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果然是你干的!”
李渊蓦地转身,目光盯着李世民,但并不是恼怒,问道:“你为何要杀他?”
“回禀父皇,赵黎明以谏臣自居,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破坏父子兄弟之情,破坏大唐稳定局面,此人绝不能容他。”
李渊注视着李世民半晌,最后淡淡道:“朕只有一句话,以后要做这种事,必须先和朕商量。”
李世民暗暗松一口气,这场赌局他押对,其实他之所以敢杀赵黎明,就是他知道父皇也不容赵黎明,只是父皇碍于仁君的面子不好动手,由自己动手最合他的心意。
“儿臣知错,下次一定听从父皇的安排。”
李渊并不想责怪李世民杀人,在他看来,李世民若连这点魄力都没有,还做什么天策上将,他在意的是李世民有没有事先向自己报告,没有没隐瞒自己。
虽然李世民事先没有报告,不过还好,他没有隐瞒自己,这一点让李渊颇为满意,李渊喜欢这种能控制住儿子的感觉。
他点点头,“到外面去说吧!刚刚得到消息,南阳郡发生了大事。”
李世民这才知道,原来大臣聚集,父亲脸色铁青,和赵黎明之死无关。(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十九章 赎买条件
御书房里的气氛很压抑,很多事情都集中在一起,本来李渊打算在偏殿召开军国会议,偏偏发生赵黎明自缢身亡事件,他不想把这件事扩大,便改在御书房内。
其实李渊也并非讨厌谏臣,他要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所以表面上他要欢迎大臣劝谏,而且也摆出一副虚心听谏的姿态。
但赵黎明的劝谏实在是在尖刻,目标对准了秦王,而且他的劝谏根本不可能办到,废除天策府、剥夺秦王军权,这种不切实际的劝谏令李渊极为恼火。
秦王把他杀了,也解除了李渊一桩心病,而且秦王做得很漂亮,连赵黎明的家人都认为是自缢。
不过就算是自杀,李渊也要做一点姿态,以安抚李建成的怒火。
李渊坐了下来,他看了一眼众人,“关于赵黎明自缢一事,朕也深感悲痛,但事情已经发生,除了悲痛之外,我们还可以做点其他事情,传朕的旨意,厚葬赵黎明,谥号为‘直’,荫其一子为官。”
李建成本想追究赵黎明之死,虽然赵黎明的劝谏和他没有关系,并不是他的指使,但赵黎明这么耿直的官员死亡,对大唐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更重要是,李建成根本就不相信赵黎明是自杀,如果赵黎明真的想死,他会一头撞死在武德殿,博一个名垂青史的忠臣之誉,而绝不会无声无息死在家中。
李建成几乎可以肯定,赵黎明就是秦王所杀,只是他没有证据,使他心中恨之入骨。
李建成刚要再提追查赵黎明死因,李渊却警惕地看了他一眼,赵黎明自缢之事已经结束,他不容许李建成再翻案。
“皇儿,说说南阳郡之事吧!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建成把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父皇不准他再说赵黎明之事,令他心中既愤恨、又无奈。应该是刚才父皇和秦王谈了什么,赵黎明之死已无法翻案了。
万般无奈,李建成只得咽下这口气,躬身道:“父皇,隋军取南阳郡未必是要攻打荆襄,毕竟以隋军的国力也无法负担再一次大规模战役,甚至太原没有一点调兵遣将的动静,所以儿臣以为。这只是一次隋军计划之外行动。”
旁边李世民才知道原来隋军竟然出兵南阳郡。那么淅阳郡呢?有没有被隋军一并夺取?
这时,裴寂在一旁解释道:“秦王殿下或许还不知道,刚刚接到襄阳消息。隋军出兵一万,占领了南阳郡和淅阳郡,已经阻断了上洛郡和襄阳郡的通道。”
果然淅阳郡也被占领。李世民的心中有些紧张起来,因为是他力主南阳、淅阳两郡不驻兵,保持和隋军一个过渡地区,这样可以力保荆襄的安全,但隋军却出尔反尔,直接占领了这两郡,令他变得被动起来。
李世民又问李建成,“不知皇兄说的隋军计划之外是指何意?”
