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师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殷扬
内史腾右脚提起,就要一脚踩在他肚子上,周冲忙拦住,道:“将军,不要污了你的脚!”内史腾把脚晃了两晃,道:“一堆狗屎,臭不可闻,没的污了老子的脚!”
把脚在地上跺两跺,蹲下身,凑得近近的,眼睛瞪着韩王安,道:“狗屎,老子告诉你,老子是内史腾,大秦国的将军。你要是不知道,亡你国家的那个人就是老子。”不是他没修养,实在是韩王的表现让崇尚勇气的内史腾气愤。
周冲自我介绍道:“我是周冲,奉王上之命,前来接收你的国家!”
韩王安忙道:“拿去吧,拿去吧,全拿去,求你们饶我一命。”
“饶不饶你的命,那得王上说了算。”周冲淡淡地道:“我告诉你一件事,韩非那套策论并不是没用,更不是你说的一点用处也没有,而是很有用处,那是帝王之道,当今之世,论帝王之道无人能出韩非其右!”
韩非那套策论韩王听得太多了,不是记住一词能够说明得了的,应该说是铭刻在骨子眼里,只是他理解不了,低下的头颅马上昂起,反驳周冲道:“不可能。韩非只会唠叨,全说空话,只不过学识多点而已,并无大用,并无大用。”
周冲摇摇头,道:“韩非的《说难》里还要加上一条才对,那就是不要游说象你这样听不懂的人,他游说你就很不明智。不是韩非的策论没用,是他的策论太高,你听不懂,你只听得懂夏俚巴人,哪里听得懂《阳春》《白雪》。”
韩王安本待再反驳,记起他的性命悬于周冲之手,不敢再辩,唱和道:“是是是,大人说得对,不是韩非的策论没用,是我用不了。”
“你这是马屁话,不过还算是事实。”周冲点头,道:“我给你说,你知道王上是如何评价韩非的吗?王上读了韩非的书,感叹能与韩非一游,死而无恨。王上的英明,你是知道的,能得王上如此称赞之人,到现在只有韩非一人。”
秦王年纪虽不大,其英明神武早就流传各国王庭,当然不是赞扬秦王英明神武,而是正话反说,骂秦王如何如何。骂秦王人的心里明白,秦王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韩王难以置信,道:“真的?”
周冲挥挥手,道:“押下去。”几个兵士过来,把韩王押走。周冲冲他的背影道:“你只要好好活着,你会看到韩非的帝王之术大行世。”
内史腾一碰周冲,颇为嗔怪,道:“周大人,犯不着和这种狗一样的王废话。”
周冲笑道:“有请将军派人维持治安,还有要把街上的尸体掩埋了,街道要冲洗干净,要以最快速度恢复新郑的正常秩序。”
内史腾对周冲已是信服,一口应道:“周大人放心,一定办到。”
他却没有问周冲把事儿扔给他,周冲要做什么。他当然不知道周冲之所以把事儿扔给他,是因为周冲要去找一个人,一个享誉两千多年的历史名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传奇经历的历史名人之一,要是去得晚了就找不着了。
大秦帝师 第四章 寻访张良(一)
“老伯,请问张良,张公子的家在哪里?”周冲穿着一身商人服装,与他随来的三个虎贲卫士也是一身便装。
一提起张良,朋友们肯定是想到有“一代帝师”之称的张良,进而就想到“圮上老人”和《黄石兵法》(按:就是《太公兵法》,也就是现在的《六韬》《三略》)。
没错,周冲要找的就是这个“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张良的故事太多,普通老百姓都能说了一段半段的,特别是他给圮上老人纳履得到《太公兵法》,研习十多年,出山为汉高祖出谋划策,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小的汗马功劳更是脍炙人口。他的计策有多高明,汉高祖刘邦的话很好地说明了这点,汉高祖自叹在运筹帷幄方面不如张良。
让普通老百姓知道张良的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代帝师,而是因为他好吐纳之术,传说与赤松云游天下,其实这是假的,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他习吐纳导引之术,不食人间烟火倒是有这回事,只不过吕太后却给破了,赏给他酒肉,强行要他吃,理由是人生如白驹过隙,短短几十年而已,你何必自苦。张良拗不过吕后,只好吃了。
按历史考证,张良不应该姓张,应该姓姬才对,他们这一支又叫“旧姬韩氏”,后来改姓张。这一支在韩国可是世代卿相,张良的祖上就有五代人做过韩国的丞相,可谓韩国的名门望族。也正是这点,韩国灭亡之后,张良耿耿于怀,立志为韩国报仇,才上演了流传千古的“博浪锥”,在秦始皇出巡到博浪沙之地,用力士行刺秦始皇,误中副车。
周冲之所以急着来寻访张良,是因为张良有胆有识,他要是没有胆色,根本就不敢行刺秦始皇,博浪沙遇刺是秦始皇一生中遇到最为凶险的两次暗杀,另一次是荆轲刺秦。
谁都不能否认,张良是一个天才,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天才。在博浪沙行刺失败后,张良被通缉,就躲到圮上,才遇到圮上老人送给他《太公兵法》一事。别以为有了兵书就可以成为军事家,要是这样的话,世面上流传着那么多的兵书,又没几个人成为军事家。
军事家不是区区几本兵书堆出来的,是聪明的才智加上勤奋打造出来的!
