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现在宋其玉提到那,施奕文自然想到了其中的青楼,现在的南市楼就是个“大杂院”,因为面积太大,其中既有酒楼,也有旅店,自然的还有青楼,甚至一楼都变成了一个杂市,
“前些天,家父刚把南市楼买下来。”
抬头看着施奕文,宋其玉笑道。
呃……
那么一座高楼,说买就买了,当真是土豪啊!
心里感叹着,施奕文笑道。
“恭喜,恭喜,既然令尊买下南市楼,必定是有他的用意吧。”
“实放不瞒致远,家父之所以买下南市楼,是因为南市楼虽然早不见旧时的风光,可毕竟是当年奉旨修建,就连楼名也是高皇帝亲手题写,家父以为,只需要对南市楼加以整治、翻修,既可令其重现昨日风光,只要稍稍加以整治,这南市楼必定会受人追捧,毕竟,南市楼可是“十六楼”中仅存的一座楼了。”
宋其玉说话时,施奕文不时的点着头,皇帝圣旨修建、皇帝亲笔题写,所有的这一切搁在一起,不是商机,而是钱……即便是在后世,人们总喜欢牢强附会把地方的名胜与皇帝、名人联系在一起,更何况是现在
“看来,对南市楼伯父应该已经是成竹在胸了。这皇气……难免总有凡夫俗子想去沾一沾,这世人大抵上也都是俗人,到时候再找些才子,于十六楼上开上几次诗会,大抵上,南市楼的名声也就出来了,名声一出来,自然不愁生意。”
“才子、诗会……”
&nb
第69章 臂膀(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从南市楼回来的路上,一路无言。
进了书房,待吴才坐下后,施奕文才对吩咐道:
“来人,泡茶!”
很快小荷端过茶来,然后转身退出。
吴才尝了一口,然后笑着说道。
“这茶好,今年的新茶,是宋公子送来的”
见他提到了宋公子,施奕文笑点下头。
“你必定是有话要说吧。”
既便是心里的想法被看破了,吴才看看东主,仍旧微笑不理,端起茶呷了一口。
瞧着吴才的神色,施奕文笑着问道。
“刚才我看你站在南市楼那边,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肯定是有什么想法吧,有何见教,可以开尊口了吧?”
吴才这才放下茶杯,两眼望周围看了,拉长声调说道。
“少爷,你这宅子也是宋家的吧!”
呃……
施奕文点了点头,仍然端着茶杯,心里反倒是涌起一阵疑惑,这阵子吴才就像是失踪了似的,他在忙些什么
难道是在查探自己。
“东家,这几天,在下确实查了一下,毕竟以后在下要依仗东家,不打探清楚,又怎么敢卖身相投”
微微一愣,施奕文反问道。
“打探清楚了吗”
“略知一二。”
吴才笑了笑。
“东家先世凤阳卫军籍,门第不显,且地薄难以糊口,十五年前,因为孝陵卫亲族绝户,官府调其亲族去补充,东家才由凤阳转让入孝陵卫,可亲族无地无宅,东家为谋生计,只得随师傅于江湖行走,在下说的对吗”
“这些是你查出来的”
施奕文他抬头盯着对方。
吴才不理他,继续说道。
“至于宋家之所以厚待东家,说是为了报恩,宋家如此厚待东家,说到底恐怕还是因为东家的医术的。若不是在下特意打听,恐怕还真不知道,东家居然就是南京的城里流传多日的人称“今世华佗”的施神医,更不曾想东家居然有起死人而肉白骨的本领……”
盯着施奕文,吴才的目光显得有些复杂,过去他只以为施奕文颇有才学,能制肥皂、榨棉油、造蚊香,可是那曾想仔细打听之后,才知道他更擅长的居然是医术,一手起死人的医术,更是闻所未闻。
这几天,吴才一直在打听自己
施奕文的面色沉重起来,只是坐在那里听他继续说下去。
“不过,越是了解东家,在下就越是好奇,为何东家于宋家有活命大恩,宋家却不曾的对外宣扬过甚至就是东家在衙门里凭着为孙娘子手术切除“肠痈”而被人称为“今世华佗”的时候,也不曾对外宣扬过东家的身份,即便就是现在,这南京城中,又有几人知道团结皂的东家施奕文,居然是当世神医”
这样接连反问之后,吴才收回目光,直视着施奕文,然后正色道:
“古人有言,“圣人非有力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天下做成大事的人,不是自己比别人多生了几只臂膀,而是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宋家能有今天,未尝没有善于借用他人的关系。”
看了一眼吴才,施奕文说道。
“吴才,你讲下去!”