饶是李建成再有涵养,想到李世民将赵黎明杀死。他心中怒火腾地燃烧起来,他阴沉着脸一言不发,丝毫不理会李世民的问话。
御书房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这时萧瑀打圆场道:“秦王殿下,太子所说的计划外,便是这件事并不是隋军的计划之中,应该是临时决定。否则不会没有任何征兆。”
萧瑀又向李渊施一礼,“陛下,臣支持太子殿下的说法,此事应该是隋军的临时决定,如果隋军并没有攻打荆襄的计划。那么拿下南阳郡和淅阳郡也没有意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增加谈判的有利条件。”
御书房的其他几名相国都赞成萧瑀的分析,隋军俘获了大量唐军,这些唐军大多是关中人和巴蜀人,很难被转化为隋军。
按照惯例,一般都是谈判赎回战俘,而就在谈判即将举行之前,隋军又占领了南阳和淅阳两郡,显然是为了增加谈判份量。
李世民已经明白了事情原委,他也思考了片刻,他沉声道:“启禀父皇,儿臣也有话要说。”
李渊点点头,“皇儿请说!”
“父皇,现在对天下各大势力,最宝贵的资源不是钱粮,而是人口,尤其对于隋朝,人口意义重大,无论是河北还是中原,受战乱影响极大,人口凋零,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杨元庆要走了两万余被俘关中士兵的家眷,使这两万关中士兵变成了隋军精锐,儿臣的意思是说,无论如何不能再把这次战俘的家眷交给隋朝,宁可出兵夺回南阳郡和淅阳郡。”
李建成冷哼一声,“就怕两郡没有夺回来,连荆襄也丢了。”
李世民屡被奚落,也有些恼怒起来,他怒目直视李建成,“难道皇兄是想把战俘家眷给隋军,赎回被俘士兵?”
“我没有这样说,我只是反对再动兵,武力夺回南淅两郡根本就不现实,我认为应该先听听杨元庆的条件。”
说到这,他不再理会李世民,想李渊躬身施礼,“父皇,儿臣推荐陈相国为谈判总使,代表大唐和隋朝商谈放俘事宜。”
李世民也毫不示弱,也躬身道:“父皇,裴相国和杨元庆打过交道,他更适合和隋朝谈判,儿臣推荐他为谈判总使。”
兄弟二人都想争夺和隋朝谈判的主导权,双方都心知肚明,既然父皇把五个相国都诏到御书房谈判,那么谈判总使必然是五相其中之一。
目前,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可谓势均力敌,自从刘文静被杀后,窦氏家族便如愿以偿入相,由户部尚书窦琎入相,出任尚书右仆射。
而窦家是支持李世民,加上裴寂是李世民的忠实支持者,这样就和李建成在政事堂中达成了势力平衡,这也是李渊把巴蜀和汉中两地军权交给李建成的原因,在军方也要给李建成适当让步。
李建成的政事堂势力是陈叔达和独孤震,而萧瑀是中间派,尽管兄弟二人在政事堂的势力达成平衡,但在朝廷文官势力上,李建成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
几乎七成以上的文官都是支持李建成。
李渊沉思片刻,便缓缓道:“不管杨元庆占领南阳郡和淅阳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只能在谈判桌上去解决,朕倒认为萧相国上次担任和隋朝谈判,有一定经验,朕还是觉得萧相国更合适担任此次谈判主使,当然,陈相国和裴相国也很不错,不过萧相国更有经验。”
李渊打了一招折中拳,既不偏李建成,也不偏李世民,而是派中间派萧瑀去谈判,其实萧瑀只是代表,决策权还是在李渊的手中……
此时杨元庆进入唐境,他目前所在的位置是会宁郡北面,黄河以东的一片丘陵地带,这一带山地众多,在山与山之间夹着一片片平原和戈壁,土地贫瘠,人口稀少。
但这里也是通向河西走廊的一条通过,越过黄河向西便进入武威郡,最多是商人往来于此处。
唐军在这一带驻兵约千余人,除了几座戍堡外,其余驻军都集中在会宁县,不过此时,一千驻军已全部投降了隋朝。
裴行俨率一万隋军骑兵突然杀至,使这里的唐军无处可逃,只能投降隋军,也烽燧也来不及点燃。
会宁郡是这次杨元庆视察的重点,在他前生的一些记忆中,他便知道会宁县附近的山脉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这一带在后世改名为白银,一个以贵重金属来命名的城市。
可惜他最初忘记了这件事,没有把会宁郡夺为关北六郡,直到后来他想寻找银矿时,才有官员告诉他,在会宁郡一带从汉朝起便出产白银,他这才想起这里在后世是一个大富矿。
此时唐朝是在汉中和巴蜀开采铜矿,探矿军队还没有触及到会宁郡,杨元庆必须赶在唐朝之前,抢到这座大富矿。
给杨元庆领路之人,是会宁县县尉,名叫张放农,年约四十岁,就是会宁县当地人,他对这一带的地理和矿产情况十分熟悉。
他指着远处几条光秃秃的山脉道:“那几条山岭当地人叫龙宝山,很多当地人都在这里取矿石用土法冶炼,很轻易就能炼出铜银,大概是开皇九年,文帝禁止私人炼矿,一些矿坑就废弃了,不过官府也没有在这里开矿。”
杨元庆眺望着远处青幽幽的山脉,这并不是山脉上的森林,这些山脉都是石头山,并没有什么植被,而是整个山体颜色呈青红色。
隋朝最早是在盐川郡的红铁山开矿,不过红铁山主要是铁矿,铜矿不多,所以当一条矿脉开采完后,铜矿便很少,他们必须另寻出路。
会宁郡的这几条山脉富含银铜,正是他所急需,更重要是这里紧靠黄河,可以利用黄河运输矿石去灵武郡冶炼。
杨元庆点点头问道:“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可有收获?”
