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当年高皇帝分封诸子于各地,一是为了守边,二是为了拱卫中央,有藩王在,即便是朝中有奸臣,亦不敢夺权。可是,后来闹出了什么,你也是知道的,现在你想让藩王重新拱卫中央,警令权臣,岂不是要打破藩禁让藩王领兵?这没有领兵,衡王都甘愿为他人所用,行逆作乱,试图篡位,这是领了兵,岂不又是……”
话吕调阳并没有说完,有些话心里知道就行,是万万不能说的。毕竟,当年身为藩王的朱老四夺了天下,
施奕文也只是默默地望着吕调阳,对于这样的回答他很清楚。毕竟,从建文起,削藩就是大明的“祖训”,现在想要重新拾起那些藩王的大权,只恐怕搁这边第一关就过不了啊!
但是这个办法,在施奕文看来,却是唯一的选择,即便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的未来,对自己构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这是唯一的选择了,那怕就是看卢来有些异想天开。面对吕调阳的反问,他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
“估且不说破不破“藩禁”,就说大明开国以来,虽分封宗室于各地,但藩禁甚严“既绝其仕宦,并不习四民业,锢之一城……不任之以事,而厚之以禄。”面对丰厚的宗禄,多生子嗣便成了许多宗人发家的捷径,他们往往擅婚滥妾,甚至以私生子冒充庶子,以螟蛉义子冒充亲子。到成化年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朝廷对待请名的审核也越来越严格。后来朝廷下令:凡是私生子均不得请名、请封。可天下承平既久,宗室人口快速繁衍,“天潢之派无穷,国赋之人有限”,朝廷宗禄负担日重。虽说朝廷以请名等手段,限制宗室繁衍,但是到隆庆、万历之际,宗室繁衍,可谓极矣,宗禄早就令我大明不堪重负了,即便是屡经折发,可宗室繁衍只会越来越多,宗禄负担只会日增加,到不堪重负时朝廷又该怎么办?而且这几年,年年岁岁总有宗人闹事索禄,求名,朝廷早就不堪其累,现在已经是如此,那再过百年之后呢?”
在施奕文提到“宗禄”吕调阳的眉头紧锁,朝廷不堪宗禄的负担,并不是什么秘密,要不然也不会在世宗年间就将宗禄打了折扣,朝廷也不会屡屡限制宗室的授名、授封,所有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省一点钱而已。
“所以,想要解决问题,就只有一个办法?”
迎着吕调阳的目光,施奕文用尽可能平静的声音说道。
“把他们部分封到海外,如此自然也就一劳永逸了!”
“分封海外,一劳永逸……”
默默念着,吕调阳盯着施奕文,良久都没有说出话来……
妙书屋
:
(iishu)是,,,,!
第361章 封建之意
【】(iishu),
分封海外,一劳永逸!
惊愕的说不出话来的吕调阳眼巴巴的看着施奕文,然后问道。
“你,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我大明可是有藩禁的。”
“有藩禁又有何用?”
施奕文看着吕调阳反问道。
“阁老,即便是有藩禁,不也出了衡王吗?现在申行时他们拿出一个衡王,那么将来,保不齐就会有人拿出其它宗人!”
“那你说怎么办?”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重拾周官封建之道,将对各藩,封于海外安置于南洋,如此大明宗室可为之一空,朝廷自然也就可以不需要再支付他们的宗禄,节省一大笔开支,至于宗室们也可以在海外传家,保证衣食无虞……
吕调阳惊愕的看着施奕文,听着他的建议,半晌都没有说出话来,好不容易才说出一句。
“封往海外,海外不也是当地土王的地盘吗?咱们总不能派兵去给藩王攻城掠地吧!”
