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平安传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西风紧
“受教了。”张宁道。





平安传 第二百九十四章 规矩
吃过晚饭,姚姬叫人拿清水漱口,然后沏了一杯清茶。内侍撤了饭桌,摆上了一些果子和点心。张宁看着她做着一些琐碎的事,便打算闲聊几句就回自己的房里休息。
就在这时,她忽然提及:“你打算要把于夫人怎么办,欲从她身上得到官军方略?平安,我有一点建议。于谦已经被我们俘了,其夫人也来了辰州;官府理应断定出于谦的遭遇。如此一来,就算于谦身为湖广巡抚时为官军留下了什么方略,到现在还有什么用,他们还会用吗?我得提醒你,你是太看重那个湖广巡抚了,有些事该放下便放下罢。”
“您说得是,但也不全然是我太计较的关系。”张宁沉吟道。
“哦?”姚姬打量着他那叫人看着舒服的外表,“此话怎讲?”
提到正事,张宁倒也显得很正经严肃,他沉思了许久才抬头看着姚姬的美目,说道:“这该如何表述呢?”姚姬轻笑道:“你要不怕周二娘等得久了,便不用着急,在我这儿再慢慢说几句话。”. .
张宁便道:“凡事就如博弈,它总有个规矩;当然咱们也可以不守规矩,多年前我也有过这样的叛逆,但后来发现有些规矩咱们不得不守。博弈也总有个输赢,我不是输不起的人,承认之前和于谦过那几手都没赢,老是被牵着鼻子走……”
他好似在说着一件毫不相干的事,但姚姬很沉得住气,她依然保持着那份高雅的、得体的和耐心的表情,目光注视着张宁,平和地倾听着。不过这或许与张宁自身的样子和说话的声音有关,有些人他就是没做什么、只说废话,人就是爱听。
“为什么?”张宁脸上的表情复杂极了,有不甘不服也有反思等等,“我站在六百年后的高度上早就看清了于谦是什么人物,难道是我智商不如人,还是我一个凡人的资质本就比不上他几百年一出的名臣?或许是,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一场大战从一开始,规则就是他于谦制定的,我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里和他玩,能不处于被动?”
姚姬听到张宁再次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是六百年后的人,嘴角不禁微微一动,但还是没说话,只是倾听着并且琢磨他的话。
张宁继续说道:“或许官军在于谦被俘后会改变作战方略,但万变不离其宗;官军掌握着主动权,该他们来制定规则,而正确的规则通常只有一个。有些规则它没法改变,就如冰雹在空中只会往地上掉,不会反着向天上飞。只要北路军的掌权者头脑清醒,他们还得照着于谦制定的规则来走下一步棋;咱们眼下这一步也只能按照这个规则来,问题就在于咱们要搞清楚于谦设定的这个规矩,它究竟是什么玩意。”
“你说得好像有些道理,又好像很玄虚。”姚姬沉吟道,“照你这么说,那于谦还真是个厉害人物。”
张宁道:“当然他是个厉害人物,但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主动权在他们那边。现在要是换一个处境,我手里有后勤无限制的八万官军去平叛,这规则也可以由我们来定。”
姚姬想了一会儿,问道:“平安你的意思是说,就算于谦被俘了,官军会改变一些具体方略,但在大局上也没得选择。就比如双方的优劣掌控、掌控了多少,是要速战还是拖延,是要进攻还是防守这些战略思路?”
“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张宁微笑道,“除了我的敌人,最理解我的人也只有您。”
姚姬点点头,轻声说道:“我明白了,我们着实不得不守一些规矩,有些事做得、有些事做不得,身不由己。”
张宁观察她的表情,脸蛋上些许红晕,想了想便自以为“善解人意”地欠了欠身,把上身前倾,靠近一些了悄悄说道:“那晚在荒郊野岭,我确是有些邪念的,如果我真做了什么破坏了世人定制的道德规矩,又能怎样?”
“你不会的。”姚姬脸上依然保持着勉强的微笑,“在总坛的温泉石窟内,你干了什么坏事,那是因为你事先不知道隐情;而那晚在荒郊野岭,就算天地不应你也不敢,因为你知道规矩了。我太了解你,你要真敢那么做,就不是平安了……平安虽然年轻,却是很懂得克制的人。”
张宁道:“要是无法克制呢?”
姚姬摇摇头笑道:“不会的。我不愿意,你岂会忍心伤害我?”
