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贼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宵壬午
和几人围坐成一圈,杨休对乡亲们问道:“乡亲们,我把你们找来,是想商讨下接下来,要如何重建我们的村子。”
几位村民听了,纷纷大惊失色,连连摆手道:“大人,我们就是一些草民,大人有什么吩咐尽管招呼就是。”
杨休跟他们讲了一些人多力量大阿之类的道理,让他们一起跟着出主意,可不管怎么说,这些个朴实的村民都不敢发表什么意见,这让杨休很苦恼。
杨休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跟他们的很多观念都不一样,宴卿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他也知道自己家这位大人,总是会有些独特的见解。
“乡亲们,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唯一所剩的干粮都已经没有了,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办?你们对猫儿庄附近的情况一定比我了解,是否有什么办法?”杨休实在是想不出要如何解决晚饭了,只能看看众人是否有什么主意。
张老汉神情有些凄惨的道:“大人,我们要是有办法,也不至于到外面挖树根吃了阿,我们村子确实有田地,山上也有些猎物可打,不过鞑子洗劫后,粮食都没有了,田地现在也无法播种,至于山上的猎物,我们剩下的人中还真没人会打。”
杨休想想也是,要不是被逼的没辙,这些村民也不会去吃树根阿。
宴卿低头想了想,略有迟疑的开口道:“大人,卿到是有缓兵之计。”
“哦?快快说来。”杨休见宴卿竟是有主意,心下顿时大喜,宴卿这一路上出了很多好主意,让杨休度过很多难关,只要是宴卿的主意,现在杨休都会认为是有用的。
宴卿神色有些犹豫,好似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想通似的,说道:“我们身上还有不少银两,刚才我们来时的官道上偶尔会有出关的商队路过,卿想、现在去那等等,兴许还能遇到,用银子跟他们买些吃的回来,到也能坚持个一阵子。我们可以趁这个时间,让二头几人组织村中青年,到山上摘些野菜、打些猎物,维持到开春,开始播种。”
杨休点点头,这主意确实不错,现在他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能熬过这几天,想必元彪等人也快到这里了,他走时在大同城给元彪留了消息,他自会找来,到时有了人手,就不愁接下来要如何发展了。
杨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村民们也是如此,不过看宴卿的神色,好似在担心着什么,问道:“宴先生,你还在担心什么?”
宴卿左思右想,把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
“大人,村子周围的土地,之前是要养活两千多人的,而现在......就只剩下这些村民了,等到丰收时到是可以多出很多粮食,可地里的活不是几个人就能做的了的,我们只有这些人手,要种那么大一片地,几乎是不可能。”
杨休见他是说这个,心里面想了想,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每当南方遇到些旱涝灾情,部队就会组织人手,分派到各地去帮助村民解决难题。
所以杨休对地里的活还是很了解的,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有个一两个人,就能管理好一大片的地了。不过在明朝似乎真的不行,因为在明朝,从春天翻地、播种开始,都是要用人力,一点一点完成的,不像二十一世纪可以有机械。
杨休想着这个问题,无意间见到不远处几个青年正在搭建房屋,看他们建起房子的熟练样应该不是新手,心里灵机一动,对张老汉问道:“大爷,村里的青年都会木匠活吗?”
