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八千明军围攻复州城池,做的神不知鬼不觉,说明他们的行动颇为迅速,也就不可能携带过多的红夷大炮、弗朗机和火炮。

    李国翰麾下的五千汉军,加上金砺麾下近两千五百汉军,再加上三百正红旗八旗军士,打败明军绰绰有余了。

    金砺看着身边的副将,一字一顿的下达了命令。

    “派遣十队小股的军士,每队四人,天黑之后出城,赶赴永宁,向永宁的驻军求援,告知复州城遭遇到明军的围攻,围攻复州城池的明军总人数在六千人到八千人之间,请永宁驻军务必要驰援复州城,我们将于援军里应外合,彻底击溃明军。。。”

    说完之后,金砺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副将倒是没有反驳,开口询问了。

    “将军,驻守永宁的大军,会不会相信您的求援啊,毕竟近两年的时间了,明军从未主动出击,更不用说围攻复州城池了。”

    “这一点我想到了,所以派遣我身边的亲卫,带队冲出去,永宁城的李国翰总兵大人,熟悉我身边的亲卫,见到了亲卫,他一定会派遣援军的。”

    副将稍稍思索了一下,再次开口。

    “将军,我建议,您还是写一封书信,由冲出去的亲卫,交给李国翰总兵大人,这样才能够保证援军前来驰援复州,冲出城去的军士,分为若干,搅乱明军的追击,手持信函的护卫,趁乱冲出去,将信函交给李国翰总兵大人。。。”

    金砺稍稍思索了一下,没有开口。

    副将没有着急,继续开口。

    “将军,属下以为,信函一定能够送到永宁,交给李国翰总兵大人,明军对于复州一带的地形不熟悉,夜间不敢过于追击,而且明军刚刚取得胜利,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在翌日发起对复州城池的进攻,不会料到将军会派遣军士离开城池。。。”

    金砺终于点头了。

    “也好,就依照你的安排,记住,挑选最为精干的军士,告诉他们,能够冲出去就是胜利,来日回到复州城池,我重重有赏。。。”

    天终于黑了,北门被悄悄的打开。

    几十名汉军军士,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出了城门,他们骑乘的战马,全部都带着马辔头,马蹄用厚厚的棉布裹起来。

    等到守卫在北门外面明军军士发现的时候,几十名汉军军士,已经开始飞驰,他们分为了三个方向,朝着前面冲去。

    怒吼声响起,明军军士开始奋力围堵这些冲出来的汉军军士。

    绝大部分的汉军军士,不再疾驰,停下来与明军军士厮杀,唯有三名汉军军士,毫不停留,继续朝着北面的方向疾驰,有明军军士前去围堵的时候,马上就有汉军军士冲过来,双方厮杀到了一块。

    。。。

    一刻钟时间过去,回到北门的只剩下三名汉军的军士。

    金砺脸色铁青,看着回来的三名汉军军士。

    从他们禀报的情况来看,携带信函的军士,已经冲出去了,而损失的绝大部分汉军军士,就是因为护着那三名军士,才来不及撤回来的。

    金砺的心在颤抖,刚刚出城去的五十名军士,其中有十二人是他的亲卫,其余的也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身强体壮,作战强悍,可是居然只有三人回来了,算上已经前往永宁城池的三人,一共也就是六个人杀出去了。

    到了这个时候,金砺不再怀疑城外明军的战斗,他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到永宁驻军的身上了,不知道李国翰是不是会及时的驰援,毕竟永宁城内,驻扎有三百名正红旗的八旗军士,李国翰虽然是汉军总兵,也要听命于八旗军。

    永宁城内有一名正红旗牛录额真,名葛巴泰,对于这个葛巴泰,金砺的印象很不好。

    满八旗的军士,普遍都是狂妄的,他们看不上汉军,认为汉军贪生怕死,关键时刻根本无法依靠,而且他们将汉军军士视为他们的奴隶。

    葛巴泰曾经在复州驻扎过近一个月的时间,那段时间,身为汉军总兵的金砺,完全感受到了葛巴泰的跋扈不讲理,他这个汉军总兵,有一次没有听清楚葛巴泰下达的命令,没有来得及去执行,险些遭遇葛巴泰皮鞭的抽打。

    葛




第二百九十四章 略微放心
    本来打算叩谢皇恩之后,翌日就离开,不过感觉到情形不对的吴宗睿,足足逗留了近十天的时间,才离开京城,回到登州去。

    吴宗睿不仅去拜访了内阁首辅温体仁,礼部尚书贺逢圣,刑部尚书胡应台,也拜访了崇祯二年殿试在京城为官的同年,还偶遇了张溥和吴伟业等人,这期间,他表现出来一定程度的高调,至少展现了意气风发的态度,很多场合都直言为皇上和朝廷效忠的决心。

