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慕寒千雪

    袁绍虽是听得一知半解,可也明白此乃田丰献大略布局。

    “主公,吾等眼下尽收冀州八万之中,其中党人、郡守、国相更是不少。但,仍无根基之地。哪怕是渤海郡,吾等也没有彻底收纳囊肿。”

    “反观董卓本就据有河东,又依京畿。再观高诚,雄盘凉州,怀揽关中。哪怕是主公手足袁公路,也是将大兵压于鲁阳,于平舆吞并豫州、两淮郡兵。”

    “此战若是还好,可万一败了呢。到时候,主公怎么办无容身之所,无休养之地,无根之浮萍啊!”

    这么一大通说下来,袁绍再不明白就真是傻子了。

    “元皓所言,绍以明了。不过,元皓可有建议”

    “主公,吾等麾下八万之众,可由颜良、文丑二位将军,领五万人,一路扫平冀州各郡国。而后,屯兵高邑。”

    “冀州各郡国兵马几乎都在黎阳,二位将军只需打着主公名号,便可轻易将数郡之地收入囊中。此外,可以让二位将军,紧紧盯着北面晋王、燕王,还有黑山贼!”

    袁绍点了下头,又问道:“那吾等这余下三万人,又该作何”

    “进兵河内,隔河望京畿,伺机而动!”

    “哼,听闻张邈、张超等人,已经推臧洪为盟主,号召天下群雄,大发义兵。他臧洪何德何能,当的这天下盟主”

    “吾等眼下只管响应其势,坐壁上观,待臧洪等人及袁术,与董卓拼得两败俱伤。到时候,以冀州钱粮为背,可下京畿,可下青兖二州!”

    袁绍皱了下眉头,有些担忧的说道:“元皓,吾等如此行事,会不会为他人所非议”

    田丰嗤笑一声,挺胸昂首,说道:“主公,天下之争,名声只是次要,兵马、辖域、钱粮,才是关键!”

    “只要主公坐拥冀、兖、青三州之地,天下人只会奉主公为北方霸主。甚至,吾等集数州之地,攻灭燕王、晋王后,关中高子明也不可阻吾等一统天下之势!”

    袁绍非常满意的点点头,满怀欣喜的看着田丰,心中则是略微幻想了一下那个时候的自己,想想都让人激动啊!

    “元皓果然大才,绍得元皓,实乃天助啊!”

    “主公谬赞了!”

    田丰谦逊了一下,继续说道:“丰略有小才,亦需明主而阅之啊!”

    “主公需谨记,眼下天下格局初立,而吾冀州,以取兖、青为要。结好晋王、燕王,从而一力只管南下攻略中原。”

    “难道,不能先取幽并吗”

    “倒非不可,只是得不偿失!幽并之地,皆边鄙之所,胡夷众多。有燕王和晋王在,他们会为吾等拦住北方胡虏,容吾等安心南下争取中原。而一旦取之,不但名义有失,而且日后仅是边防,就足以让吾等疲于奔命!”

    田丰说完,袁绍突然叹了口气,略带伤感,接着田丰的话:“元皓,若是南争中原,势必与绍之弟术,一决雌雄,只怕会得利于他人啊!”

    田丰急忙说道:“主公,大争之世,万万不可妇人之仁!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额~

    袁绍干咳了一声,压下尴尬。自己只是想表诉一下仁义情怀而已,怎么就成了妇人之仁。袁术那家伙视自己如仇寇,自己还能视他为兄弟不成

    “元皓所言甚是!”

    不过,话已出口,冒然更之,只怕更不妥当了。袁绍也只好顺着田丰的话说下去,一错到底了。

    ……

    在黎阳如此,在平舆亦是如此。

    袁术和自己麾下的头号谋士袁涣及长史杨弘,也在商议着到底发不发大兵攻打董卓。

    董卓实力不弱,虽然只是据有河东、京畿之地,可兵力却高达十万之数。真打起来了,短时间内,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呢!

    “主公,董贼实力强劲,又有高贼相助,冒然攻之,甚是不妥。不过,听闻近来孙坚不愿交出兵权”

    袁涣非是四世三公的袁家,而是陈郡袁氏。

    “哼,孙文台仰仗长沙积蓄的威望,把持着这一万精兵,所图非小啊!”

    旁边杨弘冷哼了一声,对孙坚很是不屑。

    反倒是袁术,插了句话,说道:“孙文台虽然羁傲不训,可这打仗还是有点能耐,咱们还用的上!”

