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洪大人,高大人,我知道你们有很多话想说,你们想说什么尽管说就是了,说的直接一些,不要有什么顾忌,高大人在皇上身边多年,洪大人驻守北方多年,你们有很多的感悟,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希望你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洪承畴和高起潜的身体都微微颤抖了一下,相互看了看。
首先开口的还是洪承畴。
“大人,李自成以及大顺军被彻底剿灭之后,北方已经没有能够与大人抗衡的力量了,基本稳定下来了,只是北方遭遇多年征伐,下官当初在北方为官的时候,就见到了百姓的穷苦,他们上无片瓦、家中没有粮食,迫不得已成为流民,而后被李自成之流招募到军中,这才导致天下的局势不稳定。”
“下官以为,大人稳定了北方的局势,还给百姓安宁,减轻他们的赋税,让他们能够安心的种田,就能够避免流民的出现,就能够彻底稳定北方的局势。”
“至于南方,下官认为,可以采取以招抚为主、以剿灭为辅的政策,主要是稳定地方的官吏,凡是有本事之官员,愿意服从朝廷的调遣,可以令他们继续为官,对于那些负隅顽抗之人,则毫不留情的除掉,以免他们影响到南方的稳定。”
“下官建议,迅速剿灭流寇张献忠,张献忠盘踞湖广与四川一带,搅得局势不得安宁,下官觉得,不能够让张献忠归降,此等人不值得信任,务必要彻底剿灭。”
“大人之威望,天下人皆知,下官佩服和敬仰,下官以为大人能够很快稳定天下的局势,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洪承畴说出恭维的话语,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历史上的洪承畴,评价是非常复杂的,那些忠于大明王朝的臣子,将投降大清的洪承畴贬的一无是处,因为他们崇拜的是道德和精神的英雄主义,是建立在毁灭基础之上的愚忠,不过正史对洪承畴的评价,还算是公允,认为洪承畴归顺大清之后,在缓和民族族矛盾、避免南方陷入到战火屠戮,以及推进汉文化和儒家思想方面,还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洪承畴表面看很刚强,从来不愿意示弱,但是其骨子里还是有些软弱的,每每面临关键的时刻,就会因为性格方面的软弱,而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
吴宗睿对洪承畴的看法同样存在矛盾,他欣赏洪承畴的能力,不管是领兵作战还是治理地方,洪承畴都算是出类拔萃,可在个人品行方面,吴宗睿觉得洪承畴不值得完全信赖。
穿越的吴宗睿,一直都很理智和冷静,他不会被感情冲昏头脑,更不会以不现实的眼光看待任何人,譬如说洪承畴。
洪承畴说完之后,高起潜跟着开口了。
“大人,洪大人所说的话语,咱家是完全赞同的,大人之威望,镇服天下,咱家对大人是五体投地,万分的敬仰。。。”
吴宗睿没有打断高起潜的话语
第九百三十七章 首要是规矩
看着眼前的永定门,吴宗睿的心中突然涌现出来一股子豪气。
崇祯二年,进京赶考的吴宗睿,从永定门进入了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那一次他成功了,通过了殿试,成为大明王朝的两榜进士,这一次进入京城,也是一次赶考,不过考题是如何的治理和平定天下,如何让即将成立的崭新王朝傲立于世界之巅。
吴宗睿没有退路,作为穿越者,他必须要成功,他绝不会让数百年之后的那个黑暗的时刻出现,历史的洪流浩浩荡荡,让华夏民族矗立于历史洪流的潮头,就是他的责任。
人无完人,吴宗睿知道,自己虽然是穿越之人,但不是神仙,他也希望能够享乐,骨子里也存在惰性,也许登基之初,为了天下的百姓,兢兢业业做事情,严格要求自身,但时间长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某些不好的情绪肯定会出现,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没有旁人的提醒,他骨子里那些不好的东西就会暴露和彰显出来。
这是人的本性,是无法完全自我约束的。
换做平常人,出现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作为掌控天下的吴宗睿,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影响巨大,造成的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说,确立规矩和制度,在吴宗睿看来,是首先要做到的,这个规矩和制度,不仅仅是约束朝中的官员和天下的百姓,同样约束皇帝和皇室。
至于说制度创新方面,吴宗睿会特别关注,与时俱进是不可少的,死守教条肯定不可取。
已经快要申时,打前站的曾永忠、廖文儒和刘宁等人,知道吴宗睿的脾气,他们没有大规模的在城外迎接,而是做好了严密的戒备。
永定门外面颇为安静,连续经历了巨变的京城官吏和百姓,大都是战战兢兢,不敢有造次之举,虽然京城里面有那么一股子的力量,希望能够恢复大明王朝,不过廖文儒和刘宁采取了一些毫不留情的措施,打压了其中主要之人,其余人自然老实了很多。
