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但当时政事堂考虑到运输不便,而且矿藏地离灵武郡太近。开发矿藏会引来隋军的干涉,便决定暂时不开掘会宁郡的矿藏,却没想到隋军却毫不礼让。强硬的占领了会宁郡的矿藏。
隋军占领会宁郡,不仅使矿藏拱手让给隋朝,同时也威胁到了河西武威郡的安全。
李渊给萧瑀的紧急手令中要求他尽量通过谈判拿回会宁郡,会宁郡决不能丢失,言外之意就是谈判拿不回来,就通过武力夺回。
萧瑀忧心忡忡,感到压力极大,他知道隋朝夺取会宁郡是蓄谋以久,甚至连杨元庆都亲自去了。足见隋朝的决心。
隋朝既然夺取了会宁郡,就决不可能再让出来,对隋朝来说,会宁郡丰富的金银铜矿藏,也是他们的战略需要。
房间里,就在萧瑀忧心忡忡之时,门外响起脚步声。一名随从禀报,“相国,外面来了一队士兵,说奉楚王之命请相国前去会晤。”
萧瑀腾地站起身,又惊又喜。楚王回来了吗?他快步走出大门,“人在哪里?”
“就在客栈门外!”
萧瑀走出客栈。只见门外站着一队士兵,他高声道:“我便是唐使萧瑀,你们可是奉楚王之命来找我?”
一名校尉上前拱手施礼,“楚王殿下已到城外军营,命我们前来请贵使去军营内一叙,不知道现在可能前去?”
“请稍等片刻,我换一件衣袍。”
萧瑀回屋换了一身官服,又拿上正式文书,带了两名随从,骑马随着士兵们向城外而去。
出了城,片刻便来到大营前,军营因杨元庆的到来而变得戒备森严,老远便有巡哨上前盘问,带路校尉解释道:“来人是大唐使者,奉总管之命带入营见面!”
巡哨让开了道路,校尉一摆手,“萧相国请!”
萧瑀神情肃然,整了整衣冠,向隋军大营而去……
大营内,杨元庆正站在一幅地图前沉思,他刚刚得到消息,灵武郡的船队,共千余艘平底拖船已经从回乐县出发,向凉川县驶去,开始运送高品相银铜矿石。
从回乐县到凉川县并不遥远,只有四百余里,走水路三天便可以抵达,如果顺利运回矿石,加上灵武郡有现成的冶炼厂,最迟一个半月后,他所需要的铜锭和银锭就能抵达太原。
那时他手上有了大量的银铜资源,他便能顺利进行钱币发行,这一刻,他已期待已久。
会宁郡的矿山对他而言实在太重要,无论如何他不会把会宁郡交还唐朝,宁可一战。
这时,一名亲兵在帐门口禀报:“启禀总管,唐使已到!”
杨元庆不慌不忙走出大帐,一眼看见了萧瑀,他和萧瑀也是老交情了,早在大业年间他们便很熟悉,不过也是数年未见。
“萧相国,多年未见了!”杨元庆笑呵呵迎了出来。
萧瑀慌忙上前两步,躬身施礼,“萧瑀见过楚王殿下!”
“萧相国不必客气,我也是听说萧相国到了太原,所以急急赶回,却没想到在延安郡相遇,这也是太巧。”
“主要是萧瑀身负国事,不想中断楚王殿下对关北六郡的巡视,所以特地赶来会晤殿下。”
“辛苦萧相国了,请!”
“楚王殿下请!”
两人互相客气走进了大帐,按宾主落座,一名亲兵给他们上了茶,杨元庆端起茶笑道:“我心中其实一直有个疑问,是关于萧相国的私人问题,不知当问不当问?”
“殿下不必客气,有什么事尽管问。”
“我一直想知道,萧铣在南方已重建梁朝,萧相也是梁朝皇族后裔,为何不去恢复故国,反而为李唐效力?”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萧瑀了,包括李渊也问过,萧瑀回答李渊,天下大势将是统一,而以萧铣的气度和能力,他显然不是统一天下之人,与其再做亡国之奴,不过做开国之臣,这个回答深得李渊赞许,现在杨元庆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萧瑀沉吟一下,淡淡笑道:“因人而异罢了,倘若萧铣能有杨总管一半的心胸和才能,我也愿意跟随他,只是他猜忌之心太重,胸无容人之量,跟随他迟早国破家亡,有什么意思?”
