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中华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诩人
普军在自己的战略翼侧和后方的安全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分兵三路在波希米亚发起进攻,1867年6月27日至30日间,普军在纳霍德和明兴格雷茨附近发起几次交战,迫使奥军退却。7月3日,在萨多瓦(见萨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双方进行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贝内德克再次错过了各个歼灭陆续开到并先后投入交战的普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约1.8万人战死,2.4万人被俘。只是由于普军指挥失策(7月7日起方着手组织对奥军的追击),奥军才免于全军覆没。在进攻维也纳问题上毛奇和俾斯麦之间产生了分歧。毛奇主张强攻维也纳。俾斯麦则认为,此举会给今后普鲁士的欧洲政策带来困难。他坚持挥师转向匈牙利。结果,照此执行。奥地利面临丧失匈牙利的实际危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布拉格签订和约。
为了避免法国或俄国干预战争,俾斯麦劝谕威廉一世迅速跟奥地利议和,不急于求成。奥军接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调停,跟普鲁士在8月23日签订布拉格条约。根据条约,德意志邦联正式解散;普鲁士兼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公国及法兰克福;奥地利永远不得干预德意志一切事务。由此,普鲁士能够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向统一德国的目标迈进。普鲁士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令她日后可以与奥国结盟——奥地利所惧怕的势力,反而是意大利人和斯拉夫人的民族统一主义。战后,普鲁士主宰德意志事务。
至此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已经逐渐形成,当然真正让德国团结和诞生的还是那场至关重要的普法战争。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四十七章 普法战争
1869年,西班牙爆发了革命伊莎贝拉二世下台,逃往了法国。对此林宏和内阁也就呵呵一笑,白赚了购舰的先期付款了。
在1870年的春天,流亡在巴黎的西班牙的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宣布退位,西班牙的政府想请普鲁士国王的堂兄去当国王。普王威廉一世怕触怒法国而表示反对,但当俾斯麦的成功说服下,威廉一世改变了态度。
在7月1日前,西班牙报纸过早地把消息披露出来。法国认为这是德国首相俾斯麦刻意令法国腹背受敌,故此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向普鲁士宣战。在这种紧张局势面前,威廉一世却突然公开表示不赞成自己的堂兄继承西班牙王位,令俾斯麦非常失望。
在1870年7月13日,法国驻普鲁士大使贝内德狄带着法国政府的新指令,来到普鲁士国王的疗养地,科布伦茨东郊的埃姆斯温泉,希望求见威廉一世,转达拿破仑三世的密函“希望陛下能保证,将来不要求这种已放弃了的候选人资格”。但这种无礼的态度,令威廉一世感到惊愕。之后威廉一世就把和法国大使交谈的内容,从埃姆斯向柏林发出一份急电给俾斯麦。
这时,俾斯麦正在举行家宴,突然接到威廉一世的急电,在读过电文后,俾斯麦非常开心,并问参谋总长毛奇是否对法国战争有全胜的把握,毛奇作了肯定的答复。于是,俾斯麦拿起笔来修改电文,他删去电文中”还可在柏林从长计议”一句,在结尾部分加上了这样的刺激法国的话:“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俾斯麦把这个电文在报纸上公布,并通告驻国外所有普鲁士使团后,埃姆斯急电的内容很快传到巴黎,舆论一片哗然,拿破仑三世被激怒了。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想进行这场战争,但作战的动机不一样。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经济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普鲁士容克地主的代表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决心用武力来统一德国,并实现德国称雄欧洲的梦想。因此在1864年和1866年相继对丹麦和奥地利发动王朝战争,取得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并建立北德意志联邦,在实现统一的道路上迈出关键的一步。这时南德四个邦(巴登、黑森、符腾堡和巴伐利亚)以法国为后盾,仍各据一方。
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军队是西欧兵力最强大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几乎是法国兵力的1倍以上。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中国提供技术),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
