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诸位同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们江西戊辰科乡试最年轻的俊杰吴宗睿,字瑞长,十五岁的年级,高中乡试第十八名。。。”
突如其来的开场白,让吴宗睿楞了一下,他历来喜欢低调,不喜抛头露面。
“诸位同年,刚刚是公长兄的厚爱,我可不敢当,江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前有殿试近三十位状元,现有豫章社的诸多俊杰,我怎敢担次名号,公长兄今日邀我参加聚会,倍感荣幸,还请诸位同年日后多多赐教,我在这里谢过了。”
一边说话,吴宗睿一边抱拳稽首行礼。
身边的贺耀廷,脸上的笑容微微凝固了一下。
吴宗睿表现出来的成熟与灵活,与年龄完全不相配。
。。。
贺耀廷端起酒杯,大声开口了。
“诸位,前日我刚刚得到消息,太仓应社盟主张溥和张彩,提议江南学子前往尹山聚会,现如今前往尹山聚会的学子超过两千五百余人,我江西豫章社响应号召,聚集了近百位读书人前往尹山,我提议,我等为此次宏大的聚会举杯祝贺。。。”
所有人都举起了酒杯,包括吴宗睿。
一杯酒喝下去之后,贺耀廷右手执斛,左手拿着酒杯,走到吴宗睿和卢发轩前面。
“瑞长,路廷兄,二位是我江西的俊杰,在下不才,代表江西豫章社,敬二位一杯。”
卢发轩还没有来得及开口,吴宗睿就直接回答了。
“恭敬不如从命,豫章社集聚的都是我江西之俊才,公长兄代表豫章社敬酒,我们荣幸之至。”
众目睽睽之下,贺耀廷、卢发轩和吴宗睿喝完第二杯酒
第六十章 吉榜
吴宗睿和卢发轩两人离开酒楼的时候,脸都是红彤彤的,明显是喝多了。
这一夜,睡在僧房的吴宗睿失眠了,尽管胃有些不舒服,可头脑异常清醒。
他巧妙的应对了贺耀廷的试探和挑衅,不过事情远远没有结束,从这一刻开始,他与江西豫章社,或者说即将成立的复社结下了梁子,成为了两股对立的势力。
也许在贺耀廷等人看来,他吴宗睿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江西一个寻常的举人,就算是会试高中,甚至金榜题名,也就是众多两榜进士中的一员,翻不起什么大浪。
不过吴宗睿很清楚,一旦他开始掌控自身的命运,就将面对与东林党人的激烈碰撞。
这是他不愿意看见的情形,却也是无法避免的局势。
明末结党,已经成为痼疾,甚至可以说是癌症,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无法避免,想要独善其身之人,要么默默无闻,要么被毫不留情的攻击,永无出头之日。
这就是现实,无法避免的现实。
吴宗睿想到了卢发轩,还有戴明杰等人,不知道他们面对东林党人无情的攻击,表现出来的是退缩忍让,还是愤然的反击。
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吴宗睿知道,就算是他金榜题名了,短时间之内也无法与东林党人抗衡,有些时候还要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慢慢集聚自身的力量。
既来之则安之,没有什么可怕的,东林党人表面上强悍,可遇见农民起义的洪流,以及满清的铁骑,还不是怂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才是硬道理。
几天时间一晃而过,预料中的聚会没有出现那么多,只不过吴宗睿在江西籍的举人之中,也有了一丝小小的名气,众口一词的评价就是少年老成。
对于前来法华寺来拜访的江西籍举人,吴宗睿都是热情相待,没有丝毫的架子。
这让他在江西籍举人之中,名气愈发的大了一些。
年龄是吴宗睿最大的优势,十五岁的举人,十六岁参加会试,不说是大明一朝最年轻的会试考生,至少是最年轻的的之一。
崇祯二年三月十六日,卯时。
吴宗睿走出法华寺,抬头看看颇为阴沉的天空,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少爷,您还是骑马,我看好多的举人老爷,都在外城骑马。”
“不用,此地距离正阳门不是太远,我们一路奔跑过去,权当是锻炼身体。”
“好、好吧,少爷,您可要注意身体。”
“说那么多干什么啊,我就是需要锻炼,什么时候有你这样的体质,我就满足了。”
。。。
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滴,双脚微微颤抖,心跳也很厉害,吴宗睿依旧坚持,他的这副身板,比较刚刚穿越的时候好了很多,可是与身体强壮之人比较起来,还是有差距。