    “不错,孙文台不愿交出兵权,想以此为晋身之资。主公何不以此人为先锋,攻打董贼。其若胜,吾等便大军跟进,接收战果。其若败,于主公而言,并




第296章 传国玉玺
    关东群雄枕戈待旦的时刻,高诚也没有闲下来。

    继宪兵队后,军务队也历时月余,终于在基层部队中生根发芽。

    现在虽然还没有满编制,可也相应的能处理一些军中闲杂事务。

    由于军务队人员,大多数自军中将士挑选而出,和宪兵队形成大不相同的状况。

    士兵们无疑对军务队更加亲近,因为军务队可以帮助他们写家书,这很重要。

    这个时代当兵打仗,可没有退伍一说。除非是身体有疾,列入老弱一流,才能够退出军队。常年征战的他们,再加上不识字,只能将思乡思亲之怀,深深埋在心里。

    积蓄的久了,很容易造成精神崩溃,尤其是在战场这种原本极度高压的环境中。

    而军务队自从挂上写家书的名头后,几乎人满为患。

    士兵们对于这种福利,奢望太久了。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终于能够用字体传递给父母兄弟姊妹。

    相比起军务队,宪兵队带给士兵的只有惧怕。走个路都担心碰见那些宪兵,因为你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逮着你一个小毛病而进行斥责、训导。

    不过,军务司给高诚的汇报,多了一个难题。

    那就是很多士兵不记得家乡在哪了,最多就是记得县城名字。

    关中子弟还好,他们常年都在关中这地带,对于亲人的思念更轻一些。甚至,有时候可以趁着休整的时候,跑回去看看。

    西凉兵就不多说了,故乡基本上早就被摧毁了,亲人们尚且存世的根本不多。而当年苏则带来的河西兵,他们才是最难受的。

    一眨眼,几年过去了,家乡和亲人离自己足有数千里地,太遥远了。

    很多人写了家书,也写了地址。比如汉阳郡陇县,可陇县早就没了,城内居住的百人也泰半殉城。

    活下来的那些女子,也早早迁到了冀城……

    也就是说,士兵们知道他们的故乡和亲人都没有了,可依旧忍不住思念,写了这份注定寄往冥河的家书。

    “君侯,您看这该如何处理”

    尹奉眼睛看向刚放到高诚桌案上的一大摞家书,无可奈何。

    这些家书,连收的人都没了,一把火烧了吧,感觉又不妥当。

    高诚也叹了一口气,说道:“先且放在这里吧,弟兄们跟着高某南征北战,奋勇杀贼,某岂能不顾!唉~高某无能,将士们在前浴血奋战,高某却不能保其家小,愧对诸君!”

    “君侯,凉州一战,非君侯之过。皆是那些贪官浊吏,无能至极,想来将士们会理解君侯!”

    高诚摆了下头,看着年纪轻轻的尹奉,说道:“不,次曾,汝不懂。他们是高某的兵,不论前因后果,高某当尽担之,义不容辞!”

    “君侯高义,职下佩服!”

    听着高诚至诚之语,尹奉心中顿生服气。这天下,怕是再也找不到比君侯还要爱兵的明主了。

    得遇明主,夫复何求!

    两日后,鉴于许多将士家书无处可寄,高诚召集了凉州刺史杨衡、京兆尹樊陵、将军府长史钟繇,及在长安城内的一众文职人员。

    随后,一道张贴于众的布告,彻底沸腾人心!

    征西将军府下辖新建军属司,保障军中将士家属的利益。

    至征西将军府下辖各个郡县,皆由退伍将士及当地军属年高望重之老者,组成当地军属处。

    许从军将士家属,见官不拜,遇事禀于军属处,由军属处全力协助解决。

    凡从军将士家庭,一子在伍每岁可得粮两石,二子在伍每岁得粮五石。

    即日起,三军将士非战期间每岁可得探亲休期三旬。

    凉州、关中诸郡县立即配合征西将军府,点查在伍将士家属,汇编至军属处。在伍将士已故家属,葬至共葬墓。

    典查阵亡将士遗属,列为烈士亲属,汇编至军属处。由军属处严格典查,补发抚恤。

    由军法司汇编军属、遗属相关条例,报于征西将军府,下告三军将士,万千黎民!

