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这名知事看着吴宗睿,楞了一下才开口,大概是吴宗睿过于的年轻了。
“原来是知事大人,在下安远县林膳生员吴宗睿,昨日刚到南昌府城。”
一边说话,吴宗睿一边将注引递上去。
知事接过注引,仔细看了看,接着抬头,看着吴宗睿。
“天启四年参加县试,天启六年参加府试,那应该是去岁参加院试,十五岁就是林膳生员,好厉害。”
“不敢,都是侥幸。”
“哪里来的这么多侥幸,好了,你随我进来。”
跟随知事进入到布政使衙门的甬道,看不见其他人,吴宗睿很自然的拱手开口了。
“在下第一次参加乡试,还请知事大人多多提携。”
捏在手中装着五两银子的布袋,迅速到了同样拱手的知事手中。
知事当然能够掂量出来银子的多少,他的脸上露出不经意的笑容。
“哪里哪里,他日高中,还要请你多多照拂啊。”
知事同样很自然的将布袋收进了宽大的袖口之中。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很多了,知事亲自带着吴宗睿来到礼房,亲自去翻阅去年院试的资料,找到了吴宗睿的名字,在注引上面做出了专门的备注。
吴宗睿只是默默的跟在后面,几乎就没有怎么说话,当然他的态度还是谦逊的。
给予适当好处费的事情,其实是吴宗林提醒他的,告诉他到布政使衙门和巡抚衙门,都要特别注意,作为穿越之人,吴宗睿的悟性是很高的,马上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七品知县,每月的俸禄折合约五两银子,九品知事,每月俸禄折合二两银子左右,按说吴宗睿拿出来二两银子就可以了,不过他绝非吝啬之人,再说了,银子本来就是拿来用的,不是存着的。
给了知事五两银子,办事的效率出来了,也不用操心了,从进入布政使衙门,到办理完毕所有的事宜,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
这样的效率,其他生员压根不敢想象。
离开布政使衙门,吴宗睿迅速来到了巡抚衙门。
同样是巡抚衙门的知事,同样是五两银子。
巡抚衙门审阅注引,程序要复杂一些,因为巡抚衙门的礼房要发给考生带有编号的考引,凭着这份考引,考生直接进入贡院,找到编号的考棚,参加乡试。
乡试九月初进行,那时已经进入到深秋季节,早晚的气候颇为寒冷,而考棚的编排,也是大有学问的。
一般情况之下,最前面的考棚是最好的,其次就是最后面的考棚,排在中间的考棚是最差的。
吃喝拉撒都在考棚里面,有些时候味道是很难闻的,两头的考棚,味道挥发自然快一些。
更加关键的是,越是中间的考棚,考试过程之中受到的影响越大。
巡抚衙门的知事以及礼房的司吏和典吏,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异常熟悉贡院。
有关系的考生毕竟不是很多,当然这些考生不用担心考棚的位置,肯定是最好的,巡抚衙门的知事与礼房的司吏和典吏,绝不敢在这些考生的头上做文章,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为
第三十四章 大势所趋
(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票,求读者大大的支持。)
“大哥,巳时有两个人来拜访,说是参加乡试的考生。”
“他们说过有什么事情吗。”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他们都住在附近,这是他们的礼札。”
吴宗睿简单扫视一眼礼札,一共两人,全部都是此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其中有一人还是赣州府城的生员。
曾先生曾经告诫吴宗睿,参加乡试的生员,或者是监生,一般都是会结社的。
参加乡试的生员或者监生之中,有一批人对于结社的事情是非常热衷的,他们能够想到办法,弄到参加乡试考生的基本情况,接下来四处走动联系,组织各种类型的集会,借以拉拢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类所谓的结社,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找寻志同道合之人,其二是结交必要的关系。
