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根据一些印军官兵回忆,曾经有一辆中国坦克在极近的距离上被五枚高超音速动能反坦克导弹直接命中,结果这辆坦克好像根本没事一样,不但接连摧毁了印军的反坦克阵地,还击毁了三辆隐藏在建筑物里的m27a1主战坦克,然后掩护步兵攻占了建筑物,这才撤离了战场。
要知道,印军使用的动能反坦克导弹,能在有效射程内打穿m27a1的正面装甲
当时,中国与美国已经开始淘汰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为部队提供了动能反坦克导弹。主要就是,以往的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都比较慢,根本无法突破已经成为第四代主战坦克标配的主动防御系统。只有采用动能穿甲原理,飞行速度在六马赫以上的反坦克导弹才能对付第四代主战坦克。
事实上,动能反坦克导弹,就是单兵手里的反坦克炮。
这种反坦克导弹的战斗部就是一根次口径高强度金属杆,其材质与穿甲弹差不多,只是依靠高性能火箭发动机把速度提高到六马赫以上,而不是像坦克炮那样,使用化学能或者电磁能使穿甲弹加速。
在动能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后,就有人提出用其取代反坦克炮。
不管怎么说,动能反坦克导弹的性能已经非常接近穿甲弹了,而且不需要安装笨重的火炮系统,一辆坦克少说也能携带数十枚。如果不是电磁炮兴起,特别是线圈电磁炮把穿甲弹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级别,恐怕在研制第五代主战坦克的时候,中国与美国都会用动能反坦克导弹取代坦克炮。
如此先进的反坦克导弹,竟然对付不了反装甲作战平台,印军官兵不害怕才是怪事。
可以说,当时印军对付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有效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使用大口径火炮在近距离进行直瞄射击,利用大口径炮弹的巨大威力直接震毁反装甲作战平台,二是在路边埋设数百公斤高能炸药,在反装甲作战平台通过的时候引爆,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威力将其摧毁。
可以说,这些都是蛮办法,而且也不是击穿反装甲作战平台的装甲,而是利用巨大的能量将其直接摧毁。
别的不说,如果在反装甲作战平台下面引爆两百公斤炸药,就能将其炸散架。
问题是,在战场上,根本办不到。
在印军全线崩溃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一个旅仅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攻占了拥有三十万人口的阿博赫尔。
对阿博赫尔的居民来说,这也许是好事,因为避免了大规模战斗产生的附带伤亡。
如果印军依靠城市拼死抵抗的话,肯定会使很多居民遭殃。在战斗中,中国军队肯定不会严密区分军人与平民。
事实上,在中国军人眼里,所有印度人几乎都长一个样。
攻占了阿博赫尔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部队没有停止前进,而是把占领与清理工作交给了随后赶到的机械化步兵,然后继续向前推进。以“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性能,再推进几百公里都不成问题。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进
阿博赫尔迅速沦陷,给印度军队敲响了警钟。
为了稳住军心,印度西北战区司令官在当天上午下令枪决了十四名率先带领部队逃跑的前线指挥官,随即下达了死守阵地的命令,要求各级部队战斗到最后一人,绝对不能后退半步。
问题是,不后退就能挡住中国军队吗?
