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孙驿丞,我家老爷吩咐小的,让出一间房给这位公子。”
“公子,你看”
“就住这吧。”
冲吴才点了点头,施奕文吩咐道。
“吴才,德子,咱们睡一间屋,小怜、小芸你们晚上先挤一挤。”
说着,施奕文便进了层,只见坐在这屋子里的,只有一个老者,老者须发皆白,身材瘦削,一身灰色布衣穿在身上更显得身形单薄,进屋时他正垂头吃着米粥。
一碗小米粥、两碟咸菜,都不过是最低贱的粗食。
驿站里吃的居然是这样的饭菜
不是说驿站里是按身份高低提供伙食住宿吗
“方才多谢老先了。”
受人恩惠,当然要表示感谢,施奕文便朝着老者作揖行了个礼。
“咳、咳,公子客气……”
老人说话的时候,又一次发出剧烈的咳嗽声,瞧着他咳的像是要把肺都给咳出来,施奕文的眉头微锁,便问道。
“老先生可是受了风寒”
“咳、咳,人、人老了,咳,不中用了,这,这一咳就止不住,让,公子见笑了……”
见老人又咳又喘的模样,施奕文便主动走过去说道。
“老先生,在下对医术也是略知一二,若是信得过在下,可否让在下给你看看”
不等老者回话,他旁边的汉子就想出声制止。
“老爷,这出门在外的,还是……”
刚进屋的寇湄年纪小,顾忌也就少了许多,听人这么说那里会愿意。
“哼哼,别人求我们家少爷给治病,我家少爷还不给治哪,你不……”
“湄儿,不得胡言乱语。”
眉头微锁,施奕文立即制止道。
“在下管教不严,让您见笑了。”
“小姑娘正是稚龄、天真……烂漫,咳,咳,何过之有”
老人抬眸看了施奕文一眼。
“敢问小友……友高姓”
施奕文连忙答道。
“在下施奕文。”
“施奕文”
&
第116章 懒人(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次日清晨,天色尚未放明,施奕文就早早的晚了床。
倒不是因为不困,而是被吵的睡不踏实,吴才睡觉打呼噜,而且很响,就像拖拉机一样,整整一夜,施奕文几次都动了要把他轰出去睡马棚的念头。
出了屋,见院子里静悄悄的,施奕文就直接出了驿站,往河堤上跑去。
这边刚跑到河堤,正想沿着河堤跑上一会时,只见那老者居然也在堤上,中年汉子依旧是随在他身旁。
老者似乎在抬眼欣赏着滚滚河水,似是听到了这边的动静,便扭头过来,见是施奕文,却朝他一笑,然后抱拳揖道。
“多谢小友回春妙手,昨天用过小友的药后,小老儿足足一宿没咳嗽,差不多大半年没睡这么舒服了。”
居然这么快就见效了
又一次,施奕文总算是又一次真正见识,在没有抗药性的古人身上,抗生素的效果是何等的显著,难怪刚发明那会,被称为神药。就这速度能不神吗
幸好空间里的抗生素还有很多,毕竟,在中国他一直被滥用,是用量最大的药……
“一开始,小老儿还只是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也就是试一试的心思,可不想曾,小友这手医术,确实神奇的很。”
道谢时,老者的面色显得非常愉悦。
“说来不怕小友笑话,其实老朽此次返乡,原本只寻思着能活着回到家乡,能落叶归根就已经是心满意足,不曾想却在这碰着小友,实在是三生有幸,多谢小友救命之恩。”
面对老者的感激,施奕文只是朝他微微一笑。
“老先生客气了,不过只是举手之劳。”
感谢之后,老者又和蔼可亲地套起了近乎。
“听说施小友祖上也在天朝,不知是天朝什么地方”
施奕文如实回答道。
“听家父说是在广东,可具体是那里,家父也说不清了。”
“哦”
老者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却没有继续问下去。
“广东人,这么算起来,我与小友,倒也算是半个同乡,老朽是广西人。”
原本一口官话的老者又突然冒出了一串广东话来。
“那感情好,不曾会有这个缘份。”
