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贼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宵壬午




明贼 第二百七十九章 暗潮涌动
杨休收起圣旨,冷着脸对郭华道:“马上下令,让衙役将你之前赶走的灾民都找回来,再开办粥厂给灾民施粥!”
郭华只是区区七品县令,可不敢违抗钦差的命令,哆哆嗦嗦的道:“回钦差大人,灾、灾民可以找回来,可是、可是这粥厂不能开阿。”
“大胆!为何不能开?”杨休厉声道。
“回大人,官仓里面......已经无粮可用了!”
“什么?”杨休有些不敢相信,大明朝各省的粮食、赋税交到朝廷的紧紧是一小部分而已,大多的粮食赋税都会留在当地官仓中,以备不时之需。可现在临安县令却说官仓中没有粮食了,这怎么可能?浙江土地肥沃,官府应该富裕的很才是。
“回大人,浙江这些年来各地官仓几乎年年都是空的,根本就没有富裕的时候阿。”郭华叫苦道。
“粮食都哪去了?”杨休问道。
“粮食......上缴朝廷,还有一些、都分发出去了。这些年不是旱就是涝,根本攒不下粮食。”
杨休叹了口气,粮食哪去了?还不都是被那些官员贪污了去?浙江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家中,哪一个家中的金银比不上朝廷一年的赋税?可这些不是杨休说整治就整治得了的,他这次来的目的是赈灾。
“你的乌纱帽连同你的脑袋暂时先留着。”杨休冷哼一声,走到范中身前道:“真是惊扰到老人家了。”
范中听郭华叫眼前这个年轻人为钦差大人,心中害怕的很,哆哆嗦嗦的道:“小老儿给大人行礼了!”
杨休忙扶住范中,语气诚恳的道:“老人家,本官有一事相商不知可否?”
范中见这青年如此客气,他哪还好意思拒绝?忙点头道:“大人有事尽管吩咐。”
杨休看看门外几车的粮食说道:“老人家,你也看到了,现在浙江遭着灾,很多百姓都吃不上饭,甚至饿死,官府现在拿不出粮食。你的这些粮食......可否借用?算是官府借的,今后一定相还,本官可以让县衙给你打个借据。”
范中面有难色,毕竟那些粮食是他辛辛苦苦存下的阿,不是一笔小数目,不过......
思绪半响,范中重重叹了口气道:“大人,这粮食......小老儿借了。不为别的,如果没有大人,小老儿这粮食也早就没了,何况大人说是借的,我相信大人的承诺。”
杨休冲着范中深深一拜道:“多谢老人家了!”
“大人万万不可。”见到杨休如此,范中可慌了神,连忙闪身躲开,不肯接受这一拜。
“你姓郭?”杨休转过身问郭华道。
“下官郭华!”郭华满脸媚笑着道。
“郭大人,速给范先生写张借据,然后开办粥厂。你给本官记住,本官这是给你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如果让本官知道你没有用心做事,还有灾民被赶跑或是吃不上粥,本官就请王命旗牌,将你的脑袋给砍了!”
听了此话郭华顿时一激灵,连连磕头道:“下官一定用心做事,一定用心做事!”
杨休回过身,带着一行人离开,郭华小眼睛转了转,忙吩咐衙役一声把粮食拉回去,然后小跑着跟在杨休后面。
“你跟着我做什么?”杨休回过头冷声问道。
“嘿嘿,大人、下官得陪着您不是。”郭华满脸的笑容。
“不用了!”杨休面色铁青,说道:“本官现在要去府城,你就留下好好做你事吧。”
“拿下官送......”
郭华的送字还没说完,杨休眼中寒芒闪过,狠声道:“你若再敢跟着本官,本官就把你的脑袋一块儿带走。”说完不理郭华,一行人渐渐远去。
“公子,我们现在就去杭州?”白月如对杨休问道。
“恩。”杨休点点头,叹息道:“身份行踪都已经暴露了,而且一路上灾情我们也看的差不多,不用在继续看下去了,回杭州赶快写奏折汇报皇上,好多要一些赈灾的粮食,现在多拖一天,百姓们就苦上一天阿!”
———————————
杭州、知府衙门。
杭州知府刘真正坐在偏厅喝茶,徐怀生满脸急色的闯了进来。
“大事不妙、大事不妙了!”
见到徐怀生来了刘真有些吃惊,问道:“徐大人不是在扬州陪钦差吗,怎么、怎么回来了?”
