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中华之帝国崛起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诩人
当然接下来就是重中之重了,林斐要北上法国波尔多而后前往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法国的行程是一周而后在加莱上船前往英国伦敦,依旧是一周的时间,再乘船向东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花费一周接着是德意志帝国同样是一周的时间,接着是北欧各国和俄国,在俄国的行程结束后林斐将向西渡过大西洋前往美国东海岸。这一套的行程大概耗时两个多月,结束美国之旅后在南下访问拉丁美洲,一个半月后抵达华美王国,一周后前往夏省走南太平洋航线访问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而后北上访问荷兰控制的爪哇岛和葡萄牙的帝汶以及西班牙名义上的菲律宾。
最后是走路路访问帝国南部诸省:高棉省和南越省以及东南亚最后一个附属国暹罗。
......
此次访问,人员包括内阁所有副级官员一名,如次相和各部次大臣,保卫工作由国家安全局和锦衣卫共同负责,国内行程的主要任务是各地的经济考察和人文考察,包括由皇太子接见各地群众在内,另外也带着反贪污打老虎的工作性质,为皇太子树立威望。
国外部分以内阁官员为主,对各国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考察,比如加深和意大利的关系,虽然意大利的那帮面条从来不受林宏的重视,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都不咋滴,但意大利怎么说也是中国名义上的小弟,这么多年意大利年年展开中国文化活动节,帝国多少要给点面子。比如英国,内阁的意见是可以和英国签署一份平衡贸易协议。比如德国和俄国,国防部希望进一步收集两国的军事资料,例如一些较先进的军事科技。美国方面则是去缓解两国的关系。
至于为什么要把暹罗放在后面,目的就是吞并暹罗。这些年暹罗虽然很老实,但多少会和英法勾搭,尤其是在大清洗运动中暹罗收留了大量的缅甸和越南的知识分子。(注:当年的大清洗工作并不是说把缅甸、越南和北印度所有的非汉族非中华民族杀光或强制移民,大清洗的本质是将上述三地的民众中的知识分子,包括老人和壮年人强制移民到东南亚和非洲殖民地。清除知识分子是为了更好的对这些地区的年轻人和孩子进行文化同化,之所以移民老人则是这些老人在这个时代往往比年轻人更难控制,现在上述三地基本上已经做到了文化认同。)(未完待续)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二百二十九章 皇家特混舰队
“中国人有一支徘徊在其海军体系内外的一直特别的舰队,它(指特混舰队)实际上受到中国的海军统帅部指挥,另一边它却在名义上直属中国的皇室,但其战舰的所有建造的经费又不来自于中国的财政,它的所有花费均是来自中华帝国的皇室和中国国内的一系列资本集团以及有钱的爱国者捐助和提供。
这只舰队在中国海军的体系里十分特殊,它的每一艘战舰或多或少有一些远超其他舰队舰船性能的地方,它更像是中国人对于大海幻想的具体体现。
它的战斗力也许比不过中国人的大西洋舰队,但不可否认它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海军在役的官兵中有超过八成的人员在这只舰队上获得对大海的磨砺。而中国海军战舰的设计发展也是在这只舰队的建造上建立起来的。”
这段话是大英帝国海军情报处对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的概述。
其实已经很好的概述了特混舰队的地位和作用。这只舰队在帝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作用就是一支训练舰队和国防动员舰队。正是这支隶属皇室也属国家的舰队的重要作用,算是皇室对海军深刻洗脑的工具。作用就像是陆军的皇家教导师一样。
到1884年初,帝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的规模较之帝国其他舰队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虽然随着帝国海军战列舰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从1880年起特混舰队再也没有大型的主力舰入役了,但反倒是巡洋舰和驱逐舰等各种型号和功能的辅助舰不断的下水。
在中国富豪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钱的人才会玩游艇,有钱人玩的是战舰。”皇家特混舰队所有战舰都是帝国国内的超级富豪和顶级财团们赞助的。目前皇家特混舰队拥有一等战列舰两艘(可以看作新式战列舰)、二等战列舰三艘(低舷杆的铁甲舰)、装甲巡洋舰五艘(吨位都在5000吨左右建造时间在1880年前所以海军部对这些巡洋舰的称呼依旧是按装甲和穹甲分)、(雷击)驱逐舰八艘、(扫雷)驱逐舰两艘、炮舰七艘(主力舰队已经基本不再配备这一舰型,驱逐舰已经取代这一类舰种)、国防动员舰两艘(基本不具备作战能力的教练舰)和补给舰若干。
而这次参加皇太子环球访问的战舰包括四艘战列舰、五艘装甲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以及两艘国防动员舰,所有舰员都是刚毕业的新人和舰队的教官,也说是为他们积累远洋航行的经验。这次出航特混舰队可谓是全员出动,而林斐将和政府使团官员则搭乘排水量达到22000吨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游轮“大东方”号。
当然那将是两个月后的事了,现在皇太子林斐还在视察驻扎在中俄边境的三个集团军。
......
