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但中原归属隋朝的事实已无法改变。那么如何面对现实,化解财政危及,就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这次紫微阁朝会,也就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而召开,这便让很多大臣都感到振奋。毕竟楚王殿下还是肯直面危机,积极努力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时,旁边主持此次议事的轮值相国崔君素提高声音道:“下面我们请摄政王殿下上台述政。”
议事堂内一下子安静下来,杨元庆起身向众人点点头,快步走上了述职台,他没有带稿纸。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回来三天了,才和大家坐在一起商讨政务,我感到很抱歉。”
简单地寒暄一句,杨元庆脸上的笑容消失,也变得严肃起来。
“我们眼前的危局无须我再赘述,杜相国已经说得很清楚,我只说一说如何开源节流,‘节流’的关键在于禁奢倡俭,从朝廷做起,推广到各地官府。
比如停止一切官方宴会,除了特殊节日,停止一切官方祭奠,不准官员穿绸缎服饰,不准束玉带、戴金冠,六十岁以下官员不准乘坐马车,包括我杨元庆等等。
那有人就会说,不准穿绸缎,省下来的绸缎怎么办?省下来的绸缎我们可以用来做贸易,向突厥换取牛马牲畜,支援农耕,恢复生产,当然,节流的措施还会有很多,自会由紫微阁相国们商议后颁发,这里我只举几个例子,不再多言。
重点是开源,增加获得粮食及各种战略物资的渠道,我已经下令军队进行屯田,努力实现军粮自给,减轻朝廷负担,另外,我们还拥有大片草原,也要充分利用起来,放养牛羊,增加肉食来源。
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我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度过危机,更重要是励精图治,积蓄国力,为下一步的吞并战争做好充分准备……这场关系到大隋未来两年政局走向的朝会足足进行了两个时辰,散朝后,杜如晦跟随杨元庆来到了他的官房。
两人坐下,茶童给他们上了香茶,杨元庆微微笑道:“杜相国,过两天我打算去关北六郡巡视,朝中之事还要辛苦你了。”
“殿下尽管放心,朝中大臣都很奋发,很有新气象,虽然会有一时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会渡过难关。”
杜如晦沉吟一下,又道:“殿下,其实我担心的不是眼前,而是以后,现在秋试科举已开始在各郡报名,我大致了解一下,几乎都是各郡的名门望族,寒门子弟极少,我很担心科举还是被各大世家垄断,门阀制度将来尾大不掉啊!”
杜如晦这一次说得很含蓄,他不仅仅是指科举,也暗指杨元庆过多任用河东名门士族,会使他们坐大,将来难以控制。
这个问题杨元庆也一直在考虑,在目前的形势下,他必须要依靠山东士族,坐稳北方和中原,如果要对付他们,也必须等天下统一之后。
历史上,唐朝也一直等到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后才开始动手削弱士族门阀和关陇贵族的势力。
在现阶段,他只能是尽量平衡世家,不能让一家坐大,杨元庆微微叹息道:“我也明白,可是目前还不能打压世家,否则,大隋的根基都没有了。”
“虽是这样,但殿下可以未雨绸缪,大力扶持寒门子弟,我有一个建议,不知殿下能否接受?”
“杜相国请说!”
杜如晦捋须沉声道:“我也是读书人出身,虽然京兆杜氏也算是关陇名门,但我和民间寒士接触更多,知道他们的疾苦,其实寒门子弟最大的问题倒不是家境贫寒,家境贫寒反而会让人更上进,关键是他们没有书籍,先贤的智慧他们靠自学很难获取,这就是他们难以和名门子弟竞争的原因,我主张隋朝应大力发展造纸业和印书业,只要书籍能够广泛流传,那么寒门子弟就能获得更多机会,朝廷不妨在这两个行业下点力气,鼓励造纸和印刷两个行业的大发展。”
雕版印刷已经在隋末出现,这确实是一个印刷业繁荣的时机,这个建议使杨元庆深以为然。
“杜相国所言有理,此事相国不妨先筹措起来,等我从关北巡视回来后,我们再详谈发展。”
杜如晦告辞下去了,杨元庆背着手在房间里沉思,杜如晦的建议发展造纸业和印书业确实意义深远,一旦这两个产业发展起来,将影响后世数百年。
其实杨元庆也在考虑将来打击门阀之事,尽管他现在需要得到世家门阀的大力支持,作为回报,他也将保护门阀世家的利益,可是如果让他们过于强势发展,将来确实就会尾大不掉。
在得到名门世家支持的同时,也要抑制他们的强势坐大,两者之间怎么才能保持一种平衡,这是杨元庆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他考虑办郡、县、乡三级官学,给予免费食宿,这样可以给寒门子弟更多机会,如果再结合杜如晦的建议,就比较完满了。
这时,一名亲兵在门口禀报,“启禀殿下,罗将军有要事求见。”
“命他进来!”