老汉顺着杨休指的方向看去,见到那几个青年,点点头道:“回大人,那几个娃子之前跟着人到关里学过些手艺。”
杨休一听这话,心里才有点底,对宴卿道:“先生放心,只要熬过了这一阵,我有办法能让村民把所有的田地都种满。”
听了这话宴卿一副吃惊的神色,他虽然不是农户,但也对这方面了解一些,知道种地是非常辛苦的活。两百人,要去中两千人的地,这怎么可能呢?不过他看杨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就没有继续问,他知道以杨休的性格,没把握的事情,他是不会如此自信的。
商量好这些事情后,杨休几人把身上的所有银两都取了出来,然后让稍微比较稳重、激灵一些的蛙子,带着几个青年村民,驾马车到村外的官道上等待客商去了。而留下的人,则是忙着整理村庄,把一些稍微完整的房屋修善出来,好让大家住进去。
————————————
大同、代王府。
“父王,你为什么要让杨休去那么远、那么危险的地方当村正?”小郡主一副气势汹汹的模样,质问着代王。
对于这个自己从小就特别疼爱的女儿,代王也是没有办法。可总不能告诉她,你父王被杨休那小子戏弄了一顿,心里不好受,要故意刁难他吧?于是乎,代王语重心长的道:“小敏阿,官场不是儿戏,总不能说我想给他杨休个知县,他就能做一任知县吧?他毕竟还年轻,而且功名也不够,父王这样也是为他好,那猫儿庄虽然艰苦些,可只要在那做上几年,做出一点功绩,这样才能提拔阿。”
小郡主似乎也觉得自己父王说的在理,可她就是不想让杨休去那么远的地方,满脸的不情愿转过身,赌气般的不去搭理代王。
代王满脸无奈的笑容,每次小郡主一这样,他就会妥协。可这次不一样,这次的事情不是以前那些小女儿家的事情,而是关于官场上的事情,代王再宠爱小郡主,也不能在这件事上容着她。
陶敬这时小心的走进书房,冲着代王微微点头。
“小敏阿,父王有些事要做,你先出去玩玩。”代王哄着,将小郡主给弄走。
小郡主平时总缠着代王,不过在正事上她还不会跟着添乱,冲着代王皱了皱那可爱的小鼻子,表示下自己的不满,随后走出书房。
等小郡主离开,代王苦笑道:“唉、自从把杨休给安排到猫儿庄去,小敏就成天到我这来软磨硬泡的。对了、猫儿庄那边怎么样了?”





明贼 第一百二十九章 百废待兴(五)
陶敬一脸得色,说道:“王爷,您这可真是妙计,猫儿庄被俺答洗劫过后,几乎已经成了一座死村了,存活下来的村民仅剩二百余人,而且村中没有留下任何粮食。任他杨休再如何本事,那高人再如何能太,也要跟着一同遭罪了。”
“唉......”代王长叹口气,神色有些托然的道:“其实、本王到时希望、杨休可以安顿好剩下的村民,毕竟那都是我大明的百姓。都道着靠近关内的各县百姓多么的苦,可谁又知道,那被隔在关外的百姓,有多么苦阿!”
陶敬这么长时间,已经很了解代王的心思了,要是在以往,他肯定会顺着代王的话说下去。不过这次他却没有,因为不知为何,他就是看杨休不顺眼,就是不想承认杨休有能力,所以当然不会说杨休会安顿好猫儿庄百姓之类的话。
“王爷,按照日子算,他们现在也已经能到了猫儿庄了,不过杨休接下来要如何安顿百姓,现在还不知道。”
代王一阵多愁善感过后,脑中再次恢复了清醒,吩咐道:“以礼,你去府衙让董承发个文书,看看哪个县里有余量,可以借给猫儿庄点,等秋后了再让猫儿庄还。”
见代王如此关心猫儿庄的百姓,陶敬就知道,这次想难为杨休,是难为不着了,领命道:“王爷爱民如子,敬这就去办。
代王有些心不在焉的点点头,沉思了一会,抬头见到陶敬还没走,疑惑道:“以礼,还有什么事?”
陶敬有些迟疑,回头看看门外,说道:“王爷,敬有一事,不知该不该说。”
这么多年,代王对陶敬很了解,他一直是有话就说,从来不会有什么顾忌的,这也是代王很欣赏他的地方。像是这种犹犹豫豫的时候,还真少发生,有些奇怪道:“以礼有何事要说?”
“王爷,敬发现......郡主和杨休的关系......不太寻常。”
“恩?”代王的眉头瞬间皱起,小郡主是他的掌上明珠,有关于小郡主的任何事,他都非常关心。
“王爷,敬不敢乱说,这今天敬一直在观察小郡主,发现只要是和杨休有关的事情,她都非常的在意。”
代王想了想,并没有当回事,摆摆手道:“以礼多心了,杨休救了小敏,小敏这孩子从小心地就好,懂得知恩图报,关心杨休是应该的。”
陶敬见代王并不以为意,不敢再提及此时,只得拱手退下。
陶敬出了王府,直奔府衙,此时董承刚吃过午饭,正躺在后衙的花园中喝茶。听说陶敬来了,忙起身迎接。陶敬可以代王的身边人,代王有什么事情都会找陶敬商讨,对于陶敬,董承可不敢怠慢。
两人在花厅落座,陶敬也不客气,直接开门见山道:“董大人,王爷想让贵府发个文书,让有余量的府内各县,将余量借给猫儿庄,帮其度过这难关。”
董承脑子里一合计,这事好办,不光能讨好了王爷,还能和杨休套套交情,自己帮他那么大忙,以后两人也好说话,忙点头道:“好、没问题。”
陶敬点点头,脸上带着一丝冷色,阴森森的道:“还有一事,望知府大人帮忙。”
“哦?不敢当,还有何事陶大人一并说来,只要董某力所能及。”董承心说,陶敬求人的机会可不多,自己能送给他个人情,当然是好。
“借粮之事、希望知府大人可以知会各县,让他们把价格抬高一些。”
“这......”董承一听是这事,有些为难了。“陶大人,猫儿庄刚遭大难,这似乎不太好吧?”