张良得到兵法后,并没有任何人指点他,都知道圮老人不见了,变成了黄石,他是凭着自己的才智研读,终于成长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享有“一代帝师”的美誉,对于他的才情,没有任何人敢于怀疑。
周冲知道此时的张良一是恨秦,发誓要为韩国复仇。二是他仅仅是拘束在韩国这个一地之国的理念中,还没有认识到天下大势,更没有认识到统一的意义,因而他的行为接近于“愤青”或者说“热血青年”。
但他是个可以改变的人,一部《太公兵法》使得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认识到天下一统的好处,谏阻了汉高分封六国旧王的决定。当时,汉高祖把印章都刻好了,在吃早饭时间问他,他一连提出了好几条不能分封六国旧王的意见,让汉祖把已经定下来的事情给废了。
张良要是还拘束在为韩国的思想里的话,只需要轻轻一句话,韩国就恢复了,他之所以谏阻汉高祖,那是因为他的思想已经改变了,认同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意义。
不要以为张良头上有这么多的光环,他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其实大谬不然,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所言所行让人大跌眼镜。要是来得迟了,他肯定是跑掉了,以他的才情,要找到他很难,恐怕只有等到“博浪锥”出现去了,是以周冲把事务略一料理,扔给内史腾,换上便服,带着几个虎贲卫士就来了。
老头的拐杖靠在门框上,头靠在门框上打瞌睡,享受着暖阳。闻言抬起头,眨巴着惺松的睡眼,打量一阵周冲,道:“张良,哪个张良?老汉没听说过。”
此时的张良还名不见经传,顶多也就是一个豪门公子哥,再有点聪明,老汉不知道他的名字也很正常。要是换个人肯定是走开了,细心的周冲却发现了可疑点,因为老汉的眼神有些警惕,他肯定是知道,只是不愿意说。
新郑刚破,秦兵横行,虽因周冲的严令约束,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毕竟敌国军队入城本身就是一件让人不放心,内怀恐惧的事,老汉心生警惕也在情理之中。周冲走近几步,蹲下身,笑道:“老伯要是有难言之隐,不愿意说,我周仁也不打听。老伯,周仁告辞了。”转身就走,轻叹一声道:“张良兄弟,你对大哥的恩德,周仁是无法报答了。”装作一副一步三叹的样子,任谁见了都会信以为真,不会想到他是在说谎。
“等等!”老汉拄着拐杖站起身,道:“请问这位先生,你认识张公子?”
要说周冲认识张良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周冲却点头道:“认识,认识,他对我可是有活命大恩呐!”一副感激之情跃然脸上。
老汉仍然不放心,道:“那你说说张公子长啥样?”
不要以为周冲和张良相差了两千多年,就不知道张良长啥样,要是那样认为的话,是大错特错了,《史记
#8226;留侯列传》里写得明明白白,周冲想也没有想,道:“张兄弟个子高高的,就是有点瘦,身上自有一股清奇之气。他的脸和男人不太一样,倒象女人的脸蛋,很光滑,很英俊。老伯,是不是这样?”
张良的计策雄奇,很有气势,让人叹服。太史公依他的计策想象张良的长相,满以为他长得很高大魁梧,威猛不凡,气吞山河,哪里知道看见张良的画像却是大失所望,因为张良长得纤瘦,脸蛋姣好如一妇人,太史公因此而感叹人不可貌相!
周冲熟知历史,把太史公的话拿来稍加发挥。太史公的话无人敢怀疑,但那仅仅是书上的东西,和实际情况必然有差距,要是一个细节不对的话,问题就麻烦了,周冲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速了,看着正在仔细打量他的老汉,心里一个劲地道:“快说呀,我说得对不对?”
