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历史系之狼
当赵佗回到府邸的时候,儿子急忙前来迎接。
“阿父!”
“怎么样?问过太尉了吗?是不是北军改制,要将我调任到北军去了??”
赵始兴致勃勃的询问道。
赵佗咬着牙,缓缓握紧了手里的拐杖,“你先告诉我,为什么周亚夫要将你赶出去?
看着阿父的脸色,赵始后退了两步,随即说道:“我也不知道,他刚来南军,见了众人,然后就让我离开了...”
赵佗猛地抬起头来,盯着他的双眼,“还不说实话?!”
赵始急忙解释道:“阿父,是我的过错...是因为我管教不力...周亚夫询问巡逻甲士的出勤情况,我的营,没有详细统计,常常有士卒私自进出,没有详细的统计...但这算什么大事呢,士卒外出玩一玩又如何...本来就是高强度的巡视,难道他们办完了事想外出休息的时候,我还得派人去监督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吗?”
“我看啊,就是那周亚夫找茬,根本就是想要换自己的心腹,我没有什么背景,才被他....”赵始还没说完,一拐杖就已经抡了过来。赵始的肩膀上狠狠挨了一下,疼的即刻闪躲,“阿父!不怪我!不能怪我啊!”
“你为什么不按着军法来办事呢?士卒休息的时候,不能独自离开校场,要时刻禀告自己的去向,归日,操办的事,不能有半点遗漏,你倒是好,我今日非要打断你这个蠢物的腿!!!
就在赵佗准备好好管教一下这个儿子的时候,忽然有一行人闯了进来。
为首的那个人,赵佗也认识。廷尉的宣莫如。
此刻,宣莫如很是严肃,朝着赵佗行礼,随即说道:“我们怀疑有件刺杀案与赵始有关,想要请他回廷尉接受调查。”
赵始惊呆了,“什么刺杀案??你们莫要血口喷人!”
赵佗长叹了一声,摇着头,“好。”
宣莫如在将赵始带回去后,没过多久,就已经出现在了厚德殿内,向刘长禀告情况。
“确定了是赵始麾下的士卒?”
“没有确定但是唯独他麾下的出勤外出记录是对不上的,他麾下士卒参与刺杀的概率是最高的。”
“他这当上校尉也没几天...况且他这个人吧,没什么文化,没这个脑子来策划刺杀,大概就是他麾下的人自作主张...”
刘长撇了撇嘴,吕禄有些好奇的问道:“您似乎对这些事不是那么的关心?”
“无碍,我心里其实大概知道了是谁干的,这样胆大包天的事情,又那么渴望军功,还在赵始麾下...我一眼就知道是谁了,周亚夫大概也知道了,但是处置的意义不大,反而会带来很恶劣的影响...先改制吧,北军设立校尉,南军嘛,也得好好整顿一番...这个人啊,朕会亲自出面收拾的。”
吕禄点点头,宣莫如问道:“那我放了赵始?”
“放了干什么啊,这厮做的糊涂事,正好拿他立威,让那些想在南军混资历的蛀虫好好看看..”
“那就杀了他?”
刘长惊讶的看向了他,“杀猴儆鸡是吧?我怎么没看出来你还有当酷吏的天赋?”
宣莫如笑了起来,“戏言耳。”
“有晁错这样的酷吏在,我怎么也算不上酷吏...”
“晁错算什么酷吏,他现在啊,怕是被弄得都快崩溃了吧?”
......谯县,县令府内。
“又告我??又告我??这次又是谁?!”
晁错双眼赤红,抓着面前那县丞的脖颈,要不是力气不够,就得把他给挂在墙上了。
县丞苦笑了起来,“三位里正,要状告您分配农具不公,按着自己的喜好来分配农具,迫害三里之百姓...”
“他们已经告到了郡守那边,按着您自己制定的政策,郡守要派人让他们与刺史见面...”
晁错勃然大怒,“这不是胡说八道嘛??我迫害他三个里做什么?!?我就那般闲着?!”
“是啊,刺史当然也知道,但是百姓不服,还要上告,刺史要将他们送到长安,在此期间,您是要受监控的...”
