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穿越红楼之淡定宝钗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小春贤
方嬷嬷接了宝钗的赏,又说道:“多谢国公夫人,这原本奴婢的本分。”几人说了几句话,那方嬷嬷便扶住宝钗的手往内宫里去了。
行了半日,宝钗等人到了太后的居的宫里,早先已有人进去向皇太后禀告,一时,又有一个嬷嬷自里头迎出来,见了宝钗先行礼,说道:“国公夫人来的早,太后娘娘刚洗梳完,正在用早茶,打发我出来迎夫人进去。”宝钗道了一声谢,随着那嬷嬷进了殿内,并不敢随意张望,一路上只管眼观鼻鼻劝心,待进了内室,才稍微抬眼打量一下,只见室内陈设简约,又不失雍容大方,堂下摆着两个熏笼,屋内隐隐能闻见一股檀香味道,临窗有一张炕,上面端坐着一个满头银丝的妇人,穿着一件暗红缕金提花缎面交领长袄,头上勒了一个宝蓝色景福长绵花样儿的抹额,发髻未插珠翠,只别着一支日月升恒万寿簪,此人正是当朝皇太后,乃顾耘嫡亲的外祖母。
那薛宝钗原先在宫内待选之时,与皇太后已经有过一面之缘,只是不像这次这般接近而已,宝钗见那老妇人生的一派慈祥,便碎步上前行了一个跪拜礼,说道:“臣妇恭祝太后娘娘福泽康安!”
太后笑眯眯的说道:“好孩子,快起来罢!”立时,便有一旁的宫女扶起宝钗。
太后对着宝钗招招,令上炕上来坐:“你是耘哥儿媳妇儿,不同旁的人,我也不同你讲这些客套了,没的咱们俩人都难受,快炕上来挨着我坐。咱们娘俩儿亲亲热热的说会子话。”
宝钗告了一个罪,说道:“多谢太后娘娘。”说罢便在太后身旁坐下,太后拉着她的手左右瞧了瞧,说道:“左右无人之时,便不必叫我太后,只随着耘哥儿唤老祖宗便是。”宝钗连忙称是,又喊了一声老祖宗,那皇太后果然喜笑颜开,又问道:“你新进府,家里上下可还能应付?”
宝钗红着脸说道:“多谢老祖宗关心,家里上下都待我很好,国公爷走时便留了几房极得力的家人,我有甚么不懂得,也有家里的总管事相商。”
太后笑着说:“我还不知道这些公府里的大小管事们?一个个长着一颗富贵心,两只势利眼,况且你岁数小,有些有些底气不足,耘哥儿又偏巧这时离了家,你行事必定还要多受他们掣肘,只是我瞧着你是个聪明孩子,降伏这些人不过是早晚的事,中间有甚么不懂的,或是回娘家跟你太太说说,或是进宫到哀家这里说说!”
宝钗又道了一声谢,太后望着她,轻叹一口气说道:“我头先进宫时,也似你这般大,只是却不比你沉稳,你这样周全的孩子,满京里也寻不出几个了,只可恨新婚夜里便叫你受了委屈,你别怪耘哥儿,他食君实禄忠君事,世上再没甚么能比天下苍生重要的。”
宝钗便轻声笑着:“我不敢比老祖宗,我自进了国公府,甚么事都听国公爷的,再者我虽愚笨,也些许读过一两本书,曾听那书上讲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遇到这样的大事,个人得失又算得了甚么呢!”