法军当时实行常备兵制度,部队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步兵装备有沙斯波式击针枪后膛枪,有效射程为1500米(比德国德雷泽式击针枪射程远0.5倍),还装备有25管“米特拉约兹”炮(射速每分钟达250发,射程为1500米)。但法军青铜线膛炮为前装填,而且射程也远不及德国。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卒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卒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如动员和集结部队的时限规定不当,认为德意志同盟将解体的估计与现实不符,等等。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到7月底才集结于边境8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拿破仑三世将自己的军队作了3线部署:第1线为主力莱茵军团,辖3个军,配置在法德边境的提翁维尔和比奇之间,开始由法皇亲自指挥,后由巴赞元帅指挥;第2线为2个军,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麦茨,由麦克马洪元帅指挥;第3线为预备队2个军,配置在南锡和夏龙。这本来是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部署,计划集中兵力迅速越过国界,向法兰克福突进,切断南北德意志的联系,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和法国分兵进攻不同的是普军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计划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力图将法军主力歼灭于普法边境或将其赶到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由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火炮1584门。
8月2日,法军以3个师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普军旋于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国境。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普军的进攻,普鲁士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军团以10倍之众在维桑堡会战击败法军杜埃将军的师(8月4日),法军死伤23%、8月6日两军在沃尔特再战,法军重骑兵发动勇猛的冲锋,但普军卡尔·腓特烈亲王的第二军团有13万,重创麦克马洪元帅的第1军4万人。同日属于巴赞军团的法国弗罗萨尔将军的第2军也在福尔巴克战败,敞开了进入洛林的大门。
战后有一个战役间歇期,由于普军主力也未能充分展开,不能连续进攻,乘胜追击。而法军虽由于战前准备不足,在边境地区会战中打了败仗,但主力并未受到普军的重大打击,损失有限;同时边境的阵地是为进攻而设的,根本不适于防御。在这种态势下,法军主力理应有计划地撤向战区纵深,补充兵员,调整部署,待机与普军决战。但是,初战失败后立即产生政治影响,埃米勒·奥利维耶垮台,8月10日夏尔·库赞·蒙托邦组阁,此人已经74岁,属于皇后为首的主战派。由皇后摄政的巴黎政府出于维护本身统治的政治需要,一再干预前线指挥员的作战部署,阻止一线部队向战区纵深后撤;而身在前线指挥的法皇竟然也附命巴黎,从而铸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错。本来由法皇指挥的主力莱茵军团,最初已下令向战略腹地夏龙兵营退却,但巴黎政府却认为,如果军队一撤退,首都就要造反,坚持不应后撤。
于是,在8月9日,法皇改变了原计划,停止部队撤退,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梅斯。8月12日,疾病缠身的拿破仑三世把莱茵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巴赞元帅。巴赞犹豫不决,时而决心退向夏龙与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夏龙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近。经8月14日的马尔斯拉土尔会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会战,两军都表现了难以置信的勇猛,法军炮火十分猛烈,康罗贝尔和格本捉对厮杀,虽然普军第一、第二和王军禁卫军损失惨重,但拦住了法军的退路,巴赞军团被普军第1、第2军团7个军和3个骑兵师(16万人)合围于梅斯。麦克马洪率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退往夏龙。他原准备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摄政的欧仁妮皇后和帝国首相八里桥伯爵夏尔·库赞·蒙托邦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荡或革命,皇后认为:“只有皇帝的敌人才会同意他返回巴黎”。8月22日,由议长劳尔率领一个代表团来到法皇大本营,劝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命令麦克马洪向梅斯进发。接着,巴黎的摄政会议又给皇帝发来电报:“若不支援巴赞,则对于巴黎将发生极恶劣的后果。面临着这个局势,首都能否防御实颇有疑问。”于是皇帝又附命于巴黎。就这样,夏龙军团走上了在色当被歼的绝路。麦克马洪于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心全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军团,并向右实施大胆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了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法军。而在当天中午,普军亦完成了对法军的合围,并以强大的火炮作出攻击。当时下午,在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举国哗然。
战争到了这一步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9月4日,资产阶级趁机于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组成以路易·朱尔·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已消除,但普鲁士当局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向巴黎进军。从此,普鲁士所进行的战争已转变为侵略战争。