“相国的意思是说,跟随李唐就不会国破家亡?”杨元庆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这个……从现在的局势来看,是唐朝强盛于隋朝,难道楚王殿下不承认吗?”
“我不承认!”
杨元庆摇摇头笑道:“如果是唐强于隋,那就应该是隋使去长安,怎么现在反过来,萧相国倒来隋朝了?”
萧瑀脸蓦地一红,其实朝野上都说隋强唐富,只是唐朝高层不愿承认罢了,但事实摆在这里,中原之战是唐朝败了,他才不得不低头来求和。
萧瑀苦笑了一声,“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不说此事,这次我来太原,主要是受我朝圣上之托,和楚王殿下商议中原之战的一些善后之事。”
杨元庆笑容消失,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点点头:“萧相国请说!”
萧瑀想了想道:“在谈善后之前,我想问一问楚王殿下,为何隋军要占领会宁郡,打破关内的平静局面?其实不管隋唐再怎么斗争,我认为都不应该在关中进行,目前关内的平静局面已保持了两年,来之不易,我朝圣上希望这只是一个误会,希望唐军能够尽快撤军,恢复关内的平静。”
杨元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沉思片刻道:“当初隋唐两朝在签订停战协议时,只是说在关内削减各自控制地的军队,好像从来没有达成一个边境划分的协议,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在贵国的地图里,河东依旧是你们的领地,太原是你们的北都,只是暂时沦陷而已,不是这样吗?”
“可是。。。。。”
不等萧瑀分辨,杨元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头,“既然没有划分什么疆域,那么隋军占领会宁郡也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我记得很清楚,当初隋军攻打河北时,太子李建成便率军占领了延安郡,既然太子建成可以占领延安郡,那为什么我就不能占领会宁郡?萧相国厚此薄彼,未免令人贻笑大方。”
萧瑀哑口无言,半晌道:“这样的话,恐怕会伤了和气,唐朝军方不会坐视会宁郡丢失。”
“哼!”
杨元庆冷哼一声,他摸出一封信,扔在萧瑀面前,“这是梁朝萧铣亲笔写来的求救信,恳求隋朝出兵荆襄,助他收复故国,隋军军方也不想坐视唐军占领荆襄。”
这就是**裸的威胁,萧瑀的脸色一阵白一阵红,最后他无可奈何道:“好吧!我们先不谈会宁郡之事,谈一谈中原之战如何善后?”
杨元庆的态度极为强硬,他摇了摇头,“会宁郡之事若没有一个说法,谈中原之战善后就没有半点意义。”(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二十二章 不甘失矿
为保持萧瑀和唐朝的联系,萧瑀特地带了几名鹰奴和十只信鹰,客栈里,萧瑀面沉似水,嘴唇绷成一条线,目光严峻地注视着鹰奴将一只信筒绑在鹰腿之上。
今天初步谈判几乎可以说是谈崩了,还没有谈到实质性的问题,战俘问题、被俘大臣问题、南阳郡和淅阳郡问题等等,一样都没有谈,仅仅只谈了会宁郡问题。
但就是一个会宁郡问题,双方便互不相让,杨元庆把会宁郡设为双方谈判的前提,如果隋朝不承认会宁的归属,那后面就没有什么谈判必要,数万战俘将被投入矿山挖矿。
而杨元庆不仅不放弃南阳和淅阳二郡,反而变本加厉地用进攻荆襄作为威胁,当然,萧瑀也知道这是杨元庆的策略,以强势的姿态获取最大利益。
但杨元庆的强硬还是让他无法接受,更重要是,杨元庆的态度使他意识到这次谈判前景的黯淡,他必须要及时向圣上汇报。
“相国,已经准备好了,放鹰吗?”一名随从小心翼翼问道。
萧瑀点了点头,“放吧!”