大秦帝师 第四章 寻访张良(二)
老汉把周冲打量一阵,道:“你怎么认识张公子的?”
他还真够盘根问底的,周冲知道见到张良的机会不多,他离开新郑,漂泊天涯的事情马上就要发生了,心里对这个问东问西的老汉很是不爽,忍着心急,道:“回老伯,周仁是邯郸人氏。前年到新郑做一笔买卖,没想到遇到盗匪,把我的钱财抢光了。正好张良兄弟遇上,张兄弟出手救了我一命,还送给我钱财。”特地感叹一句:“要不是张兄弟,我这条命还不知道扔到哪里呢。”
“不是老汉不识趣,是现在风声紧,秦人对张公子没有好意,要是漏出去,张公子就危险了。”老汉唠叨着道:“张公子乐善好施,性喜任侠,好打抱不平,我们平日里就没少给张公子救济,家里没钱了,给点铜钱,没有粮下锅了,张公子就派人送粮来。周先生遇到张公子,真是你的福气。”
他唠叨不休,一口气尽说张良的好处,周冲忙拦住他说下去,道:“老伯,请你告诉我张兄弟的住处。老伯你知道,现在正是兵荒马乱时节,要是我去得慢了,怕是见不到张兄弟了。本来我问起张兄弟的住处,可张兄弟是当世侠客,做了好事不留名,我是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打听到我是给张兄弟所救。”怕见不到张良,这话不是假的,焦虑之情形于颜色。
“看老汉真是活糊涂了,只顾着唠叨了。”老汉自责一句,道:“顺着这路往前走,前面有条巷子,穿过去,有一座大宅院就是了。”
周冲从怀里掏出一锭碎银子塞到老汉手里,道:“老伯,你收着。”带着虎贲卫士大步而去。身后传来老汉的唠叨声:“周先生,这使不得,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你是张公子的朋友,我哪能要你的银子。”周冲早就走远了。
按照老汉指点的道路,周冲很快就找到一座大宅院,这院落非常大,有百多两百幢房屋。张良祖上在韩国为官,世代卿相,韩国在他们的治理下不仅没有强大,反而更形衰败,算得上是无能的那种尸位素餐的国相了。要不是这个家族出了一个张良,为之争光,恐怕早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除了历史学家,根本就不会有人注意了。
他们的唯一成就是给后代争下了吃穿不用愁的家财,可以过着混吃等死的幸福日子。
房屋数量如此之多,气势宏大气派,除了世代卿相之家根本就不可能有这等规模,周冲知道找对地方了,马上就要见到大名鼎鼎的张良,周冲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速了。
隐隐中,心里有另一种感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如此无能的祖辈,居然会有张良这样出色的后辈,还真是让人想不到。
门口站着四个牛高马大的家丁,这四人镇定自若,好象新郑没有给秦军攻破,秦军没有进城一样,打量着大步而来的周冲。
为首家丁施礼问道:“请问这位先生,有何贵干?”
礼数周全,为人谦和,完全不象大富大贵之家的下人那样,高高在上,狗仗人势的嚣张,周冲自然知道这都是张良驭下的结果。
张良虽然年轻气盛,喜游侠,毕竟是具有大智慧之人,无形中自有一股让人心服的气质,不要说他有心约束下人,光是潜移默化中就能感召下人,谦和待人。
周冲打从心里喜欢,回礼道:“这位大哥请了,在下周仁,邯郸人氏,张公子大名在下是久有耳闻,总是无缘得见,今日方得登门拜访,实是三生之幸,还请这位大哥帮忙通禀一声。”对于周冲来说,能见到张良不是三生有幸,是十生有幸!
家丁很是为难地道:“这位先生,不是我不帮你,只是你来得不巧,府里正有大事。先生请回吧,改日再来,我一定帮你通禀。要不,你留下住址,我通禀上去,公子一定会来拜访你的。”
周冲执意而来,哪会有在没有见到张良的情况下就折返的道理,看着家丁身上的孝布,问道:“可是张二公子辞世,公子正为张二公子办后事?”