杨元庆在从太原出发之前,便已派工部和少府寺的官员带领探矿工匠来寻找矿藏,据说他们已有收获。
这时,一名官员上前躬身禀报,“启禀殿下,我们已找到一条银矿脉和两条铜矿脉,无论铜银含量都十分丰富,而且灵武郡蕴藏大量石炭,完全可以在灵武郡大量冶炼铜银。”
裴行俨有些担忧道:“可是殿下,这里毕竟是唐境,卑职担心唐朝不肯善罢甘休。”
杨元庆却淡淡一笑,“放心吧!我会让李渊乖乖地把会宁郡割让给我。”
(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二十章 货币之源
在工部官员的带领下,杨元庆沿一条山脉走了约十里,这是一座布满了星星点点银灰色和土黄色的山脉,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裸露在岩石外的铜矿石和银矿石。
而左边是一条河流,叫做祖厉川水,直接注入黄河,河宽数丈,由于这里已是下游,河水颇深,可以行千石大船。
杨元庆马鞭一指河流,问县尉张放农道:“这条河离黄河还有多远?可能行船?”
“回禀殿下,这里离黄河还有二十里,出了这条山谷,再向前走几里便是凉川县,县城紧靠黄河,这里河就从县城旁边注入黄河。”
说到这里,张放农拾起一块石头仔细看了看,递给杨元庆笑道:“我们小时候就喜欢乘船来这里‘拾金子’,其实就是捡铜块,殿下,这就是一块天然铜。”
杨元庆接过铜块,只觉入手沉甸甸的,呈黄红色,果然是一块天然铜,他点点头又问道:“这样的天然铜可多?”
“以前河滩上遍地都是,但拣的人多了,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山上还有,估计这块铜就是从山上滚落下来。”
杨元庆抬头向山顶望去,心中暗暗忖道,这座巨大的山脉至少要采上千年,完全能满足大隋铸币需要,他心中有些迫不及待了。
这时他们来到了一座用石块和树枝搭建的棚子前,二十几名冶炼匠人正在忙碌,他们是从灵武郡随军过来。他们的任务是冶炼矿石,查看这里矿石的含铜量和含银量。
杨元庆翻身下马,走近棚子,棚子前站着几名工部官员,为首之人正是工部侍郎李春,李春主要擅长于建筑,但既然担任了工部侍郎。寻矿冶炼也在他的管辖范围。
李春连忙带领几名官员上前躬身施礼,“参见楚王殿下!”
“各位幸苦了!”
杨元庆笑了笑,走进棚子。见工匠们砌了三座炉子冶炼矿石,便笑问道:“可有炼成品?”
“有!”
李春连忙掀开旁边一幅油布,只见油布下码放着十几块银锭和铜锭。杨元庆随手拾起一块银锭,约三十斤,只是一块粗银锭,还需要继续精炼。
李春按耐不住心中的兴奋道:“这一带矿石的品相相当高,冶炼匠都说罕见,这里的铜矿品相还要超过红铁山,难怪叫做龙宝山,果然名不虚传。”
一种由衷的喜悦之情也从杨元庆心中升起,他仿佛看见了一船船的银锭和铜锭运至太原,货币开始丰富起来。天下资源都源源不断流向隋朝,国力愈加强盛。
这座龙宝山脉或许就是大隋走向强盛的转折点,他很清楚,拥有货币这个最大的资本,意味着什么?
