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慕寒千雪

    便是河内张扬率军相助,也被白波军击败。之后,天子刘宏或许是看出了董卓的打算,便放董卓回到河东。

    董卓此刻心情很不爽,因为回来的太轻松了。天子,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就将自己放了回来。

    到现在,刘宏那讥讽的笑意,还浮现在董卓眼前。

    不知道是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计划,还是说,天子认为大局尽在掌中。

    “主公,镇西将军大军,已至黄河,在采桑津。”

    “走,吾等速速前去!”

    董卓此刻便在北屈县,这里距离采桑津渡口最近。

    一行人迅速赶到渡口,只见早已准备好渡船的董卓军,正摇着船,往来运送高诚大军。

    高诚带领郭嘉、段煨等一众大将,一下船,便看到了左拥右簇的董卓。

    “仲颖兄!”

    “子明贤弟!”

    高诚拱手行了一礼,言道:“许久不见,诚甚是想念兄长啊!”

    董卓也客气了一下,言道:“贤弟如此,兄亦是同尔。”

    两人略微客气一番后,便互相介绍身旁之人。高诚这边郭嘉,董卓早就认识了。

    能够下定决心,与高诚一同起事,也是少不了这郭奉孝的功劳。

    段煨不用多说,凉州武将出身的人,没几个不知晓这位大佬的。傅燮、苏则,董卓也是听闻徐荣等人没少谈起,知是高子明结义兄弟。

    其余几人,在董卓眼中,便算不上什么了。

    &nbs




第260章 以直报怨
    自高诚率领主力大军东进之后,整个凉州就只剩下区区两万人马,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羌族压力。

    冀城之内,贾诩与杨衡、阎忠三人,依旧坐镇此地。这里是镇西将军幕府,经营已久的唯一据点,不能轻易弃之。

    三千郡兵,防守诺大的冀城,问题还是不大。毕竟,城外韩遂也仅有一万余精骑,对阵夏育率领的一万两千骑兵,根本无力进攻冀城。

    夏育这近两个月来,一直在和韩遂对峙,小战打了三十余场,两军各有伤亡。

    夏育不着急,自己麾下的骑兵,自己再清楚不过了。除开那自精锐大军抽调的两千精锐外,其余一万皆是新丁。

    用这种小阵仗,慢慢来练兵,再合适不过。

    而韩遂,就更不着急了。不仅冀城这边毫不尽取,连狄道那边,也停止了所以动作。

    现在韩遂有自己的心思,中原大战之际,才是自己腾飞之时。

    高诚已经率领主力大军消失了,那必然是东进去了。具体情况,韩遂不清楚,但也能猜出个大概。

    中原的战局,影响着四周,包括凉州。

    高诚败,身死族灭,凉州顷刻可下。天子败,那高子明必然会面对更为激烈的关东士族反扑,战事再度扩大。

    凉州的兵,高子明要么调到中原,要么就只能招募新兵来与关东士族作战。

    反正,无论如何,自己的选择都很多。

    必要时刻,不在乎投靠高子明,出兵中原助阵。或者,投靠天子、关东士族一方,击高子明腹背。

    到了那时候,自己或许就能够扒去逆贼,这层外衣了!

    狄道的战事不再焦灼,让严颜也是大松了一口气。

    一万羌骑,他们攻城是不怎么样,可人数毕竟摆在那里。

    每日一战,让人烦不胜烦。

    如今,接连半月,羌贼不再攻城,应当是损失不小,失了锐气。

    唉,现在也联络不上冀城,也不知道君侯到哪了,希望天佑君侯吧!

    放弃巴郡太守之位,自己跑到君侯帐下,甘为一俾将,为的还不是日后有更好的前途。

    眼前,确实有机会封侯拜将,封妻萌子。但,君侯必须胜!

    凉州东部,战火停歇,而西部依旧在如火如佘。

    河西四郡,面对西域胡人的进犯,有些力不从心。太多的士兵和丁壮,调入东部,让四郡的守备力量,一降再降。

    阳关、玉门关,两处封锁西域的重要关隘,已经告破。敦煌郡郡尉只能招募老弱,上城协助守城。

    更多的胡贼越过敦煌,杀入更加富饶的酒泉、张掖、武威三郡。

    一时间,河西四郡颇是风雨飘摇。

    河西四郡南面的青海高原之上,半年来毫无踪迹的张任,正冲杀着眼前,最后一个羌人部落!