    这一切,逃不过锦衣卫以及东厂的眼睛。

    吴宗睿离开京城的翌日。

    紫禁城,偏殿,卯时。

    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看了一会奏折了,最让他心烦的依旧是北边的后金鞑子,以及中原地带的流寇,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每次朝廷集中精力想要剿灭流寇的时候,北边的后金鞑子总想着闹出一些动静来,让朝廷不得不抽调兵力应对后金鞑子,自然削弱了剿灭流寇的力度。

    这一次,朱由检下定了决心,让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代表朝廷统领剿灭流寇的事宜,同时,他给三边总督洪承畴下旨,要求洪承畴稳住延绥、大同和宣府等地的局势,切不要因为后金鞑子骚扰延绥等地,影响剿灭流寇的事宜。

    距离早朝还有一个时辰的时间,朱由检伸了伸懒腰。

    “皇上,您歇息一会吧。。。”

    朱由检扭头,看了看一直站在身后的王承恩,微微点头。

    “好吧,该要歇息一会了,待会早朝才有精神。”

    听见皇上这样说,王承恩连忙从身后拿出一个厚厚的垫子,放置到皇上的身后。

    皇上的龙辇,有些宽大,无法靠着,也没有办法偏向两边,坐着其实不舒服,据说当初设计龙辇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专门将龙辇设计的很宽大,目的是让坐上这个位置的后代子孙,不要想着躺在龙辇上面,就要好好坐着署理政务,不能偷懒。

    有了宽厚的坐垫,的确舒服很多。

    不过仅仅靠了一两分钟,朱由检伸直了身子。

    “承恩,拿走吧,朕不需要这个。。。”

    王承恩没有犹豫,立马拿走了坐垫,他很清楚皇上的脾气,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开口劝阻,皇上每日里都是殚精竭虑,不愿意有丝毫的空闲,更不会享受生活,与先帝比较起来,差别太大了。

    王承恩得到权势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他曾经是曹化淳的属下,被安插到还是信王的朱由检身边,其实就是负责监视朱由检的行踪的,不过王承恩没有真正的监视朱由检,而是尽心竭力的服侍朱由检,而且在朱由检登基的时候,他坚定的站在了朱由检这边,帮忙对付魏忠贤等人,得到了朱由检完全的信任。

    两年前,王承恩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权力甚至超过了曹化淳。

    王承恩与高起潜之间的关系是不错的,王承恩曾经也做过内侍,且在争夺权力的时候,得到了高起潜的支持。

    王承恩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一般情况下不会在皇上面前说其他某个太监的坏话,当然,这不是说王承恩老实和与人为善,而是王承恩在皇上身边的时间太长,太了解皇上了,皇上最为厌恶的就是党争,对于太监之间的争斗,同样厌恶,如果在这方面触怒了皇上,谁都不要想着有好果子吃。

    前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就是因为被弹劾在朝中拉帮结派,触怒了皇上的底线,被迫致仕。

    大概是坐着不舒服,朱由检站起身来,走下了阶梯。

    王承恩连忙跟着走下阶梯,默默的跟在身后。

    朱由检自然不可能走出偏殿。

    做皇上没有多大的自由,想要走出紫禁城都不大可能。

    默默的走了几步,抬头看着墙壁上面尚未熄灭的蜡烛,朱由检忽然开口了。

    “承恩,登莱巡抚吴宗睿是不是离开京城,赶赴登州去了。。。”

    “是啊,吴大人是昨日离开的,叩拜皇上之后,在京城逗留了足足九天的时间。”

    “奇怪啊,吴宗睿一直都是很低调的,这次到京城来,居然如此高调了,是不是明白了什么啊。”

    “这个,皇上,臣以为,吴大人年轻,被皇上擢升为兵部右侍郎,高兴是自然的,年轻人的本性掩盖不住了。。。”

    “哦,承恩,你怎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朱由检停住了脚步,扭头看着王承恩。

    换做以往,王承恩肯定会诚惶诚恐,皇上出现这样的神态和问话,绝非什么好事情。

    王承恩知道,皇上对于登莱之地,还是颇为重视,当初登莱叛军将登州和莱州变成赤地千里,皇上痛心不已,登州和莱州是朝廷投入重金打造的军事基地,多年的打造,大量的钱财化为乌有,换做谁都会心疼。

    吴宗睿出任登莱巡抚,皇上其实没有抱任何的想法和希望,等莱兵变出现之后,内阁曾经建议,撤销登莱巡抚的建制,归于山东巡抚直接管辖,皇上也有这样的想法,吴宗睿在平定叛军的战斗中立下了大功,加上年轻,让其出任登莱巡抚,若是吴宗睿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劲,能够稳住登莱之地,也是好事情。



