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显然,预备部队恐怕要到二零五三年才能部署到位。
这一天,戚凯威也正是提交了虞世辉的晋升令。按照他的说法,叙利亚国防军非常重视军衔,所以很有必要让虞世辉破格晋升为陆军上将。只是,牧浩洋只批准了中将晋升令,要在虞世辉有所表现之后,才决定是否授予上将军衔。事实上,这事本来不归牧浩洋管,因为在战争爆发前,总参谋部就不再负责晋升的事情了,权力上交给了国防部。只是当时黄瀚林授予了牧浩洋全权。
虽然牧浩洋的做法没有错,但是仍然使他与戚凯威的矛盾进一步加重。
在某些人看来,牧浩洋这个欠考虑的晋升令,应该为接下来第十三集团军在中东战场上遭遇的挫折负责。
当然,这只是某些人的看法。
二十五日,在让戚凯威安排派遣部队前往中东地区后,牧浩洋跟庞跃龙进行了视频电话>会议,提到了攻打新加坡的事情。
当时,牧浩洋只提出了要求,即必须在年内打下新加坡。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
在二十四日的时候,周渝生就以海军上将的身份,提交了海军的作战草案,其中明确提到最迟得于二零五三年一月初派遣舰队进驻印度洋,不然美军将获得足够的时间巩固印度洋上的战略据点,而且西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也很有可能因此恶化,导致第二批“泰山”级航母成军之前,海军无法出兵印度洋。
作为海军大将,牧浩洋非常清楚这份报告的含义。
按照他的估计,年底也是大限。
几天之后,李明阳提供的一份情报也证明了周渝生的这个推断,即美军正在向西太平洋地区增派兵力,还在塞班岛与提尼安岛等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大岛屿上征用了大片土地,准备开辟军营。
这条情报表明,美军正在计划攻打西太平洋上的某座岛屿。
显然,在此之前,美军会把航母战斗群集结到西太平洋上,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支持陆战队上岸。
从战略上讲,美国也会首先选择西太平洋,而不是西南太平洋。
原因很简单,西太平洋方向上,中国本土之外只有一道战略防线,即北起扶桑、南到台湾的第一岛链。这条防线距离中国本土足够近,战术战斗机就能打击中国本土,战略轰炸机则能轰炸本土腹地。只要美军在这条防线上打开突破口,比如夺取某座重要岛屿,就能大幅度提高战略打击效率。此外,还能迫使中国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设施转移到内地,从而在短期内大幅度削弱中国的战争潜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中国内海,即东海、黄海形成的实质性威胁,能够最大限度的限制中国的内线海运力量,使中国不得不更加依赖效率不算太高的铁路系统。
总而言之,从这个方向上发动战略进攻,能够收到最大的效果。
事实上,早在二十三日,牧浩洋就做出了类似的判断,而且认为美军会在完成调整之后首先攻打冲绳岛。
原因很简单,在台湾到北海道的岛链中,冲绳岛居中,大小也正合适。
如果攻打台湾,美军得面对面的与中国陆军作战,而且美军的制海优势在狭窄的台湾海峡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如果攻打扶桑,就算能够动用日本遗老,美军也要在较为广袤的战场上作战,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冲绳,即没有大到难以一举拿下,又没有小到无法部署战略打击力量。
此外,冲绳岛上有数座军事基地,基础条件极为优越。
也正是如此,按照牧浩洋的安排,庞跃龙首先加强了冲绳岛的防御部署,计划在月底之前增派一个陆战师。如果美军的威胁进一步加剧,陆战队还能在年底之前向冲绳岛增派第二个陆战师。
从战略上看,美军攻打冲绳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说挑战,就是必须守住冲绳岛,不能有半点闪失。说机遇,美军必然把主力集中在西太平洋上。
说得直接一点,美军攻打冲绳岛的时候,正是中国海军出兵印度洋的时候。
按照牧浩洋的估计,如果美军在年内攻打冲绳岛,至少会在西太平洋上集中九支航母战斗群,也许会达到十二支。具体情况,得看美军有没有把握只用三支航母战斗群守住印度洋的入口。如果美军没有在年内攻打冲绳岛,则很有可能放弃攻打冲绳岛的想法,或者把进攻时间推迟到二零五三年底,因为到这个时候,美军能获得第二批“企业”级超级航母,海军实力将大幅度增长,而美军也就有能力集中更多的兵力,在西太平洋上发动一场规模更大的进攻行动。
当然,美军也有可能在二零五三年进军东南亚。
总而言之,在牧浩洋看来,美军攻打冲绳岛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为此,他就得设法让美军相信,必须在年内攻打冲绳岛,不然就再也不可能获得如此好的机会了。