“它可真漂亮!”感叹的人是这次使团负责安全工作的皇家教导师中将师长欧阳益,一直驻扎在西京内陆的他不是没有见过战列舰,而是这次所有战舰都刷了代表喜庆的白色油漆让舰队在港口里显得更加亮眼,尤其是舰桥指挥塔的部分更是刷上了土豪金添上了几分壕气完全一份暴发户的架势。这年代战舰的油漆基本以黑色为主,因为目前的油漆工艺里黑褐色的具备更好的防火效果,不像现代舰船的油漆,水线以上是白色水线以下是红色。
“好看是好看,在我们海军看来白色可不安全,为了给它换层皮我们花了整整三天。”欧阳益身边答话的是皇家特混舰队司令邓世昌。事实上所以的海军官兵对于这样的涂装感到了满满的恶俗,整只舰队就像是暴发户一样,海军作为三军兵种里文化素质最高的存在当然看不起这些有财团们搞出来的涂料提议。
欧阳益当然知道邓世昌的感受于是叉开话题道:“听说了吗?昨天殿下视察了北水南调工程,那个工程我听说已经建了快十几年了还没造完,可真是够慢的。”
“不慢了!这可是帝国几个最重要的超级工程,能快到哪去?主要是劳动力不足,你也知道那地方没什么人口,帝国的劳改犯和劳教犯要分配的地方多了去了哪够建设部挥霍。”
“所以啊!殖民部准备引进兰芳国的劳动力了。”欧阳益和邓世昌谈论的正是帝国的超级工程。
中华帝国在结束了对外的战争后就一直在家种田,从林宏夺取南方开始中国从未停止基础建设的建造,而所谓的北水南调则是在1866年上台的超级工程,这里的北水南调相对的是已经完成的南水北调工程,北水南调调动的是西鲜卑利亚的鄂毕河和额尔吉斯河,把这两条大河的河水引入中亚地区和新疆地区。而建造这一超级工程的主力这是国内的劳改犯和劳教犯,这些劳改劳教的人基本上是国内的小偷小摸分子、土匪强盗、不法奸商、反抗土改的顽固地主和各种和政府唱反调的所谓的社会公知以及当年南部领土大清洗后的结果。
目前整个帝国大概有300多万的劳改劳教犯,但事实是这个数量在建设部看来依旧太少,所以他们想到了兰芳国内的土著,不过后来他们的考察表明南洋的土著实在是太懒了,当年荷兰了拿刀拿枪压了他们百年他们依旧是那个懒样,事实上目前在兰芳国内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土著都在兰芳的劳改营里。
歪楼了!说回皇家特混舰队。
事实上皇家特混舰队的战舰都是试验型的战舰,比如“莉莉”号战列舰,这艘战列舰是在1880年正式服役的,它几乎具备了现代战舰的全部要素,水线下舰艏的鼻球(铁甲舰那会儿用的是撞角)、方形的舰尾(此前都是巡洋舰式的舰尾)。当然最大的改变是螺旋桨的变化,要知道在“莉莉”号以前各国的螺旋桨都是靠感觉造的,而莉莉号的螺旋桨则是帝国科学院结合流体力学和动力学不断调整后的最佳设计,加上前面的鼻球和方形的舰尾,使得战舰的速度整体提升了5%到7%,这也是汉级战列舰具备17.2节航速的重要原因。
“莉莉”号战列舰由上海财团出资建造,名字源自上海财团主席的小孙女。舰长119米、舰宽19.9米、吃水7.4米、标准排水量12845吨,满载排水量13800吨,同样使用的是新式的水管锅炉12台使得航速达到了18.5节,因为排水量小了所以航速变快了,而主炮这是采用了两座三联装50倍径的300mm的主炮,三联装的炮塔实际上各国都有研究,但他们无法解决齐射时的炮口风暴,林宏当然知道解决的办法,只要让三联装的中间一门主炮延迟发射几毫秒就可以解决了,所以三联装也在“莉莉”号上得到了试验。
除了“莉莉”号外还有一艘新式战列舰“东瀛”号,一听名字就知道该舰是东瀛省的商人们出资建造的。
“东瀛”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3100吨,满载排水量为14400吨几乎比莉莉大一圈,它的航速只有16.5节但“东瀛”号的特点你一眼就可以看出,那就是“东瀛”号属于多炮塔的圣物。它装备了足足六座双联装50倍径280mm的主炮1、2、5、6号炮塔以背负式布置在前后,3、4炮塔则位于两侧。
不过虽然帝国海军部看不上这样的布局设计但法国人和意大利倒是对此很是热衷,他们已经买了该舰的设计图。
在软件上这两艘战列舰首次使用了电动计算器用以计算弹道,这个计算速度虽然比不上后世的电子计算机但也绝对比目前英法刚刚研发装备的手摇计算器快上n倍,大幅度提高射速和准确性。(未完待续)




中华之帝国崛起 第二百三十章 帝国真正的国力
1884年对于中华帝国陆军来说有一件天大的好事,那就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陆军提出的《关于增强国家防卫实力》的军事白皮书,全国人大是帝国最高的权力机构(当然林宏现在的威望更大)在全国人大期间帝国议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就没多大的权力了(帝国议会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这样的制度其实很奇怪人大代表来自帝国各个基层而帝国议会基本是资本家的利益代表,不过全国人大两年才开一次对帝国议会正常的决议也不会过多的干涉。