张宁默然。姚姬又道:“我们不能为了一点淫|邪之欲便做出有伤天道人伦之事,犯不着。”
“是。”张宁服气地赞同道,他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只不过难掩心中的微微失落。
不料他刚刚平息冷却的心又再次被姚姬燃起,她接着轻轻说道:“不过你不能失了斗志,等你战胜了湖广官军,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我一定会给你一些奖励的。”
“什么奖励?”张宁忙问。
一向表现大体的姚姬忽然有一丝妩媚:“你想要什么,我还能不知?到时候你便明白了。”
张宁在幻想着什么。这时姚姬便看了一眼窗外的光景,说道:“天色已不早,你该回去了。”他听罢只得起身告退。
他回到了自己的卧房,和周二娘共同的地方。当然现在名正言顺的他有一个妻子还有一个次妃,完全可以去徐文君那里让她侍寝,不过最近还是多陪陪周二娘比较好。
果然不出所料,周二娘在枕边就说起了于夫人,张宁少不得找借口好言地哄着。她还不太满意,嘀咕道:“夫君迎了徐文君过问也罢,惦记着顾春寒他们姐妹俩也好,我都认了,可董氏是别人的夫人,你对她再好也没用,她不属于你。”
周二娘虽然话里有醋意,却提醒了张宁,他颇赞同地说道:“对,二娘说得太有道理了,我对她那么客气作甚?我自己的女人不好好疼爱,管别人家的女人是死是活?”
二娘听他说得诚恳,心下便满意了,粉拳轻轻捶了他的胸口,用撒|娇一般的口气道:“你明白就好。”
张宁伸手往她胸口上一探,摸到软软的滑|滑的丰腴之物,吞了一口口水,嘴唇贴近她玉白的耳朵,小声说道:“肌肤相亲可不全是‘一点淫|邪之欲’,当心中非常喜爱特别想亲近那个人时,这种方式便是情绪的最高体现了。”
“夫君这话我爱听呢……”周二娘的呼吸渐渐急促,“我自是明白那事妙处,不过只有心里容下了你,才会想要。妇人大抵如此,却不知夫君如何能沾花惹草?”
张宁不予回答,避重就轻地细语道:“我们夫妇如此相亲相爱,今晚更亲近点如何?”
周二娘上身前倾,把柔软的胸脯贴近他,颤|声道:“夫君要如何亲近奴家……”
张宁便伸手悟到她的耳朵上,把嘴靠过去悄悄说了两句。周二娘的脸顿时就涨|红了,“这太……你也不嫌脏呢、还很丑。”张宁道:“夫人的身子都香喷喷的,我喜欢你,自不会有那般感觉了。”
“可是,你也不怕不吉利……”董氏红着脸道,她的素手摸着张宁的脸,小声说道,“你亲我的胸吧,那里又白又软也要好看点,你不是最喜欢么,就不要亲那里、很丑的地方了吧?”
两人相拥了一会儿,她又忍不住说道:“你含我的胸脯,它们一样会变|硬变红的。我只是觉得不太好。夫君,难道你亲过别的女子、那里?”
张宁:“……”
周二娘又告诫道:“文君年纪小,嫁你之前应是清白之身,你要是亲了我也原谅你,切记不要对别人那样,特别是那个……你明白么?”
刚才张宁一时兴奋有点忘乎所以,这时才恍然醒悟过来。原来母妃的话总是很有道理:有些事做得、有些事做不得。某些事真不能和老婆做,何况是从小被礼教熏陶的老婆。
在这里成亲之后,他也感受到古代女子也不是真愿意接受三妻四妾的状况,除非那些嫁人看重的是另外的东西。周二娘这般心情,设身处地替她稍微一想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有什么错?张宁忙好言哄道:“我一定听娘子的话,有句话什么说的……对了,听娘子话不会吃亏。”
“你能这么想就太好了。”周二娘温柔地说道,“就是嘛,我什么都是你的了,咱们是一家人,我还能害你不成?在外面呢我听你的话,在家里呢你听我的就对了。”
“谨遵娘子教诲。”张宁笑道。
他当然就打消了让周二娘为他口舌之乐的念头,稍微一想也就想得到,她会觉得自己明媒正娶的正妃,总是有点身份的自重之人,怎能做那种低贱的事?