因为以前常看老港片的关系,所以施奕文倒也听得懂广东话,也能说上几句。应对之余,却也谨慎起来。
瞧这老人住在驿站里,肯定是官场中人,返乡,莫非是致仕又改用广东话,莫不是怀疑自己了
正准备要告辞时,这老者又突然说道。
“施小友,去了京师,你有何打算”
施奕文的心里不由的生出几分奇怪,这个老人家,还真是多管闲事呀。
“在下是奉诏进京,应该是等待天子诏见吧。”
“然后呢”
老者目光如炬,与昨天那个气喘吁吁,目光散乱的老人截然不同。
“若是不差的话,朝廷应该会重新授官职于在下。”
在来之前,就已经对可能面对的一切,有了意料,眼前这个老人从北方过来的,这些事情也瞒不了他。而且施奕文也希望能有一袭官身傍身。尽管在明朝民见官是不需像满清那样跪下磕头,可没个身份防身,别人做事总会肆无忌惮。
“再然后呢”
老者笑吟吟地继续道。
“再然后是不是邀得皇帝宠信,然后再于皇帝那请旨,请皇帝发兵助你夺回旧港,重回旧港是吗”
呃……这是什么情况
想了想,施奕文摇头说道。
“在下不敢有些奢望,此次入朝,只盼着天子能念在下朝天之心,恩许在下重归天朝,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当真如此”
老者一脸认真地凝视着他,似乎想将他看穿。
毫不介意的迎着老
第117章 当官了 (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船上的日子,总是百无聊赖的,也不知还要走多长时间,过了清江浦,船一直沿着运河而行,一路穿州过府,虽说经过临清时,于市井中感受了这座“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的繁华,可大多数时候,施奕文就是将自己关在舱中读书,除了吃饭外,偶尔也会在船上走走。
对于船上的其它乘客,施奕文一直保持着疏远的态度,他觉得这船上的乘客大都和自己无关。不过船上的乘客似乎也不多,除了自己之外,似乎只有一家乘客,他们也是很少出舱。
乐得清静的施奕文也不想打听什么,只是在船上一日日的等待着,等待着到达京师的日子。
不知觉间,已经在船上又呆了半个多月,这天,在知道船过天津后,晚上吃过晚饭,在舱里看了一会书,怎么也睡不着的施奕文又一次来到舱外。
从船艉眺望着这满天的苍穹,凝视着运河上的朦胧夜色,这一路,整天待在船舱里,确实有些达过沉闷了。
过了天津,就快到京城了吧。
谁能想到,在南京不过只呆了几个月,便又到了京师
京师,会是自己往后的家吗
在这个时候,施奕文难免会想到了自己的将来,想到了自己今后的道路,却不知这前路漫漫,究竟又会如何
万历、张居正、戚继光、张四维……
与在南京感受到的历史不同,这趟来京师,势必将会见到这些只存在于史书中的人物,他们都将鲜活的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自己又将如何与这些人应对
恰在这时一阵悠扬的曲乐便顺着河风传来。悠扬的古筝曲乐和着船下涌动的水声一一传入耳间。
在那船舷处,背手而立的施奕文,正深沉地看着河上的夜色,耳畔间原本只有在河水拍打船身的声浪声,突然和着悠扬的曲调,让原本有些烦躁的心情立即也随之平复了下来。
悠扬的曲乐传入耳中,让施奕文的慢慢的平静了下来,他的身子依偎在一旁的廊柱上,细细的凝听着悠扬的曲乐。静夜中的曲乐温柔雅致,尽管不通乐理,但是施奕文仍然不知不觉间沉浸在悠扬的曲调中。
就这样,依靠在船艉的施奕文,静静的聆听着,不知过了过多久,那乐声却停下了,嘎然而止的乐声,让施奕文连忙往船艉走去,声音似乎是从船艉上方的廊台传来的。
到了船艉,在曲乐声再次传来时,施奕文抬头朝着廊台上看去,只见台上纱蔓飘扬,纱后一个女子正专心致志的抚琴,借着些许灯光,隐约的可看到女子的俏影。
女子演奏的曲调分外的优美,施奕文的心情也随着她的曲乐愉悦起来,整个人完全沉浸在这曲乐声中。
