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高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炮兵
得到郑鹏赏的一百两黄金后,二人买了几套舒适的衣裳,住上了甲等客房,出入烟花柳巷,这是二人懂事以来最安逸、最幸福的一段时光,都有点乐不思蜀了。
二人登门前,就猜到郑鹏会问自己擅长什么、想做什么,商议过后,感到文不长武不强,也没什么特别擅长的东西,一致决定要低调,不要提条件,免得让郑鹏觉得自己眼高手低、不切实际。
老实说,以郑鹏的威信和名望,只要一开口,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多了去,就是现在,安禄山和安思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高高在上的郑鹏会看中自己兄弟二人。
郑鹏放下茶杯,不紧不慢地说:“你们二人跟随我,不知阿史德氏和安波注将军会不会有意见”
话音一落,安禄山和安思顺面色一变,齐齐跪下叫道:“将军饶命,小的不是有意隐瞒。”
阿史德氏是安禄山的生母,而安波注是安思顺的生父,两人很庆幸郑鹏一直没有问二人的家庭情况,因为二人是偷跑出来的,都想好要是郑鹏问时,就说二人是孤儿,没想到郑鹏张口就说出自己的情况。
不过想想,调查二个人对郑鹏来说轻而易举
851 好事连连
安禄山和安思顺现在还是一个小人物,对郑鹏来说,他们是一颗好的种子,但他们还缺乏成长的土壤,先让他们历练一下,先让磨练一下他们再说。
对崔二的安排,安禄山和安思顺非常满意,他们原来是三餐不继的人,就是给别人打工还让人嫌弃是突厥人,现在摇身一变,一个可以打理酒楼,一个可以打理牧场,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哪里有意见,一边表忠心,一边连连答应,然后在崔二的安排下各自上任。
其实是帮黄三打下手。
把安禄山兄弟打发给黄三后,郑鹏也清闲起来,利用难得的假期,除了偶尔去巡视一下生意,就是陪着绿姝和一林薰儿到处走走,享受一下生活。
吐蕃的战事看似很顺利,实则危险也不少,要知孤军深入,战场瞬息万变,有几次差点没命,幸得手下拼死相救,特别是埋在地下那次,郑鹏还真以为自己要死了,好在最后一刻死里逃生,这让郑鹏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什么都不管,怎么开心怎么过,住在舒适的宅子内,跟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是郑鹏过得最开心的一个新年。
新年的气氛不错,好消息也不断,先是朝廷决定在吐蕃成立大勃律、逻些城、多玛和墨脱四大折冲府,作为灭掉吐蕃的重要功臣,郭子仪、崔希逸分别担任逻些城折冲府和多玛折冲府的折冲都尉,勉强也算一方诸候,对二人来说,这一次冒险可算值了。
葛逻禄一族作为阵前卒,硬仗打得最多、伤亡最大,最后将功折罪,不仅前事不究,原地遣回,除了缴获大批牲口和财货外,还得到免除十年徭役的承诺,可以说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最高兴还是郑鹏远在元城的双亲,因为郑鹏在吐蕃一役表现极为出色,作为父母,郑元家和郑王氏也晋了爵:郑元家被封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实食二十八户;郑王氏封为县君,每月都有俸禄拿,听说二人兴奋得相拥而眠,在过年时天天穿着朝廷赏赐的官服,不厌其烦地在元城最繁华地街市来回走动,接受乡亲父老的祝贺。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月中旬,李隆基在御书房里召见了郑鹏。
一番礼仪后,郑鹏有些好奇地说:“不知皇上召见微臣,有什么吩咐”