尽管喜悦之火已在他眼中点燃。还他还是克制住了激动,对众官员道:“还是要多做试验,尽量在各处选矿冶炼,确定这里是真正的富矿。”
“殿下请放心,此事下官一定会妥善处理好。”
杨元庆点点头,又回头对裴行俨道:“留两千士兵和一千降军给李侍郎指挥。尽快在山下修建码头,我希望十天之内,码头修建完成,届时灵武郡的船队就会到来,可以装载第一批矿石。”
“卑职一定会办好,只是矿工还没有着落,第一次可以由士兵装船,但以后呢?”
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杨元庆沉思片刻便令道:“去凉川县!”
五百亲兵护卫着杨元庆风驰电掣般地向十几里外凉川县奔去,凉川县是整个会宁郡唯一的县城,也是会宁郡郡治所在。
这里紧靠黄河,是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之称,被誉为‘陇上名邑’。
会宁县城本身并不大,约二千余户人家,除了西部十几条较短的山脉外,沿黄河边都是灌溉农业区,但由于沙化较严重,土质并不好,比起北方的灵武郡和五原郡,实在差得太远,
由于农业不发达,使会宁县的民众都普遍贫苦,只有一些商人日子过得不错。
杨元庆率亲兵一阵狂风般地冲进县城,县城破旧低矮,道路夯得不实,骑兵奔过,漫天尘土飞扬。
县城内最好的建筑便是郡衙和县衙,两座衙门挨在一起,此时衙门前的唐朝红白旗已经降下,换上了大隋的赤旗。
杨元庆的战马在郡衙前停下,随即吩咐县尉张放农,“去把县令和县丞一起叫来。”
张放农飞奔而去,这时,会宁郡太守也闻讯出来了,会宁郡太守姓许,叫许志远,是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倒认识杨元庆。
他原是关北六郡之一的雕阴郡太守,大业九年因被迫和杨元庆签署了关北六郡联合防御条约,使关北六郡被丰州吞并,当时杨广震怒,很多关北六郡的官员都被调离,这个许志远也贬为会宁郡丞,去年被唐朝升为太守。
许志远认出了杨元庆,吓得他慌忙上前躬身施礼,“卑职会宁太守许志远参见楚王殿下!”
杨元庆也认出了他,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是你,许太守,别来无恙啊!“
许志远苦笑一声,“殿下,我们有四五年没见,殿下雄姿依旧,风采不减当年。”
杨元庆呵呵笑了起来,“你也不错,越来越年轻,今天有事情和你们开会,把长史和司马都找来,马上县令他们也会过来,我有重要事情。”
“卑职明白,殿下请随我来!”
许志远将杨元庆请进郡衙议事堂,长史和司马一起来见过杨元庆,不多时县令县丞也赶到了郡衙。
会宁郡人口不多,但官员却一个不少,颇有一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不过比起河东大郡,这里的官员明显寒酸得多。
在河东倡导节俭,官员们刻意穿上细麻布做成的官服,但脸上都红光满面,个个白白胖胖,但会宁郡的官员却是不得不穿上麻质官袍,大多气色不好,脸庞黑暗,都显得很干瘦,就像风沙太大,逐渐失去水份的荒漠干尸。
十几名地方官员济济一堂,一个个表情颇为紧张,毕竟是大隋之主和他们这些底层小官开会,而且他们还是唐官。
杨元庆坐在主位上,他感觉到了众人的紧张,便摆摆手笑道:“大家自然一点,你们已经在会宁郡为官了,我还能把你们贬到哪里去?”
言外之意就是说他们已经在最差的地方为官,应该没有什么害怕了,这个冷笑话让众人脸上都露出一丝苦笑。
杨元庆又对许志远道:“许太守先说一说郡里的人口和粮食情况。”
许志远站起身道:“我先向殿下汇报,会宁郡目前共有人口五千户,约三万人,大多住在黄河边,这里土地贫瘠,产量不高,粮食产量也只能是勉强够糊口,不过本县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河西和西域商人往来络绎不绝,县里很多人都是靠商业为生。”
才三万余人,杨元庆沉思片刻问道:“有多少青壮?我是指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
长史起身施礼道:“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两个月前卑职刚刚统计过,青壮大约有九千五百余人左右。”
这个人数令杨元庆微微有些失望,他便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在座官员,“我已决定全力开掘龙宝山脉的铜矿和银矿,但矿工不足,所以我打算在会宁郡招募矿工,大家看一看,最多可以招募到多少人?”