太后便拍着她的手说道:“你是个识大体的好孩子,耘哥儿能找你做媳妇是他的福气,待耘哥儿回来,再生几个哥儿姐儿,我也就放心了!”宝钗脸上微微发红,只得低头装羞,过了一会子,外头有宫女来传话说摆下早饭,来请太后用饭,太后便转头对宝钗说道:“你一大早过来,必定还未用饭,随我一道来用早饭罢。”
宝钗便点头答应了,一时陪着太后用完早饭,宝钗又陪着太后屋内说话,太后对宝钗说道:“我平日一个人待在宫里,也不大爱出去,便是连宗室也少见,只是你跟旁的人不一般,我又极喜欢你的性子,得了空闲了,需多来瞧瞧我,陪我老婆子说说话才是。”
宝钗含笑说道:“只要太后不像我嘴笨,我必定多来陪太后多多说话。”太后笑着说道:“老实有老实的好处,到了我们这年份儿,是最怕闹腾的,初一那日,宗室来在我宫里闹了一日,虽是他们的一片孝心,却令我一日缓不过神来,你来了咱们娘们儿只安安静静的说话便很好了。”
宝钗笑了笑,那皇太后又捡了几件顾耘小时的事说与宝钗听,正说笑时,外头有嬷嬷来回禀,原来是圣上与中宫来给皇太后请安,宝钗听了,连忙下炕整衣,只管低着头,一时,圣上与中宫进来,两人先与皇太后请了安,圣上便坐在太后身旁的炕上,又有嬷嬷扶着中宫坐在地下的靠椅上。
薛宝钗便上前跪下请安,嘴里说道:“臣妇恭祝圣上与中宫娘娘福泽金安。”圣上看了地下的薛宝钗一眼,对她说道:“这是耘哥儿媳妇罢,都是一家不必多礼,快起来说话。”
一旁自有嬷嬷扶着宝钗坐在绣凳上,皇太后问圣上:“你跟你媳妇儿前头一大堆的宗室还未接见,怎的这会子有闲儿过来了?”圣上笑道:“我还跟媳妇儿说笑呢,说自腊月二十八日封了御笔,倒比平日理政务还忙呢,一路的宗室们,偏都赶这几日递牌子进宫,我跟媳妇儿商量好了,往老祖宗这里躲清闲呢。”
皇太后笑着骂了圣上几句,中宫娘娘转头看了宝钗一眼,笑道:“说来这还是耘哥儿媳妇头次见圣上这舅舅,依了旧例,合该是要包封银子给她呢。”那圣上便指着中宫娘娘大笑:“朕这里正装作不知的,你倒还来提醒,省了这笔银子留给你做体已不好?”
皇太后亦笑着对圣上嗔道说:“不必你媳妇儿提醒,我记着呢,你若忘了,我自然要代耘哥儿媳妇往你宫里讨去,说来你这做舅舅的还不如舅母大方,倒在小辈儿面前惹他们笑话了。”那中宫便连忙替圣上分辩道:“原是圣上在老祖宗跟前儿说个顽笑话,早前儿听说耘哥儿媳妇要来,圣上便问了儿臣,儿臣都早已备齐的,也是跟往常一样的例,必定不会委屈了耘哥儿媳妇。”
几人互相说笑了几句,因薛宝钗面前是当今圣上,只因此她十分拘束,坐下后也只管低头不语。皇太后见了,对她说道:“都是一家子人,你只管陪着咱们一处说说笑笑。”宝钗道了一个是,到底也仍旧十分拘束。
坐了一会子,圣上与中宫便离了太后宫里,自往前头陪宗室们去了,那薛宝钗陪着太后说了一日的话,又在宫内用了中饭,至午后方才出宫归家。
作者有话要说:因今天感冒了,没得来及更上,现在补上,如果能赶得上的话,今天可能会二更。





穿越红楼之淡定宝钗 102第 101 章
天气渐渐回暖,宝钗自一个月前回了薛家,便再不曾出门,每日只学着如何理家,这些日里,丫头们已寻出了春日穿的衣衫鞋补袜出来,又赶着将冬日的袄儿晒好收厢。
至三月二十日,宝钗正在院里跟小丫头们踢毽子,便听说薛家来人了,原是来报喜信的,说是韩氏诞下了一个哥儿,宝钗听闻后大喜,备了各色礼物便往薛家去了,只说到了薛家,刚过二门,便见薛蟠等在二门处,宝钗下了马车,又笑眯眯的薛蟠儿说道;“哥哥得了小哥儿,妹妹这里先恭喜了,几时生的,嫂子可还安好?”
