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众人走过来之后,吴宗睿不紧不慢的开口了。

    “三个方面的情报,你们好好思索一番后回答。”

    “第一,左良玉、高杰、刘良佐全部前往浙江杭州,包括驻守杭州的刘泽清,四路人马会合,总兵力二十五万到三十万左右,卢发轩和牛犇认为,左良玉等人抵达杭州之后,这四路人马之间,因为争权夺利,很有可能发生内讧。”

    “第二,张献忠在成都登基称帝,其麾下的孙可望与李定国,率领的大军,几乎占据了四川和湖广的全境,还包括广东和广西全境。”

    “第三,郑芝龙与黄道周拥立唐王朱聿键登基,朱聿键改元隆武,意图振兴大明王朝。”

    “沙盘里面,摆设了张献忠麾下大西军占领的四川以及湖广诸多地方的情形,因为张献忠采取了强力镇压的态势,所以各地反抗的力量甚为强大,让张献忠无法彻底安稳下来。”

    “好了,情况就是这些,你们都说说想法。”

    内阁大臣与皇上一同议事,当场就作出决定的情形,弘治年间就出现了,当然勤勉的皇帝才会这样做。

    吴宗睿倒是没有想到什么勤勉的事宜,他需要考虑和做出决断的事情太多了,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从辰时开始处理政务,一直到戌时以后都停不下来,这也导致曾永忠、廖文儒、史可法与洪承畴等人累得够呛。

    进入文华殿的可不仅仅是内阁大臣,六部的尚书,都察院的左右都御使,还有京城的官吏,吴宗睿询问的问题,切中要害,常常令这些官员额头上冒出硕大的汗滴。

    因为勤勉,更是因为展现出来不一般的能力,那些归顺大吴王朝的前朝文武官员,对于吴宗睿的看法迅速改变,虽然说崇祯皇帝也非常的辛苦,可不管是从能力方面,还是笼络人心、人尽其才方面,崇祯皇帝与吴宗睿丝毫没有可比性。

    京城和北直隶的局势迅速稳定,百姓也慢慢开始稳定下来。

    今日的情况有些特殊,但凡是朝中的重大事宜,曾永忠等人提出意见建议之后,吴宗睿最终拍板,接着圣旨就会抵达,牵涉到的官吏按照圣旨的要求行事。

    皇上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内阁首辅曾永忠看了看众人,抱拳稽首开口了。

    “皇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在臣看来,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张献忠派遣李定国前往湖广襄阳征伐,左良玉不敢正面碰撞,只能够率领麾下的军士逃离,其最好的去处就是浙江,高杰本来就离开了凤阳,在湖广的黄州府一带驻扎,张献忠想要统辖湖广所有地方,高杰自然要离开,至于说刘良佐,在江西得不到任何的支持,更是巴不得离开。”

    “张献忠称帝,唐王朱聿键称帝,反正朱由检已经自缢身亡,大明王朝已经覆灭,天下尚未一统的时候,冒出来几个宵小也是正常的。”

    “只是臣觉得,福建总兵郑芝龙其心可诛,根据情报司获取到的消息,郑芝龙和郑鸿逵恭迎唐王朱聿键登基称帝,完全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朱聿键虽然登基称帝成为了皇帝,不过却是不折不扣的傀儡,郑芝龙和郑鸿逵不过是想着借助唐王朱聿键,获取更多的财富。”

    “可笑的是黄道周,他应该明白一切,却装作不知道,还大肆的鼓吹光复大明王朝,或许黄道周觉得,只要有唐王朱聿键领头,天下人都会响应的。。。”

    吴宗睿脸上没有多少表情,看着曾永忠开口了。

    “先生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三件事情。”

    曾永忠再次看了看周遭的廖文儒、史可法与洪承畴等人,谨慎的开口了。

    “皇上,臣觉得卢大人的建议可行,登莱新军大可坐山观虎斗,暂时不予理财。。。”

    廖文儒、史可法与洪承畴都点头表示同意。

    吴宗睿微微摇头。

    “那好,我做如下的分析,你们看看有没有道理。”