官员们面面相觑,原来是要招募矿工,这种苦力活可不是那么容易招募到人,大家心里都有数,只是谁也不吭声。
杨元庆见众人都面露难色,谁也不肯说话,便笑道:“大家尽管畅所欲言,说说难处在哪里?不要有任何顾虑。”
县令韩晋站起身拱手道:“殿下,卑职说两句吧!”
“韩县令尽管说,不要有顾虑。”
“不瞒殿下,我们顾虑倒没有,只是事情有点难办,主要和这里的民风有关,会宁郡有三怪,一是瓜果当做粮食卖,说这里的瓜果产量大,而粮食产量少,第二是乘船比骑马走得快,这主要是坐船便利,骑马还要去租赁马匹,费用很贵,如果是远处串户,大家都愿意乘船。第三怪就是男人管家,女人在外,意思就是着会宁郡的男人都比较念家,喜欢守着乡土,不肯出远门,其实换一种说法,就是这里的男人懒,喜欢依靠女人。”
韩县令说了一大通,杨元庆却没有听懂他的意思,“韩县令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韩县令苦笑一声道:“卑职的意思就是说,不容易招募到矿工,其实关键看殿下开什么价。”
杨元庆沉吟一下道:“我需要两万矿工,其中一万人我可以用战俘,而另外一万人就要从当地招募,所以我打算高价招募一万青壮为矿工,至于工钱,和红铁矿一样,招募的矿工每人每月七斗米,钱十吊。”
杨元庆说完,太守许志远先笑了起来,“如果殿下肯开这个价,那我保证不仅会宁郡人会踊跃报名,而且平凉郡的人也会吸引前来,十吊钱在这里就是高工钱,给商人做伙计,每月也不过才五吊钱,还没有粮食,殿下开出的可是高价啊……(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二十一章 初次谈判
杨元庆也没有想到,他开出的价格是如此吸引人,报名火爆,短短三天内,便有八千青壮报名当矿工,甚至一些身体强壮的妇女也要求报名,还出现了私下拉关系、托人情的现象。
不仅是会宁郡,黄河对岸的武威郡、以及东面的平凉郡,也有听到消息,正源源不断向会宁郡赶来。
这时,杨元庆也得到消息,唐廷派相国萧瑀为特使,已赶到太原谈判释放战俘的被俘官员之事。
得到这个消息,杨元庆放弃回灵武郡的计划,立即调头返回太原,队伍一路疾奔,两天后,千余骑兵护卫着杨元庆抵达了延安郡肤施县。
肤施县是延安郡郡治所在,人口近四千户,四周黄土深厚,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高原。
这里的人家几乎都是凿洞穴居,深厚的黄土丘上,到处是一眼眼窑洞,很少看到中原河东一带的房屋,不过在县城中,还是有不少平房。
离县城还有数里,一名骑兵飞驰来报,“启禀总管,唐朝使者已经抵达肤施县。”
这个消息令杨元庆微微一怔,唐使不在太原等他,倒跑到延安郡来了,这般着急么?
旁边裴青松冷笑一声,“殿下,估计是他们得到会宁郡的消息了。”
杨元庆略一思索,确实有这个可能,唐廷主使是相国萧瑀,萧瑀是一个十分稳重,且讲究规则的人,他竟然立刻太原赶来延安郡,应该是得到了唐廷的紧急旨意,从隋军拿下会宁郡,至今已经过去八天,唐廷肯定得到了消息。
“唐使现在在哪里?”杨元庆又问报信兵。
“回禀总管,唐使一行人住在县城内的平安客栈。”
“去延安郡军营!”
杨元庆一声令下,千余人加快马速,风驰电掣般地向县城南面的军营驰去。唐使急于和他见面,他倒不急了……
唐使萧瑀仅比杨元庆早两个时辰抵达肤施县,他原本在太原等杨元庆归来,但就在两天前,他接到了皇帝李渊的紧急手令,命他赶赴关内,制止隋朝侵占会宁郡。
萧瑀曾出任隋朝工部尚书,对会宁郡的情况十分熟悉。他也知道那边有大量矿藏。在去年平定西秦国后,他便提出开发会宁郡的矿藏。
1...368369370371372...4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