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山河血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他没事?
在诧异中,依在石后的王捷侠听到他的喊声,抬起头便看到那边跑过来十几个人,他们手中提的好像不是武器。
“是……”
睁大眼睛,王捷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他,他是党内第一批离开北平,前往东北参加义勇军的党员,他不是战死了吗?
“王秘书!”
行个军礼,王铁梁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这里,以这种方式见到故友。
“你们这是……”
看着那些穿着各色服装,有军装、有西装、有长衫的青年,再看他们背着的各种武器,他便知道他们将去往何处,去年自己不也和他们一样吗?
“你还活着?”
惊喜之后的诧异,让王捷侠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很多人都说他牺牲了,甚至就连马占山等人,也是这么说,而且都说他牺牲的很勇敢,很……可此时,他却活生生的站在自己的面前。
“一言难尽!”
无奈的苦笑下,王铁梁对身边的一名军官说道。
“通知炊事班,加班做顿饭,再腾出一些帐蓬。”
然后,他又转身看着王捷侠说道。
“王秘书,实在是抱歉的很,伤员会有军医妥善抢救,大家从北平一路走这,想来也累了,乏了,不妨稍加休息,吃顿暖和饭!我将此事向司令报告一下,然后……”
看着那些神情显得很不自然,有得懊恼、有的则面带不服之色的同志,压低声音说道。
“没准,司令会同意接济你们一些械弹!”
原本还想追问王铁梁这大半年功夫,都在什么地方的王捷侠,一听能接济械弹,眼前顿时一亮,现在他最缺的就是枪械、弹药,要不然这一百二十多人,也不会只有一半有枪,其中还有十几支是同志们家里的猎枪。
“那感情好,那感情好,王主任,这支部队是谁的部队,看起来装备精良不说,而且士兵训练也很出色?”
曾为张学良秘书的王捷侠见过不少部队,可就他所知,还真没有几只部队在凌晨两点的时候,还能保持这种警惕性,可话说回来,若不是他们的警惕性高,只怕……那这次麻烦可就真大了!
“对不住,对不住!”
瞧着面前的王捷侠等人,匆匆赶来的管明棠的神情显得有些尴尬,不过在这尴尬中,却又有些得意,这一百多号人,想摸自己的哨,结果差点全军覆没。可想着自己的部队竟然打伤这些“爱国人士”,心理上难免又有些愧意,毕竟相比于许多人,这些不惜个人性命,前往东北抗日的青年,才是最令人尊敬的。
无论是眼前的王捷侠,还是其它的青年,他们去东北抗日,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仅仅出于“国家致上”的观点,这些青年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他们的爱国之举绝非存在口舌,而是举以行动。
“只是一场误会,说来也怪我们,如果首先与贵部联系,想来也不会发生这样的误会!”
说到这王捷侠又把话峰一转。
“但贵部训练之有素,由此可见一般,若义勇军皆如贵部一般,想来,东北局势必可大为改观!”
“王总指挥客气了,我这也是就充个场面!”
虽然嘴上客气着,但管明棠的心里还是对这一百多人的队伍产生了兴趣,原因无他,从的口中,他得知这一百多人中,七成以上,都是东北讲武学堂出身,与普通军官不同,他们同样是一批拥有信仰的青年,只不过他们的信奉即不是北邻传来的主义,也不是南京的三民,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家致上”。
信仰的力量,后世的经历使得管明棠绝不会怀疑信仰的力量,否则眼前的这些青年中,尤其是那些大学生,不会放弃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选择踏上一条九死一生的道路,相比于这些“新青年”,现在的五十八路军中“旧军官”太多,他们或许会有一时热血,但没有信仰作为支持,那热血能沸腾多长时间?他们急需一场思想上甚至信仰上的改造。
可如何才能留下他们呢?
心下这么想着,管明棠将视线投给王铁梁,自己的那位军政部主任,或许他可以游说他们,不过,还需要让这些人暂时先留下来,方才有这个机会。
“王总指挥,贵部六人受伤,目前正由医生抢救,想来若要行军,还需几日恢复,所以呢,我想不如王总指挥和大家暂且留在长山塔,一方面待他们伤势恢复,第二嘛,贵部也有时间加强一下训练,同时掌握新型武器的使用,你看如何?”





