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卫风
老太太经历的风雨起落多了,有些话她自己明白,顶多和老爷子说上那么一两句,就算对徐妈妈也不会说尽。
老爷子书房里还挂了张条幅呢,上头写的四个字是难得糊涂。
听起来这话象是闲人无赖说的,可是人越是老,胆子越是小,这难得糊涂四个字细品起来,其中真是意味深长。
这四个字要是给家里头其他人看,也就是贤哥儿和他媳妇能品出味儿来。贤哥儿少时经历家中变故,看多了事态炎凉,这也不算奇怪。他媳妇倒是很难得,为人处事很是通达。
徐妈妈在一旁笑着说:“昨儿大太太过来还说呢·到底是老太太看人准,这四少奶奶挑得可就是好。瞧,四少奶奶进了门之后,四少爷可是一路顺达·步步高升,这子息也旺。真难得听大太太这么夸四少奶奶。”
“日久见人心嘛。”老太太只说了这么一句。
那种一时看着好的,日子久了,终归是要露马脚的。就象长安的媳妇,刚进门的时候看着何尝不谨慎懂事?
“对了,老三身边原来那两个人,现在都住哪儿了?”
“住二太太屋子后头·和几个大丫鬟们挨着住的。”
“家里头原来的那个就罢了,刘姨娘……最好还是快点打发了她。”
徐妈妈有些意外:“那次的事儿,不是后来说同她没关系吗?”
既然是韩氏下的手,意图栽赃她。她虽然轻浮了些,可是并没有犯什么大错。
老太太捻着佛珠,没再说话。
徐妈妈默默的把原先那事从头到尾又想了一遍,倒也品咂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
又林现在饿得特别快,这早饭才过了一个时辰·又觉得肚里打鼓。胡妈妈和小英早有准备,把预备的点心都摆了上来,一半甜的一半咸的·还配着一道甜羹。玉林笑着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了,正好早起就喝了碗粥,我沾姐姐的光了。”
姐妹俩很久没坐一起吃饭了,以前都是又林照顾妹妹的时候多,现在倒过来,玉林顾忌她有身孕,什么都不让她动,替她盛了羹汤,还恨不得把点心夹了喂给她。又林笑着说:“我手又没废,你吃你的。”
小英看没什么自己插手的余地·又觉得玉林和又林多半要说点贴心话,放置好东西就退了出去。翠玉在她后面,探头往屋里看了一眼,小声说:“少奶奶坐着,郡主倒站着伺候——这面子可真够大,只怕宏王爷宏王妃都没这份儿受用呢。”
小英笑着·也小声说:“你怎么知道没有?郡主也知书达礼,在父母至亲面前那当然也短不了礼数。”
“礼数是一回事,关键是心意嘛。”翠玉与有荣焉:“真想不到,二姑娘有这份儿造化。我一开始知道这事儿还惶恐不安呢,不知道这人的身份变了,心地是不是也跟着变了。现在瞧着,二姑娘还是和过去一样。”
“你管一样不一样的,小心伺候着呗。”小英觉得,郡主对别人未必有这么细致,这么耐心和温柔。自家奶奶以前多疼她,明里暗里护着教着的,知道二姑娘的死讯,还难过了许久,这份儿心意总算没有白抛。怪不得那些和尚们常说,种善因,得善报。
两人坐在门外头廊下,等着屋里招呼。
翠玉伸手摸了一下小英的肚子,倒把小英吓了一跳:“你做什么?”
“我看看你这儿有没有动静啊。”翠玉扳着手指算:“你成亲也有几个月啦看书墨整天那个黏乎劲儿,我琢磨着你说不定也很快就能怀上。要是和奶奶一样,生了哥儿呢,将来可以给小少爷做伴读。要是都生了姑娘,那也可以陪着姑娘一块儿玩。”
小英脸上微红,啐了她一口:“什么生不生的,你一个姑娘家又懂这些了?也不害臊。是你自己想出嫁想娃娃了吧?回头我跟少奶奶说,赶紧给你也寻个人,省得你整天这么急着想着。”
“我才不急呢。”翠玉虽然这么说着,可是哪个姑娘没想过嫁人的事呢?
小英察颜观色:“你心里有人了?”
“没有。”翠玉连忙说。
“要是有了你可以跟少奶奶直说,奶奶又不是那不通情理的人,肯定会成全你的。”
翠玉都要急了“真的没有。我整天干什么你还不知道?除了那几个老的不成样的,哪能见着什么人?”