话说回来,这些年中国基本没有对外的军事行动,所以军事发展或多或少有向海军倾斜,陆军当然不爽啊!这次通过的军事白皮书正式确定了未来五年内即到1890年位置帝国陆军常备军将完成五个集团军的军事扩编,使全国陆军总数从136万达到200万多。
可能很多人会问这么大规模的常备军数量可行吗?毕竟这是一个又一个甲种师军费和装备可以吗?事实上陆军之所以决定扩充并不盲目,首现帝国西北部和西部面对的是俄罗斯帝国,而目前俄罗斯帝国在那里布置了超过60万的兵力,这一点中国在那里目前只有3个集团军大概35万左右压力不小,这是一个直接原因,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帝国实在是太大了,以前一百三十万够用,随着深入的开发和移民有些地方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至于军费的问题并不算大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以现在的生产力基本可以做到二十个国民产出养一个士兵的消耗,而即使200万也不过是目前帝国将近6亿人口的三百分之一。当然除了常备陆军外民兵和预备役以及殖民地部队的扩充陆军并未提出,事实上随着建国四十年的发展军队的退役制度已经执行了三十几年,不算殖民地的数据,如果帝国发动全面战争并进入战时体制,一个月内可以把超过300万的民兵和预备役转入常备陆军作战,三个月内可以复原大概700万退役陆军士兵,一年后可以再次把征召的超过一千万的陆军送上战场,也就是说以帝国目前的人口和工业实力,战争进行一年的时间大概陆军的总兵力将达到史无前例的2500万,足以碾压全球。
工业上,根据各列前在1883年末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的钢产量达到了887万吨,英国的增幅也大达到了440万吨法国为333万吨德国则是凭借自身的矿产资源一路飙升到了593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对外公布的数据是919万吨排在世界第一位,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诸位苏俄成立后只凭借一个一五计划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新中国也是在完成一五计划后成为了一个工业国家,先不说为此付出的代价单单是完成这样转变计划经济只花了五年到十年,但只有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则需要百年的时间,而中华帝国一直走的是后世的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同发展,从建国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八个五年计划,帝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难道真的会比不过美国吗?事实上帝国工业部对外宣称的919万吨的钢厂量实际是帝国在1883年上半年的数据。帝国在1883年全年的钢产量是1837万吨是十年前的十倍,当然在后世看来这个数值不过是鞍钢一个月的产值罢了,但在1883年这是国力的直接体现,其中的特种合金钢材就不细说了。另外最重要的一点的从1880年开始随着美国铁路建设的滞缓匹兹堡大量的中小型钢厂纷纷破产倒闭,美国还有这样大的产量完全是华美国和帝国的进口在支撑,帝国本土的基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帝国通常以废钢的价格收购美国的钢铁(各国的钢铁关税让美国的钢铁很难打开外部市场而自己本身又已饱和,这也是1880年后美国的钢产量还能增加的原因)。华美国就更不用说了自身只保证每年80万左右的产量其他的基本从美国买。
钢铁只是数据真正有用的是它使用的结果,到1883年帝国铁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7万公里,这些铁路都是标准的2500毫米宽的铁轨,这也是中国自己的标准制度,而目前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基本是英制的铁轨是1250毫米的宽度,英国人以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制定的标准在帝国工程师看来简直是垃圾,2500mm的铁路不仅运载量是1250mm的的数倍,在铁路运行的稳定性上也不是后者可比的。当然消耗的钢铁也多,但宽轨铁路的实用性可以弥补这一消耗。
和钢铁作为工业发展指标相应的是帝国的农业发展,具体的指粮食的发展,帝国农业目前搞不出先进的杂交水稻但化肥和种子改良至少勉强已经够用了,到1880年中华帝国本土基本实现每人每日人均粮食三到五斤稻米,这还只是稻米还有其他如奶制品、肉类、和水果类也十分充足,还有一些零食和副食品。帝国政府农业部划归了湖广地区、高棉安南地区、藏南地区以及兰芳国为帝国四大粮食生产基地,等这趟林斐的访问最后暹罗也许也会成为帝国有一大粮食生产基地。