陶敬笑了笑,他哪能不知道董承的心思?如果各县把价格抬那么高,那杨休一定不会承他董承这份情了。
“董大人放心,王爷只是想考验杨休而已。让各县借粮,是不想让百姓遭难,借完粮后难为杨休,让他加倍还偿,是想看看他是否有这个实力,让遭逢大难的猫儿庄快速的繁荣起来。”
董承一听陶敬这个解释,心下释然了一些,虽然还有点怀疑,不过心想陶敬不至于难为杨休吧?他们又没什么过节,王爷在意杨休,想提拔他,在这之前考验一下也是正常的,于是就点头应允了。
两人又客气一番,在董承的陪同下,陶敬离开府衙。
王爷爱民如子,不想百姓受苦,但他陶敬也不想让杨休好过。所以,他才出了这么一个损招。各县的粮食借给百姓度过难为,而还粮,却是他杨休的事情,看你杨休有没有能力,借的起、还的起这个粮!
————————————
猫儿庄、半晚时分,蛙子带回来了三大车的货物。他们在官道上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好不容易有一对商队路过,可那商队却是刚从关内出来,说什么也不卖食物给蛙子。到了太阳西斜的时候,又有一队刚从塞外回来的商队,那商队的老板还挺好心,听说附近村子遭到了洗劫,于是把队伍里大部分干粮都卖了出来,反正这里离关内也不远了,留下这么多干粮,他们也吃不完。
不光如此,蛙子还从商队手里买到了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说被子,现在这个时节,早晚都会很凉,要是不能保暖的话,很容易生病。不过蛙子去时就只有一辆马车,根本装不下,最后还是又买了那老板两个板车,村中同去的青年,一路推回来的。
有了食物,接下来就好办多了,经过一下午的努力,村子中已经有了几栋能够住人的小屋。晚饭依然是杨休亲自掌勺,做的大锅饭,虽说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过这种现代式风情的烩菜,还是让所有人吃后大呼过瘾。
眼看着天色一天天的渐暖,杨休将剩下的村民分成了三组。
一组、由村中青壮年男性组成,负责整理村庄、建造房屋,以及和二头几人上山打猎,翻地等体力活。
二组、由村中中青年女子组成,负责村中卫生、上山跟着挖些野菜等打下手的工作。
三组、由村中老年人组成,负责做饭、以及给村外翻地的村民送饭等后勤工作。
有了这分组,大家干起活来特别麻利,十几天功夫下来,村子中已经有了点气色,烧黑、烧焦的废墟,都被清理到了村外焚烧掉了。剩下能用的材料,盖起了三十几撞的小房子。
村中那些青年,跟着二头几人,也都学会了如何打猎。村外的土地,也都翻新了有一半有余,只等着天气一暖和,就可以播种。不过这时候杨休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没有种子。
这一日,杨休正穿着无袖的单衣,在村外地里和一组一同翻着土地,春日的艳阳倾下,累的杨休满头大汉。在村子里整理的村民跑到地中,说是从外面来了很多的衙役,还有几位官老爷,说是有事情要找村正。
杨休一时挺诧异的,哪来的来的这些衙役?难不成是找事的?