随从一挥手,鹰奴将信鹰高高抛起,信鹰展开翅膀,在客栈上空盘旋两圈,向西南长安方向冉冉飞去。
在客栈外,几名监视唐使的隋军斥候发现了信鹰,立刻飞奔出城,向军营内的杨元庆禀报,。。。。。。。。。。
大帐内,杨元庆目光冷然地听着士兵的报告,唐使放鹰回了长安,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今天的初步接触,双方可以说是不欢而散,而且杨元庆也知道,他提出条件相当苛刻,萧瑀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不过这也并不是他的底线。在最初,杨元庆是决定用南阳和淅阳两郡换取会宁郡,这就是他命令徐绩业夺取两郡的根本原因,但在轻易夺取会宁郡后。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南阳和淅阳两郡可以还给唐朝,数万战俘他也可以交给唐朝,但他要唐朝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不仅是会宁郡,而且要唐朝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谓谈判,说到底就是强者的较量,谈判不是施舍。没有可怜弱者之说,弱小者永远是挨打受气,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利益。
想到这,杨元庆立刻令道:“传我的命令,火速调一万丰州军南下,连同灵武郡一万驻军,交给裴行俨率领,军队进驻会宁郡。”
。。。。。。
大帐内。杨元庆目光冷然地听着士兵的报告,唐使放鹰回了长安,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今天的初步接触,双方可以说是不欢而散,而且杨元庆也知道,他提出条件相当苛刻,萧瑀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不过这也并不是他的底线,在最初,杨元庆是决定用南阳和淅阳两郡换取会宁郡,这就是他命令徐绩业夺取两郡的根本原因,但在轻易夺取会宁郡后,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南阳和淅阳两郡可以还给唐朝。数万战俘他也可以交给唐朝,但他要唐朝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不仅是会宁郡,而且要唐朝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谓谈判,说到底就是强者的较量,谈判不是施舍。没有可怜弱者之说,弱小者永远是挨打受气,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利益。
想到这,杨元庆立刻令道:“传我的命令,火速调一万丰州军南下,连同灵武郡一万驻军,交给裴行俨率领,军队进驻会宁郡。”
。。。。。。
从延安郡到长安并不远,次日上午,萧瑀的紧急报告便出现在李渊的案头,杨元庆苛刻的条件令李渊勃然大怒,杨元庆竟然把会宁郡的归属作为双方谈判的前提,那这个谈判还有什么意义。
“传朕的旨意,速命裴相国和太子来见朕!”
李渊负手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心中的极度愤怒让他有些失态了,且不说会宁郡蕴藏着大量的矿藏,就算是贫瘠之地,但杨元庆这般傲慢的态度,也让他难以接受。
什么叫做确定会宁郡的归属?明明就是大唐的土地,有什么可以商谈,难道有一天他杨元庆提出确定长安的归属,他们也要坐下来谈吗?是可忍孰不可忍,李渊有些出离愤怒了。
这时,有宦官在门口禀报,“启禀陛下,太子和裴相国在殿外候见。”
“宣他们觐见!”
很快,太子李建成和相国裴寂一前一后走了进来,一齐躬身施礼,“参见陛下!”
李建成个裴寂虽然是同时走进御书房,但他们两人之间却一言不发,甚至根本不看对方一眼,因为刘文静之死,李建成恨透了裴寂,他恨不得亲手杀了此贼。
李渊坐在御案后,极为不满地质问裴寂,“当初萧相国主张开发会宁郡的矿藏,你却极力反对,说什么怕隋军垂涎,不安全,现在可好,隋军索性将会宁郡夺走了,本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财富的矿藏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你怎么给朕交代?”
裴寂被逼问得满头大汗,他擦一把额头上的汗道:“陛下,会宁郡的矿山,其实无所谓开发与否,都会被隋军夺走,臣以为关键不在矿山是否开发,而是在能不能保护住。”
旁边李建成冷哼一声,“这可不一样,如果矿山大规模开发了,我们唐朝必定会驻扎重军,隋军想来夺矿,他们就不会这么轻而易举得手,唐军还会把他们击退,正是因为没有开矿,所以才没有什么军队驻扎,裴相国,你明明有责任,为何还替自己狡辩?”
裴寂被说得满头大汗,尽管圣上和太子一起责怪他,但他还是要替自己辩解,“陛下,虽然臣当时是主张暂时不开放会宁郡的矿藏,但在政事堂表决时,却是四比一通过决议,而且太子殿下也没有反对搁置开矿,为何到现在却把责任全部推给臣,臣固然判断有误,但也不该承担全部责任?”
“裴相国,你是在责怪圣上颠倒黑白,故意冤枉你,是吗?”太子建成冷冷道。
裴寂忽然发现太子其实也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宽容,也很厉害,抓住一句话的漏洞,立刻便借题发挥,把事态扩大。
裴寂慌忙道:“臣没有半点责怪圣上的意思?”
“那你什么意思,把话说清楚?”李建成步步紧逼,将裴寂几乎逼到墙角。
这时,李渊心中暗叹一声,现在已经到什么时候了,他们还在内斗,难道天要塌下来,他们也不管吗?
