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和三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彭家大虎

    直至尾敦带着几名家臣门客来到军营。

    “少主!”尾敦见到刘和后立即大礼参拜,营内的其他人知道尾敦是家臣的身份,纷纷拱手告辞。

    刘和搀扶起尾敦,笑着问道:“父亲让你来,可是有什么指示”

    尾敦起身后,肃容道:“主公可能要回洛阳了。”

    “回洛阳”

    尾敦点了点头。“文饶(刘宽字)公最近缠绵病塌,所以给主公写了封书信,希望主公尽快整理好河北之事,返回洛阳。”

    刘和顿时一惊。“文饶公……病重”

    尾敦再次点头,沉声道:“好像是新年刚过,便感觉身体不适,一直头晕乏力。休养了一个月还不见好转,天子特意让太医们诊治,都说邪气入体,血脉激荡。怕是……”

    刘和喟然长叹,想起了当初在洛阳时,几次见到刘宽都是温文尔雅的敦厚长者之样。现在听尾敦这么说,看来其命数危矣。

    父亲刘虞是其故吏,也是刘宽一直重点栽培的宗室势力继承人。现在刘宽命在旦夕,肯定是要想办法把刘虞召回洛阳,先顶起来他死后在朝堂上的位置。

    刘和又想到刘陶,上次听闻从北寺狱出来了,其智谋出众,刘宽若死,此人也极有可能代替刘宽成为宗室重臣




第八十二章 宗正之职
    营帐内,戏志才静静的听完了刘和的诉说后,轻轻一笑。

    “校尉将有美人陪伴,乃是幸事。”

    刘和白了戏志才一眼,没好气的说道:“我现在说的是回京任职之事。”

    戏志才似乎毫不在意的笑了笑。“回京是先行冠礼,而后定亲。至于所谓在洛阳任职之事,其实并不紧迫,完全可以随机应变。”

    刘和疑惑的问道:“如何随机应变”

    戏志才解释道:“校尉此次一战破敌十万,功劳之大,理当封赏。但是校尉如此年少,该当封赏何职按理说,以校尉显赫家世背景,以及宗室身份,只要天子愿意,封个将军都不算过。但若是去武职而转京城文官,反而会太过显眼另类,让那些在洛阳混了多年的老夫子们如何接受”

    刘和听罢,眼前一亮,似乎抓到了重点。“那……”

    戏志才继续说道:“所以,根本就不需为此事着急。而且当今大汉朝虽然去年平定了太平道的叛乱,但是你可以看看,其他各地是否安宁。西有凉州羌人之祸,北有鲜卑寇边之难。冀州虽然刚定,但是中原各地,叛乱四起,就连河东郡府还是有零星叛乱。只要向朝廷提及愿领兵剿匪,自然有的是地方带军前往。”

    “文正此言……有理,非常有理。”

    戏志才哈哈一笑,调侃道:“所以,回洛阳重要的是先把美人揽入怀中。不过到时候你可得给我送份大礼。”

    刘和尴尬的笑了笑,随即反应了过来。“此事与你何干”

    戏志才笑而不语。

    刘和也不追问,大手一挥。“我们明日便返回甘陵。”

    清晨,露水未散。

    一万三千余人的大军整装待发,刘和站立于前,看着军容肃穆的大军,心中感慨万千。这是自己第一次统领超过万人的军队,刘和相信随着自己的逐步成长,跟随自己的军队也一定会越来越壮大。

    因为军中人员分布混杂,有最早的一些西凉兵,也有冀州本地的郡国兵,甚至还有一些收编了的俘虏。所以刘和一路上都是缓缓而行,一边行军一边整军。再次将原来的部曲全部打散,通过比武,演练军阵再重新整合。徐荣、黄忠、程普、韩当、颜良、文丑都以军侯的身份各领一千五百人,刘和自己亲自统领剩余三千精锐悍卒,以及斥候营一千余人。