“先生,你怎么知道?”家丁脸色一黯,道:“先生既然知道,就不要难为我了。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给你通禀了,公子也没时间见你。”
周冲不仅知道张良的弟弟死了,还知道张良不仅不给他弟弟下葬,还把家财散光,结光力士,欲图谋杀秦始皇。
亲弟弟死了,张良居然不给下葬,任其暴尸不说,还把家财散尽,够特立独行的了,要是用世俗眼光来评价,张良真的是一文不值。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美名,让后人一提起他就要竖大拇指。
家丁没有说假话,谁会有在办丧事的时间去接见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不过,周冲还是很高兴,因为张良还在新郑。对于周冲来说,他不怕张良不见他,是怕张良已经散尽家财,远走他乡了。周冲并不怕张良行刺秦始皇,更不怕他四处兴风作浪,要是与张良这个历史名人就此失之交臂的话,实是人生的憾事,周冲会后悔一辈子。
不要说周冲,换做任何一个有机会见到张良的现代人来说,都会和周冲一般心思,绝不放弃机会。
周冲心念一转,道:“这位大哥有所不知,在下曾跟先师学得一点阴阳之术,对婚丧嫁娶,阴宅棺椁之事还能对付着。以我看,张二公子辞世真不是时候,要是没有人为他提点阴间之事,张二公子怕是在阴间要吃苦头,给牛头马面折磨得永不超生,永远做鬼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表情逼真,手指不住掐动,一副阴阳生先模样陡然出现在家丁眼前。
家丁吃惊地看着周冲这个假阴阳先生,道:“先生真有这等本事?”
周冲双眼微闭,不作回答,只微微颔首。家丁忙道:“先生,你等着,我去给你通禀。”小跑着去了。
另外三个家丁打量着周冲,一个家丁忍不住道:“你有没有真本事,不会吹牛的吧?没给你说,我们公子在这一道上可不比别人差,你要是没有真本事,准给我们公子轰出来。”
闻言之下,周冲眉头微挑,心想张良性好黄老之学,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于鬼神之事很有研究,家丁的话绝对不是吹牛,我该如何做答呢?心念一动,立时有了主意。
大秦帝师 第四章 寻访张良(三)
周冲正寻思间,家丁回转,道:“公子有请先生。先生请随小的来。”在前领路。
带着虎贲卫士,周冲随家丁进去了。周冲略一浏览,不得不佩服张良祖上自肥的手段,真的是了不起,那么多的房屋,幢幢结构工整,别具匠心,看得出来没少花大价钱。
张府的家丁仆人们都身着孝布,脸有悲色。周冲看得出,这绝不是作伪,是发自内心的悲恸之情,不用说肯定是死者生前很得家丁佣人的欢心,才有如丧考妣的悲痛。这也不难理解,象张良那样出色的人物,他的弟弟纵然不如他,也不会是平凡之之辈,博取下人的好感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一个瘦长的年青人站在客厅外面,正在等候周冲的到来,周冲仔细一打量,吓了一大跳。真个是闻名不如见面,史书记载张良面容姣好如一妇人,这记载有些问题,应该说要是不了解他底细的人肯定会把他当成女人。
洁白如玉的皮肤,修长的手指,高挑的身材,曲线玲珑的脸蛋,怎么看怎么象女人。
让人知道他是男人而不是女人的最明显特征是他的喉结,还有浓黑的一双剑眉,明亮的双眼更是炯炯有神。这双眼睛没有秦王那样的咄咄逼人,没有尉缭那样的清冷,不过另有一种很特殊的气质,让人一见之下就不会忘记。
张良的故事流传于后世的特别多,其中不乏传说故事,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张良算得上是传说中的人物了,乍见张良,周冲原本就跳得不慢的心脏跳得更快了,周冲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施礼道:“在下周仁,见过子房(张良的字)。”
打量一下周冲,张良抱拳回礼,道:“张良见过先生。”声音洪亮,和他的长相截然不同,周冲不得不从心里生出人不可貌相的感叹。
按照礼节,张良应该邀请周冲进去叙话,不过,张良并无此意,道:“先生既来我府上,必是有要事,在先生说事之前,张良斗胆请教先生高姓大名。”
周冲笑道:“在下姓周,名仁。”
张良冷笑道:“不善撒谎的人一撒谎就上脸,善于撒谎的人说一万个谎言也不会上脸,先生你是哪种呢?依张良看,你是那种善于撒谎的人,不知张良说得对吗?”
“大智慧!”周冲在心里感叹张良犀利的眼光,淡淡一笑,道:“子房高看周仁了,周仁诚实无欺,并未撒谎。”不是周冲嘴硬,是好奇张良有啥高见,才继续撒谎。
要知道张良的看法是何等的珍贵,周冲能不装到底吗?