其实不需要县丞多说什么,晁错非常的清楚这些流程。
因为这些都是他亲自指定的。
为了限制地方官员作恶,他指定了极为详细的上告制度,以求不会造成百姓无路上告,官官相护的局面,但是,这一套如今被用在了他自己的头上,自从他上任之后,天天都有人告他,而监察体系不归县令,这让晁错非常被动,刚准备做事,都邮就找上门来,说有人告他,让他停职接受监察,等晁错接受好了询问,那些要惩治的人早已清除掉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而晁错上奏告这些人,按着他亲自指定的制度,需要极为详细的证据才可以,这就导致他不能再大开杀戒,直接滥杀。
当初陈买上任地方郡守的时候,大开杀戒,杀了很多不听话的,没有能力的官员,换来了一段时日的兴盛,众人都夸赞他的能力,而晁错却几次弹劾他,晁错认为陈买简直是乱来,乱杀,不按着律法办事,不是个郡守,是个罪犯!
因此,晁错才拟定了这套详细的制度,让地方官无法随意杀人,连处死罪犯都要经过庙堂的审核。
晁错深吸了一口气,“我又要接受询问。”“是这样的...”
“让县尉去他们家里搜犯罪的证据呢?”
“这...除非您有罪证,经由郡里同意,否则您不能直接调动县尉去闯进那些大族的府邸...”
“嗯..对,这也是我制定的对吧?”
晁错松开了面前的县丞,有些恍惚的说道:“没有你,我甚至不能花县衙的钱..”
这位县丞还是挺配合晁错的。
晁错这才意识到自己到底给地方官上了多少锁,其他地方或许还好,在沛郡这种矛盾很激烈的地方,地方官简直就是被死死困住,县衙里的小吏都与当地的豪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初他自信的表示要在一个月内铲除豪族,结果到现在,就处置掉了三个豪强,这些豪强还不算是很有势力的那种,不小心被晁错抓住了把柄。
想起当初自己对那位马县长所说的话,晁错的脸更是有些生疼。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进来禀告道:“晁公!!陛下的书信到了!”
晁错大喜,急忙起身,“这是陛下知道了我的困境,想要帮我啊!”
他急忙令人将天使迎进来,拿起了天子的诏令,开开心心的看了起来。
看到上头那两个字,晁错瞠目结舌。
一种悲愤的心情从心底衍生出来,他的脸色顿时通红整个人都热了起来,情绪十分的激动。
县丞瞥了一眼,看着晁错如此模样,忍不住说道:“晁公,这些政策都是您所指定的,使得官员束手无策...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是白费...我倒是有一计,您不要透露天子的诏令,让众人知道天子对您私自下了诏,然后再召集众人,做出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
晁错放下了手里的诏令,摇着头。
“不,我做事不以阴诡...为天子做事,堂堂正正。
“我也不后悔这些制定这样的制度...毕竟,现在看来,这些制度却是很有作用,就算能被一二百女干贼所利用,也能保护数万个良善人家不被迫害。”
“我要堂堂正正的战胜这些女干贼,我所制定的政策,是正确的。”
家父汉高祖 第717章 骄兵悍将
“欺人太甚!!”
卢他之脸色通红,气的咬牙切齿。
就在方才,他开开心心的去跟周亚夫笑着行礼,周亚夫却只是冷眼相对,甚至还撞开了他,先一步走进了皇宫。
卢他之都惊呆了。
让你管个南军,你就膨胀成这个样子??要是让你当太尉,你岂不是要从我头上跨过去??
这次的朝议,因为涉及到了南北军的问题,因此有很多将领都是前来参与,甚至连一些驻扎在外的将军们也是及时赶了回来,其中就包括了正在边塞负责屯田戍边的秦同将军,以及驻扎在陇西,北地,河内的几位猛将。卢他之如今升任九卿,成为了皇宫内所有郎中们的头头,王恬启在辞官之后,他的中尉之职由原楚相苏意来担任。
苏意这个人,是曾经楚元王末期的国相,为人温和知礼,懂军事,胆大心细,事事都很谦逊,为人低调,深得老楚王的喜爱,王恬启在辞官之前,就向刘长说起了这个人,本来是想要举荐他,但是庙堂不许举荐,因此只能是提出几个名字来,让皇帝自己看着办,而在王恬启所说的几个人里,刘长想来想去,最后是决定让这位做事低调的苏意来接任他的位置。别看王恬启先前更多偏向廷尉,主要负责查案拿人,其实人家手里的权力极大,是名义上的北军统帅,除非刘长设立将军来指挥南北军,否则北军都要听他的命令,位高权重,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太强势,能容人是最好的,将军们大多骄悍,若是来个强势的中尉,双方可能会因为争权而闹得鸡犬不宁。
而这次就是苏意第一次作为九卿来参与朝议,站在皇宫门口,这位新九卿正在默默的打量着群臣。
他为人低调,没什么朋友,也不是开国功臣,庙堂里的大臣,他几乎都没有交情。
但是他本人还是很显眼的,他的个头很高,非常的高,大概跟夏侯灶差不多的个头,但是没夏侯灶那么魁梧,偏瘦,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人畜无害的模样。
忽然有人走到了他的身边。“您就是苏中尉?”