    大军行进了将近十天,才刚刚来到甘陵。

    刘和先行进入城内,拜见了父亲刘虞。

    刘虞面色憔悴,显得有些疲惫。见到刘和先简单的问候了两句便谈起冀州之事。“你这一战打的很好,捷报我已经帮你送去洛阳了。”

    “谢父亲,只是我虽已经是校尉了,但是手下那些人依旧还是军侯之职,这次大胜叛匪,他们冒雨奋勇杀敌,至少也应该做个军司马了。”

    刘虞点了点头。“这个事情应该不难,过些日子朝廷的封赏下来,自会计较。倒是你回洛阳之事,我听厚忠(尾敦字)跟我说你不愿意回京任职”

    刘和斟酌了下言辞,又把自己的想法述说了一遍。

    刘虞听着直皱眉,有些不悦的说道:“你是不愿意干那些跑腿的事情,还是嫌弃属吏的官职太小你还年轻,虽然立了些功劳,但是若想攀登高位,还要磨炼和经历。你不去做一做那些属吏的事情,将来怎么能够知道如何当一个主官,又该如何驾驭掾属你这等心思非常不可取,有好高骛远之嫌。”

    刘和就怕父亲固执的让自己回京任职,赶紧解释道:“非是孩儿只想做主官,只是这些日子以来,对于军伍之事逐步熟悉掌握,希望能继续下去,在军阵之上再立功勋。之前孩儿也曾短时间的在尚书台做过从吏,哪儿敢小觑这些掾属功曹的事情。”

    刘虞瞥了刘和一眼,有些懒得多说。“行了,此事等回洛阳之后再说。估计过几日天子的圣旨就会到了,到时你与我一起返回。”

    刘和看到父亲似乎态度坚决,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不安。“那我这些部曲如何安置”

    刘虞沉声道:“此乃朝廷军队,自然由朝廷决定。”

    刘和担心的就是此事,顿时有些急了。“这些人随我征战许久,出生入死,各个感情深厚。我之前听冀州刺史郭典说现在朝中考核封赏战功的成了宦官,那我这些部曲兵吏还能被公正对待么或许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孩儿还能有所封赏。可是他们没有深厚的家世背景,朝中也没有为他们说话的师门长辈,他们能得到该有的封赏么之前在中山国之时,就有一位叫刘备的县尉,说起来此人还是我们宗室一脉,去年平定太平道时立下大功,才得了个县尉之职,就因为家世早已衰败,如今被无故罢了县尉之职。父亲……”

    刘虞摆了摆手,看着身侧急切的刘和,轻轻叹了口气。“这些人我自会尽力举荐,他们所立的功劳我也会再向朝廷陈述。”

    “父亲……”

    刘虞挥挥手。“行了,此事我记下了。你早些收拾行囊,等圣旨下来,赶紧回洛阳。”

    刘和郁闷的转身离去,然后立即去找戏志才询问对策。

    听到刘和把事情说明之后,戏志才依旧一副坦然的模样。“之前不是对你说过了么何必还如此忧心。守相也只说了让你回洛阳,难道已经告诉你去洛阳担任何职了么等你回到洛阳后,立即想办法寻个借口出兵,守相到时也没办法。”

    &nbs



第八十三章 刘宽之逝
    短短的相聚,仿佛一缕温柔的暖风。

    所谓母亲即象征着伟大,温暖。无论是当朝的汉人,还是先秦时代的各国中土人,甚至是北方大漠上的胡人,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格外尊重。

    这不仅是礼仪的教化,更是人性的传承。

    近一年的别离,使得刘和的母亲不停在刘和身边转来转去,絮絮叨叨的询问了许多。

    刘和不敢提及战阵之上的那些厮杀,只是捡一些军营内的琐事随便说说。

    杨氏还是不放心,不厌其烦的问道:“你可有亲自上战场”

    刘和略显随意的答道:“我上战场也是躲在后面,没什么危险。”