这里就不得不提让远在中国的恩格斯都振奋的巴黎公社了,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参见巴黎公社起义),这个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才被残酷镇压。
普法战争后,法国对普鲁士签订屈辱和约,法国赔款50亿法郎(不过法国凭借其强大的金融银行业很快就还清了赔款,这让俾斯麦始料未及),加上战争损失,总计资金损失达200亿法郎,致使经济发展资本投入不足;又割让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经济发展所需资源严重缺乏;再加上赔款付清以前,德国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使国内市场进一步狭窄。所有这些,极大的延缓了法国经济的发展,使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明显落后于美、德、英之后。
而随着普法战争的胜利,德意志真正走上了统一的道路。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缔结联合的和约,南德四邦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四十八章 殖民地发展
鲸湾港,现属中华帝国非洲西南领的重要港口城市。自1858年中国殖民者登陆以来,鲸湾港已经成为南部非洲经次于开普敦的重要城市。
1869年,11月3日,小雨。鲸湾港的码头依旧繁忙,往来南美和欧洲的商船正在不断的港口的矿石、木材和农产品运上船,不断的卸下从欧洲运来的工业制品和机械。这两天港口的工业区是热火朝天,各类工厂相继投产。
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多少商船到来,而且来的都只是靠岸补给一下而已,刚开始造纸作坊、水泥窑、石灰窑投产后,可以说是愁云惨淡。造纸作坊先不谈,这两座土立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现代那可都是产能低、能耗高、污染重的淘汰企业,但是现在殖民地条件有限,只能上马这种土项目了,再说国内也需要技术和机械,所以殖民地的只能将就这用了。
这两座窑都是立式筒窑,采取顶部投料,底部出料的方式工作。配料、粉磨、投料、出料均由人工完成。水泥窑设计产能为日产10吨,石灰窑设计产能为日产20吨。当然,这是在原料供应充足连续生产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理论数值。而殖民地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科技短缺,尤其是石灰岩的开采,没有机械只凭炸药和手工开采,效率低得令人发指,一天运气好时能开采个两三吨,运气差时一吨都没有。
这种情况之下,水泥窑和石灰窑自然也就只能产产停停,吨料煤耗大得惊人,商船上的那点煤炭可不够折腾太久。无奈之下,曾国藩决定在生产了部分水泥、石灰解决了燃眉之急后,暂时关停了这两座土立窑。待石灰石达到一定储量后,再重新点火生产。
今天是每月一次的执委会(殖民地事务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商议的都是重大事项。
“砖窑、水泥窑、石灰窑的相继投产后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和作坊,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目前西南领的产值将近一亿华元已经接近国内缅甸省的产值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了,当然这都是大家努力的成果。”执委会主席曾国藩在会议上慷慨陈词,“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应当再接再励,争取在各条战线取得更大的突破。下面,大家都谈谈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我先来吧。上个月播种的一些蔬菜种籽均已顺利出苗,长势良好,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顺利移栽,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餐桌上就多出许多美味的绿叶蔬菜。”农业委员金科率先开始发言,“不过这都不是重点,我想告诉曾主席及各位委员的是目前已经进入11月,正式进入南非的大豆种植季了。而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局(农业委员直属下级机构)的人手一直不是很充足(黑人土著基本不懂,印度越南人还好但都是安排在工厂和作坊里),造成农田的开垦进度很不理想。截止至昨天,已开垦农田才4000亩。而我们目前拥有2000袋共50000公斤大豆、土豆79000公斤其他各类农产品将近十万公斤有余,初步测算可开垦和播种面积为10000亩。但考虑到我们的需求以及内陆更大的种植空间,所以我希望执委会能以科学的态度慎重考虑农业局的处境,协调各部门关系,尽快落实农业局的垦荒计划。”
金科这么一说,本来跃跃欲试的各位委员们顿时偃旗息鼓了。确实,这件事没法再拖下去了。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移民(主要是被赶来的印度和越南人)人口压力越来越大,而且还要向国内输出粮食,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肯定是转向农业口了。
其余各位委员们草草提交了自己的计划。比如工业委员马甲提出的耐火砖的试制;交通委员萧百浪提出的海港码头、住宅区及工业区道路的修筑;陆军委员关如中提出的关于新上海红砖水泥城墙的修建;物资委员邵树德提出的正式殖民地银行的修建等等。
曾国藩接着又和大家协调了一番,很快,一支临时调集起来的1000人大军便划归到了农业局麾下。同时,作为大豆种植区的配套工程,灌溉水渠也被要求同时修建。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在执委会调集的人手到位后,虽然多半是生手(主要是黑人),但也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11月13日,10000亩土地即开垦完毕,而内陆地区在这段时间也相继开垦了将近6000亩的可用农业地。