    “第一,左良玉、高杰、刘良佐与刘泽清之间,不会爆发冲突,既然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福州登基称帝了,这些人大可以投靠朱聿键,他们没有必要相互厮杀,要知道这些人,都是能够权衡利弊之人,而且我断定,郑芝龙一定也想到了这一点,虽然他在福建的力量还不错,但不足以抗衡我登莱新军,甚至无法直接与张献忠抗衡,所以这个时候,郑芝龙为了让自己在福建的利益得到保证,肯行想方设法拉拢左良玉等人。”

    “第二,朱聿键与张献忠两个皇帝,相互之间对掐的可能性存在,但是不能够完全保证,虽然朱聿键有着一定的雄才大




第九百四十六章 这就是底气
    特急圣旨发往南京之后,吴宗睿有了一种隔靴骚痒的感觉,倒不是说他信不过卢发轩和牛犇等人,而是感觉到通过圣旨传递命令,太耽误时间了,一来一往时间流逝,很多的机会就可能失去,而且很有可能误事,这么多年以来,依靠对历史脉络准确的把握,吴宗睿做出诸多精准的判断和决断,这让包括卢发轩在内的所有人,都产生了依赖的思想,遭遇到重大事情的事情,都等着他做出最终的决定,而后所有人都来不折不扣执行。

    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一定的时间,更加重要的是,当下正是关键的时刻,登莱新军必须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之内,彻底的掌控南方,创立大一统的大吴王朝。

    历史的脉络已经发生变化,吴宗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吸纳众人之长,做出精准的判断,特别是在统一天下和稳固南方局势的事情上面,不能够出现重大的失误。

    强力的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就是吴宗睿急于求成的表现,须知南方士大夫阶层还有着强大的力量,吴宗睿就算是借助于登莱新军的力量强硬的推行,效果也不会很好,诸多阳奉阴违的情形会出现,绝大部分时候,吴宗睿都会被蒙在鼓里。

    一级骗一级的情形,可不是数百年之后才出现的。

    更何况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的扶持之下,已经登基称帝,其代表的是正统的大明王朝,对于南方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张献忠代表的是草根集团,与士大夫集团是格格不入与完全对立的,时间长了,这两大政权之间产生激烈的碰撞,是必然的,也是情理之中的。

    要命的是,吴宗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等待。

    让唐王朱聿键与张献忠之间今早的产生冲突,借助张献忠的力量打压士大夫和读书人阶层,采用借刀杀人的策略来搞定南方的士大夫和读书人,这就是吴宗睿目前的谋略。

    从力量的对比来说,张献忠远远强于唐王朱聿键。

    就算是朱聿键拉拢了湖广总兵左良玉,江西总兵刘良佐,凤阳总兵高杰,以及浙江总兵刘泽清,也不是张献忠的对手,更何况这四个总兵各怀心思,压根不可能为朱聿键拼命。

    吴宗睿断定,唐王朱聿键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与史书上的记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北方的后金八旗军,目前来看还算是老实,根据情报司侦查到的情报,吴宗睿辽东,也许后金的摄政王多尔衮还没有能够完全掌控权力,毕竟还有一个摄政王济尔哈朗,多尔衮背后是正白旗和镶白旗,济尔哈朗的身后则是正黄旗、镶黄旗与镶蓝旗,尽管济尔哈朗很低调,可不代表毫无脾气。

    仅仅是一个正蓝旗旗主豪格,就足够多尔衮喝一壶的。

    这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吴宗睿不需要在辽东与登莱安置太多的登莱新军将士,可以将绝大部分的登莱新军将士调遣到南方去。

    攘外必先安内,这个策略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目前的情形之下,还是可行的。

    经过了认真仔细的斟酌与思考,吴宗睿决定到南京去。

    这可是亘古未有的情形,大吴王朝刚刚创立,按照道理来说,吴宗睿需要坐镇京城,稳定方方面面的局势,就说北方和京城,也还有各种各样的力量,吴宗睿没有采取强力镇压的措施,导致这些力量蠢蠢欲动,时时刻刻都想挑起事端。