微微一笑,吴才说道。
“在下思来想去,宋家之所以不愿意为公子扬名,说到底,恐怕还是心存私心,毕竟,公子顶着神医之名,必定会各方敬重,至于宋家不过就是公子友人中的一人而已!可若是公子神医之名不显,甚至不为世人所知,那么于宋家而言,公子就是其手中的不为人所知的筹码,他日必定能派上用场,毕竟,公子有起死人而肉白骨的本领……”
呃……
蹙着眉头施奕文依然没有说话,与吴才想的不同,他压根就不在乎什么名声,闷声发大财才是正理,更何况自己的身份也经不起查,所以还是低调点的好。
但是,吴才的话,确实让他感觉有些不舒服。
拿来用一用……
甚至不由自主的想到之前与宋其玉之间的对话。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庆幸,于他们还有利用的价值
第70章 三山街(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红袖添香夜读书!
但凡是个男人,或多或少的都曾幻想过这一幕。
香炉中檀香和着女儿家的体香,似乎这是只存在于古人的某种特殊的享受。
可来到万历六年之后,施奕文总算是知道了原因。
这是个没有电灯的时代,晚上看书时,只能就着油灯昏暗的光线。
最为恼人的不是油灯昏暗的光线,也不是灯里冒出来的黑烟,而是不时的总需要挑灯芯。正是这些琐事,会让人不由分离。
古人说什么红袖添香,其实不过只是出于实用,至少有人在一旁挑灯芯,既然省得灯灭,也省得分心。
在经历了几次夜读之后,即便是闲来无事,施奕文也少在昏暗的油灯下体会古人读书写作的辛苦。
如果不是因为太惹眼,恐怕他早就从超市里拿个小台灯出来了。毕竟,晚上实在太过无聊,除了看书之外,就没有别的乐趣了。
在这个没有网络的时代,看书是施奕文唯一的用来排遣无聊生涯的方法,除了空间内图书馆里的书,便他同样还喜欢买书。
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会知道明朝的出版业有多么的发达,明代是古代出版史上最为活跃,最为繁荣的时期,出版商峰起,书坊林立。单就是在三山街一带,书坊不下百家,每家都出版各种图书,至于书籍的内容涉猎面极广,从经诗子集到农工百科以至朝廷律法,可谓是应有尽有。
闲来无事的时候,施奕文总喜欢到三山街的书坊淘书,不过只是几个月的功夫,从三山街买来的书籍,就塞满了几间的屋子,那些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房顶的书柜是施奕文按照后世的样式做的,样式很简单,香樟木书柜甚至没有上漆,这种森头最能防止蠹虫蛀蚀书籍。
之所以会淘书,除了打发时间自己看之外,施奕文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可能的多收藏一些书,这个念头或许是因为在他心中一直无法释怀满清通过修《四库全书》,对华夏文明的摧毁,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大量珍贵的史料遭到篡改或销毁,不得不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浩劫。
让许多“人”为之赞叹的《四库全书》修成之后,华夏五千年文明,只剩下了3462种图书,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一“伟业”的了解,才让施奕文心里一直存有想要收藏书籍的念头,毕竟,书是文明的传承。
“哎呀,施公子,您今个可是来巧了……”
前脚刚进“世德楼”(1),楼里的孙掌柜就连忙迎了过去,在三山街现如今,没有几位不认识施奕文的,毕竟,像他这样见书既买,不问门类的人可真没有几个。
“哟,孙掌柜,又有什么好书”
施奕文好奇道。
“好书,而且还不止一本。”
话的功夫,孙掌柜便引着施奕文到了书架边,指着书架上的书册说道。