走来的那人模样肃穆,很是客气。
苏意急忙行礼拜见,“正是,昨日前来,在殿内受了陛下的册封,尚且不曾拜见诸公,不知您是?”
“内史栾布。
苏意有些惊讶,“啊,原来是曾为舍命为故主伸冤的栾公!久闻大名!不曾想,今日居然能与您相见。
他急忙附身行礼拜见,栾布一愣,“那都是很多年之前的事情了。
“栾公的名声在楚国是人所皆知的,改日我定然要亲往拜访。”
栾布点点头,便又说道:“您的职责也十分的重要,不过,我也有几句话要提醒您,当今这位陛下,暴躁易怒,做事无礼,常常对群臣有羞辱的举动....”
苏意的脸顿时就给吓白了,他紧张的看了看周围。
要不要一来就说这么刺激的话??难道长安里的群臣对皇帝早已不满,阴谋叛乱??
栾布不慌不忙的说道:“但是,您也勿要在意,陛下赤子之心,本性良善,不是无礼,是不羁礼法而已,只要您能安心办好陛下所吩咐的事情,能获得政绩,陛下就会护着您,赏罚分明,便是得罪了陛下也不要紧,陛下为人直爽,若是怒了,就是一顿谩骂,若是喜了,便是奖赏...外头的人都说陛下好杀残酷,其实吧,陛下很少会去杀人,哪怕犯下大事,陛下也会想着如何去管教改正,而不是直接杀死...”
“莫要听他人胡说八道,当今陛下虽然算不得什么贤君,但是若是阁下真的有心实现胸中抱负,当今陛下定然是最好的靠山,认真办事就好,勿要对陛下生出什么忌惮,庸碌度日。”
苏意这才松了一口气,急忙行礼说道:“多谢栾公,定然不忘您的教诲。”
“嗯。”
栾布点着头,不再说话。“两位在聊什么呢?”
又有一人凑上前来,是年轻派里的贾谊,贾谊笑着拜见了苏意,说道:“这位就是苏公吧?我先前曾看过您的上书,文彩飞扬,论货币之革新,颇有见地,很早就想跟您相见了。”苏意急忙回礼,“难不成是弱冠为守的贾公?我的文章哪里敢与您相比呢?您的文章,我时常翻阅,神交已久。”
贾谊跟他又聊了几句,方才看向了栾布,“两位居然相识?”
“从前并不相识,只是栾公来点醒了我几句。”
“哦?点醒什么?”
栾布平静的回答道:“不过是提醒他提防暴君而已。”
贾谊摇着头苦笑,随即又看了看身后那些大臣,“陛下从不爱惜自己这名望,哪里像那御史,刚来庙堂不久,便使群臣皆称赞不已,也就栾公对他视若无睹,也从不去他的府邸拜见他...朝中大臣都说,栾公是个嫉妒他人名望的...不过,这御史也是令人敬佩,德行没有半点可以让人诟病的地方,与陛下完全不像是亲兄弟啊...”
栾布顿时皱起了眉头,“贾生啊,他人可以这般说,倒是你,却没这资格,这位御史为人颇有操守,可心胸却不如我家陛下那般坦荡,若是你在他麾下,只怕如今还在地方为官,断然不可能在庙堂居于高位...”
“看您这说的,我也不曾去他府邸拜见过他啊,我们都是陛下之臣....”
苏意却闻到了一种不寻常的风波,陛下的心腹旧臣似乎对御史有些不满?
若是等那位左相回到庙堂,岂不是要出现更大的风波?