听到李隆基召见自己,郑鹏的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有种被抓壮丁的感觉。
李隆基闻言摇摇头,有些无奈地说:“郑爱卿,这些天过得可好”
觉悟是一个好东西,可惜郑鹏没有,别人的官员完成任务回京,天天等着、盼着在新的岗位上任,生怕李隆基忘了他,隔三差五想办法上奏折,主动请职,而郑鹏可好,一回到长安就像脱了缰绳的马,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休假了足足二个月,就没见他主动请缨,好像忘了自己是朝廷官员一样。
郑鹏心中一个激灵,听出李隆基语气里的不满,假装没听明白,一脸感激地说:“托皇上的福,总算过了几天安生的日子,最近一直在家里养旧患,不能到宫中听皇上的教诲,请皇上恕罪。”
又是旧患李隆基看着身格健硕、满面红光的郑鹏,一脸被打败的表情。
老实说,要不是郑鹏是大唐的福将,又立下那么多功劳,李隆基真想让人在那张气色红润
852 无后为大
该来的还是要来,郑鹏在进宫前就猜想李隆基不会让自己清闲,好在来的时候早想好也对策,闻言假装为难地说“皇恩浩荡,微臣感激涕零,但微臣片战多年,身心疲惫,还想多休息一段时间,希望皇上成全。”
没等李隆基发话,郑鹏补充道“皇上有需要,微臣随时复出为皇上效命。”
李隆基摆摆手说“荒唐,又不是垂暮之年,还想着休养传出去也不怕让人笑话,要是个个官员都像你一样,想来就来,想休就休,成何体统。”
一看郑鹏眼里有神、面色红润的样子,就知小日子过滋润,哪有半点疲惫之态,十有**是躺在温柔乡里乐不思蜀。
大唐的福将啊,可不能就此沉沦,李隆基不会放任这种情况发生。
还是不同意,郑鹏决定拿出杀手锏,脸色一变,有些可怜巴巴地说“皇上,微臣有自己的苦衷”
“哦,是吗什么苦衷”李隆基一脸不相信地说。
郑鹏犹豫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微臣成亲了几年还没有所出,而二弟的孩子已经上了私塾,长辈们都急得不行,为了让长辈们安心,只能暂且放下仕途,求皇上成全。”
升官发财,对郑鹏来说更喜欢后者,要是可以选择,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雄,就当官来说,做小官要仰人鼻息,做大官又责任重大,哪里比得上在家里锦衣玉食、左拥右抱自由自在,再说现在功成名就,是时候好好享受拼搏来的成果。
为了偷懒,郑鹏决定豁出去了。
高力士和李隆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太不要脸了,为了偷懒,连“无后为大”的话也说了出来,看着郑鹏一脸认真的样子,李隆基好像想到什么,张张嘴想说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半响,李隆基摆摆手说“算是一个不错的理由,这样吧,朕给爱卿安排一个相对清闲的官职,不妨碍你替家族开枝散叶便是,羽林军的守卫任务重,不能轻易脱离岗位,力士,你替朕想一下,还有什么清闲的职位”
高力士想了想,很快应道“回皇上的话,宗正寺少卿冯仲明上个月告老还乡,郑将军可以接替出任少卿一职,倒也合适。”
郑鹏现在的职位是云麾将军,从三品,不过是虚职,宗正寺少卿是从四品上,也可酌情赐为正四品,武官转文武小降一阶也合乎惯例。
“不可”郑鹏马上说“皇上,微臣最头痛就是处理那些琐事,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更别说替为大唐宗室效劳。”
宗正寺是九寺之一,主要职能是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因为唐代道教是国教,所以宗正寺还管理道士、僧侣,有时连皇族的吃喝拉撒都要管,郑鹏一听就头痛。
大唐宗室,也就是皇室成员,这些投对胎的家伙,大多是目中无人、鼻孔朝天,有时一言不合挥手就打、张嘴就骂,郑鹏还真不愿跟这些人打交道,也不想受他们的气,免得自己找不自在。
