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新式装备带来的战术变化,已经让中国陆军尝到了甜头,很快就会让美国陆军认识到未来地面战争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陆军不再是依靠兵力决定胜负的军种了。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零四章 折中方案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三月二十日,戚凯威回国,商议开辟东线战场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庞跃龙已经来到总参谋部,向牧浩洋汇报了陆战队的准备情况,并且代陆战队二十万将士递交了请战书。
不可否认,庞跃龙起了好心,办了坏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交请战书,牧浩洋还会有所考虑。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牧浩洋坚持打两栖登陆战,很有可能被戚凯威指责偏袒陆战队,为了个人或者小集体,牺牲了国家利益。
要知道,打一场两栖登陆战的代价并不小。
到战争爆发前,中国陆战队的规模没有扩大,登陆舰队却增加到了六支,三支舰队各有两支登陆舰队,常备八个陆战师缩小到了六个,但是每个师的兵力扩充了百分之五十,等于常备兵力增加了八分之一。经过整编后,陆战队的作战能力、特别是独立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的投送能力也非往日可比。
当时,陆战队有六艘两栖攻击舰、十二艘综合登陆舰、十二艘船坞登陆舰与二十四艘兵力投送舰,另外还有二十四艘快速综合运输船与八艘液货运输船,每支舰队的登陆舰队都能一次性投送一个陆战师。如果征用民船,任何一支舰队都能在登陆作战行动中投送两个陆战师。
可以说,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两栖力量。
要知道,美国陆战队的兵力投送能力也只能保证在一个战场上投送两个陆战师,而且美国陆战师的规模不比中国陆战师大多少。
当然,中国陆战队也有所欠缺,比如没有航空打击能力。
因为装备了f-35b等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美国陆战队具有独立的航空队,也就能够自行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相反,中国还没有富裕花费数千亿、甚至上万亿元为陆战队研制与采购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程度,因此陆战队航空队主要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只具备垂直空运能力,不具备空中打击能力。在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时候,陆战队依然得依靠海军与空军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陆战队具有足够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
当时,六个陆战师的兵力都在一万八千人以上,其中三个主力陆战师的常备兵力就超过了二万二千人,在战时还能得到适当加强,比如增加一到三个装甲营、一到三个炮兵营与防空营、或者增加后勤保障部队,兵力将超过二万五千人。照此计算,三个主力陆战师的战时兵力就在七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陆军集团军。如果算上三个常备陆战师,则相当于陆军的两个集团军。
虽然陆战队还没有换装,在装备质量上比不了陆军的两个集团军,但是在滨海地区作战有更大的优势,即陆战队能够得到海军舰队全力支持,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比长途奔袭的陆军更可靠。
事实上,牧浩洋正是出于后勤保障原因,认为应该动用陆战队。
只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三月二十一日,总参谋部的第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戚凯威就明确提出,与其动用陆战队,还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团军直接投送到恒河河口地区,或者由海军舰队逆恒河而上,支援陆军作战。至于陆战队,可以参加后方的工作,比如守卫孟加拉国的港口,帮助舰队扫荡河道两侧地区。
显然,庞跃龙根本没有打算让陆战队去打杂。
按照他的提议,陆战队将在印度东南部地区开辟登陆场,然后进军德干高原,在恒河平原南面切断印军的战略防线,然后由陆军从东西两面发动进攻,协助陆军扫荡恒河平原,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
名义上,陆战队是协助陆军作战,实际上则是单独挑起大梁。
当时,印度政府已经逃往班加罗尔,放弃了新德里,因此扫荡恒河平原只是一次超长距离行军,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真正的战场在恒河平原南面,即陆战队的进军路线上,因为印军肯定会据守德干高原,阻止中国军队南下攻占印度半岛南部地区,甚至会以德干高原为根据地反攻恒河平原。
真要像庞跃龙说的这么打,那么陆军就成了配角。
显然,戚凯威怎么也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作战计划。
结果就是,这场会议变成了戚凯威与庞跃龙的吵架场。
会议结束后,牧浩洋先找到戚凯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首先由陆战队开辟登陆场,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则由陆军充当主力,陆战队负责扫荡沿海平原地区,至于攻占恒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为了得到戚凯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
只有这么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不然陆军根本没有可能在印度半岛腹地推进一千多公里。说得准确一点,如果戚凯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请求总参谋部增兵,那么就得这么打。
戚凯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点。