苏意又看向了远处,那位御史身边果然也聚集了不少大臣,那些德高望重,有贤名的大臣们几乎都是站在他的身边,热情的与他攀谈,不过这位御史主要还是拉着奉常陆贾,正在与他诉说着什么,只是陆贾的脸色看起来不太好,没给这位天下闻名的贤王什么好脸色,反而是一脸的焦躁,明显没有攀谈的意思。
刘恒此刻也是不容易。
改制的事情,最先要说服的就是这位奉常。
虽然说自己是三公,而奉常只是九卿。
但是这个九卿乃是九卿之首,手里的权力实在太大,本人又是德高望重,是天下闻名的学问家,立下赫赫功劳的纵横家,开国之功臣,儒家荀圣之弟子,诸多身份加在一起就是三公也不敢对他怎么样。
而最关键的是,这位陆奉常对改制的事情显然不是很喜欢。
刘恒也能理解他的想法,毕竟在当下的官制下,他大权在握,几乎所有的重要部门都在他的手里,若是改制,这些可就要细分了。
但是太后那边给出了建议,让他想办法得到这位陆公的支持,还让他不要想着能通过口才或者别的什么来说服,刘恒这就犯难了。
就在这个时候,朝议正式开始了。
众人走进了皇宫内,就连太尉也出现在了这次朝议,但是大家已经不再惊讶,太尉频频出现,众人都有些习惯。
刘长人高马大的坐在上位,群臣则是坐在他的面前,众人开始商谈近期内所发生的事情。
首先还是农。
栾布起身,说起了试验田的成果,因为庙堂对农业的关注,农家在这十几年的时日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弟子遍布各国,虽然在庙堂上依旧是弱势群体,说得上名的只有一个在内史担任左丞的董安国,但是在地方上,他们已经迅速膨胀,基层力量和影响力暴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而农家的试验田,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几乎每年都能取得一两个成果。
但是跟墨家不同,他们的成果见效慢,而且大多弟子还是保持着过去的农家思想,就是不接受王令,因此不肯要爵位....就是不愿意朝着上层发展,宁愿一辈子在土地上跟农夫们打交道。
有人赞叹他们的高节,认为他们是真正高尚的贤才,也有人鄙夷他们的落后,认为他们这般行为就是在自寻死路,给自己挖坑。
在大汉打通了与身毒等地的贸易后,大量的新作物传进了大汉,大汉的农家乐坏了,他们在各地栽培这些新作物,给他们取了名,有些地方是可以成功栽培的,有些地方是不行的,这些作物包括了食用性作物和经济作物,尤其是棉花,大汉对棉花的需求是相当之高的,农家经过多年的试验,最后认定在北庭国种植棉花是成效最高的,北庭国的地理环境简直太适合棉花的生长,甚至能长得比身毒那边还好,但是西庭国就要差了一些。
因此刘卬的北庭国已经成为了整个大汉最重要的棉花供应地。
而在粮食作物上,茄,胡瓜,胡桃,胡椒,胡荽,胡豆,胡蒜,苜蓿,葡萄,石榴,西瓜,茉莉....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出现在了大汉,农家尝试着在大汉境内栽培,也获得了不少的成果,在大汉的很多地方,百姓们开始在自家院落里种植各类的蔬菜和水果,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蔬菜农和果农,通过栽培这类的作物来发家致富。
而这一切,都绕不开栾布这位内史,他的爵位也随着这些蔬菜水果的成功栽培而节节高升。
人送外号“果蔬侯”。
汉人将水果和蔬菜称为“果蔬”,他们如此称呼栾布,其实也有些鄙夷和嫉妒的意思,就是说栾布的爵位不是通过政绩和军功,而是通过蔬菜来升上来的,明吹暗贬,就跟吕禄的富甲侯一样,都是带点恶意的调侃。
当然,栾布是不在意这个的,栾布一板正经的跟群臣说起了诸多新作物的栽培成果,刘长听的都很认真。
看着刘长那认真聆听的模样,新九卿苏意都忍不住的点头。
谁说当今皇帝昏庸呢?人家对农桑如此重视,听的比军事都认真,这能是昏庸的皇帝呢?
可看着看着,苏意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认真聆听也就算了,怎么还流口水呢?
刘长当即对栾布的杰出成就做出了高度的赞许,并且拍打着胸口说道:“很好,等会下朝,朕就要亲自前往试验田里,看一看你们的成果!”