从军事上看,牧浩洋能做的,就是打下新加坡。
说白了,如果美军不打算等到第二批“企业”级航母服役,那么攻击方向就只能是琉球群岛或者东南亚。只要新加坡仍然在美军控制之中,扼守住了东南亚的几条战略航道,那么美军就会把重点放在东南亚。为了巩固新加坡,美军在战术上很有可能放弃冲绳岛,转为进军菲律宾。
事实上,后来李明阳提供的情报也能证明,美军同样有能力进军菲律宾。
对中国军队来说,守卫菲律宾的难度比守卫冲绳岛大得多。一是菲律宾太大了,二是菲律宾是由众多岛屿组成,三是菲律宾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四是菲律宾离中国更远。综合这些因素,牧浩洋肯定不希望在菲律宾与美军交战。根据庞跃龙的回忆,当时牧浩洋甚至明确提出,如果美军进军菲律宾,陆战队的主要任务不是把美军打回去,而是把菲律宾变成美军的泥潭。
显然,牧浩洋压根没有考虑过在菲律宾与美军决战。
问题是,在战争爆发后的几天里,美军进军菲律宾的迹象非常明确。除了军事上的价值之外,还有政治上的理由,即在菲律宾爆发内战之前的一百多年里,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军占领过之外,一直是美国的殖民地与盟国,美国人对菲律宾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
受这些因素影响,牧浩洋没有别的选择。
只有尽快发动攻打新加坡的作战行动,而且尽快攻占新加坡,才能让美军放弃进军菲律宾的想法,也才有可能把美军主力舰队吸引到冲绳岛附近,让牧浩洋获得派遣舰队进入印度洋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进军新加坡,将是这场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
第二十五章第一个转折点
第二十五章第一个转折点,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二十六章 战略空运
第二十六章战略空运
虽然攻打新加坡的决定来得非常仓促,但是并不意味着准备不充分。
要知道,自从菲律宾内战之后,新加坡成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唯一的盟国,也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唯一的立足点。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二零四四年,中国总参谋部就根据对印作战需求,制订了一份攻打新加坡的作战方案,并且得到了牧浩洋批准,计划在美国参战之后发动。只是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美国没有参战,这份作战方案也就没有启动,并且降级为军兵种作战方案。二零四七年,陆战队司令部根据新的局势,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制订了另外一份攻打新加坡的作战方案。只是直到二零五零年,该作战方案还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之中。
由此可见,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之后,攻打新加坡就是中国陆战队的首要假象任务。
战争爆发后,庞跃龙就启动了编号“二零四七零一”的作战方案,让部署在榆林港的登陆舰队进入了战备状态,并且命令配属南海区舰队的第三陆战师、第三十预备陆战师在二十四小时内归建。二十二日,马来西亚宣布参战之后,庞跃龙还向马来半岛的马六甲与关丹各派遣了一个陆战营。这两处地点各有一座属于马来西亚的军事基地,之前只驻扎了少量中国军队。
二十六日,庞跃龙向牧浩洋提交了详细的登陆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安排,将投入第三陆战师与第三十预备陆战师,其中第三十预备陆战师将从关丹南下,抵达柔佛海峡北岸,在柔佛河西岸集结,做出强渡柔佛海峡的样子,迫使新加坡陆军向北集结,第三陆战师则搭乘登陆舰队从关丹出发,首先攻占德光岛,压制新加坡东面的樟宜空军基地,再在新加坡岛东面登陆。时间上,前期部署需要一个星期,整个作战行动将在十天内结束。
审议之后,牧浩洋批准了陆战队的作战方案。
只是,牧浩洋强调了一点,即尽可能的以和平的方式接管新加坡,只有在所有军事威胁都已失效的情况下,才考虑发动登陆作战行动,但是在进行军事威胁的时候,得同步完成军事部署。
牧浩洋此举的意图很明确,即要获得一个完整可用的新加坡,而不是一座荒岛。
