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第一百七十五章 换词比试不示弱
    “青玉一枝红类吐,粉颊愁寒,浓与胭脂傅,辨杏猜桃君莫误,天姿不到风尘处。”

    “云破月来花下住,要伴佳人,弄影参差舞,只有暗香穿绣户,昭华一曲惊吹去……”

    李庭芳这首词,词牌也是蝶恋花,曲风相同,很明显,是要与李小鱼争锋相对的意思。

    于是众人是不禁满怀期待起来,迫切的想要看到这两首曲风相同的词,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那一众心向文举生的人,更是对此充满了期待,期待李庭芳的这首蝶恋花,能压过李小鱼一头,绝对不能被他一个武举生抢了风头。

    毕竟,他们好多人都是在场外买了文举生赢呢,要是输了,那可就太亏了,简直是输人输阵又输钱,一样都捞不着,非被气死不可。

    因此在柳依依那清脆悦耳的琵琶声与歌声中,众人是忍不住摇头晃脑的听了起来,一边听也是一边不住点头,心想果然不愧是文举生啊,又是一首好词,写的不错,挺好听的。

    可是遗憾的是,随着柳依依一曲歌罢,众人咂摸着嘴的同时,虽然觉得很好听,但还是不由自主的觉得,这首蝶恋花,比起李小鱼先前的那首,总还是差了点意思,有所不如。

    这倒不是写的不好,而是写的很好,整首词看上去都工整精巧,构思巧妙,是送给佳人不可多得的妙作,足以看出李庭芳的用心。

    可是,通篇听完后,虽然这首词很好,但是,却少了一句点睛之笔,也就是没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足以流传千古的佳句。

    李小鱼那首蝶恋花,胜也是胜在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足以流传千古的佳句,也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一句,真的是写的太好了,画龙点睛,令整首词都活了过来,不管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足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深有同感,所以艺术性更高。

    而李庭芳的这首,虽然很好听,但也就落得个很好听而已,没有共鸣,无法令大家产生太深的感触,所以自然比之李小鱼的那首蝶恋花稍稍差了一些。

    而且更有人觉得,这首词连林白秋先前的那首都有所不如,只能算是好听,但算不得上上之选。

    是相互间看了看,脸色有些难看的道。

    “该死,有些难办了啊,虽然李庭芳公子的这首蝶恋花也很好听,但是,总觉着差了点什么意思,你们大家觉得呢”

    “我也一样,要是单有这么一首蝶恋花的话,无疑是好听至极,可现在有了王华的那首珠玉在前,这样一对比,还是有着一些差距的。”

    “可不是嘛,不说别的,李庭芳公子这首词虽然很好听,但我听完之后,却也只觉得好听而已,什么都没记住,可那王华的听完即便过了这么久了,我都依然还记得最后的结句,这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哎,说的就是,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写的真的好,难不成这第一场笔试,真的是这群武举生要赢了吗”

    “他奶奶的,遭了惨啊,我可是全副身价都买了这群文举生赢的,要真是这样,那老子不就亏大发了吗”

    “谁说不是呢,我还不是一样,这群文举生到底怎么搞的,这么多人,连一个武蛮子都比不过,真的是一群饭桶吗”

    “诶,也别这么说嘛,情况还不一定呢,不知道这王华还会写出什么样的词来,更何况,文举生老爷里的重头戏还没出呢,那唐沐风公子可是金陵府的解元,有他在,肯定能翻盘的。”

    “没错没错,你们那么早泄气干什么,反正我觉得还是文举生老爷会赢,他们那么多人,怎么可能胜不过这家伙,车轮战都能将他耗死。”

    “再说了,没准这王华真是侥幸呢,还是先看看他第二首词写的怎么样吧,当然,也不知道他写没写,毕竟武举生里就他一个人,也很可怜啊。”

    “说得对,一炷香的时间内,能写出这么一首词就已经很不错了,一连写三首的话,我是不太信,除非另外两首都写的一般,连李庭芳公子这首都不如,否则,难不成这小子还真是文曲星下凡啊,那么有才”

    “对对对……”

    “……”

    一时间,一群满心偏向那帮文举生的百姓是如此说道。

    而见此,见得大家说自己的这首蝶恋花不如李小鱼的那首,李庭芳也是心中气恼至极,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他自己也感觉李小鱼的这首词好像的确要好上一些,但他还是不服气,想要跟他比一比,因为他也不信,李小鱼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写出三首好词,所以,是咬着牙道。

    “好了王华,该你了,你们武举生还有别的词吗还是就侥幸写出了这么一首有本事咱们一首对一首的来比”

    闻言,听得这李庭芳这样说,明显使用的是激将法,想让自己出另外的词,别用这一首跟他比,李小鱼也是不禁摇头失笑道。

    “呵呵,兄弟,你在开玩笑吧你这首词明明就没有我的那首好,还想激我”

    “不过也行,小爷我刚好也写了三首词,既然你如此要求,那好,那我就如你所愿,用另外的一首跟你比,让你死的心服口服。”

    立时,听得李小鱼这么说,所有人也都是大惊失色,不可思议道

    “什么这王华一个人还真写了三首词,怎么可能”

    “是啊,他是不是脑子坏掉了,直接还用这一首跟他比就行了啊,肯定能胜的。”

