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铁骨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作为经略衙署的官员,王略自然知道,世人看待他人时的一叶遮目。

    于坊间颇有些许人等言称,经略身为一军主帅焉能轻易涉险,可却不知,自忠义军起兵以来,无不是以新卒对劲旅,当日于宿迁若非经略身先士卒,与数万兵卒同生共死,数万月前之灶丁,又焉能人人效命,宁死不退?

    即便是现在,提及此事时,王略的语气之中仍是满腹的怨气。

    言此之徒,实是人品卑劣之辈!想我大明,若是武将皆如经略,兵士焉敢不效之死命!

    顾炎武顿时愤声斥道,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他曾无数次总结国朝得失。

    可不正是如此,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如此贪生怕死之徒领兵,国朝焉不能败?他日世人曾言金人满万不可敌,可若是领兵大帅能与经略一般,那金人又有何惧?

    在他们三人之中,唯一曾组织数千义军的阎尔梅,则在一旁说道。

    行军打仗,主帅悍勇,其麾下自然锐不可挡,若主帅再长用兵,自然是战无不胜,而经略既长于练兵,更擅用兵,再加上这悍勇无双,宛若武毅公在世,我大明得以经略焉不能中兴!

    阎尔梅口中的武毅公指的戚继光,他人评价只引得三人一阵赞同,对于经历了甲申天变他们,面对十几年来清虏杀戮,千里赤地的惨状,自然很清楚大明现在所需要的正是武毅公那样的名将。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叹,不知多少次于他们的心底发出,自然的对这位以其悍勇而名扬天下,并奠定天下大势的朱经略,心驰神往起来。

    非也,以小弟看,经略非但擅于掌兵,亦擅于理政!

    尽管对阎尔梅的看法点头赞同,但在王略看来,经略亦同样擅长处置政务。

    自经略入江北以来,这江北百姓无不言其之善,民众各安其业

    不待王略把话说完,顾炎武立即摇头说道。

    起田所言诧异,虽说经略治下江北,百姓无不安居乐业,亦无他日清虏压榨之苦,可今日于坊见所见,经略所行之法,却难免有些许弊端,不说其它,便是那抵俸之米券,便是劣政,虽然其初衷是为便于官吏兵卒,可今日却尽沦为米商谋利之法!

    几乎是在目睹了军饷局前的乱状之后,顾炎武便一直反复于心底推敲着那米券之法,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米券为江北之劣政。

    哦?

    王略诧异的看着顾炎武,示意他说下去,本就是于户部任司务的他,自然知道这米券,当然也知道坊间倒卖米券之举。

    起田,这米券看似可方便官吏兵卒,亦方便官府,其凭米券即可往米商处取米一石,可现今却为奸商所用,行商为图其便利安全,往往高价收以米券,于异地低价兑予米商,而米商却以低价所收米券,往异地粮仓取粮就地发售,如此非但可得米利,更减去米粮转运之费,而这米粮转运却皆累于官府,而官府为一时之便,所累转运之费,却又俱落于百姓之身,虽这米券看似于民无伤,可长此以往,非但官府不受其负,百姓亦终其为其所累,而奸商却可尽得米券之利,如此难道不是江北之劣政?

    这边顾炎武的话声刚落,那边的棉帘外传来一阵笑声,在那笑声中又听到有人说。

    我看这劣政,劣的好啊!




第139章 论政(第二更,求月票)
    我看这劣政,劣的好啊!

    话声隔帘传至房中,顾炎武傅山阎尔梅以及王略四人以及于一旁为四位长辈温酒取菜的阎复面露诧色时,作为主人的王略还未开口询问。那棉帘便被挑开了,王略一见来人,脸色瞬时一变,连忙起身道。

    下官见过经略!

    经略?

    顾炎武傅山阎尔梅一听,无不是纷纷起身,惊讶的看着这瞧相貌甚至比阎复还要年青来人,他,他便是朱明忠?

    在他们四人纷纷见礼时,听着他们自我介绍,尽管目光落在顾炎武身上,但朱明忠仍是不露声色的一一还礼,然后对王略用极为亲近的语气说道。

    起田,你于家中宴客,怎么也不知会我一声,我这不告而来,你可不要生气啊!

    经略的话让王略立即受宠若惊道。

    经略事务繁忙,下官那里敢因私打扰。

    随后王略连忙介绍起顾炎武傅山以及阎尔梅父子,随后又按经略的吩咐着下人拿碗筷,待他刚一落座,便听顾炎武问道。

    方才经略为何言道,米券劣政劣的好?

    好奇心人皆有知,顾炎武自然好奇他为何会这么说。

    听说顾炎武这在王家之后,他便径直来了王家,知道他们在吃火锅,特意吩咐王家的下人不过通报,未曾想却听到顾炎武的评论,于是朱明忠便乘机借着自辩之词走了进来,现在他这么一问,朱明忠笑问道。

    宁人年岁长我,可曾记得先皇取桐城秀才蒋臣所议,重行钞法之事?