上午十点左右,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珀丁达西面大约十五公里处。
面对已经严阵以待的印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没有停下来,只是把阵容转变为突击队形。
印军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阵地。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之前还信心满满的印军官兵很快就发现,他们根本无法阻挡那些外形怪异的装甲战车。
与第四代主战坦克相比,反装甲作战平台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采用了无人炮塔。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研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时候,都考虑过采用无人炮塔,但是在研制过程中都放弃了这个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战坦克依然采用了传统火炮,即便是电热化学炮,也属于传统火炮,因此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员都防止在车体内,将导致车体内部空间过于拥挤,而炮塔空间却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电热化学炮的自动装填系统非常复杂,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设置装填手,在必要的时候,也得由车长或者炮长来排除故障。如此一来,就很有必要让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内,也就是采用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传统布局。
电磁炮取代了电热化学炮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因为有了电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可以做得足够小,而且电磁炮不需要使用发射药,而且弹丸质量也比大口径电热化学炮轻得多,因此装填系统更加可靠,鼓掌率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把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里面,也就没有必要采用有人炮塔了。
无人炮塔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着中弹率低得多。
根据第五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装甲战的统计结果,在被击毁的坦克中,炮塔中弹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数以上被彻底摧毁的坦克,都是因为炮塔中弹之后,导致储备在炮塔里的弹药殉爆。相反,在车体中弹的情况下,弹药殉爆的几率低得多,大部分损伤都能修复。
由此可见,采用无人炮塔的好处非常突出。
当然,这不是让印军胆怯的主要原因。
因为没有制空权,中国空军的打击又非常猛烈,所以印军把很多主战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阵地上,只露出炮塔,充当固定反坦克火力点。结果印军却发现,他们这么做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记录,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弹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达五米的土墙,然后击穿了m27a1的车体正面装甲,穿甲弹在贯穿了整辆坦克,击毙了驾驶员、穿过中央的战斗舱、摧毁了发动机与变速箱之后,从坦克后部底甲板处穿出,最后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质地面才停下来。该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第二发穿甲弹直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装甲之后,溅射的碎片击毙了炮塔里的车长与炮长,然后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榴弹,最终导致储备在车体里的液体发射药殉爆。这两炮的间隔时间仅仅只有四秒钟,而m27a1在发射药殉爆后,炮塔飞出了十几米。
面对如此犀利的炮火,印军的任何防御手段都没有用。
当然,遭到攻击的不仅仅有埋藏起来的坦克,还有印军的火力点。
在打击步兵火力点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使用的不是穿甲弹,而是穿甲威力稍逊,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弹。受线圈电磁炮口径限制,榴弹的威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毁任何一种步兵火力点。
相对而言,对付步兵火力点,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装甲作战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往所说的步兵战车。
当时,多用途作战平台没有配备电磁炮,使用的是口径为四十毫米的机关炮,另外还有一具四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在作战使用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反装甲作战平台战斗,对付敌人的步兵与装甲战车。在性能上,机关炮的射速比电磁炮高得多,而且威力也足够大。更重要的是,在对付一些坚固火力点的时候,可以使用配备爆破战斗部的导弹。
当然,在反装甲作战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性能就不怎么样了。
不是动能反坦克导弹的威力不够,而是在防护性能上,多用途作战平台只达到了步兵战车的级别,即只能抵挡小口径穿甲弹。如果被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击中,后果肯定会非常严重。
战线上,印军的死守很快就变成了无谓牺牲。
在战线被中国军队突破之后,很多印军既没有继续抵抗,也没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阵地上,等待中国军队收容。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向中国军队投降。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七个印军步兵营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营级指挥官率领全营官兵集体投降。
这个结果,恐怕连戚凯威都没想到。
到了当天傍晚,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入了珀丁达,占领了中央火车站。
仅仅用了十六个小时,中国陆军就在印度境内突击了一百多公里,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当时,不但印军指挥官不敢相信,连美军顾问都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美国援助给印度的都是美军现役的主力装备,坦克以m27a1为主,还提供了大量的反装甲武器。战争爆发前,美军顾问估计印军至少能在边境防线上坚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达。
显然,这个结果与美军顾问的预测截然不同。