很快,罗士信匆匆走了进来,他没有穿军服盔甲,不能行军礼,便躬身施一礼道:“罗士信参见总管!”
杨元庆打量他一眼,见他身穿一袭文士白袍,腰束革带,头戴纱帽,加上他身材高大威武,颇有几分雄姿英发,令杨元庆赞叹道:“不错,你穿长袍比盔甲更有味道。”
罗士信脸一红,低声道:“线娘也是这样说我。”
杨元庆呵呵一笑,“那我什么时候能喝你的喜酒?”
“父亲催促我尽快,但我想等平定青州后再考虑。”
杨元庆明白他的意思,罗士信还是想再让窦线娘选择,平定窦建德之后,窦线娘面对现实,会做出一个最终的抉择。
不过罗士信这个想法,杨元庆却不支持,“我还是建议你尽快成婚,平窦建德和成婚是两回事,她毕竟不是窦建德的女儿,而且成婚后,她有了归宿,她对将来的伤感就会少一点,你应该替她多想一想。”
罗士信沉思片刻,终于点点头,“卑职明白了,会好好再考虑一下。”
“好吧!我期待早日喝你的喜酒。”
杨元庆把话题又转了回来,“你来找我有什么重要事情?”
罗士信连忙从怀中取出半瓶酒放在桌上,沉声道:“这是卑职今天发现的蹊跷之事,觉得其中事情不简单,便赶来向总管禀报。”
杨元庆取过瓶子,拔出酒塞闻了闻,眉头皱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哪里来的米酒……(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十章 米酒事件
罗士信便将他和程咬金在一品居酒肆喝酒之事详细讲述了一遍,最后道:“虽然一品居的伙计再三说这是从关中运来,但卑职还是有点怀疑,就算是关中米酒,运到太原也极为不易。”
“哼!”
杨元庆重重哼了一声,“根本就不可能,我早已下严令,水陆严查运酒入境,就算是他们是偷运进来,或者是以前留存,你们两人就喝了十瓶酒,这种量他们供应得起吗?”
杨元庆又拾起酒瓶看了看,又问:“这一瓶酒多少钱?”
“回禀总管,这一瓶酒要十吊钱,和最好的大利蒲桃酒一样价钱。”
杨元庆微微冷笑起来,“这样一瓶酒在过去最多卖三十文钱,现在居然卖十吊钱,三十倍的暴利,足以让他们冒着掉脑袋的危险。”
“总管,或许酒是别人所酿,他们进的货。”
杨元庆点点头,“这件事我知道了,你能及时禀报,这很好,顺便再替我转告程咬金,如果他胆敢再出去喝酒,他的将军就别想当了。”
罗士信行一礼,告辞而去,杨元庆负手沉思此事,如果是一般酒肆违禁卖酒,该抓该杀,很容易就解决了,偏偏这次又是太原王家。
杨元庆并没有感到为难,他反而有一种心想事来的庆幸,上次他是轻饶了王家,因为理由不足,如果用王绪之子在长安东宫为供奉严惩王家,这还不能服众,否则杨师道怎么办?
正因为担心处罚会引起朝廷政局的不稳,杨元庆只得退让一步。仅仅贬黜了王绪和王肃。
而这次强烈反对中原之战的官员中,主要以河东系官员为主,其中又以裴党和王党两派的官员居多。
他们担心会增加负担,损害河东大族的利益,强烈反对中原战役。令杨元庆心中极为恼火,若不收拾这些反对者,他们会愈加得势,会渐渐形成一股阻挠自己征服天下的内部力量。
裴家他暂时还不能动,但王家酿酒私卖。这无疑又给了他一个绝佳的借口,杨元庆背着手又沉思片刻,随即令道:“让魏贲来见我!”
不多时,内卫将军魏贲匆匆赶来,单膝跪下施礼:“卑职魏贲参见总管!”
杨元庆瞥了他一眼,冷冷道:“魏将军,你有点让我失望啊!”
魏贲吓了一跳。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低下头,一声不敢吭声,更不敢为自己分辨。
半晌,杨元庆才继续道:“一品居酒肆在公开卖米酒。你难道不知道此事?”
