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时镜
姜雪宁轻轻道了一声“先生好”,便安静坐到了谢危对面。
她手里还抱着那匣子不松手。
谢危抬眸看了一眼, 道:“此次迎回公主后, 你心愿该了了。接着离开边关, 准备去哪儿?”
姜雪宁没想他会如此直白,然而一转念又觉实在正常:那晚吕显都听到了, 谢危对她的打算有所了解也就不足为奇。何况他洞悉人心,倘若连她这么点小心思也看不穿,哪儿还配当什么当朝帝师?
只是……
她手指搭在木匣的边缘,垂眸道:“不敢告诉先生。”
谢危道:“这时候又肯说真话了。只不过我若不让你走,你又能逃到哪里去?”
姜雪宁沉默下来不说话。
谢危看她这样子也觉得万般堵心,有那么一刻是想不管什么话兜头给她骂过去,把她给骂清醒了。可又好怕,骂醒了她,她就义无反顾地跑去找张遮。
马车出了城,朝着雁门关的方向驶去。
当年沈芷衣去和亲时,是暮色四合;
如今他们去迎她还朝,则晨光熹微。
车内好一阵的沉默。
谢危过了许久,又向她抱着的匣子看了一眼,想起当年那个泣不成声、抱着膝盖哭的少女来,于是问:“沈芷衣何德何能,值得你为她这般倾尽所有、赴汤蹈火?”
这言语间未免有些讽刺。
姜雪宁只觉被这话扎了一下,抬眸望向他,瞳孔里多了几分冷淡,只道:“殿下对我很好。”
前世她对沈芷衣的印象,着实算不上好。
可这一世,她不过是在清远伯府的重阳宴上为她描摹了一瓣樱粉,说了那样再明显不过的一句讨好的话,竟就真的被她以诚相待。
奉宸殿里读书,她就是她的靠山。
明知道她秉性也不好,可相信喜欢之后,就纵容她,庇佑她。无论旁人怎样诋毁她,沈芷衣从始至终都没有怀疑过,原先怎样对她,后来便怎样对她。
可这样好的一个人,却因为她公主的身份,在波云诡谲的宫廷里沉浮,竟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鞑靼和亲,接受身不由己的未卜命运……
姜雪宁忘不了两年前,几乎已经被软禁的沈芷衣,在鸣凤宫中为自己庆贺生辰。还有子夜时分,那碗由宫人悄悄端来的长寿面……
只记得哭了好厉害的一场。
面汤里都是眼泪珠子掉下去的咸与涩,到底好吃不好吃,反倒没有多少深刻的印象了。
姜雪宁眨了眨眼,慢慢道:“殿下这样的人,先生做不了,我也做不了。”
她这话说得很认真。
然而谢危只冷冷扯开唇角:“身陷囹圄,受人掣肘,为人刀俎之下的鱼肉,这样的人,谢某的确做不了。”
姜雪宁被噎得无话可说。
索性不说了。
随着外头天色渐渐放亮,修建在两山要扼处的雁门关,终于渐渐近了。
关外的风沙,将附近一片片夯土的城墙,吹刮出无数沧桑的痕迹。
城门楼上高插着飘飞的旌旗。
更有围城随着山势连绵蜿蜒,其外修筑着三道大石墙与二十余道小石墙,几乎将整座关城围成一座坚固的堡垒。
关内是中原沃土,关外是荒野风沙。
沈芷衣还记得自己一路从京城远道出关时所见到的种种景象。
物候变迁,从繁华到荒凉。
那时车过雁门,她回头看,灰白发黄的城墙,在暮沉沉的黄昏里染了血似的,有一种凄艳的壮美;向着未知的前路望去,则是落日沉没,空阔的荒野上风声呜咽,一条蜿蜒模糊的道路一直往前伸展而去,却仿佛连接到天边,永无尽头似的。
两年的艰苦磨难,她没想过,自己竟有活着回来的一天。
年少时的玩伴,已经成为统御三军的将帅,此刻便在车驾的前方,骑在一匹乌蹄骏马的背上,渐渐明亮的天光都落在他的肩上。
沈芷衣只觉出了一种物是人非。
甚至满心苍凉,并无太多喜悦。
她隆起的腹部,昭示着她即将为人的母的事实,也不免使她忧心自己很快就要面临的窘境。
这一切在马车靠近雁门时,都渐渐变得清晰。
此时此刻,关城内外,所有兵士早已列阵,城墙上下,盔甲整齐,一张张面容之上或许还带着血迹未干的伤痕。可无论他们是青年还是少壮,无不朝着西北荒野的方向而立!
