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历史系之狼
「可他是太子啊,是长在我们面前的孩...」
「他不是孩子,他是大汉的太子,将来的皇帝,若是在唐王府里遇到你,你跟他说什么,我都不管,但是在太子府里,你就不要将他当作自家晚辈来看待...不然会惹出***烦的,陛下近期内的麻烦够多了,不要再给他增添麻烦。」
「哦....买,你有没有觉得,有些时候,我们都越来越像阿父了,你越来越像曲逆文献侯了,我也是越来越像阿父...」
陈买迟疑了片刻,「唔....我大概是有点像阿父了。」
灌阿点点头,沉默着走了许久,他猛地反应过来,大叫道:「买!!你这厮是什么意思?!」
太子府内,刘赐正要等下一位受害...下一位郡守,就看到一位近侍走了进来。看到近侍刘赐下意识的就要逃跑,那近侍显然是知道他是个什么德性的,慌忙抓住了他的手臂。
「大王莫要跑!!陛下有令,要在宣室殿内召见诸王!!」「我也要去??」
刘赐有些惊讶,忽然又有些感动,以往诸王有什么仪式,他永远都是被忽略的那个,连晁错削藩都会无视掉自己,没想到啊,今日居然能参与诸王的活动!!「8
「不只是大王,北地王,代王,还有太子都要去。」
刘赐有些不服,「北地王是我李生兄弟,代王也是与我相隔的诸侯王,他们要去也就算了,那太子是个什么王,有什么资格一同参与呢?」51
正准备好衣冠,出门想要上车的太
子又匆匆解下了自己的鞋履,对着近侍说道:「劳烦您给阿父说一声我现在忽然得办点事,办完了就带上夏王一同前去……」(23
ps:特意告知大家一声,冲5级破圈,新盟主可以得到赞助(300),叠加的不算,想冲个盟主的可以进群联系算卦的格格巫,赞助名额有限,打赏角色长老爷。
最后感谢大贤ka罗特no1倪哥,真大贤也,来新疆,哦,不对,是来天津请你吃果子!吃腰子!!170个盟主了,如果能做到五级破圈,那就是历史类第一本啦~~~
家父汉高祖 第704章 绝佳的御史人选
宣室殿内。刘长坐在上位。
南越王,燕王,赵王,楚王,吴王,城阳王,梁王,长沙王,胶东王,太子,齐王,河西王,代王,北地王,夏王.....诸王坐在了两侧,神色肃穆。<23
此处并没有外人,就连吕禄都不在殿内,守在了殿外。
刘长平静的看着自己两侧的诸王,南越王昏昏沉沉,半眯着双眼,就好像随时都要归西,燕王眉头紧皱,仿佛是在纠结着什么,楚王,赵王都较为平静,只是眉宇里带点悲伤,吴王微微仰起头来,城阳王还是一如既往的保持低调,让人看不清神色,梁王茫然的打量着周围,胶东王正死死握着一旁河西王的手,齐王眼神惊恐,坐立不安,代王迎着阿父的目光,微微点头,北地王初次参与这样的会议,同样的不安,紧张到了极点,夏王鼻青脸肿,正在偷偷王北地王的衣服上抹鼻涕...