果然周二娘自有想法,她撑起上身主动悄悄说道:“我坐到夫君怀里去,一会儿你那讨人嫌的舌头便够得着那里,逗得人家心里更慌……”




平安传 第二百九十五章 诏见
锦衣卫南镇抚司陆佥事名尚书、他不是shime真正的尚书,在朝廷上是无法干预国家大政的小角色,但他却能常常得皇帝亲自召见,这也是他身份超然的主要原因。<-》
在于谦失踪之后,湖广军中及三司都有上书,但皇帝还是密召陆佥事到扬州面圣。所有人都在奏疏里有意无意地把巡抚失踪的原因归咎于叛军的细作,朱瞻基需要从锦衣卫的人那里确认这个消息;虽然锦衣卫也不是完全不蒙蔽皇帝,但是毕竟他们和文官不是一路人,听听他们的说法、总比完全凭当地官僚一口说辞要好”“小说章节更新最快。
陆佥事盛装锦缎飞鱼服,正跪在水榭内禀报:“……当时湖广北路军马兵进驻常德,城内大军云集,加之微臣当日下午才和于巡抚在一起共事,一时麻痹大意保卫不力,出此疏漏,微臣罪该万死。接着微臣通过联络辰州府的密谈,确定于巡抚的夫人也私自去往辰州城;虽未见于巡抚本人,但据此判断,于巡抚应为叛贼所掳,其夫人才会到辰州。”
听到这里朱瞻基微微松了口气:于谦作为皇帝亲自看重的人才,这么折损了实在可惜;但幸好是叛军所为、而非当地势力胆敢迫害朝臣,这事也就算轻巧的了。
时值宣德二年秋末,朱瞻基刚刚登基才第三个年头,天下兵祸汹汹,若是此时地方上再发展到敢于对抗中央的局面,那边甚为堪忧了。
朱瞻基听到陆佥事禀报,终于转过身来,说道:“此事罪责不全在你,朕就不治你的罪了,下去罢。这两天朕会另派一个大臣去湖广,届时陆佥事与他同路返回。”
“谢皇爷隆恩,微臣告退。”陆佥事急忙感激地磕头。虽然他事前就明白这件事不应该让他一个锦衣卫佥事来顶罪,但真见了皇帝心里也发沭,因为在皇帝面前稍有不慎一句话砍了就砍了一点问题都没有,谁不沭?陆佥事心里一松,却也没明白皇帝如此“仁慈”的真正原因……总归是件大事,本就该有人来负责任的。
陆佥事刚走,英国公张辅便被宣觐见。
张辅三朝元老,觐见时依然行叩拜之礼、执礼甚恭。只见他长着一张圆脸,面阔身正,五十来岁的年纪,精神矍然目光如炬,对于他这种高位的人来说、五十岁才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纪,各方面经过了锤炼,且身体精力又不差。
他不仅是“靖难”功臣勋贵的代表人物,也是明军中灵魂一般的统帅,在军队中战争经验丰富、威望极高,但凡行伍之中的武将说起英国公无不肃然起敬。而且此人名声极好,在官民心中是正直,在皇帝心中是忠诚的,同样是一个完美般的正面人物。“靖难”时期,英国公在夹河、藁城、彰德、灵璧诸地大战,为朱棣夺得帝位屡立大功、破敌以数十万计;永乐时期,北伐、南征,处处都有他用兵如神的传说。
英国公是朱瞻基的皇祖父留下的宝贵遗产,朱瞻基一向都是很倚重的,为他保留了武将的最高规格的荣誉和身份。
朱瞻基几乎用推心置腹的口吻直接问张辅:“湖广巡抚于谦出了事,英国公以为再派谁去主持西面之事为好?”这件事着实让朱瞻基犯难,朝廷总的来说不缺有能力的人才,但恰好能代替于谦的人却一时不好想到。
当年永乐大帝在北征途中薨,几个大臣为大局着想秘不发丧、使得皇权顺利交接,这几个大臣在那一天就确立了洪熙、宣德两朝的政治格局,其中有“三杨”、金幼孜等人;但这些人位高权重,是影响整个帝国走向的大人物,并不适合委任为一省巡抚,况且这些人除了杨荣有点军事战略头脑,其它人也并不擅长具体战略战术的策划。
而官位身份更低一些的人里面,在朱瞻基有意提拔青壮派的时候也发现了几个很不错的人才,其中就有于谦;可朱瞻基又觉得那些年轻文官比不上于谦,缺乏历练又不懂军事……朱瞻基对湖广战事是很重视的。
果然张辅好像也有点犯难,沉吟了许久才说道:“老臣斗胆,在回答皇上垂问之前,是否能说另外二事?”
