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坤宁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时镜
只是待从妆奁里翻出那只青玉镯时,棠儿莲儿有些犹豫。
这镯子她们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也不是特别贵重的东西,可一直都被姜雪宁放在妆奁最底下。且去年王兴家的之所以被姑娘发作,倒了大霉,便是因为这只镯子。
二人一阵嘀咕,倒不敢把这镯子放到要典当的那些东西里,而是单独搁在了一只小匣子里,放在桌案上。
所以姜雪宁回来,一抬眼便瞧见了。
莲儿连忙凑上来解释道:“方才妆奁里看到的,奴婢同棠儿都不敢擅动,想问问您如何处置?”
和田青玉,玉色温润,纹理细滑,像是涤荡的水波。
姜雪宁拿起来,生出几分怔忡。
棠儿莲儿都不敢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姜雪宁才忽然问:“沈玠什么时候成婚来着?”
众人都称的是“临淄王殿下”,乍一听“沈玠”二字,两丫鬟都没反应过来,随即却是为姜雪宁的大胆暗抹一把冷汗,回道:“就这月,十八,没剩下两天了。姑娘要去吗?”
姜雪宁把那只玉镯放回了匣子里。
眼底却似掠过了几分风吹云散的空寂,只慢慢道:“还是该去看看的。”





坤宁 第173章 对错爱恨
第173章 对错爱恨
临淄王沈玠成婚这一日, 满京城张灯结彩, 从皇宫到王府到一正一侧两妃府邸沿路的街道上, 一应障碍都被清扫, 近王府二里道旁都被挂上红色的帷幔。
文武百官全数赴宴。
连皇帝都去了, 素日应酬极少的谢危也到府赴宴, 那些个身上有外差不能亲到的, 丰厚的贺礼自然都特特托人先送了来。
方妙这人往日在仰止斋众多伴读中,并不如何起眼,给人更深的印象是根没原则的墙头草, 风往那边吹,人往哪边倒,只不过她倒来倒去的理由倒不是什么利益争斗, 完全是因为她的卦象, 所以旁人虽然诟病她,倒也不好多说什么。
如今忽然飞上枝头被选为临淄王妃?
别人不说, 当日同方妙一道去选的陈淑仪头一个不高兴, 别说是人亲自前去道贺, 连贺礼都没送上半份, 全当京城里根本没有这么个人,这么件事。
姜雪宁倒因为当日乐阳长公主被禁足时, 方妙与自己一道前去看望, 而对其有些许的好感, 所以提前两天带了自己一份礼去,先行看过。
方妙见了她, 原本愁苦的一张脸顿时眉开眼笑。
先是不住地说什么贵人来了,我这桩亲事不妥也是妥了,接着又半点不遮掩地向姜雪宁打听姜雪蕙的为人处世。
姜雪宁以为方妙是要跟姜雪蕙斗上一斗,或者提防着一些,没料想方妙听完之后竟然大失所望,一副惋惜至极的口吻:“甭管是真是假,二姑娘这位姐姐却是个谨慎行事,纵有那么几分的名利之心,却也不会和旁人一般诸般手段用尽地去闹。我倒白高兴了。倘若她是个厉害人,把我搞下去我好卷包袱走人;没把我搞下去,自己作茧自缚的可能倒很高,如此我在王府吃软饭也吃得安稳。偏她这样谨言慎行,不上不下,可有点如鲠在喉,让我不知如何是好了。但愿相安无事,互不妨碍!”
姜雪宁默然没了言语。
上一世她嫁给沈玠,为的是可能性极大的皇后之位,所以把沈玠哄得高高兴兴,府里连个侧妃都没有;这一世的方妙倒是极看得开,即将当临淄王妃,最大的目标似乎是,混吃等死?
这样看,她和姜雪蕙大约是打不起来。
毕竟,姜雪宁虽然不喜欢姜雪蕙,可不得不承认这位姐姐做事极有分寸,很少主动与人起什么冲突,虽有些事为自己谋利,倒不去坑害别人。
她又在方妙处坐了一会儿,直到方妙手痒,摸出她那一堆东西来,想要给她算命。她才终于找了借口,连忙告辞——
若是前世,这玩意儿她肯定不信。
如今人都重生回来了,便觉世事实在有些玄奥处。可越是如此,她越不敢算命。倘若真被批中了什么,又不是什么好的结局,那日子是否还要往下过呢?