“先生,文儒,刘宁,这些天要辛苦你们了,一会进入京城之后,我有些话要嘱托你们。”
吴宗睿进入永定门的时候,停留在甬道,用手摸了摸甬道两边的墙壁。
进入城内,四周三三两两的人群,这些人身体紧绷,神情肃穆,不断的看着四周。
吴宗睿苦笑着摇摇头。
“文儒,刘宁,负责警戒的人太紧张了,外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你们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今后不用如此了,我们初来乍到,对于京城的很多情况,还不是特别熟悉,害怕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你们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很不错,但你们要记住一点,万万不要扰民,不仅现在如此,今后也是如此,官员出行鸣锣开道的情形,我看不要持续下去了。”
廖文儒和刘宁连连点头,回答说知道了。
吴宗睿内心叹气,他很清楚,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很多的情形都会改变,曾永忠、廖文儒和刘宁等人,不可能如同以前那样随便,说话做事情都会特别的注意,包括卢发轩和史可法等人,也会表现得恭恭敬敬,这是无法改变的情形,也是吴宗睿必须要接受的。
高处不胜寒,成为皇帝之后,吴宗睿注定要承受最大的孤独。
被儒家思想统治了华夏千余年,很多的观点和观念是没有办法马上改变的,譬如说上下的尊卑,地位的悬殊,吴宗睿可以做到礼贤下士,但无法说出人人平等的话语,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人平等是不可能的。
吴宗睿所能够做的,就是以平常心来对待每一个人,继续信任应该信任的每一个人。
太岁坛和天坛曾经驻扎大量的大顺军军士,李自成的临时行营也曾经安排在太岁坛,下马之后的吴宗睿,在太岁坛和天坛的外面看了看之后,皱着眉头开口了。
“先生,文儒,刘宁,李自成和大顺军可以不重视太岁坛和天坛,他们觉得推翻了大明王朝,一切都将是新的,所以将这里弄得乱七八糟,也不用收拾,可我们不行,马上派遣军士,好好的打扫这里,好好的保护这里。。。”
这一次答应下来的是曾永忠。
曾永忠的眼睛里面,闪现一丝的光亮。
吴宗睿走到了曾永忠的面前。
“先生,对于前朝皇帝的尊重,也就是对我们自身的尊重,这方面我们要有实际的行动,先生还要操心一件事情,据我了解,崇祯皇帝朱由检被李自成匆匆掩埋,没有能够进入皇家陵园,这件事情先生去了解一下,一定要将崇祯皇帝安葬在皇家陵园,还有周皇后、懿安皇后,以及皇太子朱慈烺等人,都要好生的安葬,这件事情关心的人是不少的。。。”
曾永忠用力的点头,对着吴宗睿稽首。
“大人的吩咐,属下记住了,属下马上就去落实。”
吴宗睿笑了笑。
“先生不用过于的着急,正好文儒和刘宁都在这里,有些话,我就在这里说吧。”
亲兵马上在太岁坛的周围开始了警
第九百三十八章 面对家人
吴宗睿没有进入紫禁城,曾永忠等人也没有要求吴宗睿马上进入紫禁城。
吴宗睿署理政务以及住宿的地方,都暂时设立在五军都督府,刘宁率领登莱新军攻陷京城之后,将临时中军帐设立在五军都督府,所以吴宗睿在这里处理政务很方便。
京城的大小事宜,暂时由曾永忠负责处理,包括北直隶诸多的事宜,也暂时由曾永忠全权负责处理,所有重要的决策,曾永忠都会给吴宗睿禀报,一旦吴宗睿做出了决定,曾永忠就会雷厉风行的去执行。
吴宗睿抵达京城的第四天,他的家人来到了京城。
济南到京城有九百多里地,就算是快马加鞭,也需要五天以上的时间,让吴宗睿想不到的是,陈灵雁等人这么快就到京城了。
接到曾永忠的禀报,吴宗睿直接到外城的永定门去迎接陈灵雁一行。
吴宗睿本来打算骑马前往永定门去,不过曾永忠、廖文儒和刘宁等人都极力反对,京城的局势虽然稳定下来,但各色各样的势力都存在,如果他们图谋不轨,在京城的外城找麻烦还是相对容易的,当初的大明崇祯皇帝,登基十七年,从未在京城的外城骑马,就算是想着离开紫禁城都很困难。
吴宗睿坚持要在外城骑马,结果就是他所要经过的地方全面戒严,周遭有数百名亲兵护卫,军士三步一哨五步一岗,严密戒备,大街上看不见一个百姓,这让吴宗睿觉得索然无味。
这让吴宗睿真切的感受到了,如果登上了皇帝的位置,今后想要随便的出行,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廖文儒和刘宁等人做的不错,他们任何时候都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可对于吴宗睿来说,这样的出行就是扰民了。
队伍来到永定门的时候,陈灵雁等人已经在这里等候了。
吴宗睿扶起了给自己行礼的陈灵雁等人。
吴冰月十五岁了,成为了大姑娘,吴凡璇十四岁,同样是大姑娘,不过在吴宗睿的面前,她们还是要撒娇的,十二岁的吴晓菲,还是半大的女孩子,已经表现出来少女的矜持。
十一岁的吴凡丞,看上去成熟稳重很多,这让吴宗睿禁不住叹气,寻常人家的孩子,这个年纪脸上还写着稚嫩,可吴凡丞不行,他所接受的教育很严格,甚至是有些严酷,特别是在言行举止方面,完全比照了儒学礼仪的要求。
相比较来说,吴凡珏就要活泼一些了,至于年纪最小的吴蕊,就管不到那么多了,见到吴宗睿的时候,伸手就要抱一抱。