    。。。

    曾永忠、史可法与洪承畴进入了文华殿。

    “启奏皇上,崇祯皇帝已经葬入思陵,周皇后以及懿安皇后,也一同葬入思陵,自瑞昌元年三月二十日以来,因拜祭崇祯皇帝自缢与投河投井者超过三百人,李自成曾经将崇祯皇帝、周皇后与懿安皇后的遗体在东华门示众,此举引发了极大的愤慨,臣与内阁诸位大人商议,为了能够平定外界的愤怒,可允许拜祭崇祯皇帝之行为。。。”

    吴宗睿点点头。

    “嗯,人死入土为安,不管崇祯皇帝以前做过什么,也不管他是不是亡国之君,我们必须要保证足够的尊重,我看这样吧,崇祯皇帝灵柩入馆安葬的时候,我也去拜祭一下,不管怎么说,我都是大明王朝之中的一员。。。”

    曾永忠的脸色微微的变化,看着吴宗睿开口了。

    “皇上,臣与诸位内阁大臣前去拜祭就足够了,皇上不必劳顿前往。”

    吴宗睿挥挥手。

    “此事不用商议,就此确定,一应的行程,请先生做好安排,此外,拜祭的仪式,由洪大人负责吧,至于说外界想要拜祭崇祯皇帝,绝不能阻拦,还要予以鼓励。。。”

    “那些追随崇祯而去的文武官员、士大夫、读书人以及市井之人,都要予以褒奖,此事内阁一定要记住,将来的史书上面也要予以详细的记载,只是目前暂时不要宣扬。。。”

    吴宗睿还没有说完,洪承畴颤颤巍巍的跪下了。

    “臣感谢皇上隆恩,臣一定竭尽全力,皇上此举恩泽浩荡,天下人必定归心啊。。。”

    文华殿里面沉默了,



第九百四十七章 拜祭的轰动
    京城外城,正阳门大街已经是人山人海。

    皇上将前往昌平,专门去拜祭大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此事早就传扬出去,所以京城的百姓都在正阳门大街左右等候,他们想看一看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

    感觉到特别吃惊的是京城的某些原大明朝廷的官员,以及士大夫和读书人,他们一直都认为吴宗睿是篡位和谋逆,不管崇祯皇帝是不是死于吴宗睿之手,至少那个时候吴宗睿是大明的蓟辽督师,手握强悍的登莱新军,必须在京城遭遇到李自成及大顺军围攻的时候,不顾一切的驰援京城,但吴宗睿没有这样做,所以导致京城被李自成和大顺军攻陷,导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导致大明朝廷彻底覆灭。

    当然,也有人认为,崇祯皇帝压根不信任吴宗睿和登莱新军,李自成及其麾下大顺军进入北直隶,京城已经遭遇到直接威胁的时候,崇祯皇帝给南方诸多总兵下旨,要求他们驰援京城,唯独没有给吴宗睿和登莱新军下旨,这才导致京城失陷,再说了,吴宗睿率领登莱新军彻底打败了大顺军,斩杀了李自成,地下的崇祯皇帝也算上瞑目了。

    为新的大吴王朝和朝廷游说之人,有原大明朝廷兵部尚书陈新甲,原太子少保、领兵部尚书衔、七省总督洪承畴,以及原司礼监太监高起潜等人,这些人在京城还是颇有影响力的,由他们站出来说话,产生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更加关键的是,作为大吴王朝的皇帝,吴宗睿没有清算京城内原大明朝廷的官吏,没有盘剥这些官吏和士大夫家族,竭尽全力维持京城的稳定,这一点与李自成完全不一样。

    崇祯皇帝、周皇后以及懿安皇后等人,都得以厚葬,朝廷还准许任何人前往昌平去拜祭,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的决定。

    现如今,皇上更是亲自去拜祭崇祯皇帝,这等的胸襟,天下怕也是没有几个人了。

    远处出现了骚动,全副武装的皇宫护卫,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面。

    没有鸣锣开道,没有谁蛮横的驱散大街两边的人群,那些全副武装的皇宫侍卫,也就是劝说快要挤到道路中间的人往后退,不要挡住了道路。

    骑着马的吴宗睿和吴凡丞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

    没有谁吆喝,也没有谁号召,所有人都跪下了,口中呼喊着皇上万岁的话语。

    京城稳定的局势,很多人都是看在眼里的,各级的官吏绝不骚扰百姓,商铺照常开门营业,虽然按照京兆府的规定,必