    重行钞法之事?

    诧异之余,顾炎武说道。

    自是记得,先皇之时,北方先有天灾,后有流寇作乱,加之清虏入关屠戮,以至于北方尽为赤地,江北数省税赋断绝,以至国用不足,内帑空虚,如此时桐城秀才荐重行钞法,岁造三千万贯,一贯一金,岁可得金三千万两。其全不顾自英宗以降砂法便形同虚设,惟官府用之,而民间不用后于京中试行,结果是百姓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箧而去

    在顾炎武提及崇祯十六年重行钞法的失败时,朱明忠笑道。

    当时先帝为重行钞法,解决国之用度,内阁大臣蒋中葆曾言: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先帝答:高皇帝时如何偏行得?蒋言:高皇帝似亦以神道设教,当时只赏赐及折俸用钞,其余兵饷,亦不曾用也。先帝答道:只要法严。蒋又言:徒法亦难行。,以其后之结果来看,蒋中葆所言甚是,徒法亦难行。

    经略的话让顾炎武等人的脸上皆浮现些许诧色,与顾炎武与傅山互视时,见其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状,这时又听经略感叹道。

    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

    一声感叹后,朱明忠看着顾炎武等人说道。

    可今日于我江北,民愚否?却肯以一金买一张纸!宁人可知为何?

    反问时见他们四人皆陷入沉思之中,朱明忠面上的笑容变得更浓了,这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什么是官府的信用,亦无法理解,明朝钞法败坏的根源不仅仅只是信用。

    自然是利之所趋,行商贩运货物,若携银钱多少不便,而米券却可于米商处通兑银钱,虽有贴水,但却少去随身携带银钱的风险,而米商之所以愿收兑米券,除与官府所议,凭一石米券可于江北直至常州皆可换米一石外,其可利用米券千里贩粮,从而省去转运之苦,将转运负担全懒官府,若官府意维持米券之信,就非得通兑米券不可

    研究了一天的米券,顾炎武自然知道,大家为什么可以接受那一纸米券。

    究其根本,就是那米券上所写,凭券可于官仓取精米一石!

    正是如此,今日江北有人肯以一金而买一张纸!正是因为凭券可于经略衙署治下换米一石!

    展颜一笑,朱明忠的脸上甚至显得有些得意,在确定要与满清打一场货币之战之后,在铸劣钱降低顺治通宝信用的同时,如何建立自身的信用,也必须考虑在内,他并没有选择铸造足值的制钱。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军饷局的用来发放军饷的米券,去建立另一个信用体系。

    可经略难道就没有看到,这米券为米商所用,其可从中谋以暴利吗?待到官府不负其累时,又该如何?

    傅山有些焦切的追问道。

    官府如何不负其累?

    看着面带焦色的傅山,朱明忠解释道。

    只要控制好米券的发行,纵是米商每月得到些许银利又有何妨,今日我军饷局所发之米券,非但可以行于江北,既然是于南京,亦可通兑。当年先帝欲以厉法所行之钞,尚为人所抵触,而我米券却为人所接受,如此岂不正利于我!

    信用!

    瞬间,顾炎武傅山以及阎尔梅似乎明白了,他们无不是惊愕的看着经略,而阎尔梅更是失声道。

    经略所图难道是以米券代以宝钞,待他日百姓接受米券之时,再印千万米券?得金千万?

    阎尔梅的话音刚落,一旁的王略便立即反驳道:

    用卿休得乱言,当时议行米券,即有定策,米券累计所发不得超出衙署每月饷米之需,不可多发一石。

    当初发行米券时,就已经定下了基本的发行方针,毕竟这米券关系到官吏官兵能及工匠的薪饷。

    今日坊间商人爱用米券,皆因米券之信,若是滥发米券,待到百姓不用之时,岂不乱我军心,如此损已利人之事,朱某岂会为之,今日众人爱用米券,所用者无非是为其之方便,行商用其,可省银钱随身携带之险,而米商用其可免转运之费,其间看似官府失以钱利,让商人尽得米券之利,可别忘了

    说话间,朱明忠对王略问道。

    起田家中可有米券?命人取一张过来。

    作为户总司务的王略家中自然有米券,不过片刻功夫,便有下人取来了一张米券。



第140章 米券之变(第一更,求月票)
    凭券可于官仓取精米一石!

    看着米券上的字样,顾炎武傅山以及阎尔梅尔还是第一次见到米券的实物。

    米券所用的上等桑皮纸与寻常纸张的薄软不同,厚实而挺括,而更吸引人的恐怕还是米券上的花纹非但极为精细,而且精美非常。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米券是史司从南京请来的传教士以西洋铜版画技艺制版,所以有别于传统的雕版印刷。

    在他们三人感着米券的精美时,米券被再次递到朱明忠手中时,看着这个三百年后的粮票有些类似的米券,觉得有些亲切之余,他反问道。

    方才大家可曾注意,这米券上有何字样?

