可以展示他的力学原理是如何用于实际。
王厚是第二次诣阙了,但他进宫面圣却不止两次。就是刚到京城的第二天,天子就召见了他,而今天,大内又传话出来,把王厚叫进了宫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