    “哼!战场上哪儿有不危险的。”杨氏面色不愉。“娘觉得你以后还是不要在去军伍之中了,在洛阳做官不是更好么你父亲也回洛阳了,而且天子还看重你。娘觉得……”

    刘和有些无语,实在不知道怎么反驳自己的母亲。

    杨氏看刘和也不听自己说话,而是低头抱着脑袋直哼哼,气的打了一巴掌。“告诉你!不许去在去军伍中,等行了冠礼,跟那甄家的女子定了亲,就给我好好留在洛阳。”

    刘和无奈道:“阿娘,我已经是校尉了……”

    “校尉怎么了”杨氏挥了挥手,气势堪比当朝三公重臣。“你那个校尉能跟洛阳北军的那些校尉比吗你就听娘的话,留在洛阳,咱想办法在洛阳当个校尉。”

    刘和翻了个白眼,实在受不了了,转身就跑。杨氏在后面一把没拽住,跳着脚喊了两嗓子。刘和听都不听,一头冲出内院,杨氏恨恨骂了声小混蛋。

    刚跑出内院的刘和,便撞上了父亲刘虞。看见刘和莽莽撞撞的样子,刘虞面色一沉。“你已经是即将行冠礼之人,成何体统。”

    训斥了刘和两句后,让刘和跟着自己去拜见刘宽。

    父子二人带着几名家臣的侍从去往了刘宽的府邸。

    刚到府门,就看见刘宽的嫡子刘松在外恭候,见到刘虞后,拱手施礼,然后把刘虞父子请进了院内。

    因为刘和之前未见过刘松,所以刘虞还特意介绍一番。刘松字岁寒,荀子曾云: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从给其取名取字的方面,就可见刘宽对于刘松的期望。

    刘松跟刘和彼此见过礼之后,便扭过头神色凝重的对刘虞说道:“家父一直念叨着要见你,伯安可知近日朝中的形势”

    刘虞答道:“听闻天子修了万金堂,现在任职都需买官,此事一出,宦官势力再起”

    刘松点了点头。“家父就是忧心此事,之前因为太平道的叛乱,宦官在地方上的势力备受打击。现在因为这买官之事,那些之前被牵连的宦官门生故吏们,又重新上任到各地。”

    刘虞面色凝重的点了点头,不再言语。

    进到屋内后,便闻到一股浓浓的药味。原本体型肥大的刘宽面容深陷,比之刘和上一次见到时几乎瘦了一倍。

    见到刘虞后,刘宽勉强笑了笑,神情显得有些疲惫。不等刘虞跟刘和施礼,便摆了摆手,示意二人近前。先是随意的问了问刘和平叛的事情,刘和恭敬的一一作答,偶尔讲两句轶事趣闻,刘宽欣慰的点点头。

    刘和趁机说道:“我此次回洛阳即为行冠礼,小子想冠礼之后继续为我大汉征战。”

    刘宽一愣后,笑着指了指刘和。“你这小郎,是不是家中大人不让你继续随军领兵了”

    刘和被说破心思,赧然一笑。“小子年纪尚轻,那些文吏案牍之事总觉得不太适合。这样一年来随军奔波,也算是有了些收获和功绩,自然希望能在军阵之上再有所作为。”

    刘宽瞥了眼旁边的刘虞,然后对刘和笑着打趣道:“伯安性情内敛而稳重,你这小郎的狡黠之处委实不像伯安,哈哈哈。想利用我这将死之人,替你求求情”

    刘和吓了一跳,赶忙说道:“小子万万不敢,伯父千万别说这种不吉利之言。”

    刘宽毫不在意的摆摆手。“生死有命,此乃天定。世间人伦大道,无可悖逆,哪里算得什么不吉利之言。我活到这个岁数,还有什么事情看不开。你虽受伯安影响,为人性情有沉稳的一面,但是也有机巧狡黠的一面。这一点上咱们宗室内同辈之中的人都不如你,若论未来成就,我相信你更有望能为伟器。”

