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铁骨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而且每个地方有多少士绅生员都是记录在册,与鱼鳞地亩册同列,每年免除多少粮赋徭役皆有其定额。也没有任何官员会愚蠢到会为了免去几百两的田赋,而授人以柄,让政治对手得知其名下挂有成千上万亩免赋田,这根本就是送刀给政敌,毕竟,户部存在历年鱼鳞田亩册,对于每年新增递减的免除赋役都一一记录在册。

    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来说,只要身在官位,他们就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得更多的银子,而不是处心积虑的冒着丢官罢职的风险省去每亩少则几厘,多则一钱多的田赋。

    孰轻孰重,他们又岂曾不知?

    甚至就连淮扬两府克复之后,在统计明年的粮赋徭役时,也是按免粮役名册一一对应,地方官吏在汇报时,也一一汇报了应纳多少,本地有士子多少,免额多少。对于地方官吏来说,如实上报这些数字同样也是他们自保之道。

    为官者首重自保,其后方才言其它,若是孰轻孰重都分不轻,又焉能为官?

    而对于这一切所谓的读书人的特权,朱明忠并没有命令取消,毕竟现在他同样需要得到那些人的支持,而不是把把他们逼到对立面上,甚至把府中的官员推到对立面。

    政治正确从来都只是相对的。

    即便是将近三百年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艰苦的那几年间,为了争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也放弃了土改,而改为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的降租减息。虽说并不算深知斗争之道,但朱明忠却很清楚,想要赢得任何斗争的胜利,必须要尽可能的争取所有人,而不是愚蠢的在斗争阶段把潜在的助力推到对立面。

    在没有站稳脚之前,任何妄动,代价都是惨重的!

    可现在,因为在士兵的军功特权上的,他们的反对,让朱明忠的心里憋着一团火,这团火更是让他整个人都无法平静下来。

    如果他们再反对的话,回头老子便直接颁布军令,到时候,谁敢反对,先问老子手中的刀!若是再敢轻言反对,就连他们的特权也一同免了!

    在决策遭到反对的时候,朱明忠自然而然的倾心于独断专行的爽快,至少那样一些正确的决定不会因为不理解,而为人所反对。

    经略还在为那件事恼火?

    觉察到经略脸上的怒色,石磊开口反问道,声音依然是那副不冷不淡的味道。

    嗯!

    点点头,朱明忠有些气闷的说道,

    他们也不想想,弟兄们的军功都是一刀一刀拿性命拼来的,若是没有弟兄们于沙场上为国用命,又焉能有大明的今天!

    与这个时代的国人习惯上抑武扬文不同,来自后世的朱明忠更主张张扬武功,毕竟这个民族在未来的几百年间所付出的代价,或许军国主义在后世被人抨击被指责,但是没有任何人否则,至少在这个时代中国需要军国主义,需要张扬武力,需要弘扬敞武之风。也正因如此,兵士们才需要特权,需要特权去表明他们与普通百姓的不同。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一些人总是不愿意看到军功集团的崛起,或许他们无法阻挡军功勋贵的崛起,但是他们会千方百计的阻挡这个含盖到普通士卒的军功集团的崛起,这些精明非常的官员,又岂不知道,这个军功集团截然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军功勋贵,毕竟勋贵者,不过只是少数。

    可是兵士——却有成千上万!他们一但形成一个军功集团,甚至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

    经略所言极是,我江北之所以有今天,皆是弟兄们敢于用命的结果!

    石磊的赞同让朱明忠点了下头。

    所以,我等才应给予兵卒以优待,而且不是所有人,只有取得勋章者,才能得以些许特权,就像士子十年寒窗考以功名一样,兵卒不也是在沙场为国效命,以命搏功吗?如此,焉不能得以特权?

    嗓间发出声冷哼,朱明忠冷笑道。

    他们现在反对?若是真逼急了我,将来迎回圣驾之后,非得让皇上重行军功赏爵不可,到时候再行汉时的非有军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我看,他们还能说出什么话来

    在道出这番话的时候,朱明忠当然知道,到时候会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到时候,只恐怕自己甚至于大明都会立即成为士人眼中的异端,就像太平军一样,在其起事之初,还曾得到天地会以至地方士绅的相助,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推翻满清,可是当他们焚烧孔庙焚毁书籍之后,立即成为国人眼中的异端贼子,而曾国藩等人所用的也不是保卫大清江山,而是卫我名教作为大义。

    至于寻常的百姓?

