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怎么没有我说的那么糟糕,我这还是客气的,知道为什么所有客栈,都要给前来赶考的读书人吃豫章酥鸭吗,还要专门说巡抚大人都吃过。。。”

    “林兄,这也没什么啊。。。”

    戴明杰和林宗平两人还在争论,吴宗睿却是愣住了,他的确记得,第一天来到醉仙居客栈,就吃到了豫章酥鸭,客栈的伙计还专门介绍了这道菜,说是巡抚大人吃过。

    “戴兄,还是听林兄说完,你看如何。”

    戴明杰看了看吴宗睿,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听见吴宗睿这样说,林宗平的气势上来了。

    “豫章社当初成立的时候,哪里有这等的风光,不过是聚会的时候吃了酥鸭,就命名为豫章酥鸭,还专门请了路过南昌府的李大人和张大人品尝,得到了他们的赞誉,尔后又请巡抚大人品尝,得到了肯定,豫章社由此就声明了,读书人务必要吃豫章酥鸭,特别是参加乡试和院试的考生,还说什么豫章酥鸭代表的意思不一般,甚至要盖过状元糕的风头。。。”

    吴宗睿的脑海里闪过两个名字,禁不住脱口而出了。

    “林兄说的是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的李邦华大人和刑部右侍郎张慎言大人吗。。。”

    “对啊,吴兄也知道啊。”

    林宗平和戴明杰的眼神,让吴宗睿猛地清醒了。

    李邦华和张慎言都是江西人,也都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两人悉数是东林党人,毫不留情的与阉党作斗争,天启年间遭受到魏忠贤的算计,罢官归家,崇祯元年同时被启用,一个出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一个出任刑部右侍郎,其中的李邦华,年底由工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右侍郎,崇祯二年出任兵部尚书。

    李邦华和张慎言支持豫章社,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不过这样的情况,他吴宗睿是不应该知道的,毕竟他只是安远县的一名廪膳生员。

    “两位大人都是江西的翘楚,我到南昌府城来赶考,听见有人说及。”

    “吴兄能够听见议论,也不稀奇,二位大人是我等的楷模。。。”

    戴明杰一脸的崇拜。

    林宗平的脸上,则没有多少的表情。

    “戴兄,李




第三十九章 毫不畏惧
    林宗平的脸色有些发白,坐在一边,低着头不说话,戴明杰的脸上则是带着愧疚的神情,默默的看着万时华和徐世溥。

    坐在中间的吴宗睿,脸色平静,展现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吴宗睿所说的话语,还是传出去了,尽管戴明杰一再的强调和嘱托,这些话语不能对外说,可林宗平还是没有忍住,与徐世溥相遇之后,争论之中不小心说出了这些话语。

    “吴兄,你还年轻,若是专心乡试,暂不愿意加入豫章社,我等也无话可说,可你说出的那些话语,我等实在不能苟同,阉党人人得而诛之,你居然为他们说话,这等的话语若是传出去了,你可知有什么后果吗。。。”

    万历十七年出生的万时华,已经三十八岁了,有着颇多的见识,虽然与吴宗睿仅仅见面一次,可他对吴宗睿的印象还是不错的,觉得年轻的吴宗睿一定大有前途,假以时日加入到豫章社之中,必定壮大豫章社的声势。

    对于林宗平,万时华倒是真的看不上,尽管对待林宗平的时候,徐世溥的态度不是很好,表现冷淡和高傲,但这里面也有林宗平性格冷淡孤傲的缘由,两个性格都有些高傲的读书人撞到了一起,结局必定不令人愉快。

    与徐世溥再次发生争论的时候,林宗平说出来的话语,让万时华颇为吃惊,也正是如此,他异常冷静的询问了,最终得知这些话是吴宗睿说出来的。

    万时华与徐世溥不一样,他不会劈头盖脑的批评这样的话语,其实仔细想起来,这些话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豫章社容不得这些话语传播出去。

    “万兄,不要说那么多了,吴宗睿,你说出来的这些话语,就是大逆不道,凡是支持阉党之人,都是我豫章社的敌人。。。”

    看着气势汹汹的徐世溥,万时华有些恼火,来到醉仙居客栈之前,他一再告诫徐世溥,不要感情用事,说话要注意语气,想不到徐世溥还是挥舞起了大棒。

    要知道吴宗睿岂是懦弱之人。

    果然,吴宗睿脸色变了,他冷冷的看着万时华与徐世溥。

    “怎么,豫章社准备找我吴某人算账吗。”

    “你。。。阉党作恶多年,不知道残害了多少人,你身为读书人,居然为阉党说话,还敢如此的大言不惭,豫章社当然要痛批你这样的读书人。。。”

    “哦,不知道我说了什么话,需要让豫章社来痛批。”

    “看样子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那我就和你说说。。。”

    徐世溥挥舞着袖子,开始了义愤填膺的陈述。。。

    在这个过程中,吴宗睿偶尔看看始终低着头的林宗平,内心愈发的失望,他本来以为林宗平也就是性子高傲了一些,还属于可交往之人,现在看来,林宗平气量狭小,夜郎自大,遇事不冷静,真正闯祸之后,又自然的选择回避。