要知道,新加坡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还体现在其完善的航运与航空基础设施上。直到二零四七年,新加坡都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港口,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码头,东南亚规模最大的民用机场,其航运与航空的年吞吐能力高达数亿吨。
别的不说,新加坡港就能供数百艘舰船停泊。
没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新加坡将变得一文不值。
从军事上讲,只有保全新加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与机场,新加坡才具有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战略价值,也才能成为中国海军、乃至中国海运在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中转中心。
当然,牧浩洋并不追求完美。
如果不能扭转新加坡为美国服务的局面,牧浩洋宁可要一座荒岛。
要知道,经过中国苦心经营数十年,在东南亚地区有不少港口能够取代新加坡,比如马来西亚的关丹港、越南的金兰湾、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印度尼西亚的宾港与坤甸港。在印度洋方向上,则有南安达曼岛上的浩洋港、缅甸的丹老港、孟加拉国的吉达港、以及斯里兰卡的加勒港。
即便没有新加坡做航运中转中心,中国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上的航运也不会受到影响。
当然,如果有的话,自然再好不过了。
二十七日,陆战队的行动开始了。
当天,登陆舰队就离开了榆林港,随行的还有南海区舰队的几艘战舰,而已经撤到南海的“泰山”号航母战斗群则伴随航行到南沙海域,已经进入南海的“华山”号等三支航母战斗群也将按计划前往西沙海域。
虽然按照牧浩洋的安排,在陆战队攻打新加坡的时候,将由空军提供支援,但是海军的四支航母战斗群也将南下,部署在阿南巴斯群岛以北海域。如果美国舰队出现,海军将在此打第一场反击战。
只是,最先出动的不是陆战队与海军,而是空军。
当天,空军就动用了八十架大型电动运输机,把第三十预备陆战师两个旅的上万名官兵送到了关丹港。
这也是大型电动运输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
效果之好,完全超出了预料。
在第一轮运输中,八十架运输机就运载了一万二千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还运送了将近一万五千吨作战物资。这些运输机到达关丹机场之后,平均每架只用了十分钟就卸下货物与人员,效率是以往任何一种运输机的数倍。更重要的是,这些运输机没有占用太多的机场资源,在卸下货物与人员之后就立即飞走了。要知道,关丹只是一座中等规模城市,其机场只有不到五十个停机位,卸载区也只能容纳十多架大型飞机作业。如果动用以往的大型运输机,每天最多只能接纳一百二十架次。在动用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情况下,每天的接纳能力能够超过四百架次。
二十八日凌晨,运输机群再次出动。
在运输效率已经得到证明的情况下,空军不再畏首畏尾,把八十架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潜力全部发挥来出来。
在凌晨的运输中,八十架运输机又送来了一万二千名官兵与一万五千吨物资。
当天的另外两次运输中,八十架运输机全部满载起飞,总共运送了四万吨物资,并且在返程的时候运走了一批设备。
要知道,这仅仅只是八十架运输机。
如果关丹机场的规模再大一些,而且没有部署其他飞机,以每天四百架次的效率动用大型电动运输机,一天就能运送十万吨物资。要知道,一个陆战师一天的消耗也就五千吨,作战消耗不会超过五万吨。
也就是说,只需要动用一百三十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就能支持一个陆战师作战。
要在以往,至少需要动用四百架战略运输机,而且每天得飞三躺,才能达到同样的运输量。
更重要的是,如此大规模的空运,给空军造成的负担并不重。
当时,空军只在海南岛的机场部署了四套充电设备,能在十五分钟之内为八十架运输机补充电能。毫无疑问,运输机消耗的电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动用四百架普通运输机飞一千二百架次的话,仅消耗的燃油就多达十万吨,相当于整个运输量了。就算不考虑十万吨燃油的价值,也要考虑由此对后勤系统造成的负担。要知道,向海南岛运送十万吨燃油,而且运到机场,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说,大规模战略空运在这个时候现实出了巨大的战争潜力。