“我小看你了,你这人不仅善于撒谎,还厚脸皮。”张良话锋一转,道:“我让你心服口服。你的破绽不是在你身上,是在你随从身上。一个商人,断不会带如此虎虎生气的随从,先生,张良说得可对?”
周冲再装,大笑道:“子房好眼力,看出我的随从有一身好武艺。不过,子房说得不对,眼下正是战乱之际,象我这种有点钱的商人,要是不带几个武艺高强的随从,难保不给匪盗所害。秦韩交兵,新郑危地,要不是我的随从相护,说不定已经葬身于乱军之中了。”
张良点头,道:“你这人不是等闲之辈,嘴利,心稳,还能自圆其说。不过,你遇到我张良,你就是再能自圆其说,我也要给你揭穿。你的随从是江湖侠士,还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兵士?江湖侠士和兵士的差别不是在于他们所效力的对象,而是在于他们的气质,一言一行,一步一态之中就会体现出来,他们走路与侠士不同,是兵士。先生,我说得对吗?”
犀利的眼光,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心思机敏,潜质无限,周冲在心里对张良的优秀品质赞不绝口,圆谎道:“子房有所不知,他们以前是兵士,现在却是侠士。由兵士而到侠士,这难道不可以吗?”
“可以,可以,当然可以!”张良连声赞同,却无赞赏之意,话锋一转,道:“张良请问先生,你的随从在何方行侠仗义,大号如何称呼?”
周冲一笑,道:“子房落了俗套了!象他们这种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又何必问他们侠踪何处,雷霆之名?”
和张良对答一番,周冲兴趣大起,故意将张良一军,要看他如何应对。
周冲虽是巧辩,不过答得很妙,不落俗套,张良要么赞同,要么甘拜下风,不过张良就是张良,另有机杼,道:“大丈夫处世,顶天立地,不求封王拜相,也要显名于世,这是忠诚之君子。若是小人,鸡鸣狗盗之辈,自然是藏头露尾了。”
他这话是在讥诮周冲,周冲一点不生气,赞道:“好志气!不求封王拜相,也要显名于世,请问子房可有显名之良策?”
张良想也没想道:“当今之势,天下纷争,英雄自有英雄路,何必苟同!”不能把这话理解成张良找托词,象他这种善于机变之道的人物,眉头一皱就会计上心来,这办法自然是多了去了。
周冲兴趣更增几分,继续刁难张良,摇头叹息,道:“子房空有大话,却无英雄之行,可叹呀可叹!早知如此,我又能何必前来登门拜访。”
张良浓眉一轩,问道::“你这话什么意思?”
“子房祖上五世为韩相,而韩日益弱,是韩负子房先辈,还是子房先辈负韩?五世为韩相,韩日弱,而子房之家却是日强,你看这些房屋,哪一幢不是匠心独运的杰作?”周冲接着数落张良,道:“而子房荫于祖辈子之福,散财结士,游侠江湖,于国不过是一力士而也,顶多也就杀几个不痛不痒的人物,于韩之损益有几何?韩国留给子房的财物足够你花用十辈子了,你的钱财还没有花用完,而韩国已经完了,给秦国灭了,子房于韩未出一力,未献一计,却在这里空谈英雄之路,请问子房有这样的英雄路吗?有这样的英雄吗?”
周冲这话很是尖酸,不是周冲刻薄,而是周冲另有用意,决定先激他一激再说。
张良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双拳握得格格作响,死死地盯着周冲。周冲却笑问道:“子房,你可有说词?”
大秦帝师 第四章 寻访张良(四)
“谢先生教诲,张良枉为忠良之后,却不思报国之恩,只知一味游侠,实是汗颜。要不是先生提醒,张良还蒙在鼓里。”张良不仅没有发怒,还向周冲深深一揖。
要是换个人,肯定是勃然大怒,不是破口大骂,就是挥着双拳上前找周冲算帐了,没想到张良的表现大出意料,不仅没有发怒不说,还向周冲道谢,听他的语气,瞧他的态度,绝对不是作伪,是出于真诚。
兵法有云君不可因怒而兴兵,同样的,作为谋臣也要克制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感情,才能做出理智的分析与判断,计策也才能时刻保持正确,而张良的表现正好与这一要求暗合,周冲在心里想怪不得张良能够成长为一代名臣,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谋士,别的不说,光凭他对心术的控制能力就不多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