其实杨休有这想法,也不能全怪他,还不是二十一世纪那些古装片闹的。总是见到那些上差,到他们这种小村子中讹诈些好处。
心里带着一丝警惕,杨休跟着村民一路小跑回到村中。
离的老远,杨休就见到自己家中,村民们为了感谢他,特意建造的小院里面站了十来位衙役。
“几位大人,这位就是我们村正。”那村民带着杨休进到屋内,对着其中那三个穿着和其他衙役服不一样服饰的人道。
“哦?杨大人?”几位官吏见杨休竟是如此年轻,不禁有些错愕,尤其是见杨休,竟是穿的那么单薄,现在天气可还有些微凉呢。
“几位官爷,不知有何见教?”杨休瞧几人面相,和对自己的态度,好像不是来找麻烦的的样子。
“不敢当。”几人忙抱拳见礼。
“下官怀仁县典史,见过杨大人。”
杨休不光是猫儿庄的村正,而且还是大同府的照磨,从九品官职。而这些县衙的典史,虽然负责一县之治安,但却并没有官职,属于未入流,比杨休的从九品还要小。
听三人一介绍,杨休知道这几位是怀仁、广灵的典史,和孤店的村正。
“杨大人,府衙下令,让我等几县,将剩下的余量借给贵村,我等是奉县太爷的命,前来和杨大人商量下,是如何个借法。”
杨休一惊,借粮?对这事杨休一点都不知道,不过听他们说是府衙下的命令,心里顿时对董承好感大增。他并不知,其实这命令是代王下的,只是听说府衙下令,他下意识的就想到了知府董承。没想到,那个油嘴滑舌,被宴卿称之为可怕小人的胖子,竟会帮自己这么大一个忙。
现在猫儿庄缺是什么,就是粮食、有了粮食不光能解决众人的吃饭问题,连地里的种子问题都解决了。猫儿庄现在人少,地多、只等庄家长成,那这最艰苦的时期,也就过去了。




明贼 第一百三十章 百废待兴(六)
“几位快请坐。”知道几位是来借粮的,杨休忙请几人进屋坐下,一旁的村民倒了几碗清水,杨休有些尴尬的说道:“现在村里实在是没有什么能招待几位的,一些清水,润润喉吧。”
“杨大人,临来时我们县太爷也说了。府衙上发了公文要借粮,我们不得不借,可你也知道,我们府内几县都不富裕,我们县这点余量本是要留着卖到南方换些银子,修善下县里破损的几条道路,所以......”
杨休明白,说是借粮,可这没有好处,谁能借?杨休笑眯眯的看着三人,直到把三人看的心里发毛为止,大手一挥非常干脆的道:“只要贵县可以借粮,等秋收之日,我可多还其三层。”
“三层?”杨休此话一出,几人瞬间就傻掉了。三层,这可不是小数目了,这意味着自己借杨休十石粮食,等还时杨休要还十三石,要知道就算遇到丰年,这大同府的土地,每亩也只能产粮1石4、5左右。
几人在来时,知县就已经下过了命令,要把价格给抬到两层,如果实在不行,哪怕是一层也好。两县的知县都明白,别说一层,就算等到秋收,让杨休原数还来,都未必可以一次还清。
可他们几个哪能想到,这杨休竟然一开口就是三层......
杨休见几人一副目瞪口呆的表情,心里暗笑,经过几日的了解,杨休对明朝每亩的年产量已经非常熟悉了。杨休之所以一下就开出三层的价格,不光是想感谢两县在这为难时候的帮助,而且他也是想让其他县也可以富裕些。
“既然三位没有异议,我们就这么定了?”杨休见三人还没有回过神来,问道。
“这......好、好,就这么定了。”反应过来后,几分纷纷点头,生怕杨休反悔一般。他们不会借着这三层,再往上抬价,他们出来时还担心这差事不会好做,毕竟猫儿庄刚被鞑子洗劫完,这个时候去落井下石,那也太不厚道了。
可杨休一下子给了三层的价,这足够他们回去邀功了,所以并不再难为杨休。
约定好两县送粮的日子,杨休直把三人给送出村子,这才回头。
“大人阿,你这价开的也太高了,我们村子现在虽然是地多人少,可、可也给不出那么些个粮食阿。”张老汉听说杨休竟然给借粮的人开出这么高的价码,忙跑来向杨休‘问罪’。
杨休当然知道张老汉在担心什么,笑着解释道:“大爷,你就相信我吧,还记得那天蛙子几人从商人那够得的干粮么?”
张老汉点点头,说道:“那些干粮已经吃没了,哦?大人是说......那些个圆的,黄了吧唧的东西?”