说话的时候,郑鹏不着痕迹给高力士打了一个眼色,让他帮帮忙,找一个清闲又自在的职位。
高力士在官场内沉浸多年,一看就知郑鹏的意思,眼里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很快说道“皇上,郑将军最擅长就是开发威力强大的武器,军器监的王永德年老体弱,一年起码有四五个月在家休养,不如让郑将军担任,老奴记得郑将军在奏折中说火器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由郑将军担任新一任军器监卿最合适不过。”
宗正寺少卿可是一个肥差,有机会认识那些达官贵人,多少人做梦都想得到的职位,郑鹏却当成是负担,有心帮郑鹏的高力士也无言了。
军器监的作用是掌缮治甲弩,按时交纳武库,郑鹏弄出威力强大的火器,火器在征讨吐蕃时大发神威,是征服吐蕃的头号功臣,让郑鹏担任军器监的主事,开发和完善火器正合适。
李隆基点点头说“不错,火器是郑爱卿开创,由他主持开发和改良最合适不过,郑爱卿,你意下如何”
在李隆基眼中,郑鹏是开疆拓土、平叛拨正最合适的人选,因为火器的出现,大唐可以说轻而易举把缠斗了一百多年的吐蕃灭掉,从得
853 不提钱就行
想归想,郑鹏马上说“微臣有个想法,就是造一种运载量大、平稳又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方便大唐百姓出行。”
李隆基一下来了兴趣,连忙问道“新式交通工具运载量有多大有多平稳”
要是别人说这种话,李隆基肯定以为他是异想天开,但说话的人是创造了很多奇迹的郑鹏,一切又另当别论。
郑鹏想了想,开口说道“载客量不好说,前期是五十至一百,速度比马车快,平稳比轿子好。”
高力士忍不住说道“一百人那车得多少匹才能拉得动,人也要挤得叠罗汉吧。”
一匹马的马车,以健马为标准,大约能拉四到八个人,这还需要平坦的路,由于官道不大,弯路也多,载人的马车最多是六马二三十人左右,再多就是马拉得动,车也承受不了,特别是车轮,很容易断裂,郑鹏张口就说要拉一百人,高力士一听就觉得不大靠谱。
就是叠罗汉,一百人所乘马车的长度也要五丈以上吧,车不会压垮吗?马能拉得动吗
李隆基闻言也有些疑惑地说“郑爱卿,就算你能造出这么大马车,先别说能不能拉得动,就算能拉得动,只怕官道也不允许,总不能整条官道让要给你的巨车让道吧。”
郑鹏信心十足地说“皇上,微臣打造的马车,有异于寻常的马车,载一百人是一个理想值,要是改良得好,就是翻倍也不是难题,这种新式马车微臣没打算利用官道,而是准备另建一条新路。”
《让子弹飞》里用马车拉火车的镜头,创作灵感是来自慈禧,她第一次坐火车时,有很多无理的要求,其中一条是用马去拉,充分体现出她的狂妄和无知,这个故事给郑鹏一个启示自己建一条简易的铁路,铺上铁轨,建造火车,由于蒸汔车还没有出现,最重要缺少橡胶,没有橡胶很难保证气密性,这样一来就不能用蒸汔驱动,不过可以尝试用马车和人力相结合,火车外面用马拉,里面好像人力划船一样,设立动力室,利用杠杆和滑轮效应,把整辆火车比作一辆特别的脚踏车,踩着它前进。
当然,也要致力研究怎么用蒸汔驱动,就是效率低一点也没办法,只要能让火车在大唐广袤的土地上行驶,除了便利大唐百姓出行外,更能变相推动大唐科技的进步。
橡胶只有南美州才有,十八世纪才引到亚洲,以现在的航海条件,根本到达不了,郑鹏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怎么样,试试就知道。
三宝号、名士酒坊日进斗金,现在生猪用上了阉割技术,品质在改良,到时一举把生意从贵乡郭氏手里夺回,简直就是猪笼入水,现在家里地库里全堆满钱,花点出去完全没压力。
用后世一句引人讨厌的话来说,不败点家,有点浪费自己赚钱的才华。
“新路”李隆基有些吃惊地说“这可是一个大工程,郑爱卿,你这条新路准备建在哪里”
本来说是官职的问题,说得好好的,突然说到新式交通工具,本来已经很跳跃了,没想到说着说着,竟然说到要修一条新路,李隆基感到自己的思维跟不上郑鹏。
