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来年我们家族会大规模的种植玉蜀黍和薯块,玉蜀黍和薯块的产量都是不错的,就算是遭遇到灾荒,我吴氏家族粮食的收成,也会高于其他的地方,粮食多了,必定会遭遇到土匪或者流民的注意,若是不能很好的护卫家族的钱粮,一切都是白搭。。。”
“我认为,家族护卫可以在外面招募一部分人,同时招募部分家族的青壮组成,平日里他们也参与劳作,闲暇之余训练,若是遭遇到土匪劫掠,则狠狠的打击,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展现我吴氏家族护卫的骁勇,让土匪不敢觊觎。。。”
吴宗睿侃侃而谈,吴顺福和吴顺年则是目瞪口呆,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吴氏家族居然需要专门的护卫队伍了。
其实依照吴氏家族的实力,目前看不需要护卫,吴宗睿举人的身份,能够镇住那些土匪,再说现如今招募护卫,价格太高,每个护卫每年消耗的钱粮,至少是五两白银,招募二十人左右,需要一百两左右的银子,吴氏家族还没有这等实力。
吴宗睿刚刚说完,吴顺福就开口了。
&n
第四十七章 父亲续弦
(感谢平平的瓜再一次的打赏,拜谢了。)
十一月初五,吴顺贵在吴顺年等人的陪同之下,带着媒婆,前往邻村提亲。
明朝的婚礼,遵从《礼记》的规程,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道程序,其中纳采和问名同时进行,纳吉和纳征同时进行。
士大夫家族以及士绅家族迎娶,必须要按照六道程序进行,缺一不可,有功名的读书人,也必须要遵从这六道程序举办婚礼,至于说寻常的百姓,没有强求,寻常的家庭也不耐烦这么多的程序,大都是简化从事。
一般来说,寻常家庭迎娶仅有三道程序,既纳采,请期和亲迎三道程序,而问名、纳吉与纳征等等程序,都是归于纳采之中,这就大大节约了时间。
吴氏家族并非真正的士大夫家族和士绅家族,故而吴顺贵这次前往邻村提亲,也就是纳采、请期和亲迎三道程序,其中纳采是最为重要的一道程序。
纳采需要给女方家中送礼,需要核对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双方的长辈确定是不是结下这门亲事,一旦纳采成功,接下来就说请期,也就是定下举办婚礼的日期,日期到了,新郎一方就要派人到新娘家中去亲迎了。
吴宗睿是不会去的,毕竟他是晚辈的身份。
其实吴宗睿略微有些担心,邻村的王姑娘二十二岁了,尚未婚配,这个年纪尚未成亲,在乡村是无法想象的事宜,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不可能很多,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女孩子的名声很不好,别人不可能迎娶。
至于说王姑娘要求与母亲一同生活,倒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若是母亲只有王姑娘一个女儿,跟随生活也无可厚非。
申时,吴顺贵回家了,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
跟随前去的廖文儒也会来了。
还没有等到吴宗睿询问,廖文儒就进入了房内。
“大哥,我们回来了。”
“废话,我当然知道你们回来了,说说是什么情况。”
“您别着急啊,我就知道您会询问的,我觉得这门亲事很好。”
吴宗睿看着廖文儒,哭笑不得。
“文儒,你懂什么啊,还说这门亲事很好,既然你这样说了,那我听听理由。”
廖文儒的脸微微有些红了,这方面的事情,他还真的不明白那么多。
“大哥,我也就是为伯父高兴,二伯给伯父说情况的时候,我听见了,这个王、不,伯母以前之所以没有出嫁,是因为要招上门女婿,可能没有谁愿意上门,就耽误了,这次伯父去提亲,伯母的母亲满口答应了,我看她们家里条件很好,根本不是穷苦之家。”
“哦,你亲眼所见,她们家里的条件很好吗。”
“是啊,看上去还是不错的。”
“我问你,她们家是什么来历,问清楚了吗。”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对了,二伯父与她们的谈话我听见了一些,她们好像是从南昌府城搬迁到邻村的,到邻村近十年了。”
吴宗睿的脸色沉下来了,这里面的谜团太多了。
穿越的吴宗睿,不在乎对方究竟是什么来历,但是容不得隐瞒,王姑娘家里只有母女两人,而且条件不错,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大户人家出身,可大户人家的女子,二十二岁都没有出嫁,这不符合常理,至于说招上门女婿入赘耽误了时间,很有可能是托词。