摆在印军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当然,美军顾问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已经全面超越了美国陆军,拥有了跨代优势。这就好比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军的m1a1能够毫不费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这种装备性能上的代差,很难通过数量弥补,美国陆军根本比不上中国陆军。
显然,美国陆军必须尽快装备新式主战平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日夜间,印度当局必须得做出一个决定:继续留守新德里,还是赶在中国军队打过来之前离开。
以当时的情况,没有任何人相信印军能够守住新德里。
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陆军继续推进,能在两天之内攻占新德里,印度陆军连拼死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战局出现了转折。
不是印度陆军反败为胜,而是中国军队在攻占了珀丁达之后,没有向新德里进军,而是开始扫荡周边地区。
这也正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切断新德里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线,为巴基斯坦创造攻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机会,因此首先就得扫荡珀丁达周边地区。
鉴于先头部队在进攻中的突出表现,第十三集团军把作战部队拆编成了突击集群。
当时,每个突击集群由一个装甲营或者坦克营为核心,配备三十到四十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再辅助一个机械化步兵营,配备四十辆以上的多用途作战平台,在后方则由炮兵营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说,一个突击集群的前线作战兵力还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战兵力并不多,可是战斗力绝对足够强大。以十日的战斗来看,一个突击集群的战斗力超过了一个印军装甲师。如果在开阔地带作战的话,甚至能够打垮两个印军师的装甲部队。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就派出了六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铁路线推进。
天亮后,第十三集团军由派出了四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公路线推进,并且在后方组织了四支突击集群充当预备队。
这一情况,立即被印军发现了。
似乎,印军也因此看到了希望。
当时,连美军顾问都认为,中国军队太托大了,在战线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就让主力突击部队分散作战,等于主动给了印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消灭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那么印军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甚至有希望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中国军队。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就有希望重创中国陆军,改变战场局面。
当然,即便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只要能够消灭几支突击集群,也能极大的提高印军官兵的士气,打破中国军队无法战胜的神话,迫使中国军队的指挥官采取更加保守的战术,从而挫败中国军队的锐气。
为此,印军开始了积极准备。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三月十二日,地面战争迎来了第一场正规会战。
严格说来,只能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野外运动战,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只动用了两个突击集群,即便算上动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总兵力也就数千人,根本达不到会战标准。
当时,印军的作战意图就是围歼已经攻占了伯蒂亚拉的中国军队。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亚拉,并且在当天晚上占领了这座新德里北面大约二百五十公里处的城市,切断了从新德里到昌迪加尔的交通线,等于围困住了昌迪加尔方向上的十多万印度大军。
对印度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尔是印度西北地区的防御指挥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印西部边境的主要军事重镇。如果昌迪加尔遭到封锁,那么驻守该地的十多万印军,以及北面的数十万印军都在劫难逃。说得严重一点,中国陆军什么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锁状态就能打垮这些印军。
显然,尽快打通交通线,成为拯救这些印军,守住北部边境地区的关键。
为此,印度陆军不但从昌迪加尔调动了三个师,总计近四万兵力,还从萨哈兰普尔与格尔维尔各出动了一个步兵师,总统投入了五个师、近七万兵力,对仅由一个突击集群占领的伯蒂亚拉发起反击。
从兵力上看,印军是中国军队的七十倍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向伯蒂亚拉增派了一个突击集群,还在后方集中了五个炮兵营。因为已经预料到印军会反击伯蒂亚拉,所以戚凯威还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结果就是,印军向伯蒂亚拉推进的时候,首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击。
根据印军的作战记录,在反击伯蒂亚拉的战斗中,半数以上的损失来自空中打击,五个师在行军途中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战装备,还有数千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是,突前的部队根本无法集结起来,也就无法在一场战斗中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只能陆续把反击部队派上前线。
这就意味着,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情况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结果。
战斗从上午八点左右开始,第十三集团军首先出动一个突击机群向北扩大防御圈,主动迎战从昌迪加尔杀来的印军,在伯蒂亚拉北面大约三十公里处,一块较为平坦的战场上击溃了印军的突击部队。
可以说,在装甲战中,印军几乎没有胜算。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能在五千米外开火,命中率不会低于百分之八十,而且只要命中就能击毁印军主战坦克。相反,印军主战坦克即便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千米以内,也很难保证击毁反装甲作战平台。
在开阔地带上,印军的装甲突击等于送死。
用一些参加了这场战斗的坦克手的话来说,当时的战斗几乎就是打靶训练,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
在离突击集群设置的防线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间,是印军的死亡地带。
第一场交战中,印军就在这个区域内损失了一百多辆坦克与一百多辆装甲战车,没有一辆坦克能够越过这道死亡地带。
印军拥有的,只是不断赶来的反击部队。