跟随在旁边的刘宁,倒是什么事情没有,一边快速奔跑还一边东张西望。
进入正阳门大街,吴宗睿停止了快速的奔跑,改为疾步前行,今日是会试放榜的日子,相信这一路上都能够遇见不少的会试同年,如果让人家看见他急速的奔跑,还真不好解释。
抵达礼部放榜的地方,已经是卯时三刻。
周遭早就是密密麻麻的人群。
参加会试的举人多达三千余人,加上他们的书童和下人,数量应该超过万人了,尽管礼部放榜的地方有一个硕大的场地,不过如此之多的人同时聚集,声势还是巨大的。
会试仅仅是唱榜,不会有贺喜之人,参加会试的举人,也会亲自来看榜。
刘宁准备往前挤的时候,吴宗睿制止了,没有必要挤到前面去,唱榜之人声音洪亮,隔着老远都能够听见,再说了,唱榜一旦开始,周遭就会安静下来。
“瑞长,刚刚看见你过来。”
卢发轩走过来,书童紧跟在身后。
“早上出发的晚了一些,住的地方太远了。”
“怎么,你没有骑马过来吗。”
“还好没有骑马,刚才在外面看到,树桩上面全部栓着马,有的树桩栓着好几匹马,要是受惊了,可不得了。”
听见吴宗睿如此说,卢发轩的脸色有些发白,扭头对身后的书童开口。
“你去看看,守着马匹。。。”
辰时,周遭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礼部的大门处。
“吱呀。。。”
礼部的大门终于打开。
“咣、咣、咣。。。”
“己巳科会试放榜,无关人等回避。。。”
“会试之贡士,明日辰时到鸿胪寺报备。。。”
洪亮的声音在四周回荡,人群瞬间变得安静,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吏员的托盘,那上面就是己巳科会试高中的贡士。
卢发轩的脸色略微发白,踮起脚看了看前面。
吴宗睿的神色是平静的,但内心同样激动。
本次会试的主考官是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左侍郎周延儒也算是主考官,本以为会试可能见到这两个明末大名鼎鼎之人,谁知道人毛都没有见到。
吴宗睿对于明末的认识,完全来自于史料,不过穿越一年多时间之后,他的看法慢慢在变化,或者说以前坚持的很多东西都在动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明末的史料,都是大清朝廷编撰的,一定有大量的篡改,如果完全按照史料的编撰来认识所有人,恐怕会出问题。
江西省的乡试,以及本次的会试,留给吴宗睿的印象是深刻的,在他看来,乡试和会试都是相对公正的,与几百年之后的高考颇为相似,至于说史书评价八股文害死人
第六十一章 史可法
会试放榜结束的第二天,大量的举人离开京城,前往南直隶,其中就包括贺耀廷。
也有不少举人留在京城,进入国子监学习,至于说打算到吏部报备的举人,少的可怜,就算是这些举人放弃参加会试的机会,想着进入朝廷做官,也要等不短的时间,这些人中间,运气好的能够进入到国子监,运气不好的大都是到府学或者县学去做督学等等,全部都是九品或者从九品的品秩,一辈子几乎没有什么升迁的机会。
至于说会试高中的贡士,翌日全部到鸿胪寺去,进行相关的登记与核定,第三日则是全部到礼部,参加复试,复试相对简单,也就是写一篇有关时政的八股文,等同于殿试的策论文,文采看得过去就算是通过了。
其实复试最为关键的还是看身体情况,如果是身体残缺之人,按照朝廷的规矩,不能进入朝廷为官,也就没有资格参加殿试。
接下来五天的时间,诸多的贡士都要学习繁琐的礼节,特别是跪拜礼。
殿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参加殿试的贡士进入建极殿之后,等待皇上的到来,皇上在诸多大臣的陪同之下进入建极殿,参加殿试的贡士需要离开座位,向皇上行跪拜礼。
几百年之后早就没有什么跪拜礼,在吴宗睿的印象里面,长辈去世以及清明节上坟的时候才会下跪拜祭,其余时候根本不会有什么跪拜的情形。
不过在明末的时候,跪拜的情形很普遍,特别是见到皇上,三拜九叩是很常见的情形,每逢大朝,参与的朝中官员都需要向皇上行跪拜礼。
吴宗睿不适应或者说反感这样的礼节,可惜他无法反抗,只能随波逐流。
在礼部以及鸿胪寺的时候,吴宗睿度日如年,繁琐的礼节让他晕头转向,可又不得不集中精神,这些礼节千万不能错,否则就可能被冠以欺君之罪,严重者可能取消一切的功名。
一直到三月二十三日,吴宗睿和众人才得以离开鸿胪寺,结束所有的培训。
距离殿试仅仅剩下两天的时间了。