玉环、秋叶、徐佛、柳隐和鹿涵韵等人,见到吴宗睿的时候,同样是屈膝行礼。
服侍的下人不是很多,且绝大部分都是女人,一路护送的任务自然是登莱新军完成,这让吴宗睿再次无奈的摇头,他知道这是曾永忠等人安排的,以前府邸里面的下人,很多可能都遣散了,毕竟紫禁城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进去的,而且自唐朝以来,皇宫里面就只允许有太监、女人和小孩子的存在,身体强壮的男人是不允许出现在皇宫之中的。
进入永定门的时候,吴宗睿不再坚持骑马,而是选择乘坐马车,反正大街上什么都看不见,而且乘坐马车,廖文儒等人更好安排警戒的事宜。
曾永忠来到了吴宗睿的身边。
“大人,属下与廖都督、刘都督等人商议了,恳请您的家人直接进入紫禁城。。。”
正准备上马车的吴宗睿楞了一下。
“不是说先安排到酒楼去吗,怎么要直接进入紫禁城了。”
曾永忠的神色颇为坚定。
“大人,京城内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看着紫禁城,李自成当初进入紫禁城,京城内的局势就安稳很多,若是您的家人来到京城,不直接进入紫禁城,这城内的议论会更多,属下觉得,还是直接进入紫禁城为好。。。”
吴宗睿略微思索了一会,有些无奈的点头。
“好吧,一切都由你们来安排吧。。。”
吴宗睿的话还没有说完,曾永忠就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文书,上面标注清楚了以乾清门为界的内廷所有的宫殿,内廷为皇帝与嫔妃生活娱乐的地方,自然也是陈灵雁等人居住的地方。
曾永忠绝不会擅自安排谁居住在内廷哪个宫殿里面,这是犯忌的,再说了,这是吴宗睿的家事,就算是吴宗睿登基成为了皇帝,如何的安排后宫,也是其自身的事情,曾永忠等人是不能够插嘴的。
这是规矩,就算是吴宗睿不想这样做,也无法改变,只能顺其自然。
“先生,我说你记,以陈灵雁为首,其余分别为玉环、秋叶、徐佛、柳隐、鹿涵韵,小孩子以吴凡丞为首,其余比照前面的顺利来安排。”
“先生,规矩必须要遵守,这一点我明白,不过不可过分的僵化,譬如说这中官之事,紫禁城里面原来的那些中官,能够用的继续留用,他们毕竟熟悉宫内的情况,但他们绝不能干政,且在制定规矩的时候,要废除这一条,今后皇宫之中,不再招募和使用中官。。。”
曾永忠的脸有些红。
“大人,属下觉得,中官不干政可行,但皇宫之中今后不再使用中官,这个万万不可行。。。”
吴宗睿苦笑着摆摆手。
“好了,我们暂时不争论这件事情,还是将夫人他们全部安顿下来再说吧。。。”
车队过了大明门,抵达承天门之后停下了。
首先下马车的是吴宗睿
第九百三十九章 集思广益
卢发轩、史可法、吴总坤、戴明杰、詹兆恒、陈思宇、崔云辉和龙建宏等人悉数都来到了京城,吴宗睿登基称帝的时间定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八,这是曾永忠与众人商议之后确定下来的,禀报吴宗睿得到了同意,这期间,曾永忠、洪承畴以及卢发轩等人,不断的上奏折,恳请吴宗睿登上皇帝之位。
有关新王朝的国号,吴宗睿亲自确定为吴,至于说年号,吴宗睿本来准备决定采用公元纪年的做法,这样做简单便捷,不用因为每一个皇帝登基,就要绞尽脑汁的来考虑自身的年号,而且史书也便于记载。
穿越的吴宗睿知晓年号的争论,他最终没有提出公元纪年的建议,公元纪年的来历是以基督纪元,也就是耶稣出生的日子,当初诞生的时候,就带有浓厚的基督教的色彩,而且以公元纪年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批准实施的,这不符合华夏民族的习惯,吴宗睿也没有打算允许基督教和天主教进入华夏,他可以大规模的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且马上运用到实际之中来提升国力,但华夏民族信奉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还是要继续推行,且要随着国力的提升,不断的往外宣扬。
当然,如果有少部分的人一定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吴宗睿也不会采取什么手段。
年号最终确定为昌瑞,吴宗睿登基称帝的时刻,就要改崇祯十七年为昌瑞元年。
国号与年号都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任用官吏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让吴宗睿绞尽脑汁。
登莱新军实际掌控的地方为北直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以及南直隶,当下登莱新军的势力还在逐渐开始深入到江西与浙江等地,四川与湖广大部分的地方,为张献忠掌控,至于说南方其他的地方,还是一团糟,颇有些各自为主的味道。
除开南直隶与山东,北方其余地方用赤地千里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常年的征伐,后金八旗军的劫掠,让中原地区人口锐减,百姓早就崩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