栾布脸色一黑,说道:“陛下,近期内最好还是不要来了,还在栽培阶段,见不得光。
刘长摇着头,“农是天下之根本,岂能轻视?爱卿莫要再劝,我肯定是要去看一看的。”苏意有些茫然,就看到栾公忽然仰起头来,长叹了一声,嘀咕了一句什么,他却没有听清楚。
刘长去试验田当然不是为了去啃水果的,咳咳,刘长只是觉得这些作物的引进对大汉很有帮助,不能因为这些东西不是主食就轻视,只要是能食用的东西,对大汉的帮助都是巨大的,丰富其饮食,而且有些时候还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农之后,便是军事上的事情了。周亚夫直接上书,言语极为凌厉。
他上书称,当今的南军,战斗力锐减,不复当年虎狼之师的模样,将军多无能,甲士多无战心,寻常的巡逻都做不好,并且一次性罗列了十三位不合格的将领,从军侯到校尉,一一点名。
群臣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因为周亚夫所说的不少人,都是这些群臣的子弟或者远亲。
他们不由得看向了刘恒。
刘恒当初提议,让权贵子弟多去立军功,积极参军,众人这才安排自家的晚辈们进了南军,现在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刘恒抿了抿嘴,迎着群臣的注视,无奈的走上前,对周亚夫说道:“诸多忠烈之子嗣,有报效陛下的想法,积极参军,建功立业,这本来是好事,大概是因为不曾学习过兵法,方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能太过于责怪。”
周亚夫脸色大变,神色冰冷,“若是要报效君王,可以往河西国去打外羌,或者去夏国打那些不归顺的胡人...南军有守护皇宫的职责,岂能滥竽充数?!御史莫要觉得这里是吴国,就可以是非颠倒...此处乃是长安,你身为御史,居然鼓动这种人来守护皇宫,你是何居心?!”
他暴躁的说着,朝着刘恒就走出了几步,好似下一刻就要动手。
卢他之被吓了一跳,赶忙挡在了周亚夫的面前,对刘恒说道:“车骑将军为人直爽,他并无他意,请您恕罪....”
“好了!!”
刘长一声咆哮,众人顿时安静了下来。
刘长冷冷的打量着面前的众人,说道:“将这些人分开,一半人送去河西打外羌,一半人送去夏国打外胡!
众人不敢多说什么,只好答应。
周亚夫随即又说起了针对南军的一系列整顿方法,最后方才提出对了北军设立校尉分管的办法,这是分中尉的权,同时也是保证了皇帝对长安周边的军事震慑力,在太尉的起身符合后,群臣并没有敢反对的,兵权本来就是比较敏感的事情,也没有大臣愿意在军权的问题上上书反驳皇帝,事情进展的很顺利,苏意对皇帝要分自己权的行为,也是视若无睹,就当什么都不知道。
朝议很快就结束了,就在刘长准备着去试验田进行视察的时候,两位大臣同时挡在了他的面前。
一人是刘恒,一人是周亚夫。
刘长无奈,领着他们返回了厚德殿。
两人坐在殿内,周亚夫对刘恒还是没有什么好脸色,他说道:“陛下,这些人就不敢出现在军旅当中,他们没有父祖之才能,当地的将领反而要因为他们的身份而受制,这不是什么好事...”
刘长看向了刘恒,刘恒严肃的说道:“如今的大汉并没有什么战事,我这么做,不是因为战事,而是为了政事。
“周将军善战却不知政。”
他看着刘长,询问道:“陛下可还记得曾对我说过,可以将彻侯之爵按着食邑设为三等,若是子嗣里没有军功,就减一等,依次递减,减少功勋泛滥,大族横行的局面?”
刘长挠着头,“大概是说过吧。”
当初刘恒刚刚来到庙堂的时候,刘长一股脑的跟他说了很多政策,当然,大多都是抄袭了未来的政策,什么三省六部,什么军机处,包括那减爵制,他都如实告诉了刘恒。
刘恒这才说道:“我之所以鼓励他们立军功,就是为了这件事而准备,只要能凑出第一批的军功集体,就能割裂***,推行爵位非军功递减的制度,如今有你这样强势的君王,功勋们就是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反抗...而你所说的这个制度,却是很适合当今的大汉,功勋太多,这些功勋在地方上不同于豪强,无人能制,迟早会变成与国同休的庞然大物,不加以遏制,这些豪族联合起来,将来就是皇帝,对他们大概也是无能为力了..现在不推行,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