“瑞长,这几日辛苦了,我们一同去酒楼聚聚。。。”
“路廷兄,算了,这段时间着实累了,我还是回到客栈去好好歇息一番。”
“也好,瑞长,这几天你的脸色都不是很好,是不是不舒服啊。”
“没什么,歇息一下就好了。”
刘宁以及卢发轩的书童,悉数在正阳门等候,他们分别牵着马。
吴宗睿已经没有在法华寺借宿,而是在正阳门大街附近找到了一家客栈,卢发轩也搬离了宣武门大街附近的客栈,与吴宗睿住到了一家客栈。
正阳门距离客栈不是很远,吴宗睿不想骑马,一边与卢发轩说话,一边朝着客栈的方向而去,卢发轩自然也不会骑马。
“瑞长,公长兄他们离开京城,据说是到苏州去了,我还听说了,公长兄邀约了不少同年,一同赶往苏州的尹山。”
“那是自然,公长兄本就是豫章社的中坚力量,此番尹山的聚会,他当然不会错过,至于说其他同年,想必也是仰慕太仓应社,或者豫章社。”
“我看不一定,这里面受先兄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前两日我还听说,受先兄极力鼓吹应社,看样子此番应社以及豫章社,可以吸纳不少人了。”
吴宗睿点点头,没有说话,看来现实情况与史书描述的有些不同,原来以为,即将成立的复社,吸纳的大都是生员,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复社应该是吸纳了不少的举人。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复社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可以直接影响到南直隶的乡试,影响到内阁首辅的人选,如果其组成人员全部都是生员,压根做不到这些。
复社两大盟主之一的张采,会使高中,与吴宗睿成为了同年,即将参加两天之后的殿试。
按照道理来说,张采会试高中之后,就不能够参与应社的任何事宜,不过其盟主的身份,让不少人侧目,现如今东林党在朝中的影响力还是不错的,就算是张采为应社鼓吹,也不会有什么人跳出来找麻烦。
这个结论,让吴宗睿有些忧心,眼看着复社即将成立,甚至已经成立,其另外一个盟主张溥将在崇祯三年乡试高中,崇祯四年殿试金榜题名,尽管其名次不是很高,但因为名气太大,直接进入了翰林院,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
且不说钱谦益等东林党魁,就说即将崛起的杨廷枢、吴伟业、文震孟和吴昌时等人,这些人都是复社的中坚力量,他们崛起之时,复社必定成为一股宏大的力量。
这让吴宗睿不仅是忧心,更是头疼。
看见吴宗睿没有开口,卢发轩转移了话题。
“瑞长,这些日子,我看你与宪之兄有些接触,你们之间颇有些投缘啊。”
“也不是,我与宪之兄正好站在一起,闲暇之余多说了几句话。”
“也是,我看你认识的同年不是很多,日后还需要多多接触。”
吴宗睿看着卢发轩笑了笑,表示了感谢。
卢发轩提到的宪之就是史可法,此人在历史上的名气是不小的。
穿越一年多的时间,吴宗睿终于开始接触这些明末的“名人”了,原来以为会试可以见到周延儒和温体仁等人,可惜资格不够,不过殿试就可以见到。
对于明末诸多的名人,吴宗睿不会盲目的相信史书的描述,他需要通过自身的体会和接触去真正的认识这些名人。
初次见到史可法,留给吴宗睿的印象是温文尔雅,儒雅有余,罡气不足。
&n
第六十二章 殿试
崇祯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寅时三刻。
站在紫禁城外面的吴宗睿,与周遭其他人看上去一样,可其内心已经骂娘了。
丑时三刻就起身,匆匆赶赴紫禁城,寅时二科抵达紫禁城,老老实实的外面等候。
春末的北京城,凌晨气温还是很低的,穿着夹层衣服的吴宗睿,冻得打哆嗦,更不用说那些年纪偏大、有白发的贡士了。
不过周遭的贡士,内心的激情可以抵消气候的寒冷。
算算几乎是一夜未睡,刚刚睡熟的时候,不得不爬起来,这样的滋味太痛苦了。
寒风之中,思绪能够清晰一些,可是夜间赶路的疲劳,以及磨人的等候,让清晰的思绪逐渐的消失。
吴宗睿真的佩服那些数次参加乡试和会试的考生,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够一次次的忍受,还有那些在殿试之中写出锦绣文章的贡士,需要多么坚强的承受力,他自忖做不到,进入建极殿的时候,脑子昏昏沉沉的,怎么能够写出来好的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