“英国公近日为朝廷操劳,别在地上跪着了,平身罢。来人,赐坐。”朱瞻基说道,“你有shime话,尽管和朕说便是。”
张辅面露感激,忙道:“遵旨。老臣要说的第一件事,是平定南京的方略,老臣情知朝中有些说词;不过从大江下游渡江作战,几番尝试后
已经证实难以奏效,臣以为应该重定方略的时候了。不再强渡进攻,法子无非两个,一是海路、二是自中上游渡江后水路并进。其中老臣以为大军转调武昌府是切实可行的……”
朱瞻基微微点头,却有不置可否的意思,他要考虑的不仅是军事方略,需要把握全盘,所以有些事是要时机成熟后才能下决定的。
张辅接着说道:“这第二件,武阳侯薛禄的奏疏,老臣得皇上准允后也看过了。于侍郎在湖广定的方略,虽有泄密之弊,但大方向是对的,当地统帅可因地制宜稍加改变继续施行……听说于侍郎有个儿子叫于冕在京师,老臣替于侍郎向皇上求个情,向于侍郎这样有才能的官员,虽然一时有负皇上重任,但朝廷也可善待之以示圣恩。”
武阳侯作为功臣勋贵,平时对张辅非常尊敬的,来往也比一般交情的人多;张辅早就从武阳侯那里听说于谦在湖广“业余”搞的事了,关于原石门县知县汪昱的事儿。所以张辅私自对于谦有shime好感难说,但张辅是绝不会在这种时候做落井下石之事的……
一则,于谦被俘、至少在短时之内他是栽了,情况再好也对仕途十分不利,他以前搞shime事、之后也难以再有威胁,这个时候再对付他意义不大;二则,做到英国公这个地位的人,是十分看重长远的,他绝不会轻易用出一些看起来不识大体有损名誉的手段来;最后,英国公确实对于谦在军事上的看法很赞同,他不想为了一些内部的过节、而影响大局。所以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以后万一还有机会见面,大家也好想见不是,朝里不是还有杨士奇么?
英国公亲口求情,那是相当有用的。朱瞻基也是个十分果断的君主,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听罢当场就表态道:“英国公言之有理,于侍郎对朝廷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张辅便道:“老臣说了这两件事,便可回答皇上方才的垂问了。于侍郎虽然出事了,武阳侯足可暂时应付湖广事;待我京营大军调往武昌府,兵部便可直接从中协调湖广兵马……不过湖广正值多事之秋,朝廷要保留巡抚行辕,老臣举荐礼部胡侍郎改任兵部。”
“胡滢?”朱瞻基随口问了一句。
张辅拜道:“回皇上的话,正是他。”
那胡滢在永乐帝时长期干的差事就是查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人有shime军事才能?朱瞻基略微一琢磨,好像没听说过胡滢能干这行,不过英国公的意思恐怕也不是叫胡滢去对兵马指手画脚的。
这时朱瞻基也明白过来:张辅虽在兵事上很有眼光,但让他来举荐一个有军事才能的文官,本就不太靠谱,因为功臣集团和文官本就不是一路的。
朱瞻基到了扬州亲临战争前线却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行辕里不出门,但是他对底下的玄虚是清楚得很。两边的人为了个小小的知县汪昱弄出一些事来长期没解决,其中关节朱瞻基也很了解;可是,这不就是他想要的局面吗?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几千个县,太大了,要统治不是很容易的,有些势力不能铁板一块。
在永乐帝当政时期,还未掌权的朱瞻基就看到了培植宦官的路子,可惜宦官因为才能有限、很多人字都不识,要形成一股有实力的势力尚需时间,朱瞻基觉得恐怕要等到自己儿子才能完成布局了。就目前的状况,他只能布这样的局面:以武臣勋贵制衡文官;文官掌国家大政之权,再扶持内阁中几个人,“三杨”大臣是可以委以国器大任的贤能,从而渐渐形成阁臣三权分庭的形势。
朱瞻基这般构思,岂能遂了文官的意,拿成国公动刀?但是时局有变,战争频发,武臣的地位因为又重要了,朱瞻基也得掌握此中轻重,他也不愿意给武将太重的权。
他头脑清晰,很快就判断出了大事中的利弊,湖广不能让武阳侯一个人就掌握军政大权……在眼下难寻合适文臣人选的关头,事情也不好拖延,选胡滢倒也不算不好:身份上六部侍郎的级别正好,胡滢对建文一党了解不少,让他去湖广虽然无法配合薛禄,但可以和锦衣卫陆佥事配合。
还有一点,当年永乐帝薨于北征途中,胡滢是想加入那个稳定权力交接的圈子的,可惜被人家排斥在外了。这或许也是张辅看中了胡滢的原因之一?