“好了,你们不要再争了。”
李渊不高兴地打断了他们之间的内斗,又命宦官将萧瑀的快信递给他们,李建成和裴寂先后看了一遍信,都沉默了,他们都感到了事态的严重,现在确实不是斗嘴的时候。
李渊站起身负手走了几步,又对二人道:“你们俩说说吧!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裴矩骨子里是绥靖派,他躬身先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杨元庆的态度值得商祺,如果臣没猜错的话,他就是为了夺取会宁郡才出兵占领南阳和淅阳二郡,如果我们能让一步,把会宁郡让给他,同时要求他把南阳和淅阳二郡还给我们,他应该可以答应,然后再商谈降兵和被俘大臣之事,问题就能圆满解决。”
李渊冷然道:“裴相的意思是,把会宁郡割让给他?那么庞大的矿藏,开采出来的铜和银足够满足大唐朝廷开支,还能招兵买马,就这么眼睁睁地被隋朝夺走?”
李建成站在一旁,目光却瞥向墙角的老宦官,老宦官给他使了一个眼色,拳头捏紧一下,这就是对他的暗示。
李建成顿时明白了,父皇是想用武力夺回会宁郡,其实对于李建成而言,他也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绝不愿意隋朝占领会宁的矿藏,他主管政务,他知道那些银矿和铜矿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对大唐,还是对隋朝,都是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父皇为矿藏和隋军开战,一旦失败,不仅会宁郡被隋军彻底占领,同时其他谈判也会更加被动。
李建成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时李渊目光向他望来,意思是征询他的意见。
李建成咬了一下嘴唇,沉声道:“父皇,儿臣绝不愿意会宁郡的矿藏被隋军夺走,儿臣觉得应该和隋军一战,争夺会宁郡,就算输了,也不能表现出软弱,这是事关唐朝尊严,如果我们就这样让步,那么会宁郡后就是武威郡,杨元庆一步步蚕食我们领土。”
停一下,李建成又道:“关键是就算我们输了,会宁郡也不是我们割让出去,能给大唐臣民一个交代,另外,为以后再武力夺回来定下基调。”
李渊缓缓点了点头,“皇儿之言甚合朕意,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会宁郡,无论如何,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说到这,李渊毅然下令,“速令右翊卫大将军李神通来见朕!”
。。。。。。。
李渊始终不甘心矿藏丰富的会宁郡被隋军就这么夺走,更为了给朝野及关陇贵族一个交代,他毅然决定出兵会宁郡,命他的族弟,淮安郡王、右翊卫大将军李神通为关内道总管,率军三万出兵会宁郡。垩
天下枭雄 第二十三章 唐廷决策
裴寂从宫里出来,便匆匆赶到了秦王府,这也是唐初的宽容之处,李渊并不禁止儿子们和大臣交往,甚至还鼓励他们往来。
而到了中唐后,唐朝皇帝开始严禁子女和大臣往来,尤其严禁太子和大臣往来,如唐玄宗时的韦坚案,就是因为太子李亨和外戚韦坚在上元夜秘密见了一面,引起皇帝李隆基震怒,被杀被贬数十人。
而初唐则没有这么多禁忌,更重要是天下未定,李渊需要依靠宗室和皇子们替他平定天下。
此时李世民已经知道隋军占领会宁郡之事,父皇把太子和裴寂叫进宫去商议,他也有所耳闻,李世民心中焦急不安,他很想知道父皇对此事的态度。
他就在等着裴寂上门,当裴寂赶到秦王府,李世民立刻命人领他到外书房会见。
“父皇准备出兵会宁郡吗?”一见面,李世民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裴寂微微叹了口气,“圣上出兵的意志很坚决,我觉得他倒并不是要维护矿脉,而是维护面子。”
李世民心中一沉,父皇还是决定出兵了,李世民并不赞成出兵会宁郡,隋军也不会让出会宁郡的矿产,双方必有一战。
而会宁郡不比中原,中原毕竟遥远,战败了影响其实并不大,而会宁郡紧靠关中,一旦战败,必然会震动关陇,会沉重打击关陇民心士气,加速关陇贵族对唐朝离心。
当然,如果打赢了则是大大提高唐军士气。可是打赢这场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李世民不敢想象。
但父皇已经决定出兵,无法再改变,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问他关心另一个问题,“父皇决定是由谁统兵?”