徐怀生心中焦急,一路上连口水都没喝,快马加鞭赶了过来,没想到一回来就见到刘真在这里安生的喝茶,顿时火气更大了。
“刘府台真是享受阿,竟然还有心思坐在这里喝茶!我问你,粮食筹备的如何了?”
刘真脸上有些窘迫,辩解道:“人手我已经发下去了,我这不也正在这等消息呢么。”
“等消息、等消息,再等,估计抓我们进京的消息就来了!”徐怀生一把将头上乌纱帽拿下来,扔到了桌案上,然后气势汹汹的坐下。
“藩台大人,您、您这是怎么了?”刘真见徐怀生发这么大的火,一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怎么了?”徐怀生冷笑连连,气愤的道:“我在扬州等了七天,七天!连钦差的面都没见到,最后你猜猜怎么着?那钦差的船竟然不声不响的就走了!”
“阿!走了?”刘真也吓了一跳,连忙问道:“什么时候走的,去哪了?”
“就是我回来的那天,已经往杭州这边来了,我是骑马回来的,比他快上一些。”徐怀生说道。
“完了完了,这下可完了!”刘真急的在地上团团转。
“这个时候知道急了?”徐怀生冷哼着,很是不满的道:“你要是早上点心,局面至于变成现在这样?”
刘真一拍手,苦着脸道:“我的徐大人、徐藩台,您就别说风凉话了,快想个办法出来吧。”
徐怀生站起身,在屋内来回走了两圈,一张圆脸都快拧成包子了,就在刘真快要等不及了的时候,徐怀生重重一跺脚,满脸大喜的道:“有了!”
刘真同样面脸的喜色,赶忙追问道:“想到什么办法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明贼 第二百八十章 杭州
迎接钦差的官驾在杭州城外已等候多时,太阳还未落山,浙江布政使徐怀生、按察使莫勇、苏杭知府刘真在人群最前边。
杨休身为赈灾钦差,身份实在非同小可,是以浙江布政使、按察使、都赶来相迎,杭州知府刘真身为地主反被挤到了一边。
典史、巡检神色紧张地领着百十个衙役维持着秩序。玄黄团龙旗刚刚映入眼帘,人群就骚动起来,三位大人同时动身,迎着马车走了过去,士绅们组织的锣鼓队此时也是声乐喧天,鞭炮响声密密匝匝连成一片,一时硝烟四起。
马车停下,一百多名从船上赶来,早已经与杨休等人汇合的官兵跑上前来,在马车前雁翅状左右一分。杨休挑开马车帘子没等下车,顿时响起一片乱七八糟地高呼:“欢迎钦差大人。”
杨休见到这幅场面心中就来气,灾民们在那受苦,这些地方父母官却活的快活。不过为了更好的完成差事,杨休只好与他们虚与委蛇,面对一众毕恭毕敬的官员簇拥着他。浙江布政使徐怀生当先走上前来,微笑施礼道:“钦差大人一路风尘,真是辛苦了。”
杨休看了他一眼,只见这位徐怀生年约四旬、身材颇高却很瘦,下巴上生着一把山羊胡。
不等杨休回话,徐怀生继续说道:“杨大人一路辛苦.我等特在望仙楼设下酒宴为大人接风洗尘,请大人换乘官轿,你我到了地方再把酒言欢、开怀畅饮。”
这几位地方大员哪个官职都不低,杨休也不敢对他们无礼,忙抱拳道:“本官奉旨前来赈灾,诸位大人百忙之中还来迎接,实在惶恐之至。其实在下一路劳乏,此时最想沐浴一番,好好休息,实在不想劳动各位大人。”
徐怀生听了忙谄笑道:“钦差大人,这望仙楼便在西湖旁,与您的钦差行辕不过一里路程,诸位大人都是一番好意,钦差大人就不必推辞了。”
杨休听他这么说,倒不好太过推辞。这种官场上的应酬本就是互相给面子的事,你要是不去,给人家省了钱,人家心里还肯定不乐意。他只好含笑道:“既如此,那就劳动诸位了。”
徐怀生欣欣然叫人把杨休的行装送往行辕,自己和诸位大人、当地名流陪同杨休,光官轿就有数十顶,前方鸣锣开道,浩浩荡荡直奔望仙楼而去。
这望仙楼是杭州最高档、最有名的酒楼,位于西湖湖畔。京师的高档酒楼虽也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可论意境就没法子跟这儿比了,杨休一脚踏进酒楼还当进了一座园林,宽大的庭院里回廊九曲,鸟语花香,院中几栋小楼别致精巧,不时传出淡淡优雅的琴声。
一行人过了三重院落,沿着洁白的小石子铺就的小路拐过一处小桥流水,穿过一片竹林,才见一幢小楼.修长高大的竹子将红色小楼掩映其中,翠竹摇曳,静雅幽闭,令人心旷神怡,瞧得杨休疲乏的身子顿时为之一振。
方才在轿中他还未来得及瞧瞧这江南景色,此时只看了这一角,果然如同仙境一般。众人进了楼分宾主坐下,还未及叙谈几句,一行蓝布素裙、衣带飘飘地女子就端着瓜果香茗飘然而至。
衣也翩跹,人也翩跹,眼横秋水。眉如远山。这些女子姿容并非绝色上乘,可难得地是五官都是那么的精致,一颦一笑,一行一止都带着水乡女子特有的散淡温婉。
若说方才所见的园林是一处脱俗的风景,这一行如风拂杨柳的女子何尝不是一道淡雅的风光?