山河血 171.第171章 游说
第171章游说
“好漂亮的枪!”
木箱一打开,苗可秀等人都被眼前箱内的物体惊呆了。
因祸得福是什么?
或许,现在对于这支抗日义勇队来说,他们现在的经历就是因祸得福,一觉醒来,200条步枪、六挺捷克式轻机枪、20箱子弹以及100箱手榴弹便运到了他们临时居住的帐蓬中间。箱子内的步枪泛着淡淡的油光,枪身烤蓝更是在阳光下泛着幽幽蓝光。
“这……”
王捷侠和副指挥王尧庐两人互视一眼,都被管明棠的大手笔的给惊呆了,原本他以为管明棠所说的武器,不过只是给个几十支步枪,算是一种补偿,可谁曾想,管明棠一大清早便让人送来了这么多武器。
“王总指挥,在我来的时候,司令特意吩咐如贵部在此训练的话,所有训练耗弹一率由我部提供,”
官面上的话一说完,王铁梁又压低声音说道。
“王秘书,昨天,你们打了四十多枪,连个人都没伤到,而且各部的配合也有问题,加强训练一下,即可以减少同志们的伤亡,又可在他日给敌以重创……”
接着,他又语重心长的说道。
“是急不得的!”
何止是急不得,前年,他不也是一腔热血,急匆匆的不待他人决定,便领着二十余位同志前往黑龙江,支援马占山部抗敌,可也正是那几个月的战斗经历,尤其是那次全部被歼,个人受重伤的经历,使得他明白了一些道理,将没有经历严格训练的士兵送上战场,不仅会造成已方的严重伤亡,甚至可能会摧毁已方的勇气,发生那种情况,甚至比战场上的失败更为可怕。
也正因如此,昨天几乎是在司令试探的提出那个要求后,他便第一时间答应了下来,他同样不愿意看到曾经的同志们靠着那一腔热血,去抵抗日军的侵略,热血并不能弥补一切!
“扣住扳机,然后向后拉动枪栓,再取下枪栓……”
在山谷间的简易靶场内,200多名野战抗日会的青年,在五十八路军军士的教导下学习着步枪的保养,这一切,对于苗可秀等人来说,却是陌生的,甚至对于那些出身东北讲武学堂的青年军官,同样也是如此,不过他们依然还是认真的学习着这种俄国步枪的保养维护。
“你们可能会说,维护武器是军械官的事情,可对于军人而言,武器就是士兵的第二生命,士兵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武器,只有良好保养的武器,才能始终保持最好状态,才能在战场上给予敌人最大杀伤……”
在这些人保养武器时,年龄看起来超过四十岁的军士来回走着,他那一嘴浓浓的东北话,透出了他的身份,他是东北军老兵,过去在东北军时,他同样也没有学习武器保养维护,这是房山保卫团特有的训练,在其它部队,这往往是军械连的任务,普通士兵根本不会保养武器。
“以枪管来说,如果常期不加保养,不每天擦拭,那么枪膛就会锈蚀,膛线锈蚀会直接影响目中率,而锈蚀的膛线,又会加快膛线的磨损,一但膛线磨光,那这步枪,也就是比烧火棍稍强一点……”
无论是在保卫团还是现在的第五十八路军,保养军械都是每个士兵必备的技能,每天他们都需要保养数次军械,射击前、射击后,而各级军官的日常检查中同样也包括军械检查,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在反复不断的重复之中,他们同样也摸索出一套野战保养技术。
“如果通条在战斗中遗失,而且又得不到补充,又不能借用战友的通条,可以使用两根系在一起的鞋带清理枪管……”
看着那些在第五十八路军官兵教授下学习保养武器的同志们,王捷侠对这支部队的好奇心越来越浓,同时,对身边的王铁梁,这位原本“应该”早已牺牲在东北的同志,同样生出了好奇,可几次,他都没能开口询问,他知道,在对方不愿意提的时候,这种事情,恐怕还是不问的为妙。
“抽烟吗?”