刘长深吸了一口气,逼着自己不要去看最末席。「诸王无恙?」
刘长开口询问道。「臣等无恙!陛下无恙?!」
白众人急忙回礼。
刘长却摇了摇手,「算了,此处也没外人,就不搞这一套了,那个韩婴当真是烦人,今日一大早就开始来教我,教我召见诸王的礼仪……咱都是大皇帝的子孙,就不理会这个了!他老人家一生也不怎么遵守礼法,我们今日也就类父祖,不讲什么礼了!」
众人轻笑了起来。
燕王顿时就忍不住了,「陛下,既然是家宴,那我就直说了,您是知道臣的,臣向来是有什么就说什么…您不要听晁错的胡言乱语!他心里想什么,我太清楚了,他不过就是图名而已,这些大臣们都是这个德性,为了能让自己青史留名,无所不用,甚至是自寻死路,当初高皇帝杀死项羽,不许他人为项羽哭丧,还是有人特意跑到高皇帝面前为项羽哭丧,为什么?就是为了被高皇帝所惩罚,然后得到名望,青史留名!」《画
「晁错恶意离间我们诸兄弟,他是外人,我们才是一家人,难道陛下认为臣会谋反吗?若这是陛下的意思,只要陛下一句话,我就愿意放弃王位,为陛下麾下一将!但是,臣不愿意因晁错而受到委屈!!「
胶东王点着头,深以为然的说道:「此言有...」
吴王忽然回头看了胶东王一眼,胶东王的声音顿时微弱了些,「…些不合理。」燕王一愣,原先你跟我交谈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燕王皱着眉头,忍不住提醒道:「胶东王,虽说是家宴,但是也关系到大汉社稷,还是得以国事为重!」
赵王有些不悦,「燕王这是什么意思?莫不是觉得胶东王是受了我们的胁迫?欺凌?他是我的兄弟!」
「这么说,他就不是我的兄弟了?!」
燕王忽然很生气,毕竟他不是高皇帝的子嗣,就如刘长所说的,是属于大皇帝的子嗣,跟楚王一样,都是高皇帝兄弟的孩子,肯定不如他们一家子那么亲近,赵王的话几乎就是指着他的鼻子说他是外人。
梁王也急忙开口:「赵王并非是这假意思,燕王亦是我们同宗兄弟,还是吾等之兄长,我们怎么敢不敬呢?只是说,这里没有公事或者私事,大家畅所欲言便是。」
刘长并没有开口,只是听着他们的交谈。
目前来看,高皇帝这一脉还是占着优势的,人最多,而且很团结,由吴王领头,加上其余几位,占据着极大的话语权。
作为全场唯一外姓人的赵佗此刻也是缓缓开口了,「既然是畅所欲言,那老夫也有几句话要讲。」
燕王瞥了他一眼,瓮声瓮气的询问道:「南越王想要说什么呢?」「老夫认为,所谓的分权,并非是要对我们不利,而是要保
护我们。」
「诸位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对陛下,那自然是忠心耿耿,可老夫平日里还是很担心,就担心后人里出个不肖子孙,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陛下对我们极为呵护,诸国实力大增,难免会有看不清自我的,若是将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那我们一生的威名,岂不是都要因为那后人的缘故而不存?到时候,我们就是逆贼之父祖,谥号被夺,庙宇被毁,本国被除……」「这不是要对付我们,而是为了将来而考虑,况且,陛下对我们的厚爱,会因为这分权的事情而减少吗?我们在地方上,依旧能大有作为,只是我们的子嗣要收拢一些...我觉得这没什么问题,诸位可以再好好想想。」
赵佗这么一开口,众人顿时都沉默了下来。
燕王严肃的说道:「我并非是舍不得手里的权力,也不是不愿意让孩子们收拢些,我只是觉得,诸王才是陛下最可靠的助手,也是将来皇帝最可靠的助手,地方郡守和庙堂大臣是靠不住的
,这些都是外姓人...削弱宗室而加强外姓,这是不利于大汉的。」
「仲父说的有理!什么朝臣郡守啊,守护大汉还是得靠我们这些人啊!」夏王终于忍不住了,拍着胸口说道。
代王看了看周围,狠狠掐了一下他的屁股,刚刚挨过打的夏王险些大叫了起来,急忙捂住了嘴,幽怨的看着二哥。
不让说就不让说嘛,掐寡人做什么?你不知道自己力气有多大嘛??不知寡人刚刚跟大哥打了一架嘛?