    千百年来他们从来都是根着地方缙绅走,即便是在21世纪的乡间,村民也是跟着本村门头大户走,若不然又怎么可能有农村基层的世袭化。

    如果真的推行非有军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制度,所引起的轩然大波,恐怕会导致大明内部的分裂甚至内讧,这正是朱明忠全力避免的,而且非有军功不封侯,非封侯不拜相,本身就太过片面过于武断。

    当然,更重要的是,永历也不可能下这样的旨,即便是下了,也没用,毕竟明朝内阁以及六部皆有权封驳皇帝圣旨。这份圣旨必定会被封驳。

    想到这,朱明忠反倒是有些羡慕满清的专横了,对于他们的旨意,那些奴才们又怎么可能封驳,当然他们也没有封驳之权。

    经略,若是如此,恐怕到时候肯定会出大乱子!

    出言提醒着经略,石磊又继续说道。

    若是经略有意推行勋功,不若再缓上一缓,待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行决策

    时机成熟?

    石磊的提醒让朱明忠微微一愣,随后他的眉头微皱。

    四石,只是这时机成熟?什么时候才能成熟?

    难道说,就这么等下去?

    要知道,宿迁之战,伤近两万,残万余,亡两万,且不问其他,单就是阵亡和伤残的官兵,难道就不应该给予抚恤

    话声微微一顿,朱明忠的眼前突然一亮,然后整个又一次陷入思索之中。

    也许可以在阵亡的和残废的官兵身上做些文章,先易后难,一步步来的,你们害怕的无非就是所有的兵卒都享受与士绅相同的特权,那么先给残废的官兵一些特权,总不至于反对吧!

    就像对烈属的优待一般,尽管免除了他们的部分田赋以及徭役,也未曾有人反对一样,没有任何人会计较这些,在他们看来给予死者优待,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先易后难,一步步的来,接下来再一步步的完善军勋体制。

    想要动摇一个阶层,就要树立另一个阶层,而一个阶层又岂是三言两语便能仓促建成?

    可一步步的来,先以伤残官兵为突破口,一点点的一砖一瓦的去完美军勋体制,待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这个既不同于军功勋贵,也不同于地方官绅的团体自然而然的就会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不过只是第一局!

    心知第一局至多只能打个平手的朱明忠冷笑道。

    下一局谁赢谁负还未偿可知

    想到这,朱明忠整个人的心情总算是平复许多,就在这时,石磊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村落说道。

    经略,我们到了。




第129章 访商(第一更,求月票)
    这一趟还真够远的,足足骑着马跑了近一个时辰。

    进了村朱明忠从马上跳下来的时候,看着面前的这个宅院,瞧起来与江北的寻常大户人家并没有多少区别。

    身为江淮经略使的朱明忠之所以亲自上门拜访,倒不是因为这家主人是前朝的遗民,曾有数人出仕。而是因为这家人特殊的身份——梁家曾是海商,而且是江北少有的几户在清虏屠刀下幸存的海商,当然他们之所以幸存,是因他们家的另一重身份,是本地知名缙绅,且与当时主持淮安的清虏有旧谊。

    对于登门拜访遗民,朱明忠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即便是郑成功也是时而登门拜访遗民邀其入幕,为其出谋划策,同时借助其威望,收拾地方,洪承畴初入长沙的时候,也曾用一年的时间四处拜访地方缙绅,即便是拒之门外,也未曾阻其拜访之路。只不过,现在朱明忠所要邀请的并不是寻常的幕僚,而是请其和自己作一门生意。

    恰在这时,梁府那紧闭的大门打开了,只见一个穿着深衣儒袍青年从门内走出来。

    经略大驾光临,实是让寒舍蓬荜生辉,草民未曾远迎,还请经略见谅。

    青年书生的那双眼睛里满是歉意。

    实是因为家父已经十余年未曾出府,所以未曾出府相迎,还请经略见谅。

    书生的话语,让朱明忠笑道。

    令尊身为我淮安缙绅,朱某身为江淮经略,理应登门拜访,今日不请自来,还请见谅!

    在来之前,朱明忠就已经从石磊口中知道,这梁家原本有三子一女,虽说长子与次子皆对外言是死于暴病,可实际上却是死于义军之中,四个子女只剩下眼前的一子一女。

    简单的客气之后,朱明忠便随着青年书生一同进入了梁家的大宅。

    在进宅之后,朱明忠看到这所宅院四四方方的,不像一般江南有钱人家的花园那样亭台楼阁的,倒像是北方的那种厚壁高墙的深宅内院,这一点许就是江北与江南的不同。

    从前宅进入后宅的时候,想到那位梁老爷十余年未曾出府,朱明忠的心中一动,笑问道∶

    梁老先生十余年未曾出府,莫不是因为未尝剃发?

    梁赞迟疑了一下,才说道∶

    公子目光如炬,正是如此。

    他的回答,让朱明忠略点下头。心知这次恐怕是来对了。两个儿子皆入抗清义军,阵亡于战场上,而他本人又是十余年不曾剃发,这样的遗民自然不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进入梁府的后宅,朱明忠便看到一位穿着灰布儒袍发须皆白的老者正站于书房外,见到他时,便揖礼道。

    小民见过经略!