而东北地区更是帝国的大豆生产中心,从1870年开始东北大豆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0%基本垄断了世界大豆产出;帝国的鲜茧、生丝占据了全球产出的99%;茶叶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八成;此外中国的捕鱼业尤其发达,北海渔场长达6个月的休渔期和远赴秘鲁、纽芬兰渔场的远洋船队可以保证老百姓充分的肉食需求;更不要说帝国拥有蒙古和中亚两大畜牧业农场,老百姓就算吃不到高档的肉类,但猪肉还是比较充足。
粮食可是比石油更加具有威力的武器,人的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吃饱的基础上的,你吃都吃不饱能干什么事,后世四大粮食公司垄断了全球的粮价,如果不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后世的美国还要更加无法无天。
在海洋贸易方面,根据帝国商业部统计局的统计到1880年帝国商船总吨位已达到688.8万吨超过了英国的584.6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在1880年之前中国的海商主要热衷于相对安全和近距离的亚洲,1880年随着帝国主导建立起“环太平洋—亚洲贸易组织”的低关税经济同盟,海洋贸易才算是热门起来了,以前前往非洲和欧洲甚至美洲贸易跑海路的基本是国内财团的船队,现在即使是一两艘小船的个人和公司也开始进行远距离国际贸易。
教育事业一直是帝国最大的财政投入,到1880年中华帝国的人口识字率已达到78.8%,全国不识字的基本就是老人了,而军队里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100%,中国军队基本是世界上文化素质最高的了,这一时期的德国是96.4%、英国34.9%、法国41.6%美国28%俄国最菜10.7%(正史上俄国还要低)。
除了教育中华帝国现在最让欧洲人羡慕的就是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医的强化和西医的推广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老百姓的疾病痛苦,医疗保障体系虽然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但相对的老百姓健康的生活才能更好的生产。中国的医疗卫生也是列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很多欧洲的贵族或有钱人纷纷选择来中国医院生产,前面说到德国的威廉二世就是在中医的调理下治好的。
困难还是有的工业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由蒸汽工业向电气工业的转型,可以说未来中国还将站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一线,只是转型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情,不是每个工厂主都愿意出钱更新机器,即使有国家的政策补助。
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一块是金融了,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的弱项,传统的银行业和现代银行的运作方式完全不一样,中国本土的银行家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不过林宏造的生化人可以说是撑起了帝国银行金融的一片天。1868年号称欧洲第七帝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曾调集大量的资本进入上海的金融市场准备搞一把,帝国证监会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情况,然后犹太人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政府干预经济的威力,中国股市就是大大的蛋糕但除了除了小股民和一些优良资本外,犹太人基本被拒之门外,中国在防范犹太人的立场上绝对比欧美更彻底,在中国犹太人连房子都不被拥有,只能租,当然对于服务于帝国的犹太科学家和实业商人还是有优惠的。二战时犹太人惨吗?当然惨,但普通老百姓有谁看到在二战犹太人被大屠杀之前,那些犹太人投机者所造成的对欧洲普通民众的伤害。事实上全世界基本上排得上号的强国,它们的第一国策是发展,第二就是反犹。当年俄国被中国按在地上把脸来回摩擦,抢了俄国的西伯利亚,俄国也没接受犹太人的资本扶持,沙皇宁愿剥削自己的子民也不向犹太人低头,可见欧洲对犹太人的抵触。
......
