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大乱之后的大治是必定的,而且天下尚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吴宗睿需要两头兼顾,一方面中原和南直隶等地必须保持稳定,一方面后金八旗军与张献忠等势力是必须铲除的。

    这就意味着,吴宗睿必须要使用能人,使用能够让地方稳定且大力发展的人才。

    虽然吴宗睿要求曾永忠来考虑官员的任命和选拔问题,不过这么重要的事情,曾永忠是绝不会专断的,再说了,这么多年过去,吴宗睿从当初一个有些疯癫的生员,一跃成为大吴国的皇帝,已经展现出来一骑绝尘的能力和睿智,包括曾永忠在内的所有人,对于吴宗睿有着一种近乎愚忠的崇拜之情。

    摆在吴宗睿面前的是朝廷构架的体制以及重要地方官员的任命问题。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等等,每一种朝廷官僚体制都有其优缺点,其中明朝的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将权力牢牢的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应该说,如果认真的做事情,如果足够的清醒,有着不一般的睿智,明朝与清朝的皇帝是非常辛苦的,他们需要决定天下大事,而且很多小的事情也要过问,几乎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处理,将每一件事情都处理的井井有条,这个皇帝就非常厉害了。

    吴宗睿就要做这样的一个皇帝,这是他无法推辞的,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已经习惯了遵从皇权,不管他们如何的为自身谋求到利益,也不管他们如何的抗争皇权,但骨子里面他们还是畏惧和拥护皇权的。

    三十三岁的年纪,年富力强,思维敏捷,也正是做事情的时候,所以吴宗睿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改变朝廷的官僚体制,更不可能抛开以前的一切另起炉灶。

    吴宗睿首先确定的是内阁大臣的人选。

    内阁是异常重要的,实际上就是行使丞相的职权,明朝的皇帝经常与内阁大臣一同审议奏折,听取内阁大臣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决定某项政策是不是全面推行下去,如果内阁大臣有着足够的经验与能力,反过来是可以影响到皇帝的。

    吴宗睿确定的内阁大臣为五个人,单数便于表决。

    内阁首辅自然是曾永忠,暂时不设立内阁次辅。

    廖文儒、卢发轩与史可法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大臣,此外还有洪承畴,也进入内阁。

    卢发轩以内阁大臣的身份,兼任南直隶总督,廖文儒以内阁大臣的身份,兼任登莱新军总兵,留守京城,史可法以内阁大臣的身份,兼任吏部尚书,留守京城,内阁大臣洪承畴留京城,他们共同协助曾永忠处理一切事宜。

    陈思宇出任辽东巡抚,戴明杰出任河南巡抚,詹兆恒出任陕西巡抚,崔云辉出任山西巡抚,吴总坤依旧担任山东巡抚,龙建宏出任顺天府尹。

    这样以来,京城和地方上最为重要的位置上面都是吴宗睿信任之人出任。

    这样做的好处是,内阁以及各省的封疆大吏,明白吴宗睿的执政之策,执行起来顺畅。

    吴宗睿大大的提升了武将的地位,廖文儒进入内阁,而且在内阁之中排名第二位,这已经说明了一切,吴宗睿与曾永忠等人商议的时候,一再的强调,文臣与武将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的




第九百四十章 登基称帝
    李自成选择在武英殿登基称帝,这是被记载进入史册的,不过这一点,吴宗睿一直都有些不明白,明代皇帝登基,大都选择在皇极殿,偶尔有选择中极殿,后来也有选择在文华殿登基的,唯独没有谁选择在武英殿登基称帝。

    李自成这样做,大概是想着标新立异,体现大顺国与大明王朝的不同。

    吴宗睿登基称帝的仪式,在皇极殿举行。

    据说曾永忠等人准备按照明朝的惯例,选择在文华殿举行登基称帝的仪式,但高起潜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自明成祖之后,一直到明穆宗,都是在皇极殿登基称帝,而后的明神宗选择在中极殿登基称帝,神宗之后的明光宗、明熹宗与崇祯皇帝,都选择在文华殿登基称帝,要命的是,崇祯皇帝乃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如果吴宗睿选择在文华殿举行登基称帝的仪式,兆头就不是很好。

    吴宗睿得知高起潜的建议之后,忽然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李自成会选择在武英殿登基称帝,崇祯皇帝在文华殿登基称帝,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平民出生的李自成,骨子里还是有着一丝的自卑心理,不会选择在皇极殿登基称帝,所以选择武英殿顺理成章。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八,卯时。

    中极殿。

    吴宗睿缓缓的朝着御座而去。

    内阁首辅曾永忠,内阁大臣廖文儒、卢发轩、史可法与洪承畴等人,躬身站在身后。

    登上御辇,转身坐下的时候,曾永忠领着众人跪下了。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臣曾永忠禀报皇上,吉时已定,文武大臣皆在皇极殿等候。。。”

    吴宗睿挥挥手,看着曾永忠等人开口了。

    “新朝新气象,朕看皇极殿改为太和殿,中极殿改为中和殿,谨声殿改为保和殿,此外,在三大殿的外面放置铜缸,铜缸之中必须储存足够之多的水。。。”