    这样的人,绝不可能有什么出息。

    也难怪林宗平虽然有着廪膳生员的身份,却没有能够加入到豫章社。

    。。。

    徐世溥终于说完了,脸色还是通红的。

    徐世溥批判吴宗睿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吴宗睿将豫章社与阉党相提并论,其二是吴宗睿将痛批阉党之人视为别有用心之人,其三是吴宗睿不仅不敬重豫章社,对太仓的应社与张溥等人,也不尊重。

    这三个方面的“罪状”,吴宗睿不可能完全承认,他提出的观点和认识,符合辩证法,任何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最终需要看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再说面对任何的事情,都要认真分析总结,总结其优点,摒弃其不足,如此社会才能够进步,每个人也才能够进步。

    哪怕是面对阉党,也是如此,至少魏忠贤掌握权力的时候,体察老百姓的苦楚,一直都没有增加普通农户的赋税,相反对于商贾以及地主官僚集团,则不是很客气,征收了不少的赋税,魏忠贤这等的做法,在征收商贸赋税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明末的情况,与明初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初朱元璋不注重商贸赋税,那是因为明朝刚刚建立,商贸尚不发达,天下普遍凋零,必须以农业为主,让老百姓有粮食吃活下去,可两百余年之后,商贸已经大发展,在南方富庶的地方,其产生的财富甚至超过了农业生产。

    如此情况之下,收取商贸赋税,那是大势所趋。

    从这个方面来说,魏忠贤做的是不错的,尽管其手段不大好,而且下面普遍存在贪墨的情况,反观东林党,在这方面是横加干涉,决不允许增加商贸赋税,甚至不允许征收商贸赋税,而将所有赋税都压到了农户的头上,一方面导致了国家财政的贫困,另外一方面导致了赤贫农户大规模的造反。

    “你说完了吗。”

    吴宗睿看着徐世溥,同样不客气的开口了。

    “说完了,我这样说算是客气的,请你就这些话语作出解释。”

    “解释,我给你解释什么,你是什么人,刑部尚书,还是大理寺卿,是代表官府给我吴某人定



第四十章 预测
    眼看着时间到了八月下旬,气候逐渐变得清凉,早晚还能够感觉到一丝的凉意。

    距离九月初的乡试已经不远,绝大部分的考生都开始埋头温习功课,争取在本次的乡试上面好好发挥,考中举人。

    吴宗睿也是一样,与豫章社以及万时华、徐世溥等之间的争执,他早就抛弃到脑后,这个时候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乡试。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一点吴宗睿是深切的体会到了。

    滕王阁聚会时与徐世溥之间的小摩擦,让他在参加乡试的考生之中有了一定的名气,而之后与万时华、徐世溥之间更加激烈的争执,让他短时间之内名声鹊起。

    这也得益于戴明杰,吴宗睿所说的话语,戴明杰经过一番润色之后传播了出去,保持了吴宗睿的原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豫章社以及徐世溥等人歪曲事实,不少的读书人,在得知了吴宗睿所有的言论与观点之后,有部分人表示支持。

    在豫章社的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有部分人是支持吴宗睿的。

    当然,反对吴宗睿观点的读书人也是不少的,甚至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

    戴明杰时常来拜访吴宗睿,而林宗平几乎消失不见了。

    戴明杰每次来访,吴宗睿热情的接待,每次都留他吃饭喝酒,这么长时间过去,吴宗睿感觉到了,戴明杰是可交往之人。

    这期间也有一些考生专程到醉仙居客栈前来拜访,尽管乡试在即,吴宗睿不厌其烦,每次都会抽出时间来与拜访之人见面和交谈,甚至是安排酒宴接待,这让廖文儒感觉到奇怪,在他的印象里面,吴宗睿尽管表面谦和低调,可骨子里还是清高的,再说了,吴宗睿的时间很紧张,需要温习功课参加乡试。

    实在忍不住的情况之下,廖文儒开口询问,吴宗睿倒是没有隐瞒,很认真的告诉廖文儒,一个好汉三个帮,虽然乡试在即,可有人来拜访,还是要放低姿态,务必要结交能够结交的关系,他与豫章社的关系已经恶化,如果疏远其他的人,一旦外界的舆论发生变化,他很有可能被读书人孤立起来,结局不妙。

    廖文儒非常聪明,马上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到了八月底,吴宗睿的名气再一次的传播开来,这里面就包括了吴宗睿不仅仅是有满腹的才学,还热情好客,而吴宗睿获得这样的名声,对于豫章社来说,绝非好事情。

    当然,不好的传闻也有,应该是那些支持豫章社之考生或者读书人,他们认为吴宗睿年少轻狂,不知道天高地厚,若是吴宗睿的那番认知散播于读书人之间,必将坏了读书人的骨气和清誉。

    很短的时间之内,前来参加本次乡试的考生,大致分为了两个阵营,少部分的考生支持吴宗睿,认为吴宗睿所说的话语很有道理,大部分的考生还是偏向于豫章社,认为吴宗睿和豫章社之间的争执是蛮横无理。