“大可不必派兵,那些个南洋土国大都是自有国情在,土王实际管理的地方,其实也就是国都周围百里而已,绝大多数土民根本就不知道国家是什么,要不然也不会有西洋人在南洋各地建立城池港口事情,阁老有所不知,这次我去南洋,就不费吹灰之力,从土王手中为我大明开疆百里之多。”
听着施奕文提着他这次在南洋的经历,吕调阳只觉他口里吐出来的字和词,让人感觉有些难以置信,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地名从耳边飘过,只让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占城往南至少湄公河口一带,名义上归属高棉,可实际上却是一片沃野千里的无主之地,如果于这里筑城,可安置藩王一府,再往南到马来半岛,半岛南端有柔佛国,其国土大半都被亚齐占领,不过亚齐占领的土地,大都也只是遥领,可以在北部筑王城。往东到婆罗洲北部,当地为苏禄国统治,也是统而不治的地方,可以一边筑王城一边遣使永租,再沿海岸往南可以在三发与文莱土国之间筑王城一座。婆罗洲虽说有好几个土国,但是沿岛可以在无主之地设立王城四至五府,再往东边的大洋之上,更有无数的岛屿,那些岛屿大小不同,都可以用来安置大明的宗室……”
不知何时,施奕文与吕调阳的对话,已经从封藩转到了移民上了。
“而且对于大明而言,封藩海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安置大量流民,现在我大明人口日益增加,而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每到灾年都有少则数十万多则百万百姓沦为失地流民,这些流民聚集难免会人在其中煽动生事,万一要是有流民作乱,只恐怕流民就演变成流寇,到那时即便是朝廷加以讨伐,也会耗费大量的钱粮,与其如此,不如鼓励藩王吸引流民到海外封国,到那里授予田地,如此一来,藩王得到了人口,流民得到了田地,至于大明,则减除了内患。”
沉吟不语的吕调阳,一边在心底权衡着这件事,一边看着施奕文问。
“这件事有那么容易吗?真的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土酋割土吗?”
“阁老,南洋诸国林立,彼此之间讨论不断,如缅甸讨伐暹罗、暹罗讨伐高棉,安南讨伐占城,大国欺凌小国,小国不过只是苦苦求生,以我大明在南洋的威望,只需要筑一城,就能让小国得到我大明的庇护,就像现在暹罗早在十几年前,阿瑜陀耶城就被缅军攻陷,暹罗沦为缅甸属国达。当地土王急欲摆脱缅甸的统治而独立,我们完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换取暹罗割让南方的领土,至于广南也是屡屡进犯占城,我们也可以从中渔利,让占城割让土地,保证广南不至于再对占城造成威胁,当然,将来亲王站稳脚后,他们讨伐不臣什么的,那就将来的事情,毕竟,南洋所谓的一国,其实不过就是一城而已,以府卫讨伐自然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
“府卫……”
一心听着施奕文建议吕调阳,愕然道。
“还要还府卫给藩王不成?”
“当然要还!”
施奕文随即答道。
“不把府卫还给诸王,他们又拿什么于南洋蛮地立国?尤其是土人敬威而不怀德,要是没有藩王三卫的威慑,他们又怎么可能敬畏藩王之威。”
“归还府卫,即便是朝廷同意了,宫里也不会同意的,毕竟,这么多年藩禁好不容易才推行到现在这个在步,你一开口就是还府卫,就要解藩禁,现在又有了衡王之乱,宫里怎么可能同意呢?”
摇着头,吕调阳想了想,然后说道。
“可以设立州县啊,由朝廷直接派兵,至于藩王可以废除一些藩禁,比如让他收当地的钱粮杂税,朝廷自然也就不用支付钱粮粮,这样倒是可以解决问题!”
“设立州县?”