到十月三十日,运送到关丹的物资已经达到二十七万吨,其中包括第三十预备陆战师的半数主战装备。
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三天,第三十预备陆战师就将全部部署到位。
虽然走海运,也能在六天内送达,但是需要动用近二十艘大型运输船,而且还得在港口耽搁一到两天。
十一月二日,搭载着第三陆战师的登陆舰队到达关丹港。
因为第三陆战师承担了登陆任务,所以部队没有上岸,只是做了临时休整,并且等待空军部署到位。
当天,第三十预备陆战师就从关丹出发了。
虽然陆战队更重视预备部队,在和平时期不但保留了师级参谋部,还保留了完整的指挥架构,即所有军官都是现役军人,并且保存了全部主战装备,在战时只需要从预备役军人中征召兵员就能成军,而陆战队有专门的预备役名录,大部分预备役军人都是在过去五年之内退役的军人,如此一来陆战队能够做到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组建预备部队,在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之内让部队归建,整个动员时间只有四十八小时,而陆军做类似的动员,至少需要一个星期。但是在装备上,陆战队的做法与陆军一样,即最先进的装备提供给现役部队,预备役的主战装备大多比较落后,有的甚至早就该淘汰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在和平时期,陆战队不可能维持那么多的先进装备。
从编制上看,第三十预备陆战师就是第三陆战师的预备队。如此一来,第三十预备陆战师的主战装备就是第三陆战师淘汰下来的,比如24式主战坦克,而已经在第三陆战师服役数年的地面战平台根本没有提供给第三十预备陆战师。
受此影响,庞跃龙首先就得考虑后勤保障问题。
要知道,24式主战坦克烧的是油,而不是用电池驱动。
当时,走在最前面的就是第三十预备陆战师的工程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在新山,即柔佛巴鲁北面开辟一座能够供大型电动运输机起降的野战机场,并且连上附近的公路与铁路,在沿途建立补给站。
如果第三十预备陆战师配备的是地面战平台,或者出动的是第三陆战师,根本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从丹老通往新山的铁路线就足以运送弹药等消耗物资,不存在运送燃料等物资的问题。
第二十六章战略空运
第二十六章战略空运,到网址




燃烧的海洋 第二十七章 战略目的
第二十七章战略目的
中国陆战队的行动速度之快,不但让新加坡当局极为震惊,也让美军将领大吃一惊。
事实,早在二十三日,也就是庞跃龙向关丹与马六甲派遣部队之后,美国情报机构就发出警报,中国陆战队很有可能在近期攻打新加坡。当时,参联会、陆军参谋部与海军参谋部也做出了类似的判断,即中国的第一轮反击将针对新加坡,以打通进入印度洋的航道为主要目的。
从军事讲,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难。
虽然中国海军遭受重创,损失了三分之二的航母战斗群,但是仍然具有作战能力,威胁也非常大。
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印度洋,而不是太平洋。
说得直接一点,美国的基本战略就是先西后东,首先完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再逐步向中国本土推进。正是出于这个战略,美国才会积极策划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宣战,在中东地区大打出手。要,在已经夺取了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制海权,加俄罗斯在欧亚大陆起到的阻塞作用,经南亚大陆前往中东的地面通道,成为环绕中国的战略包围圈最后一道缺口。只要堵了这道缺口,中国就将被彻底包围,而且不得不在主要依靠本土的情况下与美国作战。与之相比,美国却能利用几乎整个世界的资源。此消彼涨之下,中国在工业与技术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显然,在这个战略包围圈,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印度洋。
在太平洋方向,美国有足够大的战略纵深,而且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虽然俄罗斯脆弱不堪,但是广袤的国土很容易成为中国军队的坟墓,而且冬天已经来临,中国肯定不会冒险在冬季进攻俄罗斯。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大到足以在未来两到三年之内保持不败。至于中东方向,因为远离中国本土,而且没有海运支持,中国所能投入的兵力与所能发挥的作用都非常有限。只有在印度洋,因为欠缺前沿军事基地,美军的封锁力度非常弱。