不明不白之人进入到家中,在大明这个朝代,还是有些影响的。
看见吴宗睿脸上没有笑容,而且站起身来了,廖文儒有些不明白了。
“大哥,您准备出去吗,不去看看伯父。”
“文儒,我们到围屋去。”
“到围屋去干什么啊。”
“跟着我去就是了,文儒,我告诫过你,遇事需要多想想,琢磨其中的缘由,虽然你年纪不大,可是身处的环境不一样,有些事情必须要多思考。”
廖文儒有些委屈的点头,伯父续弦这件事情,他还真的没有资格说话。
进入议事堂,吴宗睿一眼看见皱着眉头的吴顺福,以及脸色有些发白的吴顺年。
“族长,二伯,我是为父亲续弦一事而来的,还请族长和二伯说说王姑娘的情况。”
吴顺福看了看吴顺年,盯着吴宗睿开口了。
“瑞长,你是不是听说了什么。”
“没有,文儒跟随一道去提亲,回来说王姑娘家中条件很好,十年前从南昌府城搬迁到邻村生活,家中只有母女二人,之所以二十二岁尚未出嫁,是因为招上门女婿入赘,故而耽误了青春,这样的说辞破绽太多,难以让人信服。”
吴顺福叹了一口气,再次看了看吴顺年。
“瑞长,不瞒你说,我们已经准备推掉这门亲事了,刚刚我们已经狠狠的训斥了媒婆,未能如实的了解情况,这王家母女,以前在南昌府城的某家青楼为生,后来搬迁到了邻村落户,为她们落户的是县衙已经故去的户房司吏,听说是她们的远房亲戚。。。”
吴顺福刚刚说完,吴顺年也跟着开口了。
“瑞长,其实今日我们去提亲,就感觉到情况不对,王姑娘相貌不错,看上去知书达理,为何二十二岁的年纪,还未出嫁,王姑娘的母亲,年岁也不是很大,母女二人在邻村生活,钱粮来自于何处,如何能够维持这么多年的时间,家中条件不错,为何王姑娘出嫁要带着母亲一道生活,吃饭之前,我逼问对方的执事,才知晓了诸多的情况。。。”
吴宗睿脸色颇为平静,他心中的谜团总算是解开了。
应该说王姑娘的母亲是青楼女子,王姑娘绝非母亲的亲生儿女,很有可能是身
第四十八章 指挥权
眼看着到了十一月下旬,吴氏家族招募护卫的事宜还没有起步。
吴顺福对于此事不是很热心,但也没有耽误时间,甚至让身在县衙的吴宗坤帮忙打听。
吴宗睿也终于明白其中的难处,一方面,安远县本就是下等县,人口不是很多,想要从中挑选能够成为护卫之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方面,官府对农户的地域管辖还是很严格的,农户轻易不会离开村镇,安远县几乎就没有什么外来以及流动人口。
大明一朝,军户制度深入人心,尽管雇佣兵的情形也屡有出现,但不占据主流,不管是士绅富户,还是寻常人家,对于从军之人都是歧视的,这也导致农村的诸多青壮,根本不愿意去当兵。
吴宗睿最终的目的,还是招募军士,拥有一支强悍的军队,如此才能够在明末这个乱世立足,而吴氏家族招募护卫,不过是幌子。
知晓了招募护卫的难度,吴宗睿也没有勉强,如今的吴氏家族,大张旗鼓的组建属于家族的护卫队伍,还是有些显眼的,难免招致其他家族的算计。
十一月二十五日,吴宗林和罗家兄弟回来了,他们带回来了二十石薯块种子。
吴宗林第一时间前来拜访吴宗睿,得知幺叔吴顺贵续弦的事宜,吴宗林携带礼物来祝贺。
吴宗林来的时候,吴宗睿正在仔细查看薯块的种子,还有几天的时间,他就要出发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留在家中的时间不多了。
薯块种子的质量不是很好,这让吴宗睿有些忧心。
种植一亩薯块,需要种薯一百斤左右,此番运回来的二十石种薯,能够种植三十亩左右,算上购买种薯消耗的银两,以及运送回来的消耗,这三十亩的薯块,赚不到多少银子。
不过从推广薯块种植的方面来说,这一步是必须的。
玉蜀黍和薯块,都是从外面引进的,如何制种方面,吴宗睿压根不知道,他不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仅仅知晓玉蜀黍和薯块的种子需要脱毒,需要无性繁殖,至于说究竟怎么做,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所以说,种子的来源必须要稳固。
“瑞长,我在云南那边仔细询问了,薯块的产量不是很高,每亩最多也就是三石到四石的产量,若是种薯每次都需要从云南采购,消耗还是有些大的。”
“哦,这可能是种植的方法不到位,薯块的种植与玉蜀黍的种植差不多,也需要通过育苗和移栽的方式,如此产量才能够提升,若是直接将种薯栽种下去,发芽率不高,产量自然是有限的。”
“原来如此,这样我就放心了。”
“宗林哥,种植一亩薯块,大约需要六斛种薯,二十石种薯能够种植约三十亩耕地,至于说产量,暂时不敢保证,若是遇见极端灾害的天气,收成肯定不高,不过薯块的产量,比稻谷和玉蜀黍要高很多的。”
“那就好,那就好,我在云南的时候,专门品尝了薯块,味道不错,能够吃的很饱。”