在山坡上走着,王铁梁取出烟盒后,又问道身边的王捷侠。
“嗯!”
点燃香烟后,吐出一口烟雾,王铁梁的神情显得有些不太自然,他望着天上的云朵,语气低沉的说道。
“王秘书,从昨天到现在,恐怕你一直都在想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还活着吧!”
苦笑着,王铁梁并没有理会王捷侠的客气,实际上,就连他也在不断的问自己这个问题。
“两年前,奉天事变事起后,党内同志无不激愤非常,众人皆言时局已变,“外抗强权、内惩****”虽为我党之宗旨,但时局已变,当为“外抗侵略、内行团结”,同时,应向东北派出同志,以维护国家主权、领土,但仍需党内决定,可我和孙琦等人,却不愿意坐视日人入侵国土,于是同28位同志北上……”
提及当年的同志,王铁梁的视线变得有些朦胧,双眼泛着雾气。
“我们常说,我们有勇气牺牲、有责任为国家,如果我们都不为这个国家牺牲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彻底完了,这个国家之所以生存至今,正是因为一代代人,愿意为他去牺牲、愿意为他付出一切,国家致上,这是我们的主义,也是我们的信仰……”
喃语着,王铁梁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同志的音容笑貌,浮现出他们在雪原林海中吃着生粮,喝着雪水,却又满面笑容的乐观,浮现出他们在战场上流下最后一滴鲜血的悲壮,想到……
“我们的敌人不仅有良好的武器,而且还接受了极为严格的训练,他们在战场上可以轻易的以一当十,一个大队可以全歼我们一个团,甚至一个旅,仅仅只是武器精良吗?不是!”
摇着头,王铁梁的语气中更多的却是反思。
“义勇军要么是不愿撤离东北的正规军,要么是靠着爱国之情汇集的士绅,甚至更多的还是当年我们清剿的胡子,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去抗日,在战场上,支撑的他们作战的,大都是勇气!也只有勇气了!”
声音中透着的悲壮这时变成了悲痛,就连同的脚步也沉重了下来。
“可以说,在整个东北的抗日战场上,除了勇气我们一无所有!”
“可就是这仅有的勇气,却经常被日本人击溃,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武器不如人,而且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打仗,根本就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只是靠着一腔的热血鼓起的勇气,去战斗,去冲锋,去杀敌,若是打顺了还好,可若是稍遭挫折……”
凄笑一声,王铁梁回身看着在山谷间接受培训的同志们。
“他们的勇气也就消失了,可如果连勇气都在残酷的战场上被击溃了,那么还能抵抗日本的入侵吗?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是失败,是屠杀,是……”
终于,王铁梁不愿再说下去了,在东北,他目睹了太多的牺牲,同样也目睹了太多的失败,而最后一次,却正是他记忆最为深刻一次,两千人的义勇军,被的一百多名日军击败了,整整两千人……
“你太悲观了!”
摇着头,王捷侠反倒是觉得当年的那位热血同志变了,或许是战争让他改变了吧。
“在战争中,牺牲总是难免的,只有靠一位位爱国,一个个同志的牺牲,我们才有可能打败日本人,才有可能把他们赶出中国,收复东三省,牺牲是战争的必然!有战争,必然就有牺牲……”
“有战争是必然有牺牲,可是……”
打断王捷侠的话,王铁梁盯视着他认真的说道,
“战争的目的在于击败敌人,而击败敌人的前提是,保存自己,在战场上想要保存自己,除去适当的武器装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训练,可是,我们的义勇军呢?有几支义勇军有良好的训练?他们没有优良的装备估且就算了,连训练尚不充足,如何击败敌人,保存自己……”
“你……我没想到你竟然……”
不等王捷侠把话说完,王铁梁却打断他的话说道。
“没想到我竟然如此胆怯是吗?不,我从来没有害怕过,我只是……”
恰在这时,两人到了山顶,而置身于山顶上,站在山顶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谷间整齐的散布着一座座帐蓬,在山坡上、谷地间,布满了正在训练的官兵,王铁梁手指着山谷间的营地说道。
“我只是希望,在我们把他们送上战场的时候,给予他们更好的训练,或许,我们不能给他们最好的装备,但至少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好的训练,让他们在杀敌时,可以少付出一点牺牲,少流一点血。”
血少流一点,或许是那次九死一生的经历之后,他最大的感悟。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中国军人从来不缺少勇气,唯一缺少的是良好的训练以及良好的装备,后者或许我们无法给予,但是前者呢?什么时候,我们也吝于给予他们良好的训练了?”