    军务队还在热火朝天的组建,现在又出了一个军属司,还要在各地组建军属处。

    整个凉州及关中各级官吏,都忙的不可开交。可是,对于军属,没有人会有怨言。

    征西将军府,说白了就是诸侯、军阀、军政府。军队,就是征西将军府的一切。只要有关军队,地方上也只能遵从将军府的安排。

    而三军将士,在知晓这些后,显得更加兴奋。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能给家人些家书后,君侯还如此照顾他们的亲人。

    段煨站在点将台上,望着下方欣喜异常的将士,也是不禁感慨。

    即今日起,三军将士必然为君侯效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军属司的建立很不顺畅,倒不是各部、各郡县不配合,而是常年下来,许多名册都有差错。而且三军将士七万余人,及其亲属数十万人,本身就是一个很麻烦的数据。

    最关键的事,很多人都已经故去,甚至有的郡县在战乱中被摧毁,所有名册都寻不到。

    但是,军属司还是在一步步的往前走,身后七万将士的厚望,不容他们停滞不前!

    短短数日时间,布告消息,每过一地,便扬起



第297章 帝业
    “恭贺主公,得授国器,承应天命,必成帝业啊!”

    旁边的郭嘉,身子一躬,竟然朝着高诚道贺起来。

    被郭嘉一句话,打断了心中的欲念,高诚不舍得看着传国玺,说道:“奉孝言重了,此哪里是国器啊,分明是要命的物什!”

    “主公,嘉可没有说笑!”

    郭嘉顿了顿神色,收起玩笑心态,继续说道:“董卓赠主公传国玺,必是李儒所谋。其所谋者,无非是让吾等成为众矢之的。洛阳天子已崩,真正值得诸侯哄抢的,就剩下传国玺了!”

    “他李儒是打算逼着吾等发兵,协助董卓对抗关东群雄啊!不过,吾等原先不就是打算协助董卓嘛!”

    “既然如此,吾等又何不收下传国玺。一来,让董卓安心。二来,国之重器,天予不取,必受其害!”

    听郭嘉说完,高诚拧着眉,陷入沉思。说真的,自己是真不想收下传国玺这烫手的玩意。

    “奉孝,收下传国玺,吾等必成关东群雄、北面二王,南面诸州牧,甚至日后董卓,都会与吾等为敌!而得到的,仅有这区区一物,毫无半点利益可言!”

    郭嘉摇了下头,说道:“主公此言差矣,传国玺之所以为重,看的就是日后。汉室将亡,天下必然大乱,而大乱之后,必有新朝建立。”

    “主公此刻得传国玺,吾等大肆宣扬,主公承顺天命,必成帝业。莫要忘了,代汉者,当涂高!谶语、天命皆应,如此一来,天下英雄,尽入吾毂。甚至,日后吾等强一分,传国玺就愈加代表着主公顺应天命!”

    “最后,主公,趁着近日来,军心大振,何不再上一层如此,吾军兵威,无人能敌!”

    郭嘉说的确实有一番道理,只是弊大于利啊!这些都是以后才能看到的好处,要真是成了关东群雄的眼中钉,数十万兵马伐关中。那刚刚缓过来没多久的关中,将再次被战争破坏!

    “奉孝,且先下去吧,容某再想想!”

    不过,这可是传国玺啊,高诚是真舍不得再拱手让人。让于他人,想要再得到,就只能一统天下之后了!

    郭嘉紧着眉毛,叹气两声后,转身离去。

    刚出府外,郭嘉就寻来调查司的人,速速请贾参军赶来长安,十万火急!

    而后,又直奔长史钟繇的府邸。

    这天下,得传国玺,焉能不取

    李儒如此做,并非无智,而是洛阳不足守,河东不足守。董卓拿着传国玺,真不如换取征西将军府的全力支持,以图生存之机。

    反观关中,坐拥函谷天险,大可如先秦一般。东依函谷,拒关东群雄;北固边防,抗胡夷侵扰;西掠西域,取西域之富;南下益州,得巴蜀之钱粮。

    有没有玉玺,整体战略都不会改变。同样,关东群雄亦不会放过征西将军府。

    现在,大家都没有消化下辖郡国,能拼的都是手中仅有的丁点实力。

    但,君侯与董卓联手,肯定要比关东群雄强上一分。毕竟,十几万久经沙场的士兵,可不是区区几十万仗都没打过的兵能比拟的。

    可君侯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

    在这一日,晋阳同样陷入纠结的泥潭之中。

    丁原与晋王刘协,看着眼前这份所谓的先帝遗诏,陷入两难之中。

    晋王刘协年仅六岁,根本没有任何处理政务的能力。因此,这并州权利依旧是丁原掌握。不过,由于绣衣使皆在此处,搞得丁原想要掌控刘协,都难以做到。

    但,不代表丁原就没想法。

    “使君,依某看来,晋王当接遗诏,登基称帝,承继汉室社稷!”

    晋王宫主殿,一名身材高大魁梧,相貌却是俊朗的青年,上前一步,高声言道。
1...979899100101...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