那薛蟠分明笑的见牙不见眼的,偏又故意想装作一副严肃样儿,那要笑又强忍着的模样儿宝钗见了暗笑不已,薛蟠说道:“今日辰时三刻生的,都还算顺遂,你嫂子也没吃甚么苦头,此刻已歇下了,等会子醒了陪她说说话去。”
宝钗上下打量着薛蟠,见他不过十*岁便已有了儿子,心里又怪异又替他开心,薛蟠被她看的不自在,便轻哼一声,问道:“妹妹看着我做甚么?”宝钗笑了出来,说道:“我只是惊讶这侄儿都已出生了,便觉得这日子忒好过了,早两年哥哥还成日家撺掇着蝌弟他们外头顽耍呢。”
薛蟠一听,脸上臊得通红,瞪着宝钗说道:“小时候的营生,还替它做甚么!”宝钗见他害臊了,便打住话题,又问道:“妈妈呢,可是在你那院里看哥儿?”薛蟠说道:“因老爷要看哥儿,才刚差婆子抱到上房去了。”
薛宝钗听后,便与薛蟠一道往王氏上房去了,到了上房,宝钗人还在屋外,便听到王氏的说笑声,丫头们打起帘子,宝钗便进了里间,见屋里薛谦薛蟪都围着看小哥儿,王氏一抬眼便见到她,笑道:“钗儿来了,快来瞧瞧你内侄儿!才刚你二叔婶娘都说跟蟠儿眉眼长的一样呢。”
宝钗走近一看,见王氏怀里抱的孩子正裹在一个大红色婴戏图包被里,脸上红扑扑的,正闭眼沉睡着,那宝钗瞪眼看了半日也分辩不出哪里跟薛蟠像,王氏便将孩子抱给宝钗;“来,你抱抱他!”
宝钗因是初次抱小孩,不免僵着身子,抱着那小婴儿半分不敢动弹,王氏见了宝钗这如临大敌的模样儿,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说道:“瞧你这架式,跟才前儿蟠哥我一个样,这抱孩子哪里是这副样子,大人不舒服,小哥儿也睡不安稳。”说罢,上前帮着宝钗调整了一□姿,只将小哥儿的头靠在她的怀里,宝钗这才觉略微好了些。
那薛蟠背着手在身旁看着宝钗怀内的小哥儿不住点头,只是却不肯伸手逗弄一下孩子,宝钗见了,笑着说道:“哥哥要不要也抱抱侄儿。”
薛蟠一愣,随后摆摆手,一本正经的说道:“本朝旧例,从来都是抱孙不抱子的,若此时惯坏了他,日后父子规矩如何能立得起来?”
宝钗愣了半晌,随后捂嘴大笑,说道:“抱个儿子便是不顾父子规矩了?也不知你哪里来的道理,我是从来没听说过的。”
那薛蟠自得了儿子,便时时端着一副老子的架子,府里上下见了都暗笑不已,此时王氏亦笑着对宝钗说道:“这些个男人,成日家也不知哪里来的空闲儿,想出了这些鬼道理来,难道必定要人家父子情份都沦丧才是正理?蟠哥儿出生时,老爷也不肯轻易抱一回,我说了他几句,也总拿些圣人道理来压我,我时常私心想着,未这圣人也是这么过来的,只是究竟也从不曾见过圣人,不知圣人是怎样学的规矩,只是我想了,若是我家日后也跟圣上家一样,我是受不得的。”
那薛谦听了王氏的话,只摸着胡须含笑不语,一旁薛蟠被她母女二人说的面上讪讪的,宝钗便抬头问薛谦:“小哥儿可想好了叫甚么名字没有?”
薛谦笑着说道:“早已是想好了,这一辈的是人字旁,就叫做一个侦字,取其清雅荣贵之意,已拿着八字去合了,是再好不过的。”
那薛蟠嘴里念叨了两遍,宝钗便抱着小哥儿笑道:“侦哥儿听到没,老太爷给你取了名字了,你的名字叫薛侦。”宝钗逗弄了一会子,因小哥儿要吃奶,王氏便打发婆子好生送到韩氏院里去,宝钗见她反复叮嘱,完全一副有孙万事足的模样,难怪先世听到一个笑话,说是有了孙子谁还理儿子呀。
一时,薛蟠要回韩家去报喜,那薛谦也往外头去了,此时屋里只留下了宝钗跟王氏两人,两人说了一会子体已话,王氏问宝钗:“你近来这些日子在府里过得可好,家里的管事们当差可还妥当?”