    要不是乡试在即,这样的争论必将激烈的进行下去。

    认真温习功课的吴宗睿,还是很注意这些传闻,他要求廖文儒注意打听这些方面的事宜,随时告诉他情形,廖文儒明白其中意思,也是尽心尽力的打听,同时,戴明杰每次前来,也带来了这方面的消息。

    事态的发展,让吴宗睿有着不少的感触,按说他是穿越之人,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做出来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深思熟虑的,既然想着做出来一番大事,那就必须要适应当下的形势,绝不能有清高孤傲的表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人,这是他的目的。

    想不到来到南昌府城,刚刚开始煽动翅膀,就险些遭遇到失败和打击,要不是豫章社的万时华还算是明白事理,他目前的处境,恐怕就没有这么自在和潇洒了。

    终于,前往醉仙居客栈前来拜访的考生逐渐的少了,外界关于此事的议论也慢慢的平复下来,无他,乡试马上就要到来,不管是吴宗睿,还是万时华和徐世溥等人,都要悉心应对马上到来的乡试,他们之间的争论,不管结局如何,目前来看没有太大的意义,若是能够乡试高中,成为举人老爷,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再说了,成为了举人老爷,所说的话语,就更加的有分量了。

    吴宗睿完全静下心来了,不关心其他的事宜,专心乡试。

    江西的乡试,主考官一般情况之下都是六科的给事中,南直隶和北直隶的主考官,大都是翰林院的修撰、编修或者庶吉士,这些主考官全部都是朝廷派下来的,他们最为主要的职责有两个,其一是出考试的题目,其二就是阅卷决定被录取的举人。

    按照朝廷的规定,乡试的考题,必须从四书五经之中选择出题,至于说题目侧重于哪个方面,那就是主考官内心琢磨的事情了。

    乡试开始的前一天,主考官和同考官进入到已经完全封闭的贡院,主考官江在这一天出题目,贡院连夜印制考题,翌日考生就进入贡院准备考试了。

    除非是主考官提前告知某个考生考题,否则提前泄漏考题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还有一点最



第四十一章 乡试
    崇祯元年九月初五,卯时。

    站在贡院外面,吴宗睿的脚有些麻了,丑时三刻就赶到了贡院,本来以为自己到的算早了,看见提着灯笼密密麻麻赶考的读书人,他异常的震惊。

    已经是深秋的季节,气候早就变化,早晚已经感觉到寒冷。

    参加乡试的考生,不可能穿的很厚,进入贡院的时候,必须要接受细致的检查,全身的衣服几乎要脱光,剩下一个大裤衩,故而加减的衣服,一般都放在行李里面,携带的纸笔墨砚等等,也要翻来覆去的查看,而从事这项检查的,全部都是临时抽调来的军士,乡试结束之后就回到各自的驻地去了,他们可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忌。

    大明一朝,乡试对考生检查之严苛,是非常著名的,后世的史料解释,这是皇家有意为之,就是要通过乡试来打击读书人的傲气,让他们记住乡试的艰难,好好的做官做事。

    南方的气候相对温暖,考生还能够承受,北方的深秋季节,气候与冬季无异,考生往往冻得全身僵硬、难以承受。

    “吱呀。。。”

    贡院厚重的大门终于打开,守在门口的军士,也进入到临战的状态之中。

    本次参加乡试的考生,接近两千人,贡院内部有四个入口,依次检查准备进入考场的考生,检查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如果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甚至可能延续一整天的时间,好在这一天不会考试,前面进入贡院的考生,也就是适应里面的氛围。

    考生朝着贡院的大门挤过去,吴宗睿倒是不着急,看着涌动的人群,没有下一步的动作。

    “大哥,你怎么还不进去啊。”

    “不用着急,这个时候大家伙都急着往贡院里面去,早些进去也没有多大的意思,还不如在外面稍稍等候。”

    “大哥,我听说进入贡院要好长的时间,我们还是早些过去吧。”

    廖文儒左手拿着灯笼,右手提起了行李,准备迈开步子。

    吴宗睿有些无奈,其实他一点都不着急,进入贡院之后,也就是适应环境,在那个如同鸟笼子的考棚里面呆着,整个人都会感觉到难受,两天甚至三天的时间,吃喝拉撒都在考棚里面,不管什么样的情形都要忍受,除非是你不想参加考试了,否则谁也不敢离开。

    乡试被誉为跃龙门,一旦乡试高中,身份就彻底改变,寻常百姓见到举人是要称呼老爷的,官府也不敢随便的羁押举人,至于说其他方面享受到的优惠政策,更是多如牛毛。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明朝中期以后,举人的身份和地位有所下降,与明初不能比较,至少在做官方面,道路窄了很多,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可以到国子监学习,同时在吏部报备,如果出来了空缺,也会被派出去为官,但能够做的都是九品的六部仓大使,或者是九品的县衙主薄等官职,甚至可能成为不入流的典史,而且得到提拔的机会微乎其微。
1...1415161718...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