倒不如什么也不知道,想要的都去追,想留的都去抢。
方称得上是痛快。
如此离开方府后,姜雪宁便继续准备自己前往蜀中的一应事宜,等沈玠成婚这一日,便不再单独去看望方妙,反而是在一路送亲去王府后,留在了姜雪蕙的房中。
龙凤烛高烧,满屋都是红。
只是屋子比起姜雪宁当年成亲时小了许多,位置也不是正屋,守在门外的丫鬟婆子们少一些,凑上来奉承讨好的话没那么热情真切……
上一世姜雪宁才是沈玠的正妃,且当时没有侧妃同日进门,心里没有对比。如今一看觉得姜雪蕙纵然当了沈玠的侧妃,可无论排场也好,名分也罢,都要矮着方妙一头。若换了今日坐在这屋里的是她,只怕无论如何都是忍不了,要把盖头掀了走人的。
姜雪蕙倒十分平静。
自赐婚的圣旨到姜府时,她便已经知道接下来将要面临的一切。既是自己选的路,即便不那么如意,也得咬牙走下去,对旁人倒无多少怨怼之心。
屋外道贺声声喧闹着。
姜雪蕙将红盖头揭了下来,轻轻搭在案角,仿佛知道今日的姜雪宁有话要对自己讲一般,并不问她这时候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只是坐在桌旁,倒了一盏茶放在自己对面。
姜雪宁便立在她对面,打量她。
正妃侧妃之别,与民间妻妾之别无异,将来若有子嗣还要分个嫡庶,如今既体现在成亲的礼仪上,也体现在这屋舍的装扮上,甚至体现在了姜雪蕙这一件大红的嫁衣上。用的金线不如方妙那一件多,袖口盘着的不是牡丹,只是芍药,孔雀展翅欲飞也终究难比凤凰引吭而舞。
姜雪蕙轻轻一笑:“你是在可怜我吗?”
姜雪宁并不否认自己有些怜悯。
可这一世她没有去抢姜雪蕙的姻缘,可以说是顺其自然,所以姜雪蕙得到什么又或是失去什么,她其实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
只不过有些唏嘘罢了。
“此次你成婚,我本是不打算来的。”
姜雪宁拿起那茶盏看了看,边缘上一片深蓝釉色的兰叶,倒是沈玠素性的品味。这人什么都好,就是不大适合当皇帝。这一世若远避皇权的纷争,该能有个善终吧?
她莫名笑一声,又将茶盏放下。
“只是不论如何,婉娘到底养了我长大,她是你生身之母,总盼着你好。如今你成婚,还是嫁临淄王这样尊贵的皇室血脉,她该最是高兴。于情于理,我都该代她来看看,祝贺你。”
姜雪蕙听她又提起婉娘,便微微闭了眼,沉默下来。
姜雪宁却少见地平和。
以往她提起婉娘时,总带着不甘,带着点自怜自艾的恨意,既嫉妒姜雪蕙,又偏要对她不屑一顾,以保全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
如今决意离开京城了,反倒看得淡了些。
许是两世变故,终于让她找见点比这些陈年旧事更重要的东西吧?
她想要救公主。
她该要往前看。
“以往我的确是嫉妒你、憎恶你的,婉娘偷换了你和我,你用了我的身份,占了我的亲情,享了我的富贵,我却偏偏什么地方都不如你,处事笨拙,易躁易怒,越想做好越不能做好,反而叫旁人看轻。”
姜雪宁从袖中拿出了那只玉镯。
活人已去,死物依旧。
倒看不出与婉娘临死前交到自己手中时,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可最近一段日子吧,反倒改了想法。往日在局中看不分明,如今抽离出来,却才发现你这般活着乏味得紧。我娘待你好,可也约束你,满京城都是大家闺秀,人比人倒使人不敢犯错。我便想,倘若要我享那荣华富贵,占那亲情身份,却过这样无趣的日子,做这样凉薄的人,只怕我心不甘、情不愿。”
今日是姜雪蕙大喜的日子,所以上了异常精致的妆容。
只是有些厚了。
眉眼都被脂粉盖了,描出漂亮的轮廓,反倒将她那些真切的表情都压在了妆容下头,显出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木然。
姜雪宁轻轻将那只和田青玉手镯放在了两人中间的桌案上。
一只手镯,如一道鲜明的界线,将两人分割。
她淡淡道:“婉娘临去前拉着我的手,一定要我将这只镯子给你。她走的那天,我死死攥着这只镯子,哭了两三宿。等到了京城看见你,就想,便是我死了,这镯子也不会给你。可如今我知道,世上除了婉娘还有别人,就算婉娘恨我,也还有别人在乎我、需要我。以前的命,不能由我,我认了。她不算对得起我,我却对得起她。”
上一世婉娘的遗愿,这一世她终究兑现了。
说完,姜雪宁好似也没有别的话了。
她与姜雪蕙之间本来也没有更多的交集,说完转身便要离去。
屋内静悄悄的。
姜雪蕙的目光落在那只镯子上许久,慢慢拿在指间,触手只觉冰冷一片。
想要笑一声,却发现眼眶里有泪。
她扯扯唇角,只觉世事当真荒谬极了:姜雪宁恨她,嫉妒她,为难她,可在她这个位置,怎么做才能不算错呢?