    其麾下的三千精骑,眼下只有不到半数,面对对方三千余羌骑,却是丝毫无畏,挥着战刀就冲了上去。

    羌骑一阵轰攘,没有人策动战马,只是恐慌的望着对面冲杀来的恶鬼,不由自主的后退。

    残余下来的几个羌族部落首领,无奈的对视一眼,苦意连连。

    自从率领两万大军,带着近二十万的老弱妇孺,进入高原,躲避高子明锋锐,已有七八个月了吧。

    而现在,两万大军,只剩下三千。二十万牧民,更是只余下寥寥一万来人。

    这支汉骑,完全是自地狱冲出来的恶鬼啊!

    第一战,汉骑以以计谋火烧连营。当时正值五月份,高原之上冬意刚过,枯草密布,新草未生。

    一把大火,烧了数万牧民,以及所有人的粮食,近百万牛羊。

    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延绵方圆三百里。

    而汉骑也追杀了三天三夜,没有停歇,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战果就是五千余勇士战死,十万牧民尽被屠戮。

    而后自然是不服,一万五千精骑,对阵区区三千汉骑。就算是当年那一汉当五胡的汉骑,也能拼光吧。

    结果,一战惨败,折了三千余人,汉骑折损不过二三百骑。

    之后,第三战、第四战、第五战……

    &n



第261章 天下共逐之
    三日后,高诚同董卓各率诸部兵马,抵达河内郡治,古魏国国都安邑。

    在安邑整顿粮草辎重,甲具器械,旌旗羽帜,传书檄文等。而后,合兵一部,径直向东,沿王屋山,出箕关。

    两军合计兵马七万之数,其中马军五千余骑,步军五万余,弓弩一万五千余。

    又征召民夫高达二十万,负责运输大军粮草辎重,多备刀矛,亦可随时上阵。

    数十万人,连绵百里而行,旌旗羽帜铺天盖地,声势浩荡,震慑三河大地。

    其中羽帜之上,多言‘忠义报国’、‘清君侧’、“扫荡妖孽”、‘复振炎汉’等自语,蛊惑百姓。

    如此大的阵仗,自然是传到了洛阳城内。然而,为时已晚。

    清君侧,讨伐朝堂奸佞的檄文,只比这条消息,晚了半日送到刘宏眼前。

    檄文,刘宏看了,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高子明的笔迹。毕竟,整个大汉帝国内,能把檄文写的白话言文掺杂的,也只有朕的镇西将军了。

    不过,刘宏并不担心。

    虽然没有料到高子明居然从河东郡而来,但自己只需要将镇守函谷的大军,调回来防守孟津即可。

    自河东直取洛阳,唯有孟津一途。

    时值冬日,大河也即将进入冻期,看来高子明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了。

    “可曾探的高逆兵力”

    刘宏神色不变,看向大将军何进。

    何进当即出列,回道:“启禀陛下,高逆与董贼大军汇合一处,扬言三十万精兵南渡。不过,高逆麾下最多五万之兵,而且关中传信尚有近两万人在与韩遂纠缠。”

    “而董贼虽然私自募兵不少,可也最多三万之众。余者二十多万人,应当只是民夫!”

    “嗯,那大将军可有何安排”

    “陛下,吾等京畿之地,函谷关有兵一万,洛阳八塞八千兵。城外北军五校三千精锐,南军五部五千人。城内羽林军、虎贲军、宿卫军、缇骑、执戟、南宫卫士、北宫卫士、左右都侯、诸宫门司马、十二门城门校尉部,合计兵力五万余,皆是久经沙场,精悍之士!”