第二百九十五章 精准的分析
    登莱巡抚衙门,厢房。

    罗典明回到了登州,带来了大量的情报。

    吴宗睿经过认真的思索,做出了决定,撤销平阳的据点,将据点搬迁到河南的开封府城,这意味着,罗典明将要迅速前往开封府城,重新部署据点。

    前往开封府城之前,罗典明专门回到了登州。

    前往登州的时候,罗典明有些不明白,兵部右侍郎、五省总督陈奇瑜的府邸,就在平阳,意味着五省总督府也就在平阳,按说罗典明留在平阳府城,能够得到更多有关流寇的情报,也能够得到朝廷大军剿灭流寇的有关部署情况,甚至能够打探到陈奇瑜用兵的情况。

    要知道一年多的打造,罗典明已经在平阳府城建立起来不一般的情报网络,不仅仅是流寇的情报,甚至山西和陕西等地官府的情报,他都能够探查到。

    为什么如此关键的时刻,吴宗睿将平阳的据点撤销,而设立在开封府城。

    按说流寇怎么也不大可能去进攻开封府城,而开封府城的周遭,尚未出现多少流寇。

    尽管已经有不少的流寇进入河南,在河南府等地作乱,不过怎么看流寇熟悉的地方,都是在陕西以及山西一带,流寇在四川、湖广以及河南一带活动,带有很大的机动性,说的很直白一些,流寇没有具体的目标,移动的速度快,可谓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罗典明认为,流寇最终还是要回到山西和陕西,他们能够在这些地方获取支持。

    吴宗睿、曾永忠、廖文儒和刘宁等人都在厢房。

    罗典明已经说了近半个时辰,将掌握的最为核心的情况,全部都说出来了。

    “。。。大人,属下建议,平阳的据点不要撤销,就算是准备在河南开封府城重新设立据点,也可以保留平阳的据点,陈奇瑜大人的府邸设立在平阳府城,属下认为,平阳府城必将成为最为核心的地带。。。”

    罗典明说完之后,廖文儒也跟着开口了。

    “大哥,罗将军的建议有道理,我也认为,平阳的据点最好不要撤销。。。”

    刘宁也开口了,与罗典明、廖文儒等人的想法一样。

    曾永忠没有开口,他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商贸方面,极少考虑军事方面的事宜,况且曾永忠还要负责巡抚衙门的日常事宜,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做其他的事情。

    吴宗睿将据点转移到河南开封府城,是绝对正确的选择,而其中的理由,罗典明等人不可能知晓,因为很多事情还没有发生。

    崇祯七年和崇祯八年,将要发生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足以改变大明历史的大事件。

    吴宗睿非常清楚,譬如说著名的车厢峡之战,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要发生了,紧接着就是荥阳大会,尔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大明中都凤阳,给大明王朝难以承受的重创。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陈奇瑜率领大军围剿流寇,一边后金从宣大等地进入中原,发动了入口之战,两者时间上面高度吻合。

    朝廷竭尽全力剿灭流寇的时候,后金鞑子就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而且后金鞑子发起进攻的时间,就是五月,正是陈奇瑜率领大军围剿流寇的关键时刻。

    后金鞑子发动入口之战,打乱了朝廷的很多部署,洪承畴本来也是要领兵参与围剿流寇战斗的,因为后金鞑子入关作战,被迫领兵赶赴宣大一带防御。

    吴宗睿一直怀疑,后金的皇太极,应该是掌握了某些情报,每每都能够在关键时刻发起进攻,迫使大明朝廷两线作战,最终两边都失利。

    要知道五省总督陈奇瑜发起对流寇总攻的时候,朝廷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做了大量的部署,陈奇瑜也是信心满满,发誓彻底剿灭流寇。

    认为农民起义军与后金鞑子有勾结,这是不存在的事情,也是无稽之谈,但是后金的皇太极通过某些手段,获取到关内的情报,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正是崇祯八年李自成攻陷凤阳城之后,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从一盘散沙,开始慢慢的整合,最终李自成和张献忠成为两支最为主要的力量,其余的义军要么被消灭,要么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吞并,到了后来,农民起义军的力量空前壮大起来,朝廷已经无力剿灭了。

    而崇祯七年到崇祯八年,河南开封府处于很关键的位置,在这里设立据点,能够探查到无数有关农民起义军的情报。

    当然,吴宗睿不可能说出这些事情来。

    站起身来,走了几步之后,吴宗睿停下了。

    “文儒,刘宁,罗典明,你们都认为平阳的据点应该保留,甚至认为不需要在开封府城设立据点,当然,你们的判断和分析是有道理的,陕西是流寇的老巢,山西紧靠着陕西,流寇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如果遭遇到任何的围剿,他们都有可能缩回陕西和山西。”

    “不过你们想想,就连你们都能够想到的情况,流寇的那些首领和掌盘子能够想不到吗,五省总督陈奇瑜大人,将总督府和府邸都放在了平阳府城,这是什么信号,你们认为流寇会主动去进攻平阳府城,或者是继续留在陕西和山西等地吗。”

    “罗典明提供了




第二百九十六章 必须出击
    “入口之战”四个字出现在吴宗睿的脑海里面。

    乔明俊火速呈送的情报摆在桌上。
1...111112113114115...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