“回禀殿下,由淮安郡王李神通率领,具体兵力调动不详,估计是动用关内系和河西系的军队。一共三万人。”
李世民背着手走了几步。李神通一直是支持建成,而李神通和平阳公主秀宁关系极好,这样便使柴绍也略略偏向建成。
李世民摇了摇头,“河西的军队不会动,估计是关内系军队和柴绍的军队。”
“那殿下的态度呢?”
裴寂更关心李世民的态度,“这场争夺会宁郡的战役。殿下是否也会参战?”
李世民摇了摇头,“父皇没有让我进宫参与面谈,其实也就是不打算让我涉足会宁郡的意思。父皇很明显是想让太子系参与这场争夺战,我就袖手旁观好了。”
说到这里,李世民的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意。“我就祝他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长安利人市一家骡马店内,一名大胡子掌柜正眯着眼坐在柜台后打量着往来的行人。
这个大胡子掌柜年约三十岁,名叫潘文典,曾是杨元庆的亲兵校尉。现在是长安情报堂头目。
他在长安已经呆了数年,已完全融入了这座天下大城,连口音也渐渐变成了长安京音,还带一点关中土腔。
这座占地约两亩半的骡马店也是长安情报总堂所在,自从唐军的情报机构唐风成立后,长安也加强了反情报的巡查,他们位于咸阳县的一座分堂就被发现,幸亏人员撤离及时,没有造成严重损失。
至此以后,潘文典更加小心,绝不会轻易暴露自己和店铺身份,
这时,他的一名伙计牵着几头毛驴快步走了回来,老远便嚷道:“掌柜,人家封老爷嫌这些驴子太老,不肯要,又让我牵回来了。”
大约在一个时辰前,内史侍郎封常清让儿子来店里买几头毛驴,潘掌柜便让伙计牵了几头毛驴去封府。
潘掌柜迎了出来,“不要就算了,把毛驴牵回圈里去,好好喂点草料清水。”
伙计则四周无人,便迅速将一张小纸条塞给了潘掌柜,潘掌柜会意,安排伙计牵毛驴去后院,他自己则匆匆走进里屋,将门关上,打开了小纸条。
只见纸条上只有一句话:‘朝廷出兵会宁郡,李神通为主将,副将柴绍,兵力三万人。’
潘掌柜会意,立刻取过一张薄绢纸,用细笔小心地写下了一封加急情报……在延安郡初步谈判失败后,杨元庆便没有在延安郡继续呆下去,而是返回了太原,而萧瑀也掉头跟着杨元庆来了太原。
萧瑀的到来要比杨元庆晚一天,他是从西门进了太原城,初步谈判的失败令萧瑀内心很沮丧。
他的沮丧并不是因为谈判本身的问题,他心里清楚,谈判不会那么顺利,他心情的烦恼是来自朝廷有可能出兵会宁郡,这恰恰是他不希望看到的。
萧瑀和李世民一样,反对和隋军为争夺会宁郡而爆发战争,因为战争一旦失败,会波及整个朝廷的稳定,严重动摇关陇地区的军心和民心。
如果朝廷聪明一点的话,就应该雷声大而雨点小,出兵归出兵,但不要真的和隋军作战,最后找个理由结束这场争端。
萧瑀心中着实叹息,估计圣上不会采纳他的建议,一定会出兵夺回会宁郡,那隋军又岂肯善罢甘休,一场战争不可避免了。
萧瑀带着二十几名护卫和随从,从西门进入太原城,一进城他便感到气氛不一样了,城门口挤满了人,好像在争看一张官府布告,布告旁还站着两名执勤士兵,手执长矛,腰挎横刀。
这时萧瑀忽然发现布告上方的城墙上挂着一只木笼子,木笼子里盛着三颗人头,都很新鲜,好像是今天才刚刚处斩。
“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萧瑀吩咐一名随从道。
随从挤进了人群,片刻奔回来道:“回禀相国,好像是王家酿私酒,数量巨大,王绪的儿子和两个侄子是主犯,已经被斩了,另外王家的田庄、店铺和酒肆都被没收充公,听说连王府也在昨天晚上被抄了,所有钱粮都被抄走。”
萧瑀暗暗叹了口气,这下王家就算全完了,没有财产做后盾,王氏家族必将四分五裂,无法维持,这算是杨元庆收拾的第一个山东世家,是借用醸私酒一案,做得光面堂皇。
这时,萧瑀忽然想起一件要紧事,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记得很清楚,温大雅奉旨前来安抚王家,既然王家被抄,而温大雅情况如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