要知道,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戚凯威只提出了动用四个集团军,而且保证能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虽然当时,戚凯威只提到攻占新德里、扫荡恒河平原,没有提到进军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订的地面战争方案,根本就没有包括后面这部分,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不要进军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因此在作战任务分配上,戚凯威必须向牧浩洋妥协。
以当时的情况,进军德干高原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已经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当局做出承诺,将妥善的结束这场战争,尽快使南亚地区恢复和平与稳定,不会因为战争的遗留问题对印度周边国家造成影响。
要知道,最大的影响就是战争遗留问题,即由战争产生的难民。
如果这些难民涌入周边国家,肯定是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这也正是周边国家心存余悸的主要原因。
要想避免引发难民潮,唯一的选择就是避免印度打内战。
如此一来,中国军队就得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铲除印度前政权。
从手段上讲,就必须攻占印度全境。
也许不用占领印度全境,但是必须保证彻底消灭印度前政权。
显然,只有进军德干高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样一来,戚凯威就不得不面对增兵问题。如果牧浩洋卡住这个问题,戚凯威就将进退两难。如此一来,由陆战队分担部分作战任务,成为了折中选择,即通过增派陆战队来增加作战部队。
当时,除了增兵,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后勤保障。
完全依靠陆路运输的话,别说只投入四个集团军,即便再动用四个集团军,也不见得能够保证畅通无阻。以当时的情况,在选择陆路运输之后,就必须向同盟国求援,而有能力派遣作战部队的只有巴基斯坦。
问题是,在政治层面上,肯定不应该让巴基斯坦介入过深。
相对而言,印度民众对中国还不太反感,但是印巴矛盾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显然不会欢迎巴基斯坦军队。
也就是说,如果出动巴基斯坦军队占领印度,只会使矛盾严重化。
至于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的地面部队,根本就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什么。
如此一来,陆路就走不通了。
所幸的是,印度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印度半岛深入印度洋,东面是孟加拉湾、西面是阿拉伯海,有众多深水良港,还有大量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天然港湾,因此海路能够有效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陆战队伴随陆军向南推进,夺取沿途的港口,就能有效缩短地面补给线的长度,而且陆军不用在乎是否守得住战线后方,因为补给是来自大海的方向,即战线侧翼,而不是来自战线后方。
也就是说,陆军在德干高原上向南推进,实际上是打的一场战略运动战。
可以说,戚凯威不可能拒绝牧浩洋的提议,必须在作战问题上向陆战队妥协,而且牧浩洋也保证给予陆军足够高的地位,并且由陆军主导进攻行动,陆战队只是在侧翼配合陆军发起进攻。
说服了戚凯威后,牧浩洋在当天晚上把庞跃龙请到家里,两人好好谈了一番。
三月二十二日,在总参谋部高级将领会议上,牧浩洋正式提出了作战方案,戚凯威与庞跃龙都没有表示反对。
当天下午,牧浩洋就去了元首府,向黄瀚林汇报工作。
与黎平寇一样,黄瀚林很少过问军事上的事情,只是提出了作战目的,即按照原定计划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至于怎么打,那是总参谋长的事情,作为元首,他只关心能否达到最终目的。
晚上,戚凯威就乘专机返回了伊斯兰堡。
庞跃龙在总参谋部多呆了几个小时,于二十三日凌晨,搭乘陆战队的运输机飞往南安达曼岛。
今后,南安达曼岛将成为陆战队进军印度半岛的大本营。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零五章 新德里战役
.第九十六章回归正位
二月十六日上午,牧浩洋把指挥舰队的重任交给了章玉廷,搭乘舰载运输机,在八架战斗机与一架预警机的掩护下飞往巴基斯坦。护航的战机不会立即返航,而会等到下午跟补充的战斗机一同返回舰队。
当时,舰队仍然处于,把送到卡拉奇的物资运往北部地区,再由中国陆军的后勤部队送往前线。
进攻开始后,中国陆军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将顺带攻占新德里北部地区,切断印度陆军与克什米尔地区的联系,围歼克什米尔附近的印度军队,然后由巴基斯坦陆军的四个师扫荡克什米尔地区。
南方战场上,巴基斯坦陆军将同步进攻卡奇地区,牵制该方向上的印度军队。
这样一来,如果印度陆军死守新德里,巴基斯坦陆军在南方的进攻将变得轻而易举,根本不会遇到多少麻烦。如果印度陆军放弃了新德里,中国陆军将在占领新德里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沿新德里到卡奇湾的铁路线推进,攻占沿途的重要城市,并且建立一道把印度西北部地区分割出来的战略防线,协助巴基斯坦陆军攻占卡奇地区,再谋求沿恒河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
事实上,戚凯威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印度军队不可能放弃新德里。
原因很简单,只要新德里沦陷,印度就算战败了,即便印度政府转移到其他地区,也很难改变最终结局。
当然,这不仅仅有军事与政治上的因素,还与印度的国内环境有关。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国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还是印度最大的商品出口目的地。可以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印度人与中国有经济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全球自然灾害期间,只有中国无偿为印度提供了大批抗癌药物,还向印度派遣了医疗援助人员,帮助了数以亿计的印度人。可以说,在此之前,就算中印关系算不上密切,两国的民间往来也足够频繁。