宝钗笑着说:“国公府里人口原比咱们家更简单一些,家里几房下人都还不错,有个别挑剌的被我打压了几回,我带的那几房陪房也渐渐能主事了,这些倒都罢了。”王氏这才放下心来,又问宝钗:“女婿那里打发人送了书信回来没有?”
宝钗一怔,耳朵便微微发红,她回道:“半月前,陈估将军家人回京,托了他家人送了一封平安信,不过寥寥数语罢了,因陈将军家人次日便要离京回安州,我也赶不及回信,只打发人连忙收拾了几件衣赏托他家带去。”
王氏听后,便拉着她的手说道:“你也太老实了,女婿那里必定军务繁忙,不得常给你写信回来,你也该体贴些,得了闲儿多打点些衣裳吃食送过去,也好叫女婿知道娶了媳妇家里有人惦记他才是。”宝钗红着脸点头,又答应王氏回去常给顾耘写书信过去。
宝钗坐了半日,想起贾家之事,便对王氏:“贾家离京之时,我差人悄悄送了一包银子一包药材过去,也不知现下他们日子过的如何了?”王氏听后一惊,拉着宝钗的手说道:“我素来知道你这孩子心软,只是也不该如何莽撞才是,你这么一个年轻媳妇白白送一包银子过去,叫女婿知道了,岂不会多心了?你想帮他们家,也只该打发人回来告诉我才是,我到底还是比你自由一些。”
宝钗听后默默不语,只因她自穿越过来,除了保住薛家之后,没有能力救助其他诸钗,这实在是她心头一桩憾事,自知道贾家即将离京后,她心知贾家被抄,如今已是一贫如洗,恐怕回南边去了他们日后生活艰难,又因王氏对贾家成见颇深,因此担心告诉了王氏,她不肯接济贾家,这才私自换了可靠的家人送了贾家一包银子,那银子虽不多,只是俭省些也能过起富足日子,只望着宝玉跟黛玉能终成眷属才是。
王氏见宝钗不作声,便握着她的手说道:“你只当妈是那等锱铢必较之人?我虽说怨我那亲姐姐,到底哥儿姐儿都是无辜的,又这般年小不经事,我何曾想忍心看他们吃苦,早些日子,我已打发人回南边去了,与了他们一处庄子,并有一些田地,便是靠着租子,也能过活了。”
宝钗听后便笑着对王氏道:“到底女儿年龄小思虑不周全,还是妈妈见识长远一些,有了田地比手里现银还强些。”王氏看了她一眼,嗔怪道:“你这丫头,老老实实交待清楚,别想着避而不谈。”宝钗便将事情原委告诉王氏,又搂着她的手臂撒娇;“妈妈,女儿知道错了,日后行事必定慎重,有不懂的打发人来问妈妈。”
王氏这才罢了,又与她说起一桩事;“前几日,有一位刘姥姥竟带着原先荣府凤哥儿的姐儿巧儿来了。”宝钗只要一听,便猜测必定是那三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她故意问道:“哪个刘姥姥,怎的巧姐儿会与她一处。”
王氏道:“你不认识,这刘姥姥女婿姓王,名唤做王狗儿,早年他先祖跟我父亲在京里一处为官,因同姓王便时常走动,后因他家家业萧条,便败下来,又自京里搬出乡下,前几年他家日子过不下去,便往荣府去走动了几回,得了凤姐儿的接济,这才挺了下来,后因荣府遇难,凤姐儿不知怎的便把巧姐儿托负给她,也算是凤姐儿积了个善缘,巧姐儿竟躲过一劫,虽说跟着刘姥姥日子清贫些,到底比那朝不保夕的日子强。”
薛宝钗想了想,便问王氏道:“她们这回进京,莫不是来寻凤姐姐的?”王氏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她们住在乡下,原不知贾家被抄,凤姐儿已去了,刘姥姥进了城,带着巧姐儿往荣府去,这才知宅子已被封了,恰巧我差同喜出去办事,不知怎的就撞见了,那巧姐儿认出了同喜,这才进了咱们府,又知晓了荣府之事,那巧姐儿好懂事,听说她妈去了,死活要去祭拜,只是凤姐儿连葬在哪里也不知,我苦劝不住,她买了些香烛纸钱往乱坟岗去拜了凤姐儿一回,又说要去看她老子贾琏,只是贾琏是待罪之身,正押在那采石厂,等闲也见不着,巧姐儿这才罢了,只说日后寻机再去看他老子,在家里住了一日,那巧姐儿便要同刘姥姥家去了,走时我给了一包银子一包衣裳,与她们租赁了一辆车送回去的。”