    “就是,为什么要换词,他就那么肯定他的下一首能比这一首好吗万一要是输了怎么办”

    “狂妄,真的是狂妄至极啊,这小子果然没把这群文举生放在眼里,哎,就在刚才我本来还有些看好他的,可现在,少年人果然心气太盛,经不得风浪啊,别人轻轻一激,就上当了。”

    “可不是嘛,太过年少轻狂了,少年意气本来是好事,但是意气过头,未免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连骄兵必败的道理都不懂,白瞎了这么一个人才啊。”

    “也难怪,她是武举生嘛,所以难免意气用事,等着看吧,我就不信他还能写出比之前那首还好的词来。”

    “嗯嗯嗯……”

    “……”

    而李小鱼听得大家如此说,却是混不在意的摇头笑了笑,并没有把这些人的不看好放在心上。

    因为在他想来,年少都不轻狂一把,什么时候才狂难不成是老了才老夫聊发少年狂吗哪又有什么意思,对吧。

    所以是依旧我行我素,不顾众人的反对,在所有人的不看好中,选择一首新词来和这李庭芳比试。

    对于他这个决定,几乎没人能看懂,不知道为什么,他哪来这么大的底气,就这么确定,自己的下一首词,一定能胜吗

    包括一众武举生也一样,都很意外,充满了不解,因为他们可是听到,大家说如果李小鱼继续用这一首词跟这李庭芳比试的话,是一定能胜的,为什么要平白冒这个风险呢

    相当于把已经收在囊中的胜利又放了出来,让结局重新充满了不确定性,他傻吗

    因此鲁达贾斯文等人都是气急败坏的道。

    “哎呀,这王华在干什么啊,为什么要拿新词比,他没听到大家说继续用那一首就赢




第一百七十六章 人人道,柳腰身
    接过李小鱼的这首词,惊叹之余,稍稍酝酿准备一番后,玉手拨动琴弦,便见李师师也是缓缓的开口演唱起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曲唱罢,余音袅袅,仿佛天籁一般的歌声和琴声在所有人的脑海中久久回荡,令得所有人欲罢不能之下,是再次惊了,愣了。

    他们不敢相信,一个如此年轻的小子,还是一个武举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接连写出两首这样的绝妙好词,怎么可能

    这首词,根本不用多说,听完之后,胜负就已经明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肯定比李庭芳的那首要好,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也理所当然,毕竟李小鱼这首词,抄自他最喜爱的宋代大词人苏轼,这是一位柳永还要厉害一些的家伙,是他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在《花草蒙拾》中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这个评价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苏轼除了写过许多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虽然词中也写了佳人,但那不过是令人伤感的意向,是所有人伤感之情的来源,像是一个引子,并不是整首词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首词,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描写才子佳人的范畴,达到了一种更高深的境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的一开篇即呈现出了一副暮春景色,将所有人的视线引向一棵杏树开始,也很符合现在的时节气氛,因为现在正是春夏交替之际,残春之时。

    花儿已经慢慢凋谢了,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的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露着一股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再将所有人的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到“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可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而且先前已经说了,一首词写的好不好,并不是全文发用词、构思,关键是有没有令人印象深刻,深受触动,难以忘怀的佳句。

    李庭芳的那首词,虽然很好听,可惜并没有什么令人影响深刻到难以忘记的句子,而李小鱼引用的苏轼这首,听罢过后,却有许多。

    例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整首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所有人听罢过后,都是久久难以忘怀,不由自主的低头回味起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可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是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这首词的高明之处,可见于此。

    并且还引经据典,因为“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还有就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所有人听罢过后,是立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墙里有一位美妙的佳人在荡秋千,而墙外有条小道,墙外的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了佳人那如银铃般清脆的欢笑。

    这真的是巧妙至极,因为在艺术的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自己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有一句词叫做臆想之美嘛,就是让你自己去想象,比直接描绘出来要好得多。

    同时最令人惊奇的是,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可读起来却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并没有丝毫不耐之感,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词中留下了空白,令人自己去想象,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许多人已经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最后的结句,也是令人记忆犹新,“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但其实并不准确,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

    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词中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

    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

    反正词中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去想象,真的是绝妙至极,这种用不说代替说,不写代替写,已经高明到了一种境界了,每个人听罢,都有不同的感受,远不是李庭芳那还停留在十分稚嫩阶段,还在单纯的描写才子佳人的小词可比。

    所以,听罢过后,回味无穷一番,所有人都是不由自主的赞叹道。

    “妙啊,真的是妙啊,这首



第一百七十七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

    随着柳依依一曲唱吧,唐沐风这首压轴的醉垂鞭,虽然写的很好,令所有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把美妙的佳人给写绝了,亦真亦幻,无比的扣题。

    可是,听罢过后,他们又是不由有些遗憾,因为这最多也就是首艳词而已,好听是好听,但寓意不深,很浅薄,算是专门为扣头而写。

    虽然这个时代写词并没有要求必须要有多么高深的寓意,以好听为主,但是,如果既好听,又寓意深远的话,无疑更胜一筹。

    因此这样想着,所有文举生包括心向文举生的家伙,都是不禁心中一沉,感觉很难办了啊,不知道能不能胜。
1...8889909192...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