在投靠美国,与中国对抗的问题上,印度国内的很多民众都持反对意见,并且因此导致在二零三八年之后,印度连续更换了七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的任期不到一年,可是每届政府都奉行亲美政策。
和平时期,印度民众无法影响到受家族控制的印度政局。
可是在战争时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要中国军队攻占了新德里,扶持一个得到民众支持的亲华政府,那么印度政权的合法性就将受到考验,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印度民众是否会支持前政府。如果民众集体倒戈的话,那么印度要打的就不是抵抗中国入侵的战争,而是一场大规模内战。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主要战略取向。
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牧浩洋就明确提到,要想长期占领像印度这种国土面积达到三百万平方公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占领行动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承受巨大的军事与经济损失。别的不说,如果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部署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而中国陆军与陆战队的总兵力也就只有八十万,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在海外部署一年的花费就高达数万亿元。真要变成这个样子,中国不但不可能获得战争红利,还会被这场战争拖垮。
显然,这也是美国想要达到的目的。
为此,就得避免占领印度,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攻占新德里之后,扶持亲华政权,组建新印度国防军,然后让印度人打印度人。虽然这么做,会大大降低战争红利,而且长期内战会使中国很难利用印度市场,但是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大降低,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全面战争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之后,印度的战略地位也将大大降低。
说得直接一些,就算不占领印度全境,在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印度都很难在几年之内恢复元气,因此印度不再具有影响中美平衡的战略价值,而将变成南亚地区最贫穷、也是最无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至少在未来十年之内,印度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至于十年之后,恐怕中国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印度,而是如何修复与美国进行全面战争之后的创伤,或者是如何彻底打垮美国。
综合这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尽可能的缩小大规模地面战争的范围。
也就是说,迅速攻占新德里是中国陆军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而任何违背这一目标的作战行动都没有价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不得不向巴基斯坦做出妥协。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牧浩洋已经向巴基斯坦做出承诺,只要巴军能够攻占卡奇地区,中国就不会在战后强调这个问题,即默认巴基斯坦占领该地区的合法性,并且承认巴基斯坦在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享有主权。巴基斯坦要做的,只是协助中国陆军作战,不给中国陆军添麻烦,并且在战后承认中国在藏南地区的主权,以及在克什米尔东北地区控制的两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性。
当然,这种政治交易,绝对不会公布于众。
原因很简单,这种秘密交易本身就没有合法性,而且也没有任何国家会承认巴基斯坦占领卡奇地区的合法性。
由此可见,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都没对巴军抱太大的希望。
以当时的情况,在战争爆发之前,两人就没有想过与巴军协同作战,不然戚凯威也不会把三个集团军派往巴基斯坦。
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戚凯威拿出了全套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安排,地面战争将在三月十日打响,到时候除了第十三集团军之外,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大部分部队也将到达巴基斯坦,而其主要任务就是支援第十三集团军,掩护后勤补给线。
相对而言,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战斗力与装备水平都不差。
只是跟最先换装“未来地面战平台”的第十三集团军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也就只能干些杂货。
当然,在向新德里推进的时候,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进攻部队。
相反,更应该重视在进入印度境内之后的后勤保障问题,而这将直接决定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能力。
第一百章钢铁洪流
三月十日,地面战斗如期打响。
首先发动进攻的不是中国陆军的第十三集团军,而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第三装甲师,该师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王牌部队。