山河血 172.第172章 战术训练紧密行
“哒……”
山谷内,急促的机枪声回响着,而在谷地间,进攻的部队则根据哨声的长短互相配合着,不时的,班长排长们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指挥着部队的进攻,偶尔炸起的爆焰和着灰土扬起的硝烟在谷地间弥漫着。
站在指挥所内,管明棠拿着望远镜不时的观察着各部的进攻,虽说作为一个外行,但是依稀还是能够从各部的配合中,发现班排、连营之间的进攻节奏根本配合不上。
“那里是怎么回事?”
从望远镜观察到突击部队竟然不知配合,管明棠脸色不善的问了一句。
“班排战术课上还有机枪培训课上,不是说了吗?遭遇像那样的据点,突击组应该集中至少两挺以上的机枪,集中火力压制,爆破组再以爆破摧毁据点,突击组向纵深扩大战果,这配合的是什么?……”
和其它人一样,现在管明棠同样在恶补着指挥知识,或许,现在让他指挥一个团,甚至一个营作战,都成问题,更多的时候,需要依靠身边的那些参谋,可对于班排战术,却有“自己”的心得,甚至还弄出了一套连排战术手册,所以在外人眼中,至少是个纸上谈兵的“战术专家”。
不过只有管明棠自己才知道,自己这个所谓的“战术专家”实际上是在剽窃后世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
“……进攻时要按照一点两面的原则实施,也就是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然后再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面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添油战术“、“头尖尾巴长“,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7/9-8/9的兵力放在点上,2/9-1/9的兵力放在面上;放在点上搞集中兵力的绝对化。集中兵力打开一个口子,以保证打垮敌人。一点打垮了,其余的就会垮。只搞自己与自己的点与面的兵力对比,只在两面部署兵力,反对四面包围。四面包围是平均主义,缺乏重点是逼敌作困兽之斗……”
以一次,在一场团级规模的战术演练之后,管明棠在指挥室内,给军官们上起了战术课,而其口中的战术,无非就是后世“四野六大战术原则”,六大战术原则不仅经过解放战争的考验,是四野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横扫中国时所实施的战术原则,同样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时使用的战术原则,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六大战术原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步兵战术的精华和步兵战术的颠峰之作,自然也就被管明棠采用“拿来主义”拿了过来。
“快速冲锋时,必须要执行低姿快速冲锋,班组突击要坚持三三制,“三三制”在火力分布上梯层分明又相互协调,是一种完美的攻防队形,不存在西方散兵多层推进时火力难以发挥的缺点,没办法,我们缺少重武器,所以,在进攻时,必须充分发挥已方最大火力优势,而每个战斗组的间隔都保持着合理的距离,这样避免了在遭遇炮火覆盖时损失过大的问题,昨天演练之后,大家已看过战场测试,只要按照三三制原则,每个战斗小组形成前三角或后三角冲锋队形各组之间前后20-40米,左右保持25至30米,那么一发迫击炮弹落入攻击队形只能造成1人伤亡,一发15公斤级别榴弹最多也只能打掉2个小组,就算遇到最可怕的机枪侧射,也不会伤亡两个小队,而在进攻时……整个队形疏密有致,整体散开,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前后呼应,以保证冲击的连续性。所有的战士都是低姿、高速冲击的姿态。”
看着包括邵凌远、高胜仑等这些职业军官在那里不停的记着笔记,管明棠的心下所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那种指点江山的快感,这会他终于体会到,半岛的那位地球指挥官为何偏爱给将军们进行战术指导了,
原本,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在心下浮现出这种得意且兴奋的感觉时,一个声音却又在心底响了起来。
“你是外行,他们才是内行!”