这倒也是,整天在内院不出去,是见不着什么外人。
小英低声说:“其实,昨天宋嫂子来找我来着,宋管事的弟弟,也就是她小叔子,现在也没成家呢……宋嫂子还托我给打听。咱们都是从于江一块儿来的,你琢磨着,合适不合适?”
翠玉咬着唇,半天才说了句:“她提的是我吗?”
“没有。”小英说:“你出名的嘴刁,她哪管直接提你呢。你又是奶奶身边儿得用的人,她想着不管谁都行,反正都是奶奶身边儿的,人才品格儿都没得说,能娶着哪个他们家都占了大便宜了,哪还敢挑
说起宋管事的弟弟,那倒真不是外人。原来在于江的时候大家年纪都还小,也见过。不过来了京城之后,宋管事兄弟在外头忙活,翠玉她们整天在朱府里头,就没有什么见面的机会了。
翠玉想了想,依稀还能想起那个人的模样。挺白净的,身量好象也不矮。
至于其他的就不太记得了。到了京城之后,又林置田、开店铺,平时也听人提起过他,是挺能干的。
再说,大家都是从于江来的,知根知底,宋嫂子宋管事的为人她也清楚,这一点就比别人强多了。要是找了朱府的其他人,未必有这么理想。
小英看她的神情,猜出她有几分意动了。
“我回去跟宋嫂子说说看……”
“哎,不急。”
小英知道她要面子,不肯主动有所表示。笑着说:“我知道,我就是跟宋嫂子提一提,先不说是你。要是有暇,让小宋管事进来一趟,你找机会看看看看中意不中意。要是看得合眼了,再接着往下说不迟。”
小英的办法两全齐美,翠玉也就半推半就的应了下来。
这事儿不提起来还好,一起起来,翠玉这一天都没什么心思想旁的事了。送走了玉林,她服侍又林歇午觉。又林睡下了,翠玉守在外间,手里拿着针线半天也没动一动。
奇怪,已经是秋天了,脸还这么热热的。
翠玉去开了窗子,外头风吹进来,脸上的热度却没褪。
看少爷和少奶奶很是恩爱,她当然很是羡慕。再看小英成了亲,过得也很顺心,翠玉就真是意动了。要是小英真替她把这个媒做成了,没准儿年底自己也会成亲了——不,那会儿可能不成,奶奶要分娩,再坐月子,正需要人手,她可不能趁那时候添乱子。那差不多得等到明年,明年开春以后……
她想得入神,听着外头有动静,茯苓去院门处看了。翠玉见她过来了,问:“是谁啊?”
这些天,天天都有老太太、太太打发的人送东西来。不过那就应该请进来坐一坐吃杯茶。
茯苓摇头说:“是那个刘姨娘。”
翠玉眉头就皱起来了:“是她?她来干什么?”
“我说奶奶睡了,她也就没要进来,把这个给我了,说是给奶奶做的。”
翠玉接过来看了一眼,是个香袋。倒是看得出来做得很用心。可是翠玉很不喜欢这个人,连带着也不可能喜欢她的东西。
“谁知道她安什么心。自从上次说了和咱们奶奶是亲戚,就总想套近乎。”翠玉心说,再套近乎,她也就是个姨娘,不可能和少奶奶平起平坐,更别指望二太太和三少爷能再多给她什么体面。
明天还有喜酒,然后下周末还有喜面……唉,没完没了了。rs
家事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一大早又有坏消息,朱长安院子有人死了。
不,不是韩氏,也不是韩氏那几个陪房寻了短见,是丹菊。虽然郎中说她情形不乐观,可是也没有说一定保不住命。
朱长安的院子出了事,上上下下没剩几个人了。二太太顾不上,朱长安更是屋都没进。还剩的那几个伺候的人,害怕的害怕,躲懒的躲懒,加上丹菊没了孩子,又不金贵了,竟然没人守着她。原来伺候丹菊给她送饭跑腿打杂的小丫鬟青儿也被扣了起来,因为她把食盒递给文妈**事,就算下药她不知情,可是这疏忽的罪责也跑不了,少不了一顿打,而且多半能不再留在内院伺候了。
就这么着,等到天明丫鬟进去看的时候,人都凉透了,都不知道已经断气多久了。
大太太虽然乐得看二房倒霉,可是家里频频出事,现在出了人命,难免让她觉得晦气,直说要去庙里进个香,或是请高人来家看看,是不是风水有问题。