也不知是谁先远远看见了这一道蜿蜒如长龙的队伍,还有队伍前往的帅旗,顿时高声大叫起来:“燕将军的帅旗,是燕将军的帅旗!公主回来了,公主殿下回来了——”
那一刻,姜雪宁浑身一震。
她到得雁门关后,便随着谢危登上了高高的城墙远眺,可东面升起的朝阳,光芒炽烈,却不免使她不大能睁开眼,看得不很清晰。
直到那长长的车队,终于走过了姜雪宁视线里那几点闪耀的光斑,她才终于真真正正地看了个清楚,是队伍当中那辆摇晃着幔帐的车驾……
“殿下!”
她心跳陡然剧烈,竟然想也不想,拎了裙角,便如一只振翅的鸟儿似的,一下转过身,从谢危身旁跑开,顺着城楼上那陡峭的台阶就朝着下方奔去。
谢危下意识伸手,却只碰着了她的衣角。
锦缎袖袍滑如流风,在他指尖留下些许凉意。
再抬眼时,人已经在城楼下。
刮面风寒,姜雪宁跟感知不到似的,径直从城楼下无数伫立的将士阵中跑过去。
周遭人不免都用吃惊的目光望着她。
她却还一路穿过了大开的城门,朝着那渐渐向雁门关而来的队伍而去,朝着队伍中那最特殊的车架而去,仍旧大声喊:“殿下——”
沈芷衣冷寂的心,突地为之一抖。
那隐约带着点熟悉的声音,逆着风传了过来。
她一下起身来,豁然将前面垂落的车帘掀开!
那个当初抬手便在自己面颊上描了一笔的姑娘,那个仗着她撑腰在仰止斋为所欲为的姑娘,那个御花园里拽着她袖子说要带她逃的姑娘,就这样从那座被风沙侵蚀已久的城门楼内奔了出来,带着一种久违的、炽烈的鲜活,闯入她的视线……
她怀疑自己是在梦中。
瞬间自眼底涌出的潮热,几乎将她冷寒的心,填得满满的。
什么都变了。
那个姜雪宁没有变。
队伍停了下来。
燕临静默勒马。
姜雪宁终于来到车驾前,本是脚步急促,可真的近了时,抬眼望见立在车辕上的沈芷衣。旧年华美的宫装穿在她身上,竟显得有些大了,在风中飘飘摇摇像页纸般晃荡。
于是一种骤来的怆然,忽然将她击中。
她脚步停住,明艳的眸底也闪烁了泪光。
然而下一刻,偏又带着点固执地弯唇。
那只木匣紧紧挨在心口。
在朝阳铺满的光辉里,在边塞疾吹的烈风中,姜雪宁在车辕下屈膝半跪,却高高捧起那只木匣,凝望着伫立的公主,明媚地笑起来:“殿下,您的故土,故国,还有故都。”
待得他日,燕临率大乾铁蹄踏破雁门。
带着这抔故土,来迎我——
还于故国,归于故都!
沈芷衣都快忘了,自己为了骗她安心,还曾许下过这般的豪言壮语,与她有过这样的承诺约定……
可她竟未当做玩笑。
含在眼底已久的泪,终是在从她手中接过来打开那只木匣的时候,滚落下来。她弯身紧紧地将这年少时的伴读拥住,堵住的喉咙却变得艰涩无比,发不出半点声音。
关外旷野无垠。
雁门关内外大军如潮,却都在这一刻伏身,向着车驾上那一位他们并不大能看清的美丽公主拜倒,齐声高呼:“恭迎殿下还朝!”
那声音汇作了浪潮,卷入高空。
又化作洪涛,在人耳边震响。
风声猎猎,旌旗弥望,在苍茫的边塞昭彰。
谢居安却高立于城墙之上,未动一步。
他像是一座耸峙的山岳峭壁,不因人间的悲喜而改,只这样冷冰冰地俯视离合的尘世,然后勾出一抹带着些淡淡戾气的笑。
沈芷衣的目光越过虚空,不期然地落到了那城楼之上,竟然正与他远目而来的视线撞上。
是旧日那位奉宸殿讲学的先生。
然而这一刻,她心中竟未生出多少久违的亲切与熟稔,只有一股冰沁沁的寒意浸入骨髓,同时升起的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莫大讽刺与悲哀。
她到底是在宫里长大的,这些年在鞑靼也不是毫无成长,早在燕临率军踏破鞑靼王庭之时,她就已经察觉出了一二异常。
问燕临,燕临也不说。
直到此刻,她在边关看见本不该出现的姜雪宁,看见本不该出现的谢居安……
沈芷衣将姜雪宁搂得更紧,红着眼、哽着声地笑:“傻宁宁。”
坤宁 第214章 杯酒
第214章 杯酒
姜雪宁也不明白怎么忽然说自己“傻”了。
她抬起头来看沈芷衣。
只是没料想, 正自这时候, 那紧挨着她肩膀的身躯, 竟然晃了一晃, 接着便压在了她的身上, 引得她惊呼一声:“殿下!”