怎么做都是错罢了。
倒也不必去争哪种更好,哪种更坏。
“砰”地一声闷响。
姜雪宁脚步才到门口,听见时心中一惊,回头望去,竟见是姜雪蕙抄起了边上一方上好的端砚,用力砸下!
那只和田青玉手镯,顿时四分五裂。
残破的碎玉躺在桌案边角,静默无声。
姜雪蕙面上没有多余的神情,有些麻木地擦去了滑落到脸颊的那滴泪,扔下那方端砚,只道:“是人都有自己的命数,我已经是这样的人,你也就不必对我再心怀什么期待了。我明哲保身,她再爱我,于我而言也只是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罢了。”
“……”
姜雪宁怜悯地望了她许久,终究还是未置一词,往外去了。
王府里,觥筹交错,宾客正自热闹。
这世间,对错往往难分辨。
可爱恨却很直接。
姜雪蕙对不对她不知道,反正这人她说不上讨厌,可就是喜欢不起来。




坤宁 第174章 本来合适
第174章 本来合适
王府门口, 门庭若市。
来往宾客递交着自己的请帖与礼单, 外头的门房应接不暇, 频繁地高声唱喏, 请人入内。遇着位高权重者, 往往越发热情。
周寅之在锦衣卫里, 也算个角色了。
可如今一封礼单递出去也只不过换得王府下人寻常脸色, 便可知今日有多少王公贵族聚集在此了。
本是姜氏嫁女,周寅之托赖姜伯游举荐才得入仕,本该备上一份厚礼。可前阵子略一思索, 想起姜雪宁与自己这位姐姐的关系似乎并不融洽,便把原来备的礼减了一半下来。
只不过长公主和亲那阵,姜雪宁交代他去办点事, 后来又说不用了。
这阵子更是从未听说她在外面走动。
原本通州一事里拜见过的谢少师与她似乎只是寻常师生关系, 而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那位定非世子,本是个纨绔不说, 其出身的萧氏还摇摇欲坠……
周寅之人站在王府大门口, 心里却着实忧虑:圣上如今更重视锦衣卫了, 卫所里原来的一位镇抚使得了提拔, 其原来的官位便正好缺出。他有心于此,只是去年才升了千户不久, 这镇抚使之位怎么算似乎都落不到自己的头上。可要错过这机会, 等下一次缺出, 焉知会等到几时?
正这般考量着,门外大街上忽然传来一声唱喏:“贤妃娘娘到——”
周遭立时安静许多。
一架奢华的马车停在门口, 仪容端庄精致的萧姝搭着宫人的手踩着太监的背从车上下来,向周遭扫看一眼,只淡淡道:“本宫与临淄王殿下今日要娶的正侧二妃皆是昔年同窗,所以特来赴宴,圣上与皇后娘娘还在后面未到,诸位大人不必紧张。”
众人全都向她道礼。
只是心里面也不免犯嘀咕:萧氏如今正身陷赣州赈灾银一案重查的旋涡,左支右绌,这位新封的贤妃娘娘倒是高调得很,怎么好像半点没受影响一般?