“施公子,这是前阵子,我们东家刚通过同乡的关系,从文渊阁抄来的十二册书,全南京可是独一份。”
“哦,文渊阁抄来的,那我可得好好瞧瞧。”
一听是文渊阁抄来的书,施奕文顿时有了兴趣,文渊阁是大明官府藏书所在,按照正统六年《文渊阁书目》记载,共收书七千多种,多是宋元以来的精美图书。对于大明朝的出版商来说,文渊阁藏书,就是他们的出版宝藏。毕竟全大明所有的书坊面临的情况都差不多,印书不愁销路,就是缺书稿,尤其是好稿子。
大明的书坊无所不印,什么经史子集、什么医书农书,什么道藏佛典,至于时人诗文乃至科考文章精选,更必印书册,每年刊行数量巨大。但是在缺书稿的情况下,书商就把盯上了藏书众多的文渊阁,虽然那里不对百姓开放,可有钱能使鬼推磨,书商们自然有办法。
京官清贫,书商有钱,于是高价请官员代抄,再加以刊印,早就形成了一个完全的产业链。
“都是图经部的”
接过书一看,施奕文不禁有些失望,文渊阁藏书一共分成圣制部、典制部、经部、吏部、子部、集部、总集部、类书部、金石部图经部、乐律部、字学部、理学部,奏疏部、传记部、技艺部、志乘部、杂部十八部。图经部只是其中一部。
“没有技艺部的书吗”
&nbs
第71章 销路扩大(第二更,求收藏,求推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也许应该办个图书馆。
要不然很家里就放不下那么多书了。
从三山街转悠回来的路上,坐在人力“宝马”上,虽说有些颠簸,可是施奕文的心里的仍然琢磨图书馆的事情。
在什么地方办图书馆呢
还有这个时代办图书馆合适吗
要是把那些书放到空间里呢
心里寻思着放书的事情,施奕文刚回到家,就听老宋头说,肥皂厂李主事带着一个人在家里等着。
看见施奕文回来了,李铭东连忙从椅子上站起来迎了上来。
“见过公子,您这是……买书去了”
瞧着施奕文手里提着的书,李铭东问道。
“闲来无事,买几本书看看。”
施奕文打着哈哈同时,看着另一个人问道。
“这位是”
李铭东连忙指着已经站起来的中年人说道。
“东家,这位是扬州富广行的东家陈方仕陈老爷。今天专门来拜见东家的!”
穿着一身儒衫的陈方仕这会已经过来,自我介绍道。
“鄙人陈方仕见过施公子,虽说是与公子初次见面,可公子的大名却早已是如雷贯耳,实在是相见恨晚啊!”
陈方仕的话里对施奕文颇为恭维,言必称他为公子。虽然他现在瞧着年龄不过只是刚开始蓄发,按道理应该是他先见礼才是。
施奕文揖手还礼道。
“陈老爷客气,请座。”
重新落座后,陈方仕又说道。
“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说完这话,陈方仕身边的仆人递上一份礼单上来。
大明朝的规矩多、礼数也多,现在施奕文知道,拜访陌生人家里是要备礼的。无论是礼物或多或少,是否方便拿着,都要备上一份礼单,列明自己送的礼物。这些东西搁在门房里。
虽说这是施奕文第一次接礼单,但是,在小怜接过陈方仕的礼单,放到桌子上之后,他连看都没看上一眼。
这礼单是不能看的,就像后世别人封的红包,不能现拆一样。
眼瞧陈方仕这么客气,施奕文也堆上了满脸的笑容。
“陈老爷实在是太客气了,家里招待不周,还请陈老爷见谅。”
再一次客气之后,谁都没有提正事,而是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对此,施奕文倒也见怪不怪,这个时代的人办事,大抵上都归如此,不先聊上个小半个时辰,是不会提正事的。
聊天的话题倒也好找,既然陈方仕是从扬州来的,施奕文自然提到了扬州,虽然从没去过扬州,但是多少对那里有些了解。
“听陈老爷的语音似乎不是扬州口音。”
“公子好耳力,鄙人本籍山西,十三岁随亲族到扬州从商,虽然客居扬州三十年,可这乡音却不曾改变多少。”
“哦,山西,那可是个好地方啊,和北直隶就隔座太行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