范妈妈大病了一场,现在还回来大太太身边伺候。她小声跟大太太说:“其实就是后院儿风水不好,您就瞧,二房把那院子占去了,可是一件好事儿都没遇上。”
大太太连连点头:“可不是!幸好当时没去住那儿。”
范妈妈从屋里出来的时候,正好小雁端了茶去进。范妈妈瞅了她一眼,小雁笑眯眯地跟范妈妈问了声好,范妈妈哼了一声,小雁也没表现出什么,端着茶进了屋。
范妈妈一直觉得自己上场大病,和小雁脱不了关系。毕竟当年从于江来京城的时候,小雁的娘黄嫂子就是被范妈妈这么算计了,因而没有赶上船,到现在还留在于江看房子呢。南边的管事、掌柜的有时过来,肯定也会捎黄嫂子的信儿来,小雁说不定就是知道了什么,所以才想对自己下手。
就算不说黄嫂子那档子事儿,现在大太太身边信重的人还是范妈妈。小雁要想成为大太太最心腹的人,就必须把范妈妈排挤出去。
范妈妈没病之前,这院子里的大小事儿都是范妈妈管着。可是她病了一场回来之后,明显发现有人和她不是一条心了,尤其是几个老婆子和小丫头,整天跟着小雁后头,雁姐长雁姐短的。
范妈妈并不为这事儿着慌。
小雁才多大,这么两三个月她又能做多少事?无非是在大太太面前给谁说个好话,偶尔漏点小便宜给人吃吃甜头,这些都不算什么。真遇着什么事儿,这些人是一个都指望不上的。小雁却觉得拉拢了不少人,和以前的态度都不一样。以前见了范妈妈她哪敢这么着?真觉得可以和范妈妈平起平坐了?
范妈妈沉得住气——小雁这样心大的她过去见多了,一个个的都让她给压了下去,小雁也不会例外。
丹菊还不算是姨娘,可也不能当普通丫头打发。二太太头疼得要命,叫了丹菊的娘来,赏了她银子和衣裳装裹,让他们家自己把丹菊带回去安葬。要是生养过的姨娘,自然有朱家发送安葬她,可是丹菊这又不算生养,让她本家人领走,总比做随便往城外一埋做孤魂野鬼强多了。
丹菊的娘忍着泪给二太太磕了头出来,捧着手上的银子,只觉得悲从中来,可是还在内院,连放声哭都不敢。
上回她进来看闺女,一切还都好好的,闺女怀了三少爷的孩子,一脸都是欢喜。一家子不说指望着她荣华富贵,可也总是盼着她好。只要生下个一男半女,抬了姨娘,下半辈子总算是有个依靠。
可是一转眼,孩子没了,闺女也没了,换来的是手上这冷冰冰轻飘飘的两锭银子。她出了内院的门,眼泪止不住的哗哗的往下流,跌跌撞撞的往前走。路上见着她的人或是安慰两句,或是离得远远的指指点点。
这一件事儿连着一件事儿,二房这边不消停,大房也不太平。继良哥儿之后,钟氏也病倒了。可即使病着她也不肯放手家务,生恐让人做了手脚钻了空子去,头上裹块帕子,躺在那儿听管事媳妇们回事儿。
大太太的西跨院儿也出了丑事。大老爷的女人太多,如果问他到底有几个姬妾,估计他都说不出个确切数字来,象有名份的姨娘就有五六个之多,没名份的通房丫头就更不用说了。人这么多,当然不可能雨露均沾,有的不过三天五天的就被抛诸脑后了。既没了自由,又空闺寂寞的那些年轻女人难免耐不住寂寞。
朱慕贤以前遇到过什么样的事他没有说过,但是他很注意这一点,从来不往西跨院儿附近去,以免到时候瓜田李下的说不清楚。
但是就算不是他,也还有其他人。
事情爆出来也很偶然,有个年轻通房偷偷托了人替她买堕胎的药。要换做平时,可能也没有人注意。可是朱家刚出了这样的事儿,下人们都想尽力撇清自己,摆脱嫌疑,这药买也买来了,可是往内院儿递的时候出了点事儿,被发现了。
这一下可了不得,这什么药啊?不管是谁弄这种药,都肯定是不安好心的。前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丹菊现摆着呢。大太太把人拘了来问,问她是想害谁。那个年轻的通房哭哭啼啼的就是不说——又拉扯,又跪着,乱中还撕打了几下,这个通房就小产了。这下药虽然没用上,可是用处却也清楚了
大老爷都有一两年没找过她了,她哪来的孩子?