薛宝钗听了贾巧姐儿之事低头沉思片刻,坐了一会子,外头有人来回话,说是韩氏已醒了,宝钗便扶着小丫头的手往韩氏院里去,彼时冬儿正屋里伺侯韩氏,韩氏见宝钗进来了,陪着说了几句话,便又睡下了。
那宝钗便、又与冬儿又说了一回话,便仍往王氏院里去了,留在薛家吃了中饭,宝钗乘车家去了,只说待洗三这日再来,不想刚到家,便听丫头们来回话,说是顾耘的小厮赵三儿自安州回来了,宝钗也不及换衣,连忙打发人喊赵三儿进来问话。
作者有话要说:今日二更,明日再来更。




穿越红楼之淡定宝钗 103第 102 章
宝钗听说赵三儿家来了,连忙打发人喊他过来问话,不过一会子,便有婆子来回话,说是赵三儿已来了,薛宝钗便扶了初雪的手,往外间去了,又命他进来说话,一时,赵三儿进了屋内,见了宝钗先恭恭敬敬的磕了个头,说道:“小的赵三儿给奶奶请安了。”
宝钗端坐在上首,笑道:“快起来罢。”说罢,又命婆子拿了一张杌子给他坐下,赵三儿陪罪坐下,只待着宝钗问话。
宝钗问道:“你是几时动身回来的,一路可还顺当?”赵三儿道:“回奶奶的话,小的是三月初一动的身,托奶奶的福,一路上虽有风雪,倒比去年冬日去的时候好走。”
宝钗点了点头,又问:“大爷在安州可还好,这次打发你回来,可是有甚么话要说?”
原来,那安州地处北疆,一直到现如今还天寒地冻的,顾耘自到了安州时每日练兵驻防,自开年以来,也跟鞑子兵打了几个来回,早前儿,顾耘见天气渐渐回暖,便打发着赵三儿回来探望家里。
赵三儿看着宝钗,说道:“爷虽没说出口,只是小的却知道,爷十分惦记家里,那回陈怙将军家人将奶奶带来的鞋袜送过去,我暗里见爷欢喜了几日呢。”
宝钗听后脸上一红,略停顿片刻,宝钗又问道:“爷在安州吃穿用度如何,平日闲了都做些甚么?”赵三儿笑道:“平日哪里还有闲的时候?虽说爷吃穿比底下的兵们要强些,只是到底也好不到哪里去,安州贫瘠之地,蔬菜瓜果的根本不长,只有打了胜仗时,才能宰几头猪羊,只是军中将士众多,便是连爷也分不得几口肉。,现下边关战事吃紧,爷那里军务又忙,平日也不得闲儿书信过来,因此打发着小的回来瞧瞧。”
宝钗听了便默不作声,有心想问前线是个甚么情形,只是赵三儿不在军中当职,想来也不大清楚,因此只问:“这回往安州去只带了你一个人去,你回来了,爷跟前是谁在伺侯?爷可说了要你甚么时候回安州去”
赵三儿回道:“爷底下还有几个粗使的人,爷说了,许我在家里多住些日子,只是我才刚见了我老爹,他生怕爷那里无人伺侯,说是叫我住两日,便收拾东西尽快赶回安州去呢。”宝钗笑了笑,说道:“你是爷手里用顺的人,只怕你一时回来了,旁的人爷都用不惯,你且辛苦些,在家里停两日便回去,只待日后赶走了鞑子,叫爷给你放长假。”赵三儿便道了一个是,又与宝钗细细说起安州详情,只临近后晌,宝钗才放他回去与他老子娘团聚。
只说宝钗与赵三儿说了半日话,待赵三儿去了,便又扶着初雪的手回了东院去,彼时宝钗因心里惦记着过几日赵三儿便要回安州,一路盘算着要打点甚么东西带过去,一时,宝钗见莺儿进来了,便随口问道:“这些日子里我针线都懒怠了,也不曾正经动过针线,去年我们自家里带的鞋袜还有多少?”