明初的时候,参加乡试的生员结社的情况还不是特别的明显,可是到了明末,这种情况异常的普遍,若是哪个生员没有结社,没有融入任何一个团体,会被视作异类,除非你特别的优秀,能够在所有读书人之中脱颖而出,否则你很有可能遭遇到孤立。
吴宗睿清楚这一点,但是他对此类结社的行为异常的反感。
明末的党争,已经成为朝中的痼疾与癌症,不断吞噬大明的江山,而生员乃至于举人之间的结社行为,就是党争的根源。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东林党。
吴宗睿对东林党的印象不是很好,这主要源于他是现实主义者。
俗话说得好,百无一用是书生,有一部分书生,肩不能挑,背不能扛,压根不知道社会底层的情况,除了读书做不好其他任何的事情,但是他们异常清高,认为读书人身份尊贵,认为读书人的建议能够左右天下大势,如果有谁瞧不起他们,或者不赞同他们的建议,将会遭遇到毫不留情的攻击。
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读书人,对于结社之事异常的热衷,当他们的热情被朝廷之中一些官吏利用之后,形成的力量就非常可怕了。
东林党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诞生的,明末有一批失意的官僚和读书人,他们的建议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郁闷的情况之下,联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力量。
应该说,这种力量刚开始是忧国忧民的,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一定的作用,可是当商贾和官僚的力量参与进来之后,情况就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不能与民争利,这是东林党拼死命维护的观点之一,也被朝中官吏和绝大部分读书人推崇,这个观点本来不错,可惜东林党人所理解的不与民争利,与现实生活有着巨大差距。
说到底,东林党人拼命维护的是官僚与商贾的权益,维护的是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同意增加商贸赋税,维护有功名读书人不纳税,甚至维护土地兼并等事宜,可他们却对农户不断增加的田赋熟视无睹。
东林党人还有最为可怕的一点,清谈,对于天下大势他们能够侃侃而谈,说的天花乱坠,对于朝中出现的弊端,他们能够毫不留情的批评,遗憾的是,他们就是不能够提出来真正利国利民的治国策略。
这种毫无价值的空谈,一段时间形成了风气,被太多读书人推崇,也就是这种空谈,败坏了朝廷的规矩,让真正想着做事情的官吏缩手缩脚,不敢做事情,免得遭受无端的攻击。
清谈与攻击异己,成为了明末东林党最为主要的展现手段。
当东林党真正形成了势力,有了左右朝中局势之后,党争就变得异常的激烈,朝中的东林党、浙党等等,相互之间的攻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避免独裁专政的必由之路,可是党争如果陷入到争权夺利的怪圈之中,陷入到无情打击异己的倾轧之中,那就会成为摧毁江山的毒瘤。
这些认识和见解,都是千年历史总结得出来的经验。
吴宗睿非常清楚这一点,可惜他无法也不敢说出来这些认识和见解,因为他的力量太过于弱小,还不足以抗衡外来的任何攻击。
申时刚过,敲门声出现。
廖文儒过去打开门,两个人站在客房门口。
“吴兄回来了吗。。。”
还没有等到廖文儒开口回答,吴宗睿已经走到了房门口。
“在下就是安远县廪膳生员吴宗睿,二位学长请进。”
“哦,你就是吴学弟啊,幸会幸会,介绍一下,这位是南昌府廪膳生员林宗平,在下赣州府生员戴明杰,今日特地来拜访吴学弟。”
林宗平和戴明杰的年级都不是很大,看上去都是二十多岁的样子,林宗平是天启四年的廪膳生员,而戴明杰则是天启三年的增广生员。
不管是从年龄上面,还是从考中生员的时间上面,林宗平和戴明杰都是吴宗睿的学长,所以初次见面,他们以学长和学弟相互称呼,是最为合适的。
不过这也表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吴宗睿已经认可了结社的事宜。
大势所趋,吴宗睿个人是无法反对的,只是在之后具体对待方面,有自身的认识和办法。
坐定之后,戴明杰首先开口了。
“听闻吴兄昨日才到南昌府城
第三十五章 旁观?