大豆含脂肪20%,蛋白质40%,糖类10%,还有丰富的维生素。用途也极其广泛,除了可以榨油外,还可以做豆浆、豆腐、酱油、豆芽、豆粕、油漆、甘油等等。
作为当前殖民地种植规模最大、最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大豆的种植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很多移民过来的妇女、老人甚至小孩都来帮忙,结果到了12月17日,将近51000亩大豆即已顺利播种完成,比原定提前了一天。
除了鲸湾港作为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港口,在西南非洲领的内陆地区已经陆续建起了大量的种植园和畜牧区主要输出的是具有贸易价值的咖啡、牛肉和木材。当然因为抗疟疾的药物有限,所以在内陆的大量印度和东南亚土著移民基本十不存一,不过他们还是很有价值的,为帝国开发西南领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于有没有人知道,谁在乎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对黑非洲的殖民取得重大成功,加上金鸡纳树树皮制的奎宁等药物的大量生产,欧洲殖民者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非洲各地,比如原本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1876年成立了国际非洲协会,现在也提前成立,利奥波德二世派遣探险家亨利·莫顿·史丹利提前进入刚果地区进行探险活动。而此时法国海军军官皮埃尔·萨沃尼昂·德-布拉柴到达刚果盆地西岸,并在布拉柴维尔(今刚果共和国首都)建立了法属殖民地(其实是据点,毕竟只是打个前站)。而英国人也不慢在1869年到1870年前后相继入侵了祖鲁(中国在那里有几处据点,祖鲁就在英属南非东北向东面),在西非英国则进一步向几内亚和科特迪瓦渗透,不过法国人倒是比他们快了一步,和当地的部落首领、族长签署了保护协议。不过英国人在几内亚湾倒是把加纳完全给吞并了,英国人在1844年就控制了加纳沿海地区,获得了这一片以前的“黄金海岸”可以说英国人是赚到了,要知道加纳可是盛产黄金的重要地区,要不是帝国实在没有借口早就插手了。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一百四十九章 巴拿马的麻烦
早在1858年二月二十七日,中华帝国就与哥伦比亚共和国签署《中华帝国与哥伦比亚共和国关于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简称“中哥条约”或“郭嵩焘-托马斯条约”。托马斯·西普里亚诺·德·莫斯克拉就是当时的哥伦比亚总统。条约里规定哥伦比亚把宽10英里、面积1432平方公里的运河区交给中国永久占领、控制,巴拿马湾中的一些也交给帝国使用,帝国将一次性付给巴拿马1000万中华元,自1859年起,每年支付25万中华元,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哥伦比亚共和国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彻底的把运河区变成了国中之国。另外第五条规定帝国拥有对巴拿马运河公司的全部财产的永久垄断权。第十一条还规定帝国有权对巴拿马城和科隆城进行干涉,以维护公共秩序。
随着1865年巴拿马运河的开通,这条运河在短短几年内变得无比的繁荣和忙碌。但财富总会带来麻烦,1870年三月十五日,英国法国联合美国正式向中国提出巴拿马运河中立化的建议,要求中国不得在该运河的要冲地区或附近建立或维持任何要塞,也不得对中美洲的任何部分实施占领和统治。很明显这个要求非常过分,中国自1858年起中国在运河区就相继修建了超过20座要塞和基地驻扎了超过三个师将近5万的兵力,在巴拿马拥有绝对实力和优势。现在英法美的要求就是中国从这一地区撤兵,意义很明显他们想要插手。
当然他们也是有备而来,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后,美国与墨西哥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哥条约》,掌握了在特万特佩克地峡开凿运河的权力,1849年,又与尼加拉瓜签订《斯夸尔条约》,取得了开凿尼加拉瓜运河的特权。1846年12月12日,经过历时一年的谈判,美国与新格拉纳达缔结了《美国、新格拉纳达和平、友好、航海及通商条约》,也称《彼得拉克-马利亚里诺条约》,条约共36条,有效期为20年,其中第35条规定美国获得以下权利:美国公民、船只、商品在其境内可以享有新格拉纳达公民所能享有的种种权利(全部免税、特权和豁免),通过巴拿马地峡的美国旅客、邮件和商品也应给予同等优惠,将来在巴拿马修建任何交通设施时,其通行权或过境权应对美国政府和公民自由开放,新格拉纳达政府不得向美国公民征收高于新格拉纳达公民的通行费用,对美国商品也不得征收进口税。
其实美国以前也有过修建运河的打算,但因为中国在西海岸的殖民活动导致现在的美国在太平洋根本没有出海口所以对运河的需求也不大,加上国内经济实力不足和英国同样对巴拿马的窥视让美国放弃了修运河的打算。所以才让中国有机可趁,至于英国则因为和中国在印度问题上达成和解让出了巴拿马运河的修建权力。
1870年四月五日,中、英、美主要三国和西班牙、荷兰、俄国、奥匈帝国、葡萄牙、哥伦比亚、墨西哥、智利、巴西等十一国在旧金山召开会议,讨论巴拿马运河问题。
作为这次会议的发起国,英国首相威廉·格莱斯顿首先发言说道:“各位先生,现在的世界已经越来越小了,为什么?因为铁路、因为先进的远洋轮船,那么一条运河是不能阻止各国的经济交流的。所以就我个人认为,中国应该将巴拿马运河的权益归还给哥伦比亚共和国,我认为我们必须保证哥伦比亚政府拥有巴拿马地峡的主权和财产权。这是自由贸易的基础。”格莱斯顿早年也是托利党人,1840年站在反对党的立场,反对帕麦斯顿的发动侵华战争的外交政策。1850年,他同一批主张自由贸易的托利党人脱党加入了辉格党,几次入阁出任财政大臣,在英国以善于理财闻名。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贸易者和他的内阁当然不会让中国独占巴拿马运河的巨大利益。即使不能让中国交出运河的权力但至少也要利益均沾。这是这次英国人的主要目的。
1...5152535455...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