魏贲擦一把额头上的汗,连忙道:“此事卑职已经知道,因为涉及到王家,卑职没有打草惊蛇,而是派一名弟兄去酒肆做伙计,收集证据。准备等时机成熟,再一网打尽,当然。卑职也准备明后天向总管报告此事。”
杨元庆的脸色稍稍和缓一点,如果魏贲对此事一无所知,那才是他不能原谅,沉吟一下,他又问道:“除了一品居酒肆违反禁令卖酒,还有别的酒肆或者酒铺违反禁令吗?”
“回禀总管。除了一品居酒肆外,还有国子学附近的进士酒肆也在卖禁酒。这两家都是王家背景,进士酒肆说是卖从前的存酒,此外还有几家小酒铺曾私下卖禁酒,已被严查,其他便没有再发现,卑职以为。。。。。。”
说到这里,魏贲停了一下,似乎有点犹豫,杨元庆看了他一眼,“继续说下去。”
“是!卑职以为两家酒肆的卖酒事件,应该是王家族人擅自所为,王家上层未必知道,否则王绪和王肃都不会准许他们做这种愚蠢之事。”
杨元庆冷哼了一声,“王绪和王肃是否知道,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给我挖出证据来,我过两日要去延安郡,明晚之前,我要确凿的证据和详细的报告。”
“卑职明白!”魏贲额头上的汗水更多了。
。。。。。。。。
杨元庆下达任务之时是在中午时分,大半个时辰后,也就是下午时分,一名穿着黑色粗布短衣的男子匆匆跑进了一品居酒肆。
此时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大部分客人都已离去,只有一些谈生意的商人还在酒肆里喝酒细谈。
伙计们则在忙碌地清扫酒楼,为晚餐做准备,一品居酒肆的掌柜姓黄,四十余岁,长得白白胖胖,一脸和气,曾经做过王家的小管家。
他当一品居酒肆的掌柜已经有五个年头,兢兢业业,而且精明能干,使一座小小的酒肆给王家带来滚滚利润,深得王家信任。
忙了一个中午,黄掌柜也有点疲惫了,他已算好帐,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打瞌睡。
这是,穿着黑色粗布短衣的男子跑进酒肆便嚷道:“黄掌柜在哪里?”
他的声音很大,一下子把坐在角落里打瞌睡的黄掌柜惊醒,他认出叫喊的人是他的邻居,便问道:“老张,找我又什么事?”
黑衣男子看见了他,连忙跑上来喊道:“老黄,你快回家吧!你儿子被马车撞了,流了好多血。”
黄掌柜惊得跳了起来,心中慌乱成一团,急吩咐伙计:“你们看好店,我回家看看就来。”
他也不多说,跑去马房牵出他的老马,翻身上马,猛抽一鞭便向家里奔去。
黄掌柜的家在城南,是座占地三亩的小宅,去年购买,耗尽他大半生的积蓄,给妻儿父母安了一个家。
虽然宅子他很满意,但离他做事的酒肆太远,几乎要穿过大半个太原城,半个时辰后,满头大汗的黄掌柜奔回了自己家。
黄掌柜有两个儿子,也不知道是哪个儿子出事,但不管哪个儿子出事,都令他心急如焚。
家门已关闭,黄掌柜翻身下马,抡起拳头咚咚敲门,“娘子快开门,是我回来了。”
门开了,门里面却是一个黑衣大汉,从未见过面,黄掌柜愣住了,“你是。。。。谁?”
“我是官府的衙役,正在查看你儿子的伤势。”
‘衙役?’黄掌柜心中一片混沌,这和衙役有什么关系,怎么会惊动官府?他懵懵懂懂牵马走进院子,院门‘吱嘎’一声关上了,四五名黑衣大汉出现在他左右。
院子里停着一辆马车,车窗被黑布遮蔽,车辕上靠着一名满脸横肉的黑衣大汉,手拎一把横刀,正冷冷地看着他。
四五名黑衣大汉将他包围,黄掌柜忽然明白过来,这些黑衣人不是衙役,他吃惊地后退一步,“你们到底是谁?”
话音刚落,一名大汉狠狠一拳打在他肚子上,打得他腹中如翻江倒海,疼痛难忍,一声闷叫瘫倒在地。
两名黑衣大汉架起他便向屋堂里走去,屋堂内,他妻子和两个儿子都被反绑在地上,嘴里都被破布塞住,年迈的父母也蹲在屋角里,一脸惊恐。
在大堂正中,内卫将军魏贲一脸寒霜,他本打算用放长线钓大鱼的方式慢慢收集证据,但楚王只给一天半的时间,让他不得不采用这种极端方式,亲自上阵了。
两名黑衣大汉将黄掌柜架到魏贲面前,重重一放,黄掌柜已慢慢恢复过来,他看见妻儿和父母都被捆绑在地上,血顿时涌入头顶,大吼一声,“你们要干什么?”