旋即施奕文摇了摇头,说道
“正所谓鞭长莫及,就像当年征安南一样,用兵占领当地是不南,可是之后统治却是个麻烦事,弄不好,又是一个安南之乱。而且,只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那里做官,即便是有人去了,天高皇帝远,难保不横征暴敛,为非作歹,闹出乱子来,还要朝廷收拾。就像当年派往安南的官员一样,只知道横征暴敛,到最后逼反土人,即便是朝廷择优派官,可朝廷又那有那么多的好官可以派。”
说完,施奕文的又摇了摇头,认真的分析道。
“况且真要收为州县,一定要屯军、移民,没有几十年的时间,肯定没有效果,对朝廷而言等于背上几十年的包袱,这笔开支肯定远远超过宗室的藩禄,是万万不可行的,而且即便是将来当地富饶起来,却也有可能留下割据、分裂的隐患,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设立州县绝上策!况且既然都给一城钱粮了,那为什么不更大方点,把一城一地都给他们,反正又不是大明的地方,嗯,也就是重拾周天子封建本意而已!”
0
。
(iishu)是,,,,!
第362章 非得杀人不可
【】(iishu),
:
“这不过只是异想天开而已!”
傅作舟的话有如一盆冷水,毫不留情的浇了下来,然后又盯着满面惊讶状的他们说道,
“况且,即便是皇帝和首辅、朝廷都同意了,也绝不可行,天下宗室有几个人愿意去南洋那种瘴气恶疾之地受苦?你们无论是谁若提出此策,必定会招天下宗室的怨气,到时候必定会制你们一个苛虐宗室的罪名!”
说出这番话后,傅作舟又对他们拱手说道。
“刚才我过来,听到阁老与致远在这里商量这些事情,这种事情是绝对没有丝毫的可能的,皇帝、朝廷、宗室都不会赞同,甚至就是天下人……”
“这件事对天下人是有利的。”
迎着傅作舟,看着他,施奕文只觉浑身都热血悠悠,他生怕吕调阳被其说服,进而打消这个念头,抢着说道。
“估且不说现在人多地少,天下流民日益增加,百姓生活困顿,移民海外可让百万人得以生计,即便是就是宗室,他们也不会有太多的反对,毕竟,自我朝废藩王管辖地方的权力,推行藩禁、收回府卫以来,藩王说是亲王,说是天潢贵胄,可是实际上却是形同囚徒,出城之禁让不知多少人终生出城不得,只能遥望城外。广大宗室也是这种“藩禁”的受害者,他们既不能从事四民之业,也不能施展其才智以对社会作出贡献,除了个别人尚能寄情于文学艺术或医学外,只能形成为一个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有些人因为朝廷不赐名白头尚不能成家室,有女40岁尚未能嫁人,而且有时还要受地方官的讹诈欺压。难道他们就不想自由?即便是不少人都是坐食岁禄,可是其中也不乏英俊才杰之士。朝廷为避免藩王作乱,推行藩禁,对宗室诸多的限制,甚至可以用苛待来形容,只怕也有不少人盼着能够一展所长的机会!”
“致远说得极是,本朝宗室,犹多才俊,这亦是我等一向所惋惜的。”
吕调阳也忍不住说道,他也曾接触过不少宗室,那些宗室确实各有所长,颇有才学,就那么浪费了确实可惜的很,甚至就是钞关税务司用的那些无名宗室,那也都堪称英杰。
封建南洋,确实可以让那些宗室一展所学,当然,对于大明而言,这确实也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
“而且宗室人口日益繁衍,而且均仰食于“宗禄”,国岁供北京的粮食每年定额为400万石,而应支付各处王府的禄米即达853万石,竟超出京师供粮的一倍以上,虽说朝廷以粮折钞、钞折银等方式加以变通,可每年大抵还是要支付三四百万石宗禄,其实朝廷对其早就是难以负荷的重负。而地方上又有藩王大量掠夺土地,广建庄田,肆无忌惮地残害百姓,宗藩之祸……哎,于朝廷来说,实在头痛的很,一边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粮,另一边是宗藩也要吃饭,可总不能任由他们苛害百姓吧……”
吕调良摇头轻叹之余,心底也不由得被这“异想天开”所震撼!