    不卑不亢的礼节和话语传入朱明忠的耳中,让他连礼道。

    见过老先生。

    经略请!

    将朱明忠请入书房后,尽管表面上看起来颇为客气,但是梁天佑却表现的有些疏远,几乎是从其进门之后,与其所谈的不过仅只是如何宽待江北百姓。

    江北百姓不比江南,江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素为丰腴之地,而江北却有黄淮为害,百姓生活贫苦,且二十余年来,江北郡县叠罹兵燹,乡间白骨青磷,荆棘千里,经略欲以江北为基,北伐清虏,虽是为国,然江北地贫民乏,又遭清虏十数年压榨,百姓财力早就为之耗尽,还需经略爱惜

    梁天佑的话语落入朱明忠的耳中,让他的心思一动,然后点头赞同道,

    老先生所言极是,清虏治下予我汉人只是一味压榨,脂膏强半供以豺狼,本官虽意北伐,可江北民力已乏,自不堪劳役,然军需所需,又是事关北伐大事,本官,也是颇是为难啊!

    在这一番感叹之后,朱明忠又继续说道。

    然江北百姓苦矣,本官焉能如清虏一般继续加以盘剥,所以这军需只得另辟蹊径,以其它手段加以解决,目下,江北所持过不过只是两淮盐税,但两淮盐税因清虏查禁,所得不及过去之半,仅凭以盐税亦不能持久

    虽说十几年未曾出府,但是梁天佑仍然关注着外面的时事变化,自然知道朱明忠所言绝非虚言。

    一方面是民力苦乏,一方面是财源不畅。如此一来,这经略使衙署自然是左右为难。

    所以,经略意欲北伐,就非得开源不可!

    见梁天佑被引到了这个话题上,朱明忠便点头说道。

    老先生所言极是,这开源实是本官经略江北第一要务,目下为行以开源,我已经命人重开利国驿铁矿,于利国驿设厂炼铁,并开以徐州煤矿,从而图谋煤铁之利。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而言,他们并没有看到煤铁之中所贮藏暴利,但朱明忠很清楚,在燃料相对匮乏的城市之中,只要推广煤炭的使用,就可以获取超乎想象的暴利。

    在朱明忠提到煤铁之利之后,已经成功引起了这书房中梁家父子的性致,就连一向沈默寡言的梁赞也偶尔也会插上一句,不过父子两人的建议大都局限于时代,除了偶尔的一些开源的建议之外,他们的建议更多的节流,对此朱明忠只笑而不语,当然,他们同样也对朱明忠用俘虏垦屯之举大加赞赏。

    以数万俘敌垦屯百万亩,每岁可得军粮数十万石,如此垦屯之粮不费半分民力,经略此举,可谓是一举数得!既可令军中不至缺粮,又可避免熟地荒废,他日民力恢复之时,亦可将熟地交予百姓耕种,从而安以民心。

    面对他们对俘虏屯垦的赞扬,朱明忠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在这个话题上谈下去,尽管那几万俘虏屯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军粮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他此行的目的。

    这中原之地,屯垦只能缓一时之需,想要开拓财源,非得另辟蹊径不可,延平王能以金厦两处孤岛与清虏对峙数年,所凭者即是赴海谋以商利!

    借着梁天佑的话,将话题引入海上贸易的朱明忠,看着对方直接说道。

    而清江可由河入海,若能拓以海上商路,必可充实军需!



第130章 诱饵(第二更,求月票)
    拓以海上商路,必可充实军需!

    这边话声不过是刚落,原本端着茶杯正欲喝茶的梁天佑的动作便为之一僵,尽管他的依然是笑容满面,可那笑容就像突然经了冰霜似的,森然透着几分冷意,方才屋子里的气氛也顿时一扫而空。

    经略是想开以海路?

    梁天佑的话声显得有些冰冷,有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味道。

    突然的转变让朱明忠心中顿生一丝不妙,转眼看梁赞脸上也颇是迷惑惶恐,显然他父亲表情的变化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

    是的,老先生,本官确实是想重开清河通海之路。

    朱明忠斟酌着词句道,心念却飞速旋转着,从石磊那里获得的信息里,他自认大致了解了梁天佑。他本是明朝的举人,其父亦曾为官至四品,其之所以退出海商,是因为清江陷落,梁家虽是为官,可却也是世代为商,现在既然这重开海路,他们自然不会拒绝重为海商,所以朱明忠才会对此行报以相当大的信心。

    唯一的顾虑是什么?

    就是梁家是否愿意作为官商!像郑氏门下的商人一样,以海上贸易所得商利支持郑成功的抗清大业。

    那么,经略此次前来,想必也是因为知道梁家曾经滔海为生,所以意劝说梁某重拾旧业?

    放下茶杯,面无表情的梁天佑语气中带着拒之以千里的味道。
1...135136137138139...8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