不过......此时的杨休可没心情欣赏这些风光,在他心中只想着快些回去给皇上写奏折,汇报一下这浙江的灾情。
徐怀生等人都是老油条,以前朝廷派来的钦差也不少。有好银子的、有好听戏的、有好女人的。所以当这群女子一上来,徐怀生几人就把目光落在了杨休身上,想看看他是不是好女人的那种。如果是的话就好办了,而且杨休这么年轻就深的皇上宠爱,想必也是离不开女人。
可是、杨休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发现杨休仅仅是扫了这些女子一眼,随后就再也不看她们。徐怀生几人交流了一个眼神,看来美色对杨休无用,需要想下一个办法了。
杨休心中有事,所以在酒宴中一直很沉默,众杭州官员只道杨休是累了,也没有多想。不过既然连主角都没什么兴致,其他众人也就没了兴致,所以酒宴没持续多久就结束了。
钦差行辕设在一处庄园内,这处宅子根本就是一处雅致精美的园林建筑,处处假山、回廊、鱼池、花草,杨休此来除了带了白月如以外,其余全是官兵,因此徐怀生特意安排了丫鬟、婆子、厨子等一干使唤人员。
杨休回到屋中,见到自己这间屋子也很是豪华,尤其是那张大床,坐上去松松软软。杨休这一路先是在船上摇摇晃晃,接着又是马车颠簸一路,真是累够呛。现在有了如此舒服的一张大床,杨休真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可这时门扉吱呀有人打开了,杨休微微睁开眼一看,只见白月如走了进来。
白月如回身掩好门上了闸,然后回来哈下腰看了看他,杨休一身酒气,白月如秀气的眉毛不禁皱了皱,似乎不太适应那股酒味儿,她轻轻唤道:“公子,你奏折还没有写呢。”
杨休懒洋洋的呻吟一声道:“好月如,放过我吧,头好疼,你让我睡会儿,明天再写吧。”
杨休从来还没有这么呼她的名字,白月如听得俏脸儿一红,心中有种喝了蜜的甜甜感觉。杨休温语一求,听得她的心马上就软了,恨不得什么都答应他才好。
“公子......不如月如帮你捶捶腿吧?”白月如细声细气地坐在床边,托起他一条腿开始帮他脱起了靴子。白月如将他两只靴子脱掉,又扯开他袜上绳扣,替他脱下袜子。将他推上床去。杨休懒懒的躺在床上,任由白月如摆布。
“公子,一会儿你就起来把奏折写了吧。现在浙江的百姓们可都苦着呢,你早些一分,他们就会少受一些苦。”白月如一边帮杨休捶着腿,一边说道。
“恩......在休息一下、然后就起来写。”杨休只感觉脑袋沉沉的,想起来可就是起不来。
“月如,你帮我想着点,还有什么事情要做,别落下了。”杨休现在发觉白月如很是聪明,对一些事情的见解也挺独到,到是能够帮他很多的忙。
白月如想了想,说道:“公子,胡部堂那里你是不是拜访一下?毕竟胡部堂是直浙总督,还是浙江的巡抚。”
杨休点点头,觉得有理,胡宗宪可是江南第一大员,是一品的官,当然不会出城来接自己一个没品没衔的小钦差,自己想要在浙江立住脚,胡宗宪那边就不能落下。
白月如又锤了一会,杨休咬着牙起身将奏折写了,然后叫来两名亲兵,将信给了一人,让他去南京南镇抚司,让锦衣卫将信送进京。而另外一个,杨休给了他一封空白的信,让他顺着官道一路进京。