杨休笑着点点头,一想到那东西,杨休心里的激动之情就无法抑制。杨休甚至想,赶快到得丰收的时候,让所有村民见识一下,什么叫做高产。
其实张老汉所说的那个圆的、黄了吧唧的东西,正是土豆。在明朝,土豆已经被引入到了中国,只是从古自今流传下来的农民习俗,他们不会愿意冒险去种其他东西,所以才不为人知。
杨休也不知道土豆在明朝应该叫什么,反正他告诉村民们,那就叫土豆。土豆可是高产的东西,而且耐旱。就拿种稻子来说,南方土壤肥沃,收成好的时候,每亩可产2.5石,遇到旱年,每亩能产2石,甚至不到。
可在北方,由于土壤干枯,每亩稻子在丰年只能产1.5石左右,也正是这样,大明朝才一直富裕不起来,因为粮食产量少、而明朝又重农,轻商,因此收上的税入当然不会多。
而土豆不同、它本就耐旱,而且它的亩产,最高可高达每亩40~50石。虽说土豆不比稻子,每顿都当主食吃对身体不太好,可在这种连饭都吃不到的年代,能天天有土豆吃,也至少不会饿死阿。
猫儿庄共有耕地700余亩,以前种稻子,一年才能产900多石粮食。杨休估算了一下,蛙子买回的这些土豆,至少可以种200亩地,算作每亩能产40石,那等土豆成熟之时,也足足能产下8000石,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数据。
“张大爷,你尽管放心,我杨休保证今年我们一定会大丰收的!”
杨休嘴角带着收不住的得意笑容,8000石粮食,这只是一个基础,他一定会让猫儿庄,比以前更加繁荣!
————————————
大同府的春天,总是要晚上很多时日才会到来,经过连续来几日的大风席卷,春天气息终于到了。猫儿庄的地理位置可以说非常好,西南面是一大片平原,村中的大批耕地都在那里,一条一仗多宽的小河从中插过。
东面、是一条大河,常年水质丰腴,也正是因为这样,那条从耕地中穿插而过的小河,才从来没有干枯过,让猫儿庄的土地比其他村庄好上许多。
北面、是连绵一片的大山,经过几日春风的轻抚,此时已经是一片绿意盎然。
春暖花开,这不光是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开始。不过这对于杨休来说,更意味着他的新生。
春风不光吹来了春意、吹来了温暖,同样还吹来了分离已久的兄弟——元彪!
元彪终于汇合了渔家庄的弟兄归来,这一下、杨休手中又多了二十几名得力的助手,做起事情更加的方便了。
先是派了蛙子带两个弟兄回磨儿山,让山上的弟兄陆续往猫儿庄转移,除此外、磨儿山上还有很多这些年来流寇缴获的金银。以前对杨休来说,当流寇要的是粮食,金银没什么用,可现在不同了,他要把这些金银拿来,做些其他用处。
随后又让黑牛领着人,到大同城去采买些村中缺少的物品。而剩下的众人,则是跟着村中那几个学过手艺的木匠,制作起两架庞然大物!
春耕的时日早就到了,各县运来的粮食,已经挑出好的作为种子,和那些土豆一同被种了下去。接下来照顾这些庄稼,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浇水。
不过虽然猫儿庄耕地内有条小河流过,可也只能方便了河岸两旁的几亩地,远处的土地要浇水,还是得靠人力,一桶一桶的挑。照着这个挑法,现在的人手根本就照顾不过来这么大一片土地。
于是,杨休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打造一幢水车。这样一来,在耕地内只要挖几条渠道,就可以让水车把河里的水输送到远处的耕地中,村民只要在耕地内直接打水浇地就可以了。
杨休在部队时,跟着部队下乡帮农民种地,对这些简单的农用物件还是很熟悉的。可他毕竟不是工程师,所以画图纸并不在行,只能天天跟着这些木匠,把自己心里的构造说出来。可沟通总是不能太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样一来,那些木匠总会做出一些不合适的零件,浪费了大把的时日。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十多天的艰苦奋斗下,大明朝的第一撞水车,终于诞生!
看着水车那庞大的扇叶,被河水冲击后开始转动起来,舀起一波波的河水进到挖好的沟渠中,村民们顿时大呼神奇,对他们来说、这种简单的机械原理,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1...4243444546...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