在诸王谈事的时候,这些二代们还是没有什么开口的资格的,尤其是刘长的子嗣,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只能是以刘长的意见为主,而有发言权的两位,河西王和齐王,齐王早已被吓破了胆,每天做梦,都是梦到挂满了人头的厚德殿,基本不敢在这里发表什么观点,而河西王,悲伤过度,也不愿意多说什么。(14)
吴王开口说道:「燕王说的有道理,诸王分封的初衷,就是要维护陛下...但是,过去与现在是不同了,当初内忧外患,需要诸王坐镇,防备外来的敌人,提防内部的女干贼……如今的大汉,经历了高皇帝,孝仁皇帝的治理,外头没有什么可以威胁大汉的敌人,而内部也不可能有想欺辱君王的女干贼…...当今陛下如何,诸王心里清楚,而太子殿下,也是雄才伟略,能得人,大汉已得民心,百年之内,女干贼不会出与内……至于再往后的事情,就不是我们所能预料而制定的了。」
他看向了燕王,「况且,郡守已经开始分权,地方将设立刺史,统一监察,我们再进行分权,地方就可以平定了,至于庙堂,等地方分权之后自然就要着手进行整顿,改变当今的朝治...您是知道这些的。」
「我知道,诸位兄弟心里,其实也是跟燕王一样的想法,只是燕王为人坦荡,故而直言…分权并非是对大家的不信任,而是太汉必要的治理改正,我们是依附于大汉的诸侯,大汉强盛,我们才能继续生存,我们的子嗣才能享受富贵,大汉之命运,与我们是一体的,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更多的考虑这样的行为是否对大汉有利,而不是考虑是否对我们有利。」
燕王长叹了一声,「吴王所说的,我心里也清楚,但是这庙堂之政,哪里是能轻易改变的?晁错那厮能肆无忌惮的对地方出手,可是他能整顿庙堂嘛?我是不相信他的,从始至终,他的目的一直都是我们,他不会去考虑庙堂是否会造成威胁,或许在他看来,庙堂治理天下,不经由天子,才是最好的…他自己就是庙堂之政的受益者!况且这三公九卿,哪一个是他能惹得起的?也就欺负一下我们这些诸王,知道我们无法发作....」
燕王有些憋屈。
说到底,还是他们觉得不公平。
大汉立国,是以
诸侯王与内臣来相抗衡的,你只削诸侯王,怎么不见你分朝臣的权力啊?刘恒看向了其余众人,问道:「诸位也是这样的想法嘛?」
赵王迟疑了一下,说道:「其实燕王说的也有点道理,晁错是不会对庙堂出手的。」刘恒轻笑了起来「我知道,所以,我先前接触晃错的时候,就答应他分诸王之权,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个条件。」
「让他在分诸王权后分庙堂权?」
「他有的是理由拖延,而且分权也未必就真的用心....」「不,我让他辞掉御史大夫的职位。」
刘恒此言一出,诸王都惊呆了,燕王先是大喜,可随后又摇着头,「他都已经达到目的了,让他辞了位又有什么用?难道您还有更好的人选?谁会愿意去整顿庙堂呢?」
刘长此刻也有些惊讶,他看向了四哥,「四哥,难道你这里有什么人选?」刘恒平静的点点头,「当然有。」「是谁?」「我。」它
这一刻,诸王哗然,众人皆目瞪口呆什么意思??您老人家想留在庙堂里当三公??天下哪有让诸侯王当三公的??这不是胡闹嘛?5
立上生旦一临陈印土吉「z响h顺准冬体么时促任印2,
刘长先是一惊,随即大喜,「好啊,好啊,四哥准备什么时候任职?」
「等晁错请辞。」
「这简单,我稍后就让晁错请辞!」
刘恒不悦的说道:「还是要等晁错办完这件事的,而且,以外王的身份来担任三公,定然是要引起非议,不过,这件事又非我不可,御史大夫本来就是要整顿天下,清查女干贼的,晁错却只
御史大夫还有劝谏,监督皇帝的职责,可显错显然也不称职
是用来对付地方诸侯。大器小用
是用木利为地方面肤,人部小h,面受人大处有初像,品香金市的职员,可挑站立不协助,
看看你这衣裳....」
刘恒扫视着刘长身上那奢华的衣裳,刘长顿时觉得不妥。「四哥,我忽然觉得,南边其实也离不开你啊。」
一直都没有开口的太子此刻也是起身说道:「仲父啊,若是您留在庙堂担任三公,那地方可怎么办啊?」
「我来之前,就已经吩咐过大臣们了,何况,分权之后,有没有君王,地方都能治理开,影响不大,而且,我又不是一直要留在庙堂,等我办完了事,离开便是!」
刘安没有说话,其余几个诸侯王还是有些憎,尤其是燕王,他本以为自己就够莽了,没想到啊,这位看似温和如水的吴王,比自己还要莽,居然还想要担任三公??这合理嘛??