    刘和恭敬的鞠躬施礼,感谢刘宽的赞赏和鼓励。

    刘宽似乎精神有所好转,坐起身要往屋外坐一坐。刘松和刘虞赶忙劝诫,刘宽态度很坚决,自称死前也要再看一眼大汉的苍天。

    众人无奈,只得应下。在一群人的拥簇下,搀扶着刘宽到了院中。

    勉强走了几步后,刘宽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似乎被头顶的蓝天白云所迷醉。

    “伯安……”

    听到刘宽的召唤后,刘虞赶紧躬身走到跟前。刘宽神情有些落寞,轻轻拍了拍刘虞。“伯安,我想自己命不久矣。以后朝廷中的这些刘姓宗室们,就拜托你了。”

    刘虞点了点头,低



第八十四章 刘陶之亡
    肃穆灵堂的外院之内,那字伯圭的人走到刘和面前,稍稍拱手。

    刘和还未言语,只听身旁的父亲刘虞介绍道:“此乃犬子,名和,字玄泰。”

    那人出声道:“辽西公孙瓒,字伯圭。”

    刘和拱拱手,一时间脑海中闪现过一幅兵戈铁马,乱战交错的画面。

    公孙瓒看着微微失神的刘和,皱了皱眉,然后转身走向灵堂。

    刘和看到其雄壮的背影,深深吸了一口气。忍不住向父亲刘虞问道:“此人……也是文饶公的门生故吏”

    刘虞淡淡的解释道:“伯圭早年曾师从子干(卢植字),后来经过子干推荐,在文饶公门下学习过两年。之前为父在幽州任职时,他任辽东的属国长史,乃是我大汉幽燕边疆之地的一员悍将。”

    “辽东的白马长史”

    刘虞瞅了刘和一眼,点点头。“其人好白马,身边随从数十人皆骑白马,故而有此一说。”

    刘和意味深长的说道:“看起来,确实是一员悍将。”

    次日,家属等人大殓,将尸体入棺之后。刘松先是将一个瓦盆摔倒地上,瓦盆应声而碎后,刘松手执引魂幡,领着送殡的队伍缓缓出门。

    一路上鼓乐吹打,走了足足两个时辰,才来到了下葬之处。待入土安葬之后,众人协同立碑,再次祭拜一番后,葬礼渐入尾声。

    立碑之后,阳碑(墓碑正面)上用隶书刻写刘宽的名字与生平。祭拜之后,阴碑处写着众多来送葬的门生故吏的名字,其中刘和也看到了公孙伯圭的名字。

    待一群人逐渐远去之后,刘松和一众兄弟姐妹在墓地的不远处结庐而居,开始守丧。

    所谓守丧乃是儒家之礼,一般都是要守三年(实际二十七个月),期间禁止饮食酒肉,不再欣赏舞乐,以及避免夫妻同房等诸多礼节。

    儒家讲究母生子,后哺乳三年,子方可长大。那亲长死后,为了寄托哀思,也当守孝三年以示崇敬。

    这期间礼仪甚重,首先要前三日不食,而后每日只在日出和日落之时各饮一粥而已。除了只能穿五服丧衣之外,期间不可听乐,避免交际。而且一定要居于墓地之侧,每日去祭祀亡人之后,才可回屋睡觉。

    守孝之礼在先秦时期便被通用,秦始皇嬴政曾以法令约束国人实行守丧。高祖刘邦立汉朝时承袭秦制,依然沿用此礼。到孝文皇帝时,孝文皇帝觉得其制不可久行。在遗诏中改变了这一制度,要求出临三日,皆释服;既葬,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也就是把日当月来过,将守孝的时限变为三十六日,并垂为定制。

    后来其制并未一直延续,新朝王莽篡汉之后,再次依照古礼恢复三年守丧之期。光武皇帝中兴大汉后,本也想修改守丧之期,但是天下此礼已经蔚然成风,深入民心。久而久之,儒家的三年之丧制度终于成为天下之通丧。
1...2829303132...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