连日来的紧绷解除, 疲乏涌上, 沈芷衣腹中忽然出现了几分隐隐的阵痛。
冷汗一下从她额头上冒了出来。
她眉头锁紧,眼前渐渐发黑,竟然连更多的话都没说出一句, 便昏了过去。
周围人顿时一片惊慌。
连燕临都立刻翻身下马。
姜雪宁只觉得一颗心为之一沉,眼见着有些许的血迹在沈芷衣裙摆上晕开,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升腾而上, 她慌了神, 叫喊起来:“大夫,快, 传大夫!”
*
沈芷衣本就身怀有孕, 在鞑靼时因为大乾长公主的身份举步维艰, 内里忍耐了多少苦楚, 只有自己清楚。更何况战起后,鞑靼王延达对其颇有催逼, 一则惦念故国, 二则忧心战事, 心念几乎已经绷到了极致。到了雁门关,得见故人, 情绪更是大起大伏,岂有不出事的道理?
这一下昏倒,竟是早产之相。
燕临几乎立刻传令全军去找接生的稳婆。
可雁门关本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修建,平日里驻守的都是将士兵卒,眼下又是战时,大男人一抓一大把,女人却是瞧不见多少,更别说是为人接生的稳婆了。
还好有些随军医治伤兵的大夫。
这些大夫平时基本都是在关内开设医馆为人看病的,花费了好一番功夫,总算问到几个曾为孕妇安过胎,接过生,于是赶紧请了过来。
所有人几乎都在院子里等。
姜雪宁更是面无人色。
上一世沈芷衣是在鞑靼就遭遇了不测,那个身具大乾、鞑靼两族血脉的孩子自然是没能保住,所以她竟有些不敢去想,这一世究竟会是什么结果。
明明人都已经救回来了。
倘若,倘若因为这个孩子……
她立在门帘外,听着里面嘈杂的声音,只觉手指尖都是冰冷的,而沈芷衣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哭叫,更使她心乱如麻。
几乎是从早上折磨到下午。
经验不够丰富的大夫们,几乎都要放弃了。
可就在昏沉沉的暮色终于降临的时刻,房内忽然传来了婴儿的哭声,虽然不够嘹亮,不够有力,像是虚弱的小猫叫声似的,那到底响了起来。
这些个大夫险些热泪盈眶。
跌跌撞撞跑出来说:“男孩儿,是个男孩儿,长公主殿下平安无恙!”
所有人这才彻底地松了一口气。
姜雪宁僵立了一天,几乎立刻跌坐在地。
过了好一会儿,才扶着旁边燕临递过来的手,用力站起身来,掀开门帘进了屋。
毕竟是边关荒凉地,这屋子也简陋得只有桌椅床榻。
沈芷衣便仰躺在榻上。
婢女眼底含着泪,将那不足月的婴孩儿抱了给她看,她只伸出自己虚弱无力的手指,轻轻从婴孩儿的脸颊上抚过,然后看见了姜雪宁,嘶哑着嗓音唤了一声:“宁宁。”
姜雪宁泪如雨下。
不敢想,沈芷衣这样锦衣玉食、天潢贵胄的出身,在鞑靼到底禁受了怎样的苦楚与屈辱。可偏偏在方才目光转向那婴孩儿时,竟是无限的温柔。
她走到床榻边:“恭喜殿下,他也平平安安呢。”
襁褓中的婴孩儿,还没人巴掌大的脸红红的,还发皱,比一般足月出生的婴孩儿看着小了很多,头顶上还有这湿润的胎发,两只眼睛都闭得紧紧的,发出点不知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嘟囔。
沈芷衣实在没了力气,抚着孩子面颊的手指也垂落下来,看向姜雪宁,竟然道:“这么久,我都没有想到,要给他起什么名字。我倒想是个贴心的女孩儿,没想是个男孩儿。宁宁,帮我替他起个名字吧。”
姜雪宁顿时一怔。
过了好半晌,才道:“‘嘉’字如何?望他往后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长大。”
沈芷衣轻轻念了一遍,眨了眨眼,便微微笑起来:“那边随我姓,往后叫‘沈嘉’吧。”
虽她姓沈?