安排好一切杨休可真是又累又困,倒在床上没用上半分钟就睡着了,白月如帮杨休盖好被子,看着他睡的香甜微微一笑,转身离开屋子。
————————————
浙江布政司衙门,徐怀生府中。
“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徐怀生对身前的衙役问道。
“大人,乱了。”衙役抹了把头上的汗,欠身向徐怀生报道。
“哪里乱了?”徐怀生心里一惊问道。
“杭州附近的几个县全都乱了,还有一帮子百姓冲到了巡抚衙门前,吵着要粮。”公差低着头,不敢去看徐怀生的眼睛。
“我不是已经叫刘大人派人下去征粮了吗?难道那些大户真的敢和官差对着干?”徐怀生的眉头锁成了川字。
“刘大人是派人下去了,可那些大户家里大多也遭了灾,确实存粮不多,存粮多的几家又碰不得。城里的那些米行也早就被买空了,外省来的那些粮船听说官府要强行征粮,连河口都不进,都停在太湖里头不靠岸。灾民人数又太多,从前天晚上开始,各县的粥棚就陆续断了火。”衙役继续说道。
“回去和刘大人说,那些个闹事的百姓里,先拣几个领头的抓起来再说。”徐怀生咬了咬牙。
“抓了,可刚抓了又被放了。”衙役吞吞吐吐的说道。
“是谁这么大胆子?”徐怀生有几分恼怒,脸色也愈加的难看起来。
“是谭大人,他说这些不是刁民,只是受灾的百姓,等刘大人刚一走,他就把人给放了。”衙役回道。
“谭纶,他怎么也搅和进来了?”徐怀生吸了口气,又长长呼出,“他虽然兼着按察副使,可毕竟主要是巡视海道,帮着胡部堂剿倭,难道......是胡部堂的意思?”
“这些小的就不明白了。”衙役抬起眼来,讨好似的朝着徐怀生一笑。
“没叫你明白。”徐怀生狠狠的回瞪了他一眼。
“是。”衙役连忙又低下头去。
“没用的废物。”徐怀生一拳砸在山墙上,却把自己疼的龇牙咧嘴。
“是。”衙役仍只是低着头。
“不是说你。”徐怀生回声又骂。
半响后、徐怀生重重一跺脚,出府而去。(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明贼 第二百八十一章 胡宗宪
杭州,按察使司。
“谭大人,这臬司衙门里也有你的位子。你放人我不反对,我只想问你,是谁叫你放的。”浙江按察使莫勇双手按在桌上,冷哼一声。
“臬司衙门抓人自然是常责,可抓了人也得判个是非,下官已经查验过了,那几位确实都是受灾的百姓,放了也是常理。”谭纶似乎早就料到莫勇会来找自己问话,“这还要有人来教下官吗?”
“哼。”莫勇被谭纶顶了下,顿时有些语塞。
“下官倒想问问莫大人,一是臬司衙门抓人,为何要知府大人下令?二是布政使衙门为何把灾民的粮给断了。”谭纶见莫勇不说话,自个倒开起口来。
莫勇表情一僵,随后冷哼道:“那是布政司衙门的事儿,不归我们管。”
“好,那下官就先告退了。”说着谭纶就要往外走,莫勇忙叫住他问道:“你去哪?”
谭纶一副理所应当的神情道:“下官去找徐藩台,问问他为何把赈灾的粮食给断了阿。”
莫勇气的一甩收,嚷嚷道:“去去去!去问吧!”