魏贲冷冷一摆手,十几名黑衣大汉上前将他妻儿和父母带走,黄掌柜拼命挣扎,却被两名黑衣大汉死死摁住,动弹不得,眼睁睁地看着家人被塞进一辆马车,马车驶出家门,消失无踪了。
“你们放了我的父母,放了我妻子,放了我的孩儿!”黄掌柜急得哭了起来。
魏贲打量他一眼问道:“你叫黄有德,一品居酒肆的大掌柜,是吧!”家人被带走,黄掌柜就仿佛被抽走了灵魂一样,变得服服帖帖,低头垂手道:“是!”
魏贲很满意他的态度,他已审问过黄掌柜的儿子,知道此人极为孝顺,极为疼爱妻儿,这是他的软肋,抓住这一点,不怕他不服帖。
“那我就直说吧!我是内卫将军,姓魏,绰号叫魏剃头,我想你应该知道。”
黄掌柜脸刷地变得惨白,他当然知道,内卫大头目,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小儿闻之不敢夜啼,被太原人称为魏剃头。
黄掌柜双股战栗起来,自己妻儿父母落在他手中,还有活命的机会吗?
他腿一软,扑通跪倒在地,鼻涕眼泪一起流了出来,拼命磕头道:“我愿一死,求魏将军饶我父母妻儿一命!”
“我可以饶他们一命,甚至可以给你一笔钱,让你带着家人去外地谋生,但前提是你必须老老实实地替我做事,否则,你全家人都将死无丧身之地。”
黄掌柜抬起头,茫然地望着魏贲,“我能为将军做什么?”
魏贲蹲在他面前,目光凶狠地逼视着他的胖脸,一字一句道:“我要知道,王家私酿了多少酒,酒存放在哪里?他们酿酒之地又在哪里?若有半点隐瞒,我把你儿子的人头先提上来。”
黄掌柜这才恍然大悟,他心中一阵悲鸣,他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我说,我全说!”(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十一章 霹雳出击
在太原以西约三十里外有一座占地约三百顷的田庄,这里便是王家的三座田庄之一,叫做西山田庄。
王家三座田庄都是由王绪的三子王淇掌管,并委派了三名大管事分别负责,其中西山田庄的大管事叫王随禄,也是王家的一名老资历家人。
西山田庄背靠西山北麓,一条小河从田庄内流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修建了几十座亭台楼阁,夏天天气凉爽,使这里也成为了王家的度夏之地。
除了度假房舍外,西山脚下还有一座村庄,约三百户人家,这些人家都是王家佃农,原是逃避河北战乱而来太原的流民,没有户籍,以租种王家土地为生。
但随着河北均田制的推行,西山田庄的佃户也开始返回河北家乡,夏收结束后,便有七十余户佃农结束租种返乡,而更多的佃户准备在秋收后回河北。
这也是隋朝所有庄园遇到的共同危机,佃户不愿再为田庄种田,要返自己家乡接受分田,不仅土地是自己的,而且田税要远远低于租赋。
尽管有的庄园主将租赋一降再降,只略略高于田税,还承诺为无妻的佃户娶妻,但依然挡不住佃农们的返乡大潮。
黄昏时分,一支由千人组成的内卫军骑兵一路疾奔,奔到了西山庄园,庄园四周没有围墙,只是在王家度假的房舍周围修筑了一条十里长的围墙。
千余骑兵的杀至早惊动了村庄和王氏房舍,数十条细犬奔出村冲着骑兵狂吠,骑兵飞马疾奔,张弓放箭,二十几条细犬被钉死在地。
杀机初露,吓得出来看热闹的村民飞奔而回,家家关门闭户,王氏房舍的看门人也看到了骑兵奔至,他关上大门,奔回去报信。瞬间,骑兵疾冲而至,大门被轰然撞倒。
千名骑兵冲进了王氏房舍群中,他们目标明确,分兵两路,一路骑兵将一座粮仓包围,数十名士兵踢开大门冲了进去。
而另一路骑兵则将一座大宅团团围住,举起弓弩。对准了大宅围墙和大门。有军官厉声喊道:“房中人全部出来,否则格杀无论!”