警钟声响起时,管明棠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相比于这些军官,无论他们所实施的战术再落后,相比于自己,也有他们的长处所在,毕竟他们都曾受到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而自己……看了几天的战术手册,就在这里充什么“战术专家了”,赵恬当年是怎么死的?
内心的警醒让管明棠连忙收声说道。
“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打仗我是外行,你们才是真正的内行,那份六大战术原则,你们可以参考,可以借鉴,可以在实践中摸索着使用……”
“司令,你的那份六大战术原则,就战术上来说,已经是登峰造极之化,我等学习还来不及时,参考、借鉴,我看都不必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新战术!”
邵凌远如实的回答道,看着司令时,目中更尽是佩服之色,在训练营时,训练的是“步兵五大技能”,而现在又有了这“六大战术原则”,两者根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从昨天部队开始训练、学习这“六大战术原则”时,和其它人一样,他同样也被惊呆了,以至于很难相信那份看似简单的,不过只有千字的“六大战术原则”是出自司令之手,那些战术原则,如果不经过长时的战争经验,怎么可能还有其它的途径获得?
可偏偏这“六大战术原则”的确出自己司令之手,甚至用高胜仑的话来说,是他亲眼看到司令提笔在纸上写下的这个战术原则,至于有人说这战术原则可能是司令在国外留学时向某位外国名将所学,对此邵凌远却是持嗤之以鼻的态度。
只不过是经过昨天一下午的小规模演练,他就相信那以三三制为主的步兵班组战术,远优于现在盛行于欧洲的战斗群战术,比战斗群战术更灵活,更有效,若是五十八路军,能再经过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战术训练的话,那……
可惜,日本人并没有给大家伙那么多时间。
“各部队之间的配合问题,实际上还是对战术不能熟练掌握的原因,比如在防御时,经常出现一窝蜂式的动作,”
合上手中的笔记,高胜仑认真的说道,之前的演练之中,他们更多的也是在作战笔记上作着记录,在纸上推演着各部的战术,记录在演练时表现出来的不足,以及纠正意见。
“按照六大战术原则,在防御时,敌逼近时,应以步枪手精确射击敌指挥官以及机枪手,而机枪手,应该以轻机枪持续点射,压制敌攻击队形,为战友提供火力支援,待敌进入手榴弹投掷距离,再以部分士兵实施手榴弹攻击,与此同时,部分战士应该迅速起身,上刺刀,再以猛虎之势实施反冲锋白刃战,但在出击前必须保持低姿……”
结合着先前攻防双方的表现,高胜仑一一指出各部的不足,对于推广新战术,他同样没有任何意见,可以说他也和其它人一样,同样被这几天的演练中新型战术的表现给惊呆了,自然不敢提“借鉴、参考”之类了话语。
“我觉得,下一步,应该加强班排战术训练,下一步的训练应以战术训练为核心……”
在指挥所内各部主官、参谋们各抒己见时,一场团级规模的攻防作战,却已经近了尾声,在“敌我”双方各自总结经验时,站在山顶上,目睹着这场“激烈战斗”的王捷侠完全被惊呆了,半晌都未能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这、这是五十八路军!”
在回过神来之后,他的内心不可不谓之激动,虽说这只是一场象征性的战术攻防演习,在担任张学良秘书时,他也曾看过不少类似的,甚至规模更大的学习,但在王捷侠看来,相比于此,那些演习根本就是乱蓬蓬的打打闹闹,完全谈不上什么战术,冲锋更是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
“是五十八路军,不过训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战术配合上,还有很多问题!”
王捷侠的惊讶,看在王铁梁的眼中,他只是随口回答着。
“五十八路军不过是仓促成军,来到热河之后,才开始进行战术训练,现在,用司令的话来说,就是临阵磨枪罢了,”
谦虚,在王捷侠看来,这根本就是谦虚之词。
“什么是仓促成军,我看,若是中国所有军队都如五十八中军一般,光复东北,可就指日可待了……”
对于王捷侠的激动,王铁梁却显得很冷静,在东北和日军作战的经验告诉他,现在的五十八路军还不到上战场的时候。
1...7071727374...5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