(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票,求读者大大的支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朝诗人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让滕王阁成为了江南三大名楼,享誉天下,而始建于唐朝的滕王阁,到了明代,已经经历了数次的重建。
走上石梯台阶,高大巍峨的滕王阁矗立在眼前。
阁楼右边,有一块石碑,上面篆刻嘉靖年间吏部尚书罗钦顺撰写的《重建滕王阁序》。
走到石碑的面前,吴宗睿驻足观看了很长的时间,他记得很清楚,明朝灭亡之后,滕王阁又遭遇到数次的焚毁,最后一次重修是1989年,那是第二十九次重建了。
尽管经历了数次的重建,不过滕王阁的规模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从唐朝到明朝,重建的规模没有减小,嘉靖年间重建的这一次,规模是最大的,到了清朝,重建的滕王阁规模逐渐的缩小,一直到最后的一次重建,滕王阁才重新恢复原来的规模。
“大哥,该上去了。”
廖文儒看见吴宗睿驻足不短时间,开口提醒了。
尽管滕王阁与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可那不过是在官吏以及读书人中间有着不小的名气罢了,寻常的百姓是不会去关心的,从唐代到明朝,和寻常百姓比起来,读书人的数量少的可怜。
聚会在滕王阁的五楼,颇有登高望远的意思。
吴宗睿和廖文儒上了五楼。
大约百来人在五楼。
这些人围着中间的三五人,说话之间,语气带着恭敬与崇拜。
吴宗睿和廖文儒两人,并未引起众人的关注。
这也很正常,读书人之间的聚会,大都是自由组织,通过交谈和展示文采,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只不过到了明末,这种所谓的志同道合,已经被兴起的各种学社所垄断。
江西最为著名的就是豫章社,兴起于天启四年,是迎合当时的应社而成立的,而后豫章社归入到崇祯二年成立的复社。
“吴兄,你来了。”
“原来是戴兄,看样子我来晚了。”
“不晚,不晚,刚好合适,看见没有,中间的那三人,可是我们江西豫章社的盟主,想不到他们今日也来参加聚会了。”
吴宗睿看了看被众人围在中间的三人,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
“吴兄,要不我给你介绍介绍。。。”
还没有等到吴宗睿说话,戴明杰拉着他走过去了。
“三位盟主,这位是我们赣州安远县廪膳生员吴宗睿,去岁参加院试,得中廪膳生员。。。”
三人之中年岁稍大一些之人,看了看吴宗睿,脸上带着笑容开口了。
“原来是吴兄,佩服佩服,来,我给吴兄介绍一下,这位是新建廪膳生员徐世溥,这位是新建生员陈弘绪,在下南昌府生员万时华。。。”
吴宗睿同样抱拳开口。
“在下吴宗睿,见过三位学长。。。”
话还没有说完,周遭有人开口询问万时华,万时华对着吴宗睿,展现无奈的笑容,扭头与他人交谈,徐世溥和陈弘绪,也就是看了一眼吴宗睿,就没有其他的表现了。
身边的戴明杰,显得颇为尴尬,他还准备开口说话,被吴宗睿拉了一下,两人走到了围栏边,看着外面的景色。
回头的万时华,看了看已经离开的吴宗睿,眼睛里面出现了一丝的光芒。
“戴兄,谢谢你了。”
“吴兄,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啊,你我同属赣州府生员,一同到南昌府城来参加乡试,本就应该相互照顾才是。”
“戴兄,怎么没有见到林兄啊。”
“哦,林兄今日有些事情,不能来了。”
看着戴明杰有些不自然的神情,吴宗睿没有继续询问下去了。
熟悉明末历史的吴宗睿,当然知道江西豫章社,也知道豫章社的三个盟主万时华、徐世溥和陈弘绪,这三人后来成为了复社的骨干,与复社的张溥、张采等人关系很好。
明末的历史上,万时华、徐世溥和陈弘绪小有名气,三人都被称为文学家。
史书对万时华的评价为:文名当世、艰于科场、交友广泛、笃行儒道、积极于世事的中年文人。
徐世溥耿直清高,属于典型的读书人的脾气,世人称其才雄气盛。
陈弘绪是三人之中唯一做官之人,但并非是两榜进士,而是得到父辈的阴萌,得到举荐之后做官的,不过他的官运太差,屡次遭到算计,官越做越小。
“吴兄,豫章社人才济济,万兄、徐兄和陈兄,都是文采杰出之人,我江西学子,都以进入豫章社为荣。。。”
“戴兄,你是豫章社的成员吗。”
“这个,在下学识浅薄。。。”
“这样啊,我的学识一般,不敢攀附豫章社,免得辱没了豫章社的名声。”
戴明杰看着吴宗睿,脸色有些发白,他想不到吴宗睿会如此的回答。
豫章社吸纳成员的要求颇高,一般情况下,廪膳生员才有资格加入其中,而且需要不一般的文采,其成立有近四年的时间,成员也不过数十人。
&n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