片刻,数十名男女吓得脸色苍白。一个个举手从房中出来,约五六十人,士兵们冲了上去。喝令数十人跪下。
为首都尉率领百余内卫士兵冲进了大宅,这座占地约两亩的大宅由二十几间房舍组成,院子和房间里堆满了各种酿酒的器具,整个大宅上空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酒糟气息。
而粮仓里也搜到了酿制好的数百瓮酒和大量的空酒瓶,这时,田庄大管事王随禄被押了上来,他跪倒在地,哀求饶命。
“将军,被东西都带走吗?”一名校尉问道。
都尉摇了摇头。“魏将军有令,所抓获人赃就地扣押,防止王家不认账。”
他随即对校尉令道:“你率三百弟兄看守查获的人赃,若有人敢冲击,就地格杀!”
校尉躬身接令,“遵命!”
都尉安排好留守士兵,率领其余数百骑兵向太原城奔去……
就在西山田庄被搜查的同一时刻。另外两支骑兵也搜查了王家的其他两座田庄,在粮仓内同样搜到了酿酒工具,而且在粮仓内也搜查到了大量的藏酒。
太原城内,一品居酒肆和进士酒肆也被内卫军团团包围,士兵从酒窖中搜查了数千瓶米酒。而且在北市的几家王氏店铺内,也搜出了大量准备批发出售的米酒。
而此时。距离杨元庆的下令仅仅只过去了三个时辰,魏贲和内卫长史刘桥松将写好的一份奏疏呈给了杨元庆。
夜幕初降,紫微阁内依然灯火通明,楚王官房内,魏贲和长史刘桥松垂手站在一旁,等待命令。
杨元庆坐在桌案后,仔仔细细地翻阅着这份报告,魏贲的高效率令他很满意,他就喜欢这样雷霆出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赃俱获。
但奏疏所写的内容却让杨元庆一阵愤怒,王家三座田庄内原本有粮近十万石,但就在禁酒令下达后不久,他们便开始酿酒牟利,短短半年时间,就将其中的五万石米用来酿米酒,公然与自己的禁酒令对抗。
杨元庆背着手来到窗前,凝视着夜空沉思不语,王家的酿酒事件足以使王家万复不劫,现在的问题是,他需要将这次事件扩大到哪一步?
是杀一儆百,还是彻底清洗官场,将王家势力彻底清除出朝廷,杨元庆心中一直在权衡这件事,权衡其中的利弊,后者他不是做不到,而是看他有没有这个决心。
沉思良久,杨元庆才缓缓道:“先走第一步!”……
沉沉的夜色中,一支由两千名全副武装士兵组成的内卫军,正无声无息向位于太原城南的王氏府宅进发,这支军队由魏贲亲自率领,包围大臣的府邸,这是新隋王朝建立后的头一遭。
片刻,两千内卫军便抵达了王家府宅,魏贲一声低令,两千士兵便将这座占地近百亩的王氏府宅团团围住。
此刻,在王府内堂,满地都是茶杯碎瓷片,家主王绪恼怒之极,他手执长剑,脸色铁青,正破口大骂几名王氏子弟,“你们这群蠢猪,我们王家就要被你们害死,太原王氏几百年的延续就会断送你们手上!”
王绪在几个月前被贬为赵郡太守,但他却借口养病,一直没有去赵郡上任,而是留在太原府中。
但他的太守之职并没有被罢免,赵郡政务都是由长史赵弘玄代理,他留在太原府宅中,暗中掌控着他在朝廷和地方上党羽,这次反对隋军攻打中原,便是由他率先发起,引发了朝廷的一场波澜。
由于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官场运作中,忽视了王家产业的经营,他竟然不知道,王家子弟竟然暗中做起了酿酒赚钱的勾当。
直到半个时辰前,一品居酒肆被内卫军查抄的消息传来,他才知道族人竟瞒着他闯下了天大的祸事。
他恨得几乎要举剑剁了这几个蠢货,包括他的儿子王淇,此时他已是六神无主,不知该怎么处理这场家族危机。
地上跪着四人,最前面是王绪的族弟王玄治,他是王家的总管事,王家所有的产业经营和账房收支都是由他全权负责。
利用王家粮食酿酒赚钱的决定也是由他拍板决定,他也是被王家面临的财政危机逼得没有办法。
今年王家的夏粮收成是百年来最惨的一次,减产程度甚至还超过了大业六年那场大旱,不仅是小年导致麦收减产,更重要是人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