大太太也给气坏了。
她纵然不待见丈夫,也不待见这群妖妖娆娆的货色,可是不代表她就能放任眼皮子底下出这种丑事!这通房不可能出得了朱家大门,平时也顶多去园子里逛逛,她怎么怀上的?这种事也没那么巧,肯定不会只有一回就准准的怀上了,肯定家中有人同她私通,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都能私通了,那还有什么别的事儿做不出来?门户不严,什么事儿都有可能出。大太太一面命人严查,一面把西跨院儿的其他人都拿了来查问。
最后那个人选浮出水面,令大太太和闻讯赶回来的大老爷都气得喘不上气来。
同她私通的不是大太太原先猜想的家中的下人,而是大房的庶子,现在正在议亲的朱明泽。
大房、二房,现在全乱作了一团。二房还好,二太太头痛发作,还有个白氏能顶事。大房现在两个儿媳全指望不了,大太太只能自己处置这些破事儿。那个通房当然是立刻远远发卖,朱明泽挨了大老爷盛怒之下的一顿板子,被打得只剩一口气儿了。潘姨娘跪着求情,抱着大老爷的腿声泪俱下,说朱明泽只是一时糊涂,年少人没娶亲,肯定是那个通房勾引的他云云,大老爷哪里听得进去,一脚把她给踢开了。
通房与庶子私通甚至暗结珠胎这件事,给了大老爷当头一棒。
绿帽子这种事,古往今来哪个男人都忍受不了。大老爷一向风流自许,觉得自己是个风雅的人,家里家外无数女子争着献殷勤。他可没想过自己已经年过五十了,老的都快不成样儿了,连在床上都常常力不从心。那些年轻姑娘凭什么跟着他?难道是仰慕他才学,喜欢他这个人吗?别开玩笑了。
“都别拦我!让我打死这个畜生!”
“你给我住手!”老爷子气得胡子直哆嗦:“打死了他,你就能当这事儿没出过?你自己就立身不正,孩子你也没教导过他立身处世的道理,现在出了事就知道打!要说打,先该打的是你!”
大老爷一看亲爹来了,这才停住了手,丢下了棍子在一旁发呆。
潘姨娘哭着往儿子那儿爬,哭得那叫一个惨。
老爷子让人把孙子抬回去请郎中上药,还严令下人全都闭紧了嘴,一旦家丑外传,那从上到下人人颜面扫地。
等这些糟心的事儿料理得差不多,中秋都过了。这个节过得没滋没味儿的,一点也不热闹。家中少了几个人——韩氏早被送走了,朱明泽也被老太爷直接派了人送到老家去了。
大老爷那一院子莺莺燕燕被大太太抓着知情不报的错处发卖了好几个,只留下了几个生养过的、已经差不多年老色衰的。二房也发卖了不少下人,剩下的人也都噤若寒蝉,夹起尾巴来老实行事。就象秋风扫落叶一样,三下五除二的,可不显得冷清多了?
大老爷骤然受了打击,一下子颓废萎靡象老了十岁。大太太和二太太脸上没点笑模样,家里病的病弱的弱,再加上朱长安经了那次变故之后沉默寡言。从丹菊死了,朱氏被送走之后,朱长安就没回过屋,一直就在小书房后头的两间屋里睡的。
老太太叹着气跟老爷子说:“连重孙子都有了,原以为可以安享天年了。可是看他们一个两个的,我真怕死了都闭不上眼。”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又林有孕了。已经过了头三个月,丰太医也说她情形已经稳固。再接下去快要显怀,瞒也瞒不住了。
————————
今天冷的很,风嗖嗖的,一下子降了十来度。rs
家事 第二百九十四章
朱玉萱喜欢和又林在一块儿,没什么负担和压力,而且什话题又林都能接下去。又林也觉得这位大姑子人不错,她为人爽朗大气,没那么多别扭心眼儿。两人倒是说了好一会儿话,谈谈孩子,谈谈店铺什么的。朱玉萱手头也有铺子,而且还是挺能挣钱的。当然,她们身份不同,朱玉萱嫁的是伯府,有那个底气和靠山,买卖就算做大也不怕人算计。又林可不能和她比,她的茶庄也不少挣,但是没必要四处去张扬。她也不打算把门面再扩了,树大招风可不是明智之举。
朱玉萱还挂念着大太太那边,坐了不多会儿就回去了。
翠玉进来收拾茶盏,笑着说:“大姑奶奶说话倒是爽利,只可惜不能常回来。”
“伯府的规矩大。”又林和朱玉萱一个是高嫁,一个是远嫁,都不得经常回娘家。但是朱玉萱到底比她好些,都住在京里,有事儿使人报个信儿就成了。
朱慕贤同僚成亲,他回来得晚了些,回来时身上带着酒气。又林拧了热手巾给他,朱慕贤挨着妻子坐下来。
“喜事办得热闹吗?”