“微臣斗胆问皇上,现在哪条官道人流量最多、路况最繁忙”
李隆基还没有回答,一旁的高力士已开口应道“最繁忙的一段官道,自然是长安到东都洛阳这条路,往来的百姓、商贩、驿卒很多,特别是运货的马车络绎不绝,因为人和车太多堵路,经常要用衙差疏通。”
郑鹏毫不犹豫地说“那微臣就以长安到洛阳为试点,修一条新路。”
长安到洛阳,修一条新路,而修这条新路的目的,就是试验一种新式交通工具
高力士忍不住劝道“郑将军,原来的官道不能利用上,非得修一条新路吗要知长安到洛阳路途遥远,重新修一条路,花费太庞大了,不需要这么浪费吧。”
修路不是到酒楼摆一席酒,也不是到市集买一篮菜,需要非常庞大的钱财,高力士听到郑鹏为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而修一条路,第一时间反应郑鹏不是喝酒喝大了,要不
854 任职军器监
郑鹏自己出钱来做新式交通工具
李隆基闻言,有些疑惑地问道“修筑一条路,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爱卿准备用什么办法收回成本呢”
“回皇上的话,微臣做这些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时火车可以卖票,慢慢收回成本。”郑鹏斟酌地说。
高力士有些感叹地说“老奴年近半百,自问阅人无数,像郑将军这种,实属罕见,或许这才是真君子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的一句话,然而郑鹏却不同,当上高官、成为皇上跟前的红人,偏偏放下身段做一个不入流的商贾,还不避讳地做,都说商贾是逐利贪财之人,郑鹏出人意料自己掏钱补贴下属,花大钱护送阵亡将士的遗骸回老家,还出巨资悬赏敌人等等。
感觉郑鹏一直活在自己的意愿里,从不理会别人看法,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说不出的洒脱。
李隆基的眼珠子转了转,很快开口道“难得爱卿不求名利地为大唐百姓着想,朕很欣慰,既然是好事,朕也要表示支持,旨意可以给你,沿途用到属于朝廷的用地,也可以无偿征用。”
郑鹏一听,心中大喜,看着李隆基似笑非笑的目光,心有所悟,马上问道“哪微臣要怎么感谢皇上呢”
李隆基没有说话,只是干咳一声,一旁的高力士接过话头“郑将军,你的想法有点匪夷所思,皇上也不能从国库拨取钱款作支持,主要是怕引起争议,影响团结,只能暗中支持,这样吧,到时看看占用多少属于朝廷的土地,按价值折成份子就行。”
听起来不可能,可看到郑鹏信心满满的样子,有心掺一脚,主要是不想泼熄郑鹏的热情,李隆基想想还是支持郑鹏。
名士酒坊就是双方合作的成功例子,李隆基每个月都可以分到一大笔钱,而这笔钱不用入国库,直接进入李隆基新设的小金库,这样花起钱来方便多了,不怕那些御史动不动就上奏折。
李隆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那些大臣也奈何不了李隆基,但可以不用那么烦心。
郑鹏干脆利索地说“微臣可以保证,无论那些地价值几何,皇上的分红不低于四成。”
跟太子不对付,朝野也有很多妒忌自己的人,弄一个这么大的项目肯定惹很多人眼红,有李隆基的加入,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郑鹏巴不得呢。
高力士不着痕迹地看了李隆基一眼,看到李隆基并没有反对,闻言点点头说“那,就依郑将军所言。”
精明啊,郑鹏说的四成是红利,没说是份子,也就是李隆基替郑鹏说几句话和出一点土地,剩下的事全是郑鹏负责,成本不用出,赔钱不用管,有红利最少能分四成,这可是稳赚不赔的好事。
看到李隆基的心情不错,郑鹏趁热打铁地说“皇上,微臣还有二个小小的请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