    字样?

    疑惑中傅山说道。

    凭券可于官仓取精米一石?

    摇头微笑,朱明忠并没有立即加以解释,反倒是拿起筷子从锅中夹了口菜。他这副故作神秘的模样,让顾炎武等人在心中反复思索着米券上的字样,除了这几字之外,还有什么字?

    莫非是背面的那些?

    不过背面的字除了介绍米券的使用细则外,就是提醒人们,仿印米券者杀无赦,不过在他们看来,这根本就是多此一举,不说其它,便就是米券那复杂的细若发丝的底纹,纵是能工巧匠恐怕都不一定能够印出。

    经,经略,

    一直于一旁侍奉着长辈们的阎复,见长辈们陷入沉思中,便于一旁插言说道。

    经略可是指券上忠义军军饷局?

    阎复的回答让顾炎武等人诧异时,朱明忠却哈哈笑了起来。

    正是这军饷局,世人皆知这米券是军饷局所发,这米券于坊间信用越是坚挺,那这军饷局的信用便越是坚挺!爱屋及乌之下,我军饷局所发之处,百姓自然乐意信用!

    一声我军饷局所发之处,百姓自然乐意信用!让原本似有不解的顾炎武等人锁眉深思时,阎尔梅却猛的拍手叫好道。

    经略此计甚妙,此计甚妙!

    已经看出其中关联的阎尔梅出言称赞时,见顾炎武与傅山仍有不解,便笑说道。

    两位老兄难道还不知经略之意吗?既然军饷局所发的米券百姓爱用,且愿意高价收买,那么将来军饷局若是发以宝钞,这百姓又岂会拒绝?若是百姓信用军饷局之宝钞,这军需用度自然随之无虑!

    阎尔梅的解释,让顾炎武与傅山两人都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就在他们将视线投向经略的时候,却看到经略摇头道。

    非是发行宝钞,解决军需!

    尽管阎尔梅能够瞬间想通其中的联系,让朱明忠着实有些惊讶,但是时代的眼光,仍然限制了他的思绪,他以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就是为了发行宝钞,就是为了把银子从百姓的手中拿到官府的手里,或者说用纸换百姓的产出。

    可以说,正是这种眼光导致了钞法于中国的破灭,从宋至明,再到满清,所行钞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窃以民财。

    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

    又是同样的一声感叹后,朱明忠看着顾炎武等人说道。

    岁造三千万贯,一贯一金,岁可得金三千万两。官府每每行以宝钞,其目的皆是为了以钞换金,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即便是今日凭米券之信,令百姓不拒宝钞,可若是以此之心,不出数年,这军饷局所发宝砂必定信用崩溃,届时这宝钞自然也就是废纸一张,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摇头感叹着国人的短视,朱明忠扭头看着王略说道。

    这军饷局所制的定额本票可曾印好?不耽误下个月使用吧?

    回经略,首批定额本票已经制印完成,绝不会耽误使用。

    结算券?

    见顾炎武等人似有不解,在经略点头后,王略便解释道,

    从下月起,凡我经略衙署供应商,五十两以上者,皆不再发给现银,一率改由五十两以及百两定额本票,这本票与米券类似,不过其上所书是凭票即付现银,据其定额本票面额不同,付现银五十两一百两。

    注意到顾炎武傅山包括刚才看到米券与宝钞之间联系的阎尔梅似乎皆有不解,朱明忠便开口说道。

    衙署下有忠义军兵器厂船厂等机构,每月采购费不下数十万两,所购物资大都由商行供应,旧时商行供货记帐后,凭条往户房取钱,后改为往军饷局支取现银,每次取银,少则数百两,多则数千两,数万两,而所开凭票,需经过数日核对后,才兑换现银。因此商旅皆言不便,所以为方便商旅,从下月起,为方便商旅,物资采买五十两以下直接付给现银,五十两以上,付给定额本票,其凭票既可往军饷局直接换取现银,无需要再作等待。

    所谓的定额本票,实际上更接近百年后钱庄票号发出的银票,只不过与银票不同的是,这些带有编号的定额本票,更像晚清时的银两券。相比于米券,定额本票这才是朱明忠的目标,至少是初期目标。

    这定额本票并不仅仅局限于衙署所辖物资采买,若是商人购买衙署物资亦可用定额本票支付,而且缴税也可以用定额本票,比如扬州盐税征缴亦会改用军饷局所发定额本票收取。

    身为户房司务的王略自然知道这定额本票的用途极广。

    这岂不就是宝钞?

    傅山诧声反问时,原本一直皱眉深思的阎尔梅却摇头说道。
1...140141142143144...8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