在朱瞻基心里有了决定之后,又回头一想,只觉英国公张辅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老臣。




平安传 第二百九十六章 禽兽
张宁军中的物资和粮仓是参议部官署的人在管,朱恒主持统算了一遍,照目前的速度消耗、不超过四十天不仅连军粮要告罄,府城中的百姓也要缺粮。<-》治下各县的饥荒逐渐严重,风调雨顺的年月造成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当然辰州这笔账不能算到张宁的头上,不过普通百姓或许暗地里会期待朱雀军尽快战败、官府收复失地,如此一来朝廷会下令从别的地方调粮赈济辰州。虽然赈济粮款是否能全数到达底层贫民手中也难说。
参议部拟定了一些法子,包括从周边府县走私粮食,派细作恐吓地方官吏等手段。但这些办法显然是治标不治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朱雀军上下文官将士一万多人、几千匹战马骡子,每天吃的就要两三万斤,还有城内外的大量百姓,一些偏门小道的来源只能是杯水车薪。
大伙儿所等待的便是尽快出战,路子无非两条,向东北方向去和官军主力拼命;或者进攻东南面的宝庆府。现在看来似乎不再有第三条路。
何去何从众人已经议过不止一次了,向南流窜的方略对大局不利,不到万不得已时并非上策;而与官军主力决战才是张宁更看中的出路,他一开始就是这样设想的:官军主力南下进攻,在辰州附近的战场上摆开野战,速战速决一决高下……可是目前官军大营已经在常德府有些日子了,却毫无动静,似乎暂时没有进攻的意图。这就让朱雀军上下的谋士武将有些沉不住气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被困在辰州这饥荒之地又缺钱又缺粮。
要率全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再次长途奔袭、进击四百里,直接攻打常德城?灵域
官军能出战的兵力肯定不会少于六万人,而朱雀军有屡试不爽的火器战术,胜负难料。不过张宁心里有种纯粹的直觉,对于深入敌境奔袭有种不祥的预感,总是缺乏点战胜的自信,细想又想出来确凿的原因来。
“从高都之战轻易击溃成国公的步军阵营,再到第一次攻打常德、长沙伏击战、岳麓山之战,我们虽照样胜多败少,但作战也越来越艰难。官军在从屡次失利中汲取教训,改进战术;此次朝廷集中了湖广近左重镇的兵马、耗费巨大,肯定不会轻易让我们的进攻得逞。”张宁私下里对朱恒说。
朱恒表示赞同,他从一开始就认定朱雀军各方面的总体实力完全弱于湖广官军,取胜机会甚小。所以他和张宁一样,不认为现在直接去进攻大军云集的常德府是什么好事;可是他又拿不出更好的法子来解决眼前的困境。
张宁并不愿意责怪朱恒,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情况已经这般模样了,他能有什么妙计?
张宁只得说道:“无论如何,还得等至少半个月后说,再有半个月兵器局赶制的一批小型长管炮就能实装军队。到时候无论何去何从,朱雀军得到进一步装备增强,机会总会大一些。”
朱恒道:“湖广官军没有于谦之后,薛禄实际掌握了全部兵权。薛禄这样的武臣勋贵是很想通过战功建功立业的,我认为他应该会来进攻,咱们再坚持等待一些日子,或许情况会有所改变。”
于是张宁在官署的日常议事上训词诸文武要沉住气……
可最难沉住气的人或许正是他,他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关系切身利益的事到头上实在轻松不起来。
瞎忙活到酉时,终于可以离开官署回家了。深秋的夕阳如同微热的余温,走在路上感觉气候倒是挺好的。
骑在漂亮的高头大马上,有卫队仪仗护卫,大街上无论是谁都纷纷避让,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张宁的人马先走。目前他在辰州还是很光鲜的,半旧的灰色外衣棉料上等、洁白的里衬领子,衣服洗得十分干净,皮革金扣佩带加上长剑皂靴,低调朴素中又暗露层次,在这辰州城就算很有钱的富商也比不上他的一身打头,何况能长张宁那模样的人也不多。只不过在光鲜的外表中,他脸上的憔悴和郁色暴露了他的处境。
仪仗行至府邸大门口,侍卫们把带回来的灯笼直接插在门厅内的灯座上,准备收拾东西。这时张宁又想起了董氏,便不进大门,带着几个随从径直从府前的街面上绕向东边去了。
1...116117118119120...1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