当然在林宏看来这些都不是最注重的,中国乃至华夏真正可怕的是他积累了千年的文化,前面的是一切可以说是基础,那么中华文化就是真正的尖刀,只要基础打得好,软实力的效果才可怕。就像后世的好莱坞大片,看着很爽但没什么内涵,但美国大片总能在中国市场大捞特捞。今天也一样,中国文化部正在积极的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一理念。
事实上对中国文化欧洲的上层并不陌生,17、18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他们急需对前途的追寻,他们疯狂的研究东方文化学习东方文化。比如法国思想巨头、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伏尔泰,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沐浴之后参拜孔子的画像。近十几年欧洲思想界再次掀起了学习东方的思潮。每年欧洲各国至少有超过500人的留学生或者交换生登陆东方,然后他们在皇帝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洗脑下深陷中华文化中,而且这批人回去要是当了官中国也会有意无意的给他们刷政绩刷声望。
当然现在在欧洲和美国最受欢迎的是中国的堪舆风水学,这玩意儿配合中国传统的命理学在欧美玩的风生水起,各国皇室纷纷邀请中国的风水大师为他们看阴宅阳宅。
文化里最重要的就是宗教了,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按照其核心实在是很难像佛教和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那样大范围的推广,所以帝国国内包括兰芳华美都对其他教派进行了很隐晦的限制,尤其是伊斯兰教这种核心极端的宗教,清真寺在中国基本可以算作旅游景点,回民经过了四十年的教育基本完成了去伊斯兰化。在兰芳国内去伊斯兰教的工作就更夸张了,当地的绿教徒基本进了劳改营,可以说或者走出来的绿教徒基本没有。
帝国已决定从明年开始在非洲殖民地普及小学五年制和中学三年制,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汉化,之前缺乏在这方面的投入导致殖民地各种形式的对抗。和欧美殖民者的血统论不同,中国的殖民一直以文化论为中心,正所谓:“入华夏则华夏之,入狄夷则狄夷之。”文化认同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说一件趣事:西汉末时,王莽篡汉,满朝大臣汉族文士皆无一站出来反对王莽的,反倒是远在漠北的匈奴王庭大肆批判王莽是不忠不孝之徒。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当然在殖民地当然要推行带点奴化教育意思的文化。
相信这些殖民地以后独立了或者自治了也基本上是说汉语的国家了文化认同绝对比现在的英联邦高的多,到时候中国对它们的经济殖民也就不是问题了。
不过相比风水学说至流行在欧美上层阶级,那么中国功夫就是连英国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词汇了。
1880年,中国国家武术队、中华武士会和中华散打联盟组团前往欧美刷声望。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结果当然显而易见,欧美各国的大boss被中国人把脸按在地上来回的搓。跆拳道要在1955年才发明,但现在的中国武术还包括了后世的日本技击,形意拳、八极拳、太极拳、心意拳、柔道、合气道以及军队开发的军体拳和马伽术等等各门各派,对上欧美的拳击、早期击剑,能不赢就呵呵了!
结果后来发现好像声望刷过头了,欧美各国开始研究中国的武术,又是一波浩浩荡荡的中国风,让中国的各派武馆赚的是盆满钵满,中华武士会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相继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开办了武馆。
1...77787980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