她来旁人自然要给她让路。
原本门口处是周寅之,已经递过了帖,一只脚就要迈入门内。
眼见萧姝朝这边走过来,他收回脚步,往后退了几步,在萧姝走近时弯下身行礼。
萧姝原是谁也没看,见此却是不由向他看了一眼。
这一下,便看见了对方身上穿着的锦衣卫玄底飞鱼服,眉梢于是微微一挑。近来都伺候在沈琅身边,自也知道他似乎有重用锦衣卫的想法,所以多留了个心眼。
她淡淡笑道:“多谢大人。”
说完也并不多留,径直入内。
周寅之微微诧异了一下,略一皱眉思索,眼底却闪烁些暗光。
萧姝一走,外头才又恢复喧闹。
府里的下人来引宾客入内。
各处厅中,早已坐满了人。
稍有些身份的都安排在花厅。
朝廷里的官员们大多到了,往日谨慎严肃,今日却难得把架子放下,至少面上抛开了旧怨,推杯换盏,谈笑风生。
六部的官员也坐得很近,分了两边。吏部、刑部、户部在一头,礼部、工部、兵部则在他们旁边。
谢危通州一役掌了工部侍郎的实缺,正好不与姜伯游一起。
姜伯游乃户部侍郎,无巧不巧和张遮坐得很近。
旁边不远处是刑部尚书顾春芳、吏部尚书姚庆余、刑部侍郎陈瀛等人。
因今日怎么说也是姜伯游嫁女,众人都同他道贺。
姜伯游喝了几杯便连连摆手,苦笑起来道:“可也没多值得高兴的,大女儿听话懂事,还有个二女儿混世魔王似的,可棘手呢!”
这话真没作假。
众人多少都听过点风言风语,可也不好说破,反正天花乱坠把姜雪宁一通夸,照旧劝他喝酒:“令爱花容月貌,又曾是公主的伴读,必定是个端良淑女,外头的流言蜚语怎能信呢?”
陈瀛便附和:“是啊,我一听便知道是假。”
旁人奇怪:“这是为何?”
如今刑部是顾春芳接掌,陈瀛惯来用些阴私手段,却是顾春芳所嫌恶的,也不知存了什么心思,竟向张遮看了一眼,似笑非笑道:“姜大人爱女我等不识,可前阵子街头巷尾传的流言里另一位不正在咱们眼前坐着么?说什么姜二姑娘与张大人有些首尾。你看咱们张大人这样,像是会与什么女子有牵扯的人呢?”
众人皆是一怔,目光转向张遮,反应了一下——
别说,还真是。
这位新晋的刑部署司郎中,坐在这里也有一时了,却寡言少语几乎没说一句话,以至于众人下意识忽略了他。这时陈瀛提起,才陡然意识到。可不是么,前阵子那些流言里不就有张遮吗?
素来寻常的穿着,一身墨蓝长袍,腰上悬一枚普通的墨玉缀着只黑色的银纹锦囊,脊背挺直地坐着,满面沉默的冷刻,让人觉得不好亲近。
帝师谢危,朝中公认的如沐春风;
可他么,刑部私底下都称“死人脸”。
连衙门里的主簿们见了他都要抖上一抖,把衣裳多加两件,谁能相信这么个人和哪个姑娘家有什么牵扯,又或是哪个姑娘家不长眼偏偏看上他?
自那日蜀香客栈被追上来问过后,张遮便再也没有见过姜雪宁,也下意识地避免再想起他,成日里只用卷宗与案子把自己掩埋,只恐有一日得闲,便控制不住脑袋里那些使他痛苦的妄念。
眼下忽然听见这名字,仿佛一记重锤敲在胸膛。
他本是冷肃神情,波动不显,搭在酒盏边缘的手指却紧了一紧。只是这细微的动作也难以被旁人注意到。
姜伯游往日同刑部打的交道也少,那阵子流言蜚语传得很乱,他更多都在留意那位荒唐的定非世子,唯恐此人跟宁丫头扯上什么关系,倒没怎么去管张遮。
毕竟听闻此人品行贵重,不是那样的人。
想来是旁人往宁丫头身上泼脏水,毕竟他这当爹的从来只见王公贵族的子弟围着自家女儿打转,还从未听说宁丫头主动去纠缠谁,那谣言简直是胡扯。
不过眼下倒因陈瀛的话,抬起头来打量一番。
顾春芳知道张遮不善言语,也不喜陈瀛挑事的做派,抚须一笑,淡淡道:“流言蜚语伤人,姜大人教女有方,两位姑娘都入选为公主伴读,听说姜二姑娘还甚得谢少师青眼。暗中散布流言的宵小也不过只能坏一时的清誉,时日一长谣言自破,姜大人倒不必烦恼。”
不提谢危还好,一提姜伯游整个人都不大好。
只是说这话的是顾春芳,一则出于好意,二则不知内情,他不好说什么,勉强一笑,岔开了话题:“便借顾大人吉言了。说起来小张郎中也有二十四五,似乎还未谈婚娶之事?”
这一下轮到边上吏部尚书姚庆余脸上不大好了。
谁叫他女儿曾与张遮谈过亲呢?