姜雪宁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心内竟涌上一片酸涩,可她万不敢露出半分悲色,反而还跟着笑,道:“沈嘉,念念还挺好听的。”
*
既已接回了沈芷衣,边关战事便已告一段落。
鞑靼在这连日的战事中受创严重,没个三五年恢复不了元气。燕临、谢危自不至于对普通百姓做出屠城这种事来,且中原文化与鞑靼并不相通,即便是占了城池,治理也要花费一番心思,且还会有无穷的后患。
所以虽已直捣王庭,大军还是在随后一个月里分批撤出。
鞑靼自然也向忻州献来了和书。
消息传至关内,更是一片欢腾。
姜雪宁因为沈芷衣产后虚弱,在雁门关陪着待了有一个月,眼见着她身子渐渐好起来,才敢在腊月廿二启程返回忻州。路途之上也不敢太过颠簸,所以原本不长的一段路,也走了有两三天。
公主还朝的消息,当然也早已经传到了忻州。
百姓们鲜少见到皇室的贵人,又是大军胜利班师的时候,一得闻消息,纷纷出来瞻仰公主天容,一观凯旋风姿,将街道内外堵了个水泄不通。
中午入城,傍晚才进将军府。
府里早已经准备好了干净舒适的房间,另有些更厉害的大夫来为沈芷衣和诞下尚不足一月的婴孩儿请平安脉,还开了一些温补调养的方子。
如此一番折腾,竟就抵近了年关。
往年滋扰不休的鞑靼,被新掌兵权的将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连王庭都没保住;当年为国和亲去的乐阳长公主沈芷衣也安然救回,甚至还平安诞下一子。边关百姓欢欣鼓舞,军营内外意气风发,上下一同请命,各家出力,在城里大摆流水宴席,一则酬飨凯旋班师,二则恭迎殿下还朝,三则祝愿婴孩满月,四则喜庆除夕新年。
大年三十的晚上,将军府里,自然也免不了一片张灯结彩。
沈芷衣身子养得好了些,这些天已经能下地在院子里走动。
姜雪宁亲自为她描摹了妆容,也到得宴会厅中。
谢危、燕临、吕显、尤芳吟等人俱在,甚至连前阵子在后方押送另一批粮草来得晚一些的任为志也已经列在席间,其中更有军中将领,管弦优伶。场面热闹非凡,一扫边城往日的荒寂,竟有点火树银花、觥筹交错的繁华,让人觉着仿佛又回到了京城。
“我这辈子就没打过这么痛快的仗,要粮有粮,要钱有钱,别说是打一个月,就是再打上十年,老子也不怂!”
“是啊,哪回这么舒坦过?”
“以往是末将小看燕将军了,如今可真是英雄出少年,老了,老了!”
“走走走,去敬燕将军一杯!”
……
席间有些人酒喝得上了脸,相互搀扶着,从座中起身,就端着酒盏来找燕临,要敬他酒喝。
今夜的燕临,已经换下了沉重的盔甲,只穿一身深黑的劲装,宽肩窄腰,行止间不知引得周围多少优伶酒婢频频向他望来,秋波暗送,美目传情。
只是他都跟看不见似的。
眼见众人朝他来,虽然起了身,却没端酒,只道:“诸位将军容谅,燕某不饮酒,怕要却诸位盛意了。”
众人顿时一愣。
其中年纪大些、留了把络腮胡的将领,更是伸出手来便搭上他肩膀,大大咧咧地道:“将军这样的英雄,怎么能不喝酒?男子汉大丈夫,当醉就要醉!大家伙儿都喝得这么高兴,您滴酒不沾,这像个什么话?来人哪,为咱们燕将军端酒来!”
边上立刻有人应了声。
今日毕竟是全城摆的流水席,军民同乐,打成一片,将军府里原本的人手自然不足以应对这许多事,所以忻州城里有些酒楼的小二甚至掌柜都来帮忙。
边城民风开放,甚至有些想要寻觅一桩好姻缘的妙龄女子都来了。
毕竟若能在军中相中个好男儿,可不也是一门好亲事?