仿佛……这曲乐声纾解了内心的烦燥。
伫立于船艉,聆听着入耳的曲乐,施奕文听的愈发的入神,当一曲终了时,他若有所思的凝望着台上的倩影。
一曲终了,廊台上演奏的女子抬眼看着船艉凝神静听的施奕文,倒没有露出半点惊讶之色,怡静淡然地说道。
“让公子见笑了。”
如一股清泉般的娇脆话声从纱后传出时,着实让施奕文惊艳了一把,抬头往廊台上看去,可惜却看不清女子的模样。
“公子,非礼勿视。”
又一次,女子的话声传来时,让施奕文连行揖道。
“在下孟浪,打扰小姐之处,还请见谅。”
这边他刚行揖抱歉时,廊台上却又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
“哎,就是和你开个玩笑而已,不曾想却当真的,真是无趣的很。”
女子的笑语,让施奕文不觉一愣,正要开口时,只听她又说道。
“喂,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你礼数那么多,偷听我奏的曲子,是不是也应该还我一曲”
这下轮到施奕文傻眼了,这也讲究个礼尚往来
“公子”
突的,那一把清脆让施奕文回过神来。
第118章 农夫山泉有点田(第三更,求推荐,求收藏)
天使来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南京礼部没有派员随自己一同进京,感觉有些奇怪。
可是对于进京后会有诏见,却是早有准备,毕竟进京不就是为了这事嘛。
这事自然是不能怠慢,连忙起身穿衣,穿衣裳的时候,施奕文又问吴才。
“吴才,现在才到什么地方不是快到通州吗怎么有天使来了”
吴才腆着脸看着施奕文,摇头说道。
“这我也不知道啊,按道理来说,应该先到东便门大通桥码头,然后在那里会有礼部的堂官接咱们才是,怎么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被拦下了”
其实也不算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张家湾码头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码头,当年营造京师的木材先是通过大运河抵达张家湾码头,再由陆路进京。
就是现在也是
“反正总该不会是半路截道的。”
施奕文讪讪的说道。
“既来之则安之吧。”
“公子,这天子可不是轻易能见着的,估计是让内官提前过来教公子些规矩。”
几乎是从进京的那天起,吴才就表现的兴致勃勃的,对他来说,似乎更乐意给某个权贵当门客,而不是商人。
“这见天使的时候,一定要循着规矩,你不是朝官,不能持笏立揖,所以要长揖过顶。”
吴才一面和施奕文并肩而行,一面叮嘱着他见天使的规矩。
如果说,对明朝印象最好的是什么恐怕就是明朝不像满清,动辄磕头拜跪,明朝在平常时,大臣见到皇帝也是不跪拜,行揖拜之礼。只有在祭祀、大朝会时才象征性的跪拜。而且百姓见官同样也是不跪的。
不过即便是揖拜,也有揖拜的规矩,已经有过一次接诏经验的施奕文,只是略微点点头。
转眼,二人就到了船头,施奕文特意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原本只以为是一个小码头。可眼前看到的却颠覆了他的想法,码头上人来人往、卸粮装船、桅杆如林。望岸上看去各类店铺、货栈、客店鳞次栉比,起来居然繁华不下南京。
惊讶之中,施奕文踩着跳板到了岸上,在岸边码头上,居然有穿着飞鱼服锦衣卫士持刀而立,这与上次在南京接诏又有所不同。
上了岸,走到码头边的凉亭前,就有人引着施奕文进去,亭中站着的的内官板着脸说道。
“施奕文,接诏。”
施奕文连忙按照吴才的叮嘱,长揖过顶,深揖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