————————————
杭州,直浙总督行辕。
行辕门口两尊玄武岩刻成的石狮,张着血盆大口,瞪着门前来来往往的行人。十几匹快马踏着密集的马蹄,像一阵风一般卷到了行辕门边,直浙总督兼浙江巡抚胡宗宪巡视宁波回来。
“钦差已经到杭州了?”胡宗宪从马上跃下,就手把手中的马鞭丢给一边的亲兵。
“已经到了两天了。”谭纶拱手立在一旁说道。
“嗯。”胡宗宪应了一声,抬脚就要往门里边走。
“部堂。”谭纶也跟着向前迈了一步,挡住胡宗宪道。
“有事?”胡宗宪抬头看了谭纶一眼,见谭纶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进来说吧。”胡宗宪一边往里面走一边继续说道。
“胡部堂。”谭纶跟着胡宗宪进到公房里头。
“哎。”胡宗宪抬手又止住了谭纶,对一边正在沏茶的杂役说道,“把茶放下就出去吧。”
杂役应了声以后,放下托盘里的茶水,退了出去,顺手掩上了门。
“下面的县,断粮已经有两日了吧。”不等谭纶开口,胡宗宪倒先说起了话。
“部堂知道?”谭纶有些惊愕。
“你去一趟钦差行辕,去把那个杨钦差给我请过来。”胡宗宪揉了揉满是血丝的眼睛。
“是。”谭纶应了一下,又立刻问道,“那徐大人他们那里,是不是要避着些?”
“不用,他要怎么想,也随他去吧。”胡宗宪摆了摆手,看上去非常的疲惫。
谭纶正要告退,好去钦差行辕,这个时候有卫兵在门口道:“部堂,钦差大人求见。”
“哦?”胡宗宪抬起头,笑道:“不请自来了。”
————————————
“杨大人赈灾浙江,为皇上分忧,本该由在下去见,奈何倭寇作乱,却是实在分不开身,竟要钦差过来见我。”胡宗宪站在堂前,对着杨休拱手笑道,心里也是微微一惊,没想到这位钦差这么年轻。更加难得的是,杨休虽然穿着一身儒装,但身上那股子英气却掩盖不掉,让胡宗宪眼中一亮。
“胡部堂为国尽劳,在下早有耳闻,钦佩尚且不及。”杨休深深的回了一礼,他这可不是客套,而是真心诚意的,在杨休心中,胡宗宪是一个真正的好官,真正的英雄。
“剿灭汪直,徐海两名倭酋之后,这海面上算是清净了些。”胡宗宪伸手请杨休坐下,让杂役奉上茶来,“不过剩下的倭寇却也化整为零,反而更难追剿了。”
胡宗宪长叹一口气,继续说道:“近来又有吴平等匪首在海上盘踞,聚集散匪,大有继汪直、徐海而立之势。”
“吴平?”杨休知道,其实所谓倭寇到不全都是日本人,倭寇虽然多是倭国浪人,但他们毕竟是异藩蛮夷,又不熟悉沿海地形,所以他们领事的却大多是犯过事的汉人,逃去了海上。
“杨大人可有兴趣听老夫谈谈这倭寇之乱?”胡宗宪眼里射出两点精光,随手拿起一份案卷来。
“这......”杨休不明白胡宗宪为什么不和自己谈赈灾的事情,却一直往倭寇的事情上面扯。
“听听也是无妨。”胡宗宪微微一笑,翻开刚才拿在手里的卷宗,不等杨休再开口,先念了起来。
“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倭寇六千余人流劫温州,杀百姓两千七百余人,毁屋六百间。
嘉靖三十九年五月初一始,倭寇出动战船数百艘,转掠江北,复流窜嘉兴,杀百姓四千四百余人,毁屋千间。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初四,新倭自浙江温州、台州二府窜入,皆登岸焚掠而去。六月十九日,新倭攻陷奉化县,擒知县叶宗文,劫库狱,杀百姓二千余人,焚毁官民廨舍四百余间............
嘉靖三十九年间,沿海倭寇共在浙江犯事二十余起,杀害军民近两万,毁坏屋舍六千余间,被劫粮食、财物无数。”胡宗宪也不去看杨休,自个照着案卷上缓缓读来。
海不扬波!杨休的双眼直直的盯着胡宗宪背后高悬着的匾牌,也不禁握紧了手里的拳头。
“都说天下钱粮,半出东南。”胡宗宪略显清瘦的脸上浮现出一层异色,转过脸来对着坐在一边的谭纶说道;“谭大人自嘉靖二十七年始,便是台州的知府,浙江的事情应该比我更清楚。”
“不错。”谭纶欠了欠身,接过话来,“只说台州那地方上,有民六十七万,耕田三十万零四千亩,每年所产的稻谷,再缴了三分的赋税,最后摊到每人的头上,每天也只有十一两,还得每日劳作不息。若是遇见水灾,倭患,就连这十一两也没。”
十一两,每年的口粮也只有二百五十斤,即使按照京城的粮价核算,也只折合现银七两不到。这便是浙江一个普通百姓一年的消耗,杨休的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的疼。(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1...9192939495...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