也许,解决宗藩的根本就在于此吧!
或许这也能够开创大明的万世基业吧!
“哼哼,才俊是不少,可是不学无术坐食岁禄的更却有成千上万,这些人宁吃食岁禄,恐怕也不愿意去南洋那种地方,那可是形成流放,他们又岂会愿意去那?你以为所有人都你施致远,你是从南洋来的,回南洋不过等于回家,可是他们不一样。”
盯着施奕文,傅作舟又说道。
“他们生于此,长于此,又岂会心甘情愿的去南洋,怎么可能愿意被流放到异域蛮邦?坐食岁禄或许有些限制,有些拖欠,可至少有饭可吃,到了南洋,可是会赔上性命的!”
“南洋没有你想的那么恶劣,实际上,南洋非但不是什么恶地,反倒是一片水土肥美,一年三熟的好地方,只要有人加以开垦,不出数年,就可以成为另一个江南渔米之乡,水稻一年三熟,试问那里能比得上那里?”
摇头反驳的同时,施奕文又说道。
“况且,就像云南黔国公,当年世人都以为云南是恶瘴横行的恶地,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昆明周围就是比之江南也毫不逊色,而南洋绝大多数地方的条件都远远好过云南,又怎么会是恶地呢?”
深吸一口气,施奕文又说道。
“我朝“藩禁”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苛细最严酷的。那些被称为天演贵胄,自诩为“龙子凤孙”的宗室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些被圈养在一城之中的未定罪的囚犯,他们但凡是稍有头脑,又岂会甘于作待罪囚徒?”
施奕文并没没有去细想傅作舟为什么会反对,他已经完沉浸于自己提出来的这的构想之中了,毕竟,这件事无论是对他,或是对大明、对华夏都是最有利的选择了,甚至就是那怕将来华夏陆沉,华夏文明依然会在南洋继续发扬光大,这或许就是另一个“保险”吧。
“况且不试试又怎么能知道?我愿意上书朝廷,试探朝廷之意!我相信,以陛下之英明,又有首辅这样贤相在朝,必定会明白这是为了大明,实为我大明千年不世江山的长策!”
“既便是能开创我大明千年不世江山,可要是惹得怨声载道,又有什么好处?即便是你上书,天下人必定会以为你所想不过是旧港故乡而已,这个时候,你更要避嫌疑才是,那些不满的宗室,难保不会籍此造谣,污蔑你是借此驱逐宗室,有不臣之心,想要旧港当你的土皇帝,到时候你又该如何?”
傅作舟的提醒,让施奕文双目微微一睁,这话却是把他接下来的话都给堵住了,甚至让他压根没有办法辩解,这个不臣之心的帽子扣上了,可真不好办啊!
别说是施奕文一时都不敢做声,就是吕调阳的眉头也皱成了一团,只是望向施奕文,摇头长叹着,恰在他可惜时,只听傅作舟说道。
“所以,想要办成这件事,就非要杀人不可……”
妙书屋
:
(iishu)是,,,,!
第363章 回家
【】(iishu),
一夜长谈之后,施奕文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唐家在秦淮河畔的别业。
与过去作为访客来这不同,现在他也是这间大宅的半个主人。为了给紫萱、子琪她们一个惊喜,施奕文特意吩咐门房不要通传。直接进了家去了后宅。前脚刚迈进后宅的门廊,一个侍女恰好要出后宅,瞧见姑爷迎面走来,她惊喜的张大了嘴巴,然后惊喜的喊道“姑爷回府了”,瞬间,侍女的尖叫就传遍了后院。
婢女惊喜的模样,让施奕文不禁有些诧异,她们不至于这么惊喜吧,但也真是很窝心,甚至有种家的感觉。
不过,他并不知道,婢女们之所以会这么激动,是因为她们都知道姑爷去下西洋了,下西洋那可是有九死一生的风险,现在看到姑爷好生的回来了,能不高兴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