在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火力准备之后,第三装甲师越过了印巴边境线,迅速攻占了边境城镇穆讷包,然后沿着铁路线向拥有二十万居民的巴尔梅尔推进。按照巴军制订的进攻计划,在攻占了巴尔梅尔,即在印度境内建立了前进基地之后,将继续向东推进,攻占焦特布尔与巴利,切断从斋蒲尔通往卡奇地区的铁路线与公路线,必要的话,还要继续向东攻占乌代布尔,建立一道足够坚固的战略防线,阻止北面的印度军队南下之后,再向南扫荡整个卡奇地区。
当然,一个师肯定办不到。
为此,巴基斯坦陆军还调动了第七装甲师、第八机械化步兵师、第九步兵师等三支王牌部队,并且出动了第十一独立装甲旅、第十三独立坦克旅、第十六独立步兵旅,以及第四十二炮兵旅、第四十四炮兵旅、第四十五炮兵旅与第四十七炮兵旅,总计投入了十一支主力部队,还为每个王牌师增加了一个独立炮兵旅,总兵力超过二十五万,其中作战部队在十五万以上。
巴基斯坦陆军需要面对的,不过是二十万印度军队。
算上装备上的差距,以及巴基斯坦空军提供的支援,巴军有足够大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巴军在南部地区作战,作战物资全部从卡拉奇运送,后勤补给线的总长度还不到六百公里。
也就是说,巴基斯坦陆军的后勤保障负担相对较小。
可以说,以巴基斯坦陆军的作战能力,攻占卡奇地区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然,这肯定有中国军队的功劳。
凌晨四点,在只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中国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在巴基斯坦陆军越过印巴边境线后大约两个小时,从萨特莱杰河越过了印巴边境线,并且在天亮之前攻占了阿博赫尔。
可以说,中国陆军的进攻更加犀利。
阿博赫尔是一座人口超过三十万的中等规模城市,而且在印度西北边境方向上,属于重兵驻防的军事要地,扼守着直同珀丁达的铁路线与公路线,而珀丁达是新德里西北方向上最重要的铁路与公路枢纽中心,有六条铁路与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其中两条铁路与两条公路直接通往新德里。可以说,只要中国陆军攻占了珀丁达,就能在两天之内打到新德里,而且不用考虑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珀丁达是新德里的门户,而阿博赫尔是珀丁达的门户。
当时,驻守阿博赫尔的有两个印军师,其中一个是主力装甲师,总兵力接近三万,装备了近千辆坦克与装甲战车,还有六百多门大口径火炮,印军沿着边境线修建了宽度在五公里以上的防线。
即便如此,印度陆军也没能守住防线,甚至没能守住阿博赫尔。
在突破边境防线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装甲旅一直冲在最前面,突前的装甲营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在印军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宽度超过五公里的缺口,并且以闪电之势击溃了前来增援的印军装甲部队。
战斗中,该营的四十二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击毁了一百多辆印军坦克。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该营没有损失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只有三辆受创,并且都在前线修复,在当天上午就再次参加战斗。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报告,反装甲作战平台对五千米外的机动目标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击毁率为百分之百。要知道,在这场战斗中,被反装甲作战平台击毁的不仅仅有第三代主战坦克,还有三十多辆m27a1,其中半数是在四千米以外,被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穿甲弹直接摧毁。
在这个距离上,m27a1根本无法对反装甲作战平台构成威胁。
三辆受创的反装甲作战平台都是在近距离战斗中,被m27a1打出的穿甲弹击中,而且没有一辆被穿甲弹打穿正面装甲,都是在中弹之后,内层装甲甭脱,导致车体与炮塔内的设备受损。因为反装甲平台采用的是无人炮塔,三名乘员都在车体内,所以在受创后没有出现人员阵亡的情况。
可以说,反装甲作战平台经受住了实战考验。
这场战斗,足以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的防护设计较为合理,唯一的欠缺就是,内层装甲存在质量问题。
撕开印军的边境防线后,装甲部队继续推进。
只是,接下来唱主角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力量。
当时,中国空军至少动用了三百架战斗机,轮番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重点打击防线后方的印军机动防御部队。为了协助空军作战,第十三集团军出动倾斜旋转翼飞机,向战线前方运送侦察部队,由侦察兵直接为战斗机指引攻击目标。结果就是,装甲部队在向阿博赫尔推进的时候,几乎没有受到阻拦。
印度陆军不是没有反击,而是没有能够反击成功。
在通往阿博赫尔的道路上,至少有上千台印度陆军的坦克车辆被炸毁,绝大部分印度陆军的反击部队在离开阵地后就遭到轰炸。根据印度军队的作战记录,当时印军至少出动了两个旅进行反击,结果都在赶往战场的路上遭到空中打击。在遭受惨重损失,却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的情况下,这两个旅的士气彻底崩溃,结果在离第十三集团军先头部队仅有几公里的时候就停了下来。幸存的印军官兵没有就地组织防御,而是迅速逃回阿博赫尔,也因此把恐慌情绪带了回去。
天亮前,第十三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攻入阿博赫尔。
虽然有部分印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很快就被击溃了,更多的印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是一股脑的逃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战斗中,印军官兵发现,他们手上的反装甲武器根本对付不了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
1...352353354355356...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