“还成,男方这边儿都是我们这一帮同僚撑场面,女方那边还请了人帮着操办的,看着也很体面。”
京城里头专有替人操办红白事的,喜事又林是不知道,丧事是见过一回的,哭灵的人都是专业的,哭得有板有眼声情并茂,想必这替人操办喜事也不差。
“席面好吗?”
朱慕贤摇头:“中看不中吃,那鱼上来我尝了一口,哪是鱼啊,竟然是面团,不过做成鱼的样子,再浇上一层汤汁,看着象那么回事儿·一吃就露馅了。”
“兴许是办不起吧,京里今年的席面贵得很,三五两银子都整治不出一桌体面的菜来,更何况还有酒。”搁在那小门小户的人家·用面代鱼,用豆腐代肉的可不少呢,只是没想到翰林老爷也能穷成这样。
“其实我看倒不是办不起,多办是让酒楼的人给蒙了。溜丸子里也净是面团和芡汁儿,也就一道鸡算是真肉,可是又太老了,啃不动它。”
又林笑着趴在他肩膀上:“可怜的·随了份子还没能吃饱。我让人去给你热饭去。今天大姑奶奶来了,原是想等你一块儿吃了饭再走的,可偏不巧,等不着你,她只好先回去了。”
朱慕贤也觉得有些遗憾——毕竟姐姐难得回家来一趟。
“今天孩子闹你没有?”
“原哥儿今儿挺乖的,见了他姑姑嘴还特别甜。”
“我不是问大的。”
小的话······又林低头看看:“他能怎么闹我啊?还不会动呢。”
又林接了于江来的信,无非也是报报平安,说了一下家里的大事小情。不过信尾提了一句·说通儿已经不待在家里了,铁了心要去船行里帮忙做事。李光沛都拗不过这个儿子,四奶奶气得直哭·可是也没法子。反正这孩子也不是读书的材料,他愿意早些去学些东西,那也随他。
李光沛自己读书就没读出什么名堂来——当然,那时候家境也不允许。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保定府来人报信儿,说是二姑奶奶朱心瑜也有喜了。又不是大太太的女儿,她也就是淡淡的,让钟氏打发人备礼过去。徐姨娘喜极而泣,女儿嫁到了京城外头,虽然时常来信,说自己过得很好。可是做娘的怎么能放得下心来?
现在女儿有了身孕·可是件大好事。倘若一举得男,那在婆家就算站稳了脚跟了。她是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只有亲手做的针线,托付人一起带去。
这水涨船高,二姑奶奶嫁得好,过得好·徐姨娘在府里自然多得人三分敬重。现在不过是托人捎带针线,连大少奶奶都没说什么,别人乐得顺水推舟行个方便。
算着日子,朱心瑜的孩子得比又林的这一个晚三个月生。
又林也就送了两样不过不失的礼,听说徐姨娘送了针线,她倒有些惭愧。亲娘给孩子做针线,做得好赖是其次,关键那是一片心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嘛。可是又林满打满算,也只给原哥儿做过两件小衣裳一个襁褓。一来她本来就不擅女红,二来,事赶事儿的,总是静不下心来好好的做。
这会儿倒是没什么事情,家里难得消停,她也想做两件活计。给原哥儿做一件,再给肚子里这个要出世的也做一件。
原哥儿穿衣裳极费,可即使这样,衣裳还是多得穿不过来。象外头人送的,一来未必合身,二来料子刺绣也不见得熨贴,这些一般都是不上身的。以前看红楼看贾母、宝玉什么的都不穿外头人做的衣裳,觉得他们未免太挑剔了。但是自己真的身临其境了,发现这也确实不能怨他们挑剔。外头人做衣服,一般是应节、过生辰过寿的时候送的,其他不说,就说那颜色花样儿,过节穿穿还成,平时穿不舒服也不合适。再说外头人做的,尺寸也不知道,那要合身倔也不容易。再来就是衣料、款式、各人喜好和习惯的问题了。象老太太就不穿外头人做的衣裳,越是繁复华丽的越不爱理会,家常的旧衣都已经洗得要褪色了,依然时时在穿。按老太太的话说,穿旧衣裳心里踏实。
又林挑了半天料子,最终还是选了细软的棉布。看着不起眼,可是穿着舒服。她不能动剪子,所以只能让翠玉来剪裁,然后她来缝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