    依旧跪在地上的曾永忠紧跟着开口了。

    “臣等遵旨,皇上旨意即刻昭告天下。。。”

    曾永忠不知道吴宗睿要求在三大殿外面放置铜缸装水是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大明一朝,故宫遭遇到太多的火灾,其中三大殿数次被烧毁,又数次的重建,现如今的三大殿,还是天启年间重新修建的,如果不是吴宗睿果断迅速派遣大军进入京城,故宫也会被李自成烧的差不多了,到了那个时候,登基称帝的吴宗睿,又要花上一大笔钱来修缮故宫了。

    当然,仅仅依靠铜缸盛水来防止三大殿以及紫禁城的火灾肯定是不够的,吴宗睿已经给登州的火器局下达了任务,要求他们制造出来一种类似于消防水龙头之类的东西,用来灭火,同时,三大殿之间也需要进行一些重新的修缮,主要的目的就是防火。

    皇极殿的匾额正在被缓缓摘下来,吴宗睿刚刚下旨,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这个时候想要将太和殿的匾额挂上去不可能,再说了,这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匾额,唯有吴宗睿能够题写,其他人是不敢随便写的。

    丹陛上面,已经设立了表案,上面有香炉,吴宗睿将在这里焚香祭拜天地。

    文武百官都在午门外面等候。

    手持点燃的香,吴宗睿突然想到了父亲吴顺贵,还有吴氏家族的众人,以及陈氏家族。

    曾永忠、廖文儒和刘宁等人都曾经提议,将吴宗睿的父亲与陈灵雁的父母接到京城来,这个建议被吴宗睿否定了,他不想打扰吴氏家族和陈氏家族,也许不少人认为,吴宗睿登基称帝之后,一定会给予吴氏家族和陈氏家族足够的荣华富贵,可吴宗睿没有这样的想法,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特别是在废除大明王朝遗留的某些祸国殃民制度的时候,会采用铁腕手段,甚至可能会得罪吴氏家族和陈氏家族。

    将三支香插在香炉之中,吴宗睿跪下了。

    此刻的丹陛之上,只有吴宗睿一个人,其余人全部都回避了。

    “上天,希望你能够保佑我,开创一个从未有过的华夏盛世。。。”

    辰时三刻,文武官员从午门进入紫禁城,来到了太和殿,这个时候,领头的已经是十一岁的吴凡丞,吴凡丞身后则是吴凡珏。

    吴宗睿缓缓走上宝座,转身坐下的时候,殿内以及殿外的所有人都跪下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曾永忠手持圣旨,打开之后,面对文武官员,高声宣读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顺应天意,得等大统,诚惶诚恐,原竭尽全力,开创盛世。。。”

    “册封吴凡丞为皇太子。。。”

    “册封陈灵雁为皇后,陈玉环为皇太妃,苏秋叶为贵妃,徐佛为贤妃,柳隐为淑妃。。。”

    。。。

    吴宗睿登基称帝的仪式,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这是吴宗睿专门提出来的要求,登基仪式没有必要那么复杂,何况现在的他,还坐在火上上面,天下没有安宁下来,后金八旗军虎视眈眈,盘踞四川与湖广的张献忠蠢蠢欲动,情报司侦查,张献忠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很快就要登基称帝了。

    &n



第九百四十一章 议事
    卯时,吴宗睿准时出现在文华殿。

    登基称帝的新鲜感觉过去之后,吴宗睿恢复了常态,作为穿越之人,他绝不会将登基称帝看做最大的成功,这只是开始,有很多的事情等着他处理。

    卢发轩首先进入到文华殿。

    看着行跪拜礼的卢发轩,吴宗睿微微摇头。

    “路廷,明日你就要离开京城,回到南京去了,说说你下一步的打算。”

    曾永忠、卢发轩和史可法等人,是吴宗睿文官集团的最大依靠,所以吴宗睿放心的将整个的南方交给卢发轩去打理,将北方交给史可法去打理。

    卢发轩略微沉吟之后,从容的开口。

    “皇上,臣此番回到南京,首要处理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事宜,臣预计在南直隶彻底推行此政策,肯定会遭遇到阻力,所以臣需要得到足够的支持,臣建议驻守南直隶的登莱新军参与其中去,如此一定能够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第二件事情,清剿南直隶、特别是南京、苏州和扬州等地的异己,南方的有些读书人,自高自大惯了,包括某些士绅家族,对于那些泯顽不化的士大夫家族,臣绝不会手软。。。”

    吴宗睿微微点头,应该说卢发轩抓住了关键。

    “路廷,你考虑的很周全,这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只要顺利的推行下去,南方的那些士大夫家族与读书人,其嚣张的气焰自然遭受到打压,所以你说的两件事情,完全可以同时推进,我还要提醒你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至少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务必通过漕运,运送漕粮到北方,绝不能耽误了,北方很多地方可谓赤地千里,需要得到大规模的救济,其中绝大部分的粮草,只能够通过漕运运送过来,我想通过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北方就能够缓过来了。”