那应声的便是个穿着红衣的漂亮姑娘,为着今日还仔细描摹过了妆容,在眉心贴了金色的花钿,仔细分辨眼角眉梢还有点妩媚之意。
不知多少人的目光都落在她身上。
她正在席间为人斟酒,听见人唤,便拎着酒壶转过身来。
燕临倒没怎么注意,仍旧说自己的确不饮酒。
那姑娘目光向他身上一晃,两颊竟晕红些许,隐约有些羞涩之意,在这般热闹的场合看着,更增添了几分动人姿态。
她返身将案上空着的酒盏斟上,再将酒奉给燕临。
燕临轻轻蹙了眉,没有伸手去接,只对那些个起哄的将领道:“你们几个喝得有些多了。”
姜雪宁便是这时候扶着沈芷衣进来的。
一看见这热闹的场面,她不免笑起来,对燕临道:“战场上一番生死作战,命都交过了,一盏酒又算什么?几位将军也是一番诚意,你倒不如顺从地喝了。”
燕临转眸,突然静默地望向她。
她心头跳了一下。
记忆倒流,终于想到了什么,有些怔忡起来。
那些个将领见着忽然有这样俏生生的姑娘进来,便想起前些日里传闻的“宁二姑娘”,又听她对燕临说话这般熟稔,便都跟着笑起来:“是啊,宁二姑娘都说了,燕将军就算不看我们的薄面,总要看一下姑娘的面子嘛!来,我们敬您一杯!”
燕临只道:“我不喝酒。”
那络腮胡将军不免纳了闷:“您这又不是七老八十,有什么不能喝的?”
燕临收回了望着姜雪宁的目光,似乎有些不快,搭下眼帘道:“怕吓着人。”
姜雪宁心底竟有些隐痛。
他却跟没说什么似的,道:“诸位将军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不过好酒还是留待诸位喝吧。”
领兵打仗的大多都是大老粗,哪儿有这样被人拂面子的时候?何况燕临的年纪还不大,莫名其妙不喝酒,着实令人有些不快。
还好这时候谢危同吕显在外面说完了话,走进来。
姜雪宁瞧见,便解围道:“谢先生也来了。这回燕将军前线作战固然居功至伟,可若无粮草辎重的迅速补给,这一战也断断不能打得如此痛快,不如大家一道敬先生一杯吧?”
谢危停步,看向她。
他虽不直接插手军务,可这忻州城里谁不知他地位?且他话少,又是京中来的高位文官,这些个大老粗武将同他相处,总觉得不如与燕临说话自在,颇有几分拘束之感,偶尔为他平静的目光扫及时,甚至会有些莫名发怵。
姜雪宁此言一出,众人玩笑之色也收敛了。
顿时是连声道“是”,转而端起酒盏来敬谢危。
谢危没说话。
姜雪宁瞥见他两手空空,往边上一瞧,便看见那原先端了酒要给燕临的姑娘,于是顺手便将那酒盏从她手中取了,转而想递给谢危。
原本只是想为燕临解围。
然而在她抬眸触到他目光时,心底竟生出一种难言的复杂来,无论如何,今次边军能直捣鞑靼王庭,救出公主,她第一个该谢的人,便是谢危。
执着酒盏的手,略微一停,姜雪宁到底还是双手奉盏,微微垂首,道:“先生请。”
琼浆于盏中轻轻摇晃。
谢危看了酒盏一眼,又看她一眼,才将酒盏接了过来。指尖不免轻轻碰着她指尖,她手指像是被什么烫了似的,往回缩了一缩。
众将领这时便齐声道:“末将等敬少师大人一杯!”
谢危也不说话,倾杯将酒饮尽。
周遭顿时一片叫好之声,欢声笑语,他也没流露出多少高兴的神态,随手将空了的杯盏往边上一递,就有眼尖的侍者将杯盏收去退走。
众人重新入席。
姜雪宁也松了一口气。
谁也没注意到,边上那名先前为燕临斟酒的红衣姑娘,在瞧见那盏酒杯谢危饮尽时,面上便白了几分,竟露出几分不安又懊恼的神情。趁着众人没注意,咬了咬唇,悄悄混入热闹的人群中,不见了影踪。
姜雪宁扶了沈芷衣坐下,自己也坐在了旁边。
任为志和尤芳吟正低头凑在边上说话。
吕显落座时无意瞧见,也不知怎的便心里膈应,索性转过眼眸来不看,要同谢危燕临说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