「吴王…您这想法,不只是有点难度,是很有难度啊,从未听闻诸侯王可以在庙堂担任官职的…」
「章不就是在担任嘛?」
众人猛地看向了城阳王,刘章一愣,急忙解释道:「我这有些特殊,不与群臣往来的....」
刘长却说道:「无碍,这都不重要...我知道四哥的本事,规矩都是人说了算的,若是没有先例,那我们成为先例就好,谁说宗室就不能成为庙堂大臣呢?我觉得可以自然就可以!」
众人愕然,燕王喃喃道:「若是由吴王来整顿庙堂,那我是没有什么意见的,若是真的能如此的话。」
刘恒点点头,「好,那就如此决定了,分诸侯之权,再分庙堂诸公之权!」
会议的内容算是定好了,只是有些草率,吴王的想法实在是有些骇人。
大家不再商谈政务,而是聊起了家常,毕竟都是自家人,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的诸侯王聚集在一起,而且没有外人,他们能畅所欲言,也不怕泄露了宗室的秘
密,到了这个年纪,其实主要谈论的还是家里的孩子,燕王放下了心里的担忧,此刻正笑呵呵给各位大王们传授教导孩子的经验。
「这教孩子啊,就是要服徭役!」楚王深以为然的点着头,「这倒是不假!」
「不服徭役,怎么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诸侯王呢?」「我儿子现在就很优秀,这都是徭役的功劳啊!」
几个人交谈着,刘赐也认真的说道:「将来,我也得考虑一下让孩子去服徭役……
他说着,却发现刘安正若有所思的盯着自己看。
刘赐顿时悚然,「看我做什么?大哥,你可以让迁去服徭役啊!」
刘安露出了一个微笑。
赵王此刻也被燕王和楚王说动,在考虑要不要让孩子去服徭役,甚至胶东王都有些蠢蠢欲动,刘长觉得,无论如何,各地的太子们肯定是不会喜欢这次会议的。
因为是丧期,众人不能大酒大肉的,但是饭菜还算丰厚各种各样,众人边吃边聊,在宣室殿内度过了非常轻松的一整天,直到傍晚,众人方才依次离开。
刘恒却被刘长给留了下来,众人也不意外。
两人回到了厚德殿里,面向而坐。「四哥是真的想要担任御史大夫?」刘长给刘恒倒了茶,随即问道:「为什么呢?」刘恒的神色颇为严肃,「为了帮你。」
「晁错和刘安,近期内都在想办法分权,郡守,诸侯,庙堂…他们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是你的授意,你或许没有直接让他们去这么做,但是没有制止他们,这就说明你的想法了…我跟你一样,也觉得当初阿父他们留下来的制度颇为简陋,不过,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们,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的不错,秦国的那一套,打仗时还可以,可遇到如今这般盛世,就失去了作用。」
「若是我自己,是万不敢急着做出改变的,但是你不同,你有足够的威望,强大的控制力…你完全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晁错和刘安两人,是不能帮你完成这件事的。」
「为什么?」
「晁错是个能臣,但是受限与性格,加上此人年少就登高位,缺少磨砺,政策长远却都容易脱离实际,而刘安有谋略,也在逐渐成长,可他想法太多,利益牵扯巨大,无法独断专行.....而我就不同了,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我在庙堂里是外人,没有刘安的拘束,而且我自认对庙堂看的也清楚,能完成你的任务。」
刘长点点头,「我知道四哥有这个能力,我只是有些好奇,四哥向来是不愿意插手庙堂之事的,诸侯王担任三公啊....群臣怕是要睡不着了。」
「其实,我已经跟太后说过这个想法,太后是很赞同的,太后也觉得晁错不靠谱,同时,她也觉得庙堂的制度太过混乱,权力过大,就如太尉,当然,我不是对淮阴侯有不满,只是他这个位置,管辖天下军事,实在不是个能常设的职位,若是担任此职的人存心不良,那就太可怕了...包括御史也是如此,本来是监察,可是却拥有任免权,还能下令九卿,行判决,能参与政策的拟定,几乎就是国相的翻版,三公九卿...还是太简陋了。」
刘长忽然笑了起来,「四哥,我这里其实有很多制度的....」「我知道。」
「我读过你的书。」
「所以我才说要留下来,你的那些想法,若是得不到能人相助,注定是无法落实的。」「我都不知道,四哥居然还有这样的想法,以往怎么都不说呢?」
「以往的时机不对,况且吴国那边也有很多的事情,现在吴国暂且不需要我来指明方向,而改变庙堂里的时机也到了……你现在将你所想到的制度——给我说,不要漏下任何一个。」
「喏!」
看
《家父汉高祖》
家父汉高祖 第705章 谁能继之?