    “第二件事情,务必注重商贸的发展,南直隶以及江浙一带,商贸本就是最为发达的地方,所以在这些地方务必要收取商贸赋税,此事我不用多说,你知道怎么做。”

    “至于说登莱新军征伐湖广、四川以及南方的事宜,就交给廖文儒和刘宁他们了,你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南直隶与江浙一带。”

    “南直隶依旧驻扎五万登莱新军将士,我打算调遣牛犇到南京去。”

    “大明朝廷实施的军户制度,名存实亡,我打算彻底废除军户制度,具体怎么做,还需要时间来考虑,军队的驻扎也是同样的道理,按照一定的区域来划分。”

    说到这里,吴宗睿站起身来,走下了御辇,来到了卢发轩的面前。

    “路廷,南方的局势还没有稳定下来,接下来登莱新军征伐的重点,将要放在南方,至于说北方,目前需要维持稳定,所以说,你的职责很重,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最好。”

    在卢发轩的面前,吴宗睿没有以朕自称,他也不打算那么做。

    吴宗睿说完,卢发轩身体微微颤抖,准备跪下行礼的时候,被吴宗睿拉住了。

    “好了,路廷,我们之间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你去准备吧,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

    接着进入文华殿的是曾永忠与史可法。

    “先生,宪之,京城以及北方的诸多事宜,我就交给你们了,我以为,当下之际,最为主要的还是维持北方的稳定,多年的征伐,导致北方很多的地方都是赤地千里,稳定百姓属于重中之重,我想打开目前的困局,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大力的推进农耕事宜,目前尚可以种植水稻和甘薯,只要下半年田地里面能够收获到一定数量的粮食,就能够稳定大部分的百姓,第二是大力的发展商贸,登州海运码头的商贸交易事宜,务必大幅度的朝着整个的北方扩充,这样我们能够从中收取商贸赋税,也能够通过发展商贸,救济北方穷苦百姓。”

    “先生,商贸的事宜您是最为清楚的,包括大力的推进钱庄的事宜,我考虑将钱庄改名为皇家银行,各地的皇家银行,由户部统一掌控,地方官府不得随意插手,皇家银行的官吏,由吏部直接委派,务必挑选那些熟悉钱庄事宜之人进入皇家银行。”

    “宪之,陕西、山西、河南以及北直隶等地农户与百姓稳定的事宜,就交给你了,包括山东与辽东,不管是在选派官吏,还是在地方决策方面,你都要多操心。”

    “先生,宪之,我们的眼光必须要长远,要着眼于天下,以前我们仅仅需要关心山东、辽东与南直隶等地,现如今需要考虑天下的诸多事宜,所以你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适应。”

    。。。

    接着进入文华殿的是廖文儒和刘宁。

    登莱新军在吴宗睿的绝对掌控之下,这一点是坚决不能够含糊的。

    吴宗睿的神色颇为严肃,看着廖文儒和刘宁。

    &nbs



第九百四十二章 震动与观望
    江西赣州,安远县,南郊,寒鸣寺。

    已经是登莱新军游击将军的郑孝儒,看着早就重新修建、香火兴旺的寒鸣寺,脸上带着惬意的笑容,他是廖文儒亲自派遣回到安远县的,其肩负的职责也非常明确,就是护卫吴氏家族和陈氏家族。

    吴宗睿登基称帝的消息传到了江西之后,各方的反应是巨大的。

    吴氏家族与陈氏家族的人都有些不敢相信,特别是吴氏家族的族长吴宗林,感觉这就是做梦,吴氏家族居然有了皇帝。

    吴氏家族原族长吴顺福,早就退居二线,让吴宗林成为了家族的族长,这么多年以来,尽管北方的战乱频繁,南方很多地方也时常遭遇到灾荒,不过吴氏家族的日子过的很是滋润,地方官府从来不敢打扰吴氏家族,府州县的主官每年都要亲自到吴氏家族前来拜访。

    吴顺贵更是不用说了,妥妥的吴氏家族的长老,当年迎娶王氏,生下了儿子吴宗乾之后,又迎娶了一房小妾,当然这件事情,吴顺贵没有告诉吴宗睿,反正王氏是同意的。

    曾经跋扈的吴宗乾,在吴宗睿身边呆了一段时间,回到家中之后好了很多,变得规规矩矩,虽然有些时候也会闹脾气,但是绝不会欺负下人,也不会无理取闹了。

    大明王朝灭亡,崇祯皇帝自缢身亡,这些事情,在吴氏家族和陈氏家族没有引发什么波澜,毕竟隔得太远了,不过吴宗睿登基称帝的事情传到安远县之后,吴氏家族彻底沸腾。

    郑孝儒率领的两千登莱新军的将士,驻扎在新龙里的周围,负责保护吴氏家族和陈氏家族,吴顺贵和吴宗林多次询问郑孝儒相关的情况,得知吴宗睿现如今掌控数十万的登莱新军军士,直接控制了中原和南直隶等地之后,吴顺贵和吴宗林终于相信了。
1...354355356357358...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