当时,大概是对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性能有足够高的信心,前线指挥官甚至没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让空军的战斗机去轰炸印军的后继部队,削弱印军的突击能力,前线战斗完全由装甲部队承担。
战斗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一个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作战平台总共击毁了六百多辆印军坦克与近千辆印军装甲战车。
傍晚,印军的反击行动暂时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损失之后,印军的反击能力明显减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战斗中,另外两个印军步兵师已经被第十三集团军增派的突击集群击溃。
当时,在南面战场上,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采取防御战术,而是充分利用了装甲部队的突击速度,分别在上午与下午发动了两场快速突击,毫无悬念的击溃了印军反击部队,毙伤俘虏印军官兵一万多人,而突击集群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七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受损,四辆多用途作战平台报废,伤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可以说,这是一场完全不平等的战斗,就如同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向机械化时代的坦克集群发起冲锋,除了牺牲之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而掌握着技术优势的一方甚至不会遭受重大损失。
当然,北面战场上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利用印军暂时停止进攻的机会,突击集群的装甲力量补充了电能,另外在离前线较近的地方设置了四处电能补给站。
天黑后不久,印军再次发动进攻。
在印军看来,似乎夜晚对进攻者更加有利。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中国陆军主战装备的夜战能力更加突出,受夜晚能见度降低的影响更小,反而是印军受到的影响更大。
更重要的是,突击集群的持续作战能力明显远远超过了印度军队。
要知道,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动力与火力电力供应是整合到一起的,因此在进行阵地防御战的时候,能够大幅度提高火力的可持续性。比如在不考虑机动耗能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电力储备足够以全装状态发射一百二十枚穿甲弹。即便余留三分之一的机动电能,也能发射一百枚穿甲弹。只有在机动作战的时候,必须优先为动力系统供电,才会把火力基数降低到六十枚左右。
在设计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正常情况下的弹药基数就有一百二十枚,其中四分之三、也就是九十枚是穿甲弹。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降低榴弹数量来增加穿甲弹的数量。因为穿甲弹是次口径弹药,装储方式与榴弹不同,占用空间仅为榴弹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全部携带穿甲弹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弹药基数达到了一百三十枚。
当然,在实战中,没有任何一个坦克手会全部选择穿甲弹。
要知道,在对付一些普通目标,即便是装甲战车的时候,榴弹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使用穿甲弹。
当时,前线部队也严格禁止全部使用穿甲弹,因为穿甲弹比榴弹贵得多。
相对而言,印军主战坦克的弹药基数仅有反装甲作战平台的三分之一。当然,在战斗中这不是大问题,因为所有印军坦克都不可能坚持到耗光弹药的那一刻,很多坦克甚至没有机会使用坦克炮。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持续作战能力,给到前线视察情况的美军顾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根据一名美军顾问回忆,在十二日夜间的战斗中,中国陆军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开火次数都在八十次以上,一些面向印军主攻方向的反装甲平台甚至开火一百次以上,而且火力打击从未中断。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命中率为百分之八十,那么四十多辆平台组成的防线,足以抵抗印度在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而且在战斗结束之前不用补充弹药,也不用为电磁炮补充电能。
显然,印度陆军不可能把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都派过来。
在这片狭窄的战场上,印军也无法投入这么多主战坦克。
打到十三日天亮,印军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无谓的反击,主动撤回昌迪加尔。
战斗结束的时候,印军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千二百辆主战坦克、一千八百辆装甲战车的残骸,以及数千名官兵的遗骸。战线对面,突击集群的几百名官兵不过是辛苦劳累了一个晚上而已。
在这场战斗中,唯一的伤亡是一名离反装甲作战平台较近的步兵,被反装甲作战平台主动防御系统射出的拦截弹打成重伤。
这场战斗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不但是进攻利器,也是非常优秀的防御武器。
当然,这不仅仅是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功劳。
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远程炮兵成功压制了印军炮兵,不然的话,突击集群肯定会遭到炮火打击。此外,多用途作战平台也非常有效的对付了印军的步兵反坦克小组,掩护了反装甲作战平台。
可以说,这是“未来地面战平台”的胜利。
成体系的陆军作战平台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足以让过去任何一种主战装备都望尘莫及的作战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二日的战斗也彻底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在此之前,印军还信心十足的打算扭转战局。
在此之后,连美军顾问都相信,印度陆军根本不是中国陆军的对手,丢掉新德里、输掉战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结果。
从战略层面上讲,这场战斗也彻底改变了陆军的面貌,甚至将彻底改变陆军战术。
新式装备带来的战术变化,已经让中国陆军尝到了甜头,很快就会让美国陆军认识到未来地面战争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陆军不再是依靠兵力决定胜负的军种了。
第一百零三章战场外的问题
三月十三日,第十三集团军仍然没有向新德里推进。
当时,不是第十三集团军没有做好进攻新德里的准备,而是巴基斯坦陆军在攻打克什米尔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虽然巴基斯坦陆军没有承认进攻受阻,因为巴军的主战场在卡奇地区,只在克什米尔方向上留下了四个步兵师,但是在十二日,巴军仅仅推进了一公里,根本没有突破印军设在军事停火线上的防线。
1...353354355356357...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