晁错从未像今日这般畅快过。
毕生的抱负啊,在此刻终于如愿。
削藩的大事业终于迎来了一次巨大的突破,诸侯王最重要的几个权力被夺走,与郡守一般,官制体系大变更,从此诸侯国不再效彷庙堂设立三公九卿,以国相,国尉来分其政军大权,再以郎中令拿走宿卫军队,而财政则是以庙堂少府委派官员来插手,这么一来,诸侯王的实力大削,对地方几乎失去了控制权,而郡守和国相成为了平级,国尉和郡尉成为了平级,国少府丞与郡丞成为了平级。
诸侯王只能在名义上成为他们的君王,却不能再肆意妄为,群臣都不需要联合,就能制衡诸侯王。
过上两代人,诸侯王就彻底受制于群臣,完全成为庙堂的摆设,郡国并行,就能顺利完成。
在皇帝召集诸王,召开会议,商谈了这件事后,事情顺利通过,并交予群臣来进行推行。
就此,针对地方的两大分权正式开始,而晁错作为主导者,自然是获得了庞大的名望。
起码,庙堂里对他不满的那些声音都微弱了不少。
这位从前受尽了唾弃的三公开始逐步确立了自己作为三公的威望。
在朝议时,晁错趾高气扬的坐在上位,往下看去,却没有一个人敢与他对视的,群臣对地方官职有很多的想法,在晁错推动这件事后,他们也就不再被拘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想法,郡守和诸王都不再反对,这件事远比想象中的顺利,但是也有几个难题,首先是对过去官员的安排。
】
诸侯国的官员要缩水了,那原先在诸侯国担任官爵的人要怎么办呢?
郡县的官员权力重新分配,那人员是否要重新调动呢?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刺史制,刺史的人选要如何确定?
这三件事,其实最后都是落在了张苍的身上。
晁错是擅长拟定大计,可到这种具体的事情上,他的能力就远不如张苍了,张苍全方面的吊打他,晁错可以为大汉拟定百年的国策,却不能安排好几个郡的官吏任免....优点和缺点都同样突出。
张苍其实是有些抱怨的,自己都这般年纪了,这晁错还给自己招出这么多事来,你要是想办,那你就自己办呗,提出来后就丢给自己,折磨自己这个半截身子入土的老头,不当人子!
“张相啊...这几个变制,涉及到了数千位官员,其中两千石就有十来位,千石就数百位...具体的调动和任免还要遵从太子新颁发的互避法,这难度实在是太大。”
晁错毕恭毕敬的坐在相府内,在三公之内,晁错不敢招惹的就只有张苍和韩信。
不敢惹韩信是因为韩信随时能干掉他,让他彻底的政亡人息。
而不敢招惹老张是因为他对政务太过精通了,要是得罪了他,张苍随时可以让他办不成任何事,还让他找不到任何理由。
张苍此刻的脸色并不是很好,他皱着眉头,冷哼了一声,“你也知道难度极大?”
“那你为什么不自己来操办呢?”
“哪怕是交给群臣来商谈呢?非要上书给陛下,交予我来完成??”
晁错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头铁的晁错,在庙堂这么久,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与这些人相处,“我是知道张相之能的,大汉天下,能完成这件事的,只有您一个人,没有人再能做到您这样的程度!”
“我又不是陛下,你这些话对我可没用。”
晁错迟疑了片刻,方才说道:“张相,我也并非是出自私心,乃是为了大汉天下,您的兴农,也是需要合格的郡县官员才能完成....”
张苍更加不悦,“好了,废话就不要多说了,我知道该如何操办,你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事?”
“张相啊,这件事是越快完成越好,我恳求张相,能稍微用点心,越快完成,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拖延则不利,我实在是....”
晁错看起来真的是有些急切,毕竟,他太清楚这位国相的性格了,他是不喜欢做事的,无论什么事,交给他,他总是能拖到最后,等到陛下等不及,给与期限,期限要到期的时候,他才会开始操办...可这次的事情是真的不能拖啊,明明办事能力这么强,为什么非要这般懒惰呢?晁错看着张苍的行为,有些时候真是莫名悲愤,这两位的行事风格是截然相反的,张苍的行为在晁错看来就是占据着最大的茅厕睡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