莺儿说道:“去年在家给大爷做的鞋袜还有大半箱子呢。”宝钗说道:“你去寻出来,收拾一包捆好,明日打发着赵三儿带过去。”
莺儿笑道:“这还需奶奶吩咐?才刚听说赵三儿家来了,我跟香菱便寻了鞋袜出来,也有好大的一包,靴子单鞋都有,只是听说安州现在还降雪,带了单鞋去恐怕用不上,不如正经的收拾些靴子去倒还便宜些。”宝钗说道:“我已问了赵三儿,安州不过这个月内便要化雪,过后天气要暖和起来,虽说爷在外头都是穿靴子,也少不了单鞋。”
主仆两人说了一会子话,又商量着要收拾甚么衣裳带过去,一时,东院里上下都忙碌起来,宝钗又连日来缝制了几套贴身的里衣,那冬日的夏日的衣裳也收了好几包出来,因上回陈怙将军家人走的急,也不及正经带些东西去,宝钗又听赵三儿说安州饮食不好,便打发着家人收拾了许多肉干,肉脯,鱼干,酱肉等能久放的食物过去,至薛侦洗三这日,宝钗去薛家顽了一日,那薛王氏听说顾耘打发人家来了,喊了宝钗过来问了几句,又叫家人备了好些糟鸭掌,糟鸭信等令宝钗一并带到安州去。
且说顾耘这小厮赵三儿,这会回来,因多往宝钗院里走了几遭,不知怎的就看中了香菱,只因无故不得往后院去,又恐怕别人捷足先登了,因此便私下找他老子娘说起此事。
那赵安夫妇原本见宝钗身边几个丫头模样行事都是一等的,也早已有意替儿子去求娶,只是他跟他老婆都看中了莺儿,谁知赵三儿却看上了香菱,只因他喜欢,赵安俩口子不免要随他的意,那赵三家的又寻空找香菱说了几回话,暗中观察她的品格,香菱倒浑然不觉的,这且都是后话,此时不免细提。
转眼赵三儿择日便要离京往安州去了,那薛宝钗打点了带去的东西,又想着要给顾耘写一封信去,这日用过了中饭,宝钗便命莺儿取来了笔墨,然而提起笔,宝钗又不知该写些甚么,香菱一旁见了,便笑着说道:“奶奶不知写甚么,就将咱们在家每日几时管事,几时吃饭,都吃些甚么菜写上,闲了都顽些甚么写上。”
宝钗被逗笑了,说道:“他前线战事吃紧,我写了这么些琐事烦他,只怕他连看也不想看了。”香菱却一本正经说道:“这家书原是为了慰藉心思的,至于那家书上可不管甚么琐事正事的,我听赵全儿说了,军中将士里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收了一封家书成日家宝贝似的带在身上,由此可见,天下出门在外的人心思都是一样的。”
宝钗看了她一眼,笑道:“你又知道了?”香菱抿嘴一笑;“原是不知道,后来听赵三儿说起此事,我琢磨出来的。”宝钗上下打量了她一眼,含笑说道:“往常外头小子们与你说话,你总是不理,不想倒跟赵三儿有话讲?”
香菱脸上微微泛红,顿脚说道:“我去给姑娘端茶来。”说罢扭头出去了,香菱去后,宝钗想了想,便将这几月内铺子庄上的近况细细说明一番,待正要停笔时,又在信上添了几句,说起近日娘家新添了丁,名唤做薛侦云云之类的。
至临行这日,赵三儿来给宝钗磕头,宝钗只嘱咐他带话给顾耘,家里一切安好,叫他不必惦记,空闲时家里会多往安州送信去,那赵三儿一一答应下来,便离了京城。
不提赵三儿一行是如何风餐露宿的到了安州,到了安州驻军大营,顾耘正在校场练兵,赵三儿便将随身带的行李都收拾出来,一时帐内堆了满地,至饭点时,东西才算清点出来,那顾耘亦回了帅帐用饭。
1...4445464748...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