要,仅靠迪戈加西亚,美国很难守住整个印度洋。
虽然澳大利亚西部港口与军事基地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但是离迪戈加西亚太远,根本无法相互呼应。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美军陆战队在十月二十二日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提出动用四个陆战师在斯里兰卡登陆,攻占加勒港,控制斯里兰卡当局,或者干脆推翻斯里兰卡政府,然后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向北进军印度半岛、向东攻打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巩固印度洋的包围圈。
只是,这份计划当天就被乔丹将否决了。
原因很简单,斯里兰卡离印度半岛太近了。
即便不出任何意外,美国陆战队也只能在十一月底发动进攻,而这个时候中国肯定加强了南亚的军事部署,说不定还向斯里兰卡增派了作战部队,而在中国空军的威胁下,美国海军至少需要动用九支以的航母战斗群,才有可能夺得制空权,也才有可能掩护陆战队登陆斯里兰卡。
显然,这意味着只能在西太平洋保留六支航母战斗群。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美军必须在主要战略方向转攻为守,放弃在西太平洋向前推进的所有计划。
别说乔丹将,连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都不会支持陆战队的方案。
要,在已经拟定好的战争计划中,美军的下一步行动是在十一月份攻打冲绳岛或者菲律宾,在中国的本土外围防线打开突破口,加强对中国的战略封锁,同时对中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
可以说,这是美国总体战争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说得直接些,美国要想在最短的之内、用最小的代价打赢这场战争,就得在中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走出这一步。
做一个假设,即美国的战争计划进行得很顺利,这场战争会打成样子?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美国军方在战前就制定了详细的战争生产规划,明确要求在二零五二年底,使轰炸机的产能达到最大,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新增四条轰炸机产线,在二零五三年生产三千六百架战略轰炸机。如果把这个产量平均到每一个月,而且轰炸机在下线后一个月内投入战场,轰炸机的战损率为百分之零点五,那么在二零五三年间,美国空军战略航空兵能出动十五万架次,投弹三百万吨以,足以摧毁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军事目标与百分之六十的军事工业目标。
当然,这有好几个前提,比如轰炸机的战损率为百分之零点五。
为了达到这些前提条件,美军就必须撕开中国的本土外围防线,不然轰炸机的战损率绝对不止这么一点。更重要的是,要想达到足够的出动强度,就得缩短轰炸机的航程,也就得夺取前沿基地。
这些因素集中起来,都决定了美军必须以西太平洋为重。
按照美国当局的预测,只要能够在西太平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争将在二零五三年底、最迟二零五四年初结束。因为到这个时候,中国的军事力量将降低四成以,战争生产力降低六成以。只要中国当局还有点理智,就应该认识到,根本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击败美国。
显然,没有足够的理由,美军不会修改战略目标。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美国的战略中,新加坡就是一颗“弃子”。
虽然在正式向中国宣战前,美国总统卢卡斯征求了新加坡总理的意见,但是有更多的证据证明,美国的总体战争计划中,根本没有考虑守住新加坡,更多的是希望新加坡能够牵制住中国军队。
按照参联会的估计,因为中国的战线更短,而且中国军队的动员能力更强,所以中国很有可能抢先在两栖战场出手。也就是说,中国在美军进攻西太平洋岛屿之前攻打新加坡的可能性非常大。
1...382383384385386...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