。。。
说完薯块种植的事宜,吴宗睿的话题很快转到了吴氏家族护卫方面的事宜。
“宗林哥,吴氏家族招募护卫的事宜,族长已经同意,不过从外面招募护卫难度太大,我看这样,还是从家族里面挑选身体好的青壮,大约四十人左右,组成吴氏家族的护卫队伍,平日里加强训练,一旦吴氏家族遭遇到外来的进攻,护卫负责抵御外来的进攻,保卫家族。”
“爹给我说过这件事情了,我也觉得可行,只是家族的青壮,平日里都是种地,从未拿过刀枪,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行。”
“肯定要差一些,不过暂时只能这样,护卫每年五两银子,五石粮食,春耕和秋收季节,也要参与劳作,其他时间则是集中起来训练。”
吴宗林点点头,没有马上开口回答。
四十名护卫,每人每年五两银子,五石粮食,合计就是二百两银子和二百石粮食,这可不是小数目,吴氏家族怕是难以承担。
“需要开销的钱粮,全部由我们家来承担,文儒留在家中,负责训练这些青壮,招募家族护卫之前,有几句话还请宗林哥告知族长。”
“瑞长,吴氏家族的护卫,怎么能够由你来出钱粮。。。”
还没有等到吴宗林说完,吴宗睿就摆摆手。
“钱粮的开销事宜,就如此定下来,有关吴氏家族护卫管理的规矩,我要说在前面,每年五两白银、五石粮食,想必招募四十人不在话下,不过他们一旦进入到吴氏家族护卫队伍之中,那就要严格遵守规矩,若是违背了规矩,惩戒也是严酷的。”
“护卫队伍悉数由文儒负责训练和指挥,家族其他人不可干涉与插手,令行禁止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护卫虽不是军士,但区别也不是很大,不管是平日里的训练,还是关键时刻抵御匪患,没有统一的指挥和严明的纪律,那就是一盘散沙。”
“去岁和今年,遭灾的地方太多了,我想接下来恐怕有好几年的时间,周遭都不得安生,吴氏家族有了护卫,就有了很大的保障,至少不担心钱粮被土匪或者流民劫掠。”
。。。
吴宗睿还在说的时候,吴宗林就连连点头,作为吴氏家族族长的接班人,他必须要考虑到家族的开销,每年因为护卫队伍消耗二百两银子和二百石的粮食,还真的是吃不消
第四十九章 消息
再次的出门,吴宗睿已经是轻车熟路,因为是独自一人赶赴京城,所以他的行程很快,路上不会有丝毫的耽误。
已经到了腊月,是商贸最为繁忙的时刻,商贾需要运送诸多的货物,一路上来来往往的商队很多,吴宗睿也能够随时找到商队,跟随一路前行。
从安远县到赣州府城,三百五十里左右,吴宗睿仅仅用了四天左右的时间。
他本来没有打算进入赣州府城,没有什么事情,再说沿途赶路的速度越快越好,早些赶到京城,还可以好好的歇息一下。
不过抵达赣州府城,已经是申时以后,想要继续赶路已经不可能,唯有在赣州府城歇息一夜,翌日一大早继续赶路。
进入赣州府城的时候,吴宗睿在南门外联系到了一队商贾,这支商队是要赶往南昌府城的,而且他们运送的货物必须要尽早抵达,所以赶路的速度会很快。
吴宗睿不是很熟悉赣州府城,以前的那个吴宗睿对赣州府城没有多少的印象,穿越之后的吴宗睿,对赣州更是一片空白。
穿越近一年的时间了,吴宗睿总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如今的城池,与几百年之后的城市有着天地之别,完全不一样,大明的大小城池,几乎都有城墙和城门,都有军士守卫城门,进入城池的人需要出示路引。
正是因为有城墙,所以城池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当然了,京城与南京等地不一样,城池的规模不同,毕竟两处都是大明的京城。
守卫城门的军士,看见了吴宗睿的路引,脸上立刻出现了恭谦的笑容。
一直看着吴宗睿进入到甬道,守卫城门的军士才舒了一口气,要说这收城门的差事,也算是不错了,至少能够敲诈一些钱财,不过眼睛要灵活,要会看人,若是得罪了那些有功名的读书人,甚至是进士或者举人老爷,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吴宗睿没有着急找寻客栈,而是牵着西南马,在大街上慢慢的踱步。
大街上人很多,熙熙攘攘,呈现出来热闹繁华的景象,毕竟是腊月,采购年货的人很多。
“吴兄,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不说一声啊。”
“原来是戴兄,我刚刚进入城池,还没有来得及找寻客栈呢。”
“吴兄这就见外了,来到了赣州府城,哪里还要找寻什么客栈,到我家去歇息。”
看见了戴明杰,吴宗睿也感觉到吃惊。
大明的读书人,都是有圈子的,除非是那类性格特别孤僻、或者是特别穷苦之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