    “嗯,如何防卫孟津渡口及平津关,大将军有何建言”

    五万之众,更兼洛阳城池高大,拥民百万,随时可征召壮勇十万人。七万人想要渡过大河、孟津、平津关,攻打洛阳,简直痴人说梦。

    只要守住洛阳,并州兵南下断其归路,东面驻扎兖州的两万北军及两万关东锐士,自虎牢进入洛阳。南方两万精锐入洛,高子明唯有败途。

    “启禀陛下,臣欲以车骑将军苗为大将,调度函谷关及南北两军,进驻平津关和孟津,两万之兵,足够使逆贼望洛兴叹。”

    “洛阳城内各部兵马,由大将军府调度,加强洛阳守备,防止有宵小趁机作乱。兖州征东将军府四万精兵,臣已发去文书,着其速速经虎牢进入洛阳。”

    “征南将军府荆州孙坚所部及驻吴会之兵,也将在三月之内,回到洛阳。征北将军府驻冀州巨鹿的两万精兵,亦会即刻南下,经黎阳与征东军会合。”

    “如此也好,那此战,便由大将军指挥,诸卿务必尽力相协,早日平定叛贼!”

    “臣等遵命!”

    朝会一散,刘宏便回到寝宫,对高诚与董卓的叛乱,丝毫不以为意。

    这天可是大汉的天。

    四百年天下,早已深入人心!

    清君侧

    倒是好名头,可惜……

    真当所有人都是傻子吗

    然而,事实上,这世间有许多人都是傻子!

    有的人是真傻,而有的人则在装傻!

    高诚与董卓大军一动,冀州也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清君侧,举大义!

    冀州刺史王芬,在第一时间就响应檄文之邀,聚刺史部众人,联络下面各郡国。

    中山国相张纯当即聚兵,南下冀州州治高邑与冀州刺史王芬会合。清河国内,故党人之首陈蕃之子陈逸,亦是联络清河国、巨鹿郡、赵国、魏郡、安平郡(国除了)以及豫兖青徐四州郡国党人势力。

    兖州泰山郡郡守张举,更是联络泰山群寇,一同举兵。

    长沙大盗区星也聚拢宗族、山民、贼寇,起兵响应。

    便是刚刚消匿一阵子的黄巾诸贼,也再度复起。

    河东白波军郭太、青州管承、黑山张燕、汝南刘辟等也哄哄嚷嚷,插上一脚。

    当高诚与董卓率领大军出箕关,刚刚进



第262章 孟津会盟
    战事并非一触即发,尤其是眼下局势不明,高诚与董卓也有些迟疑,不敢妄动。

    七万精兵和十余万民夫,聚集在河内军河阳县境内的孟津北渡口,连营五六十里,南望中原。

    这里便是孟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之地。

    十一月中旬,冀州刺史王芬、中山国相张纯、泰山郡守张举、党人陈逸,纷纷派人前来孟津。

    盟誓,也随着时间渐进,即将开始!

    在此之前,最重要的依旧是选取盟主,以统筹全局。

    董卓当仁不让,在高诚的大力支持下,几乎没有任何争议,便坐上了盟主的宝位。

    三日后,封坛,其上列五方旗于四周,置兵符将印于中,侧竖白旄、黄钺。

    董卓整衣佩剑,在诸人的陪同下,一同走上土坛。不过,董卓立于坛中央,其余人依次列于坛阶之上。左右甲士聚集,旌旗舞舞。坛下,七万精悍之士,执矛竖戟,甲衣在身,列阵恭候。

    董卓躬身三拜,这才回过身来。

    “盟主威武!盟主威武!盟主威武!”

    数万人齐齐骤喝,声势如虹。

    老董露出迷人的笑容,欣喜的看向坛下数万人齐聚,不由得生出指点江山的意味。

    不过,好在董卓脑子还没有被喜悦冲糊涂,知道眼前乃是关键时刻,不能胡来。

    手势摆了一下,场下连绵不绝的山呼之声,戛然而止。

    “汉室不幸,朝纲失统。权臣凌于庙堂,阉贼霍乱宫室。妖孽横行,蛊惑至尊,虐流百姓。卓及镇西将军秦亭候高诚、冀州刺史王芬、中山国相张纯、泰山郡守张举等诸君,俱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共赴国难,并清君侧!凡吾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并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盟誓言毕。

    董卓率先取出随身短匕,割破掌心,置于酒樽之间。

    而后,侍者端着酒樽,纷纷来到会盟诸君面前,取其掌血。

    樽中酒,已成血红!

    待侍者回到董卓身侧,又有人抬上三牲六畜,供而奉之。

    董卓两指浸血,一敬黄天,二尊厚土,三启祖明。

    最终,又浸血,于面上落下两道血印。坛下诸人,也纷纷效行。

    歃血为盟!
1...8586878889...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