原本他欣赏张遮,要将姚惜许配给他。谁想女儿竟看他不上,死活要退亲。后来在宫里因推了温昭仪一把,差点害得温昭仪落胎,被责斥回府,如今跟魇着了似的,一个劲儿说是有人害她,犯了疯痴的病,却是无法出来见人了。
此事若说出来,很不光彩。
张遮正襟危坐,垂眸回道:“一则冥顽不化,二则命格苦硬,不敢带累旁人。”
姜伯游不由一怔。
姚庆余却是向张遮看了一眼,面色稍霁,只叹张遮竟不提之前退亲之事,可见人品贵重。可越知道这一点,便越觉自己的女儿实在有眼无珠。
他叹了口气道:“什么命不命,无稽之谈!”
众人多少听闻过张遮与姚府这一门亲事没成的事,原以为姚庆余同张遮之间必定有些龃龉,没料想张遮自称“命格苦硬”,姚太傅这样的身份竟反驳了他,面上是责斥,内里一琢磨,却是在为张遮说话。
到底为何退亲,外头无人知晓。
姜伯游在朝为官多少也有点察言观色的本事,一听到这里,倒是真对张遮起了几分好奇:姚太傅作为内阁辅臣,眼光可不低。能被他看上选为女婿,已经算是不俗;事情没成,还能让姚太傅为他说话,可就稀奇了。
张遮是朝中少见的以吏考出身的文官,比之满朝科举入仕的官员中,其实不算多光彩。
可沉默寡言,克己慎行。
比起京中那些纨绔子弟,真不知好出多少。虽则看上去似乎不很好相处,可身上浑无半分戾气浊气,心地该很不错。瞧着像是能唬得住宁丫头,也不会薄待了姑娘家的。
姜伯游心思微动,便貌似不经意地打听了起来:“只听说小张郎中祖籍在河南,当年之所以投在顾大人门下,便是为父伸冤。来京城,似乎也没几年?”
张遮道:“是,不过三年。”
姜伯游便“哦”了一声:“住得还惯?”
张遮攥着杯盏的手指更紧,却搭下眼帘,如常答道:“物候相近,并无不适。”
姜伯游又道:“那令堂身子可还康健?”
……
顾春芳一头老狐狸,终于听出了点眉目,不由朝姜伯游瞅了一眼,又转头来看张遮。可目光一落,却瞧见他搭着杯盏那紧绷的手指,再看那沉默的轮廓,一时不由生出几分异样之感。
这位门生……
好像并不是面上这般平静,反像是忍耐着什么煎熬一般。
这边厢,姜伯游与人聊得投缘,越看越觉张遮很是合适。
那边厢,谢危同其他人坐在一块儿,把背后姜伯游、顾春芳、张遮等人的话听在耳中,却是暗中一声冷笑,眸底戾气滋长,面上仍旧分毫不显,只将盏中酒一饮而尽,烧灼到肺腑。




坤宁 第175章 锦囊故物
第175章 锦囊故物
沈玠乃是与当今皇帝沈琅同母所出的胞弟, 既得圣宠, 王府修建得也甚是豪奢, 占地极广。新到的宾客若无丫鬟侍女引路, 庭园里走不得多久只怕就要迷路。
可姜雪宁却熟得很——
谁叫她上一世曾在这府邸中住过两年多呢?庭木园径, 和皇宫给她的感觉差不多, 闭着眼睛都难走错。
从姜雪蕙的偏院出来, 她不大想回女客的席面,懒得应付,便沿着花园小湖旁边的回廊走去, 想去找个安静的地方躲一阵,等宴席将散再出去。
没料想,才转过回廊, 竟遇到沈玠。
今日成婚的新郎, 穿着一身大红喜服,越发衬得面如冠玉, 气质温润。身后还跟了一众侍从, 越使人觉得芝兰玉树, 众星拱月。
看方向, 他是从正屋方妙那边来,要往姜雪蕙那边去。
这一个照面, 两人都有些意外。
沈玠一怔, 先反应过来, 先拱手欠身道:“二姑娘有礼。”
姜雪宁却是恍惚了一下。
对方这身打扮倒和前世一样。
不过她当时见到,却不是在外头天光下, 而是在新房中。也不知是喝多了酒还是面皮薄,这位殿下持着一柄喜称挑开她盖头时,俊秀的脸在红烛映照下,隐隐泛红。那时她也生出了些微的晕眩,不过柔情蜜意都是错觉,因为她对此人本来无情,所以错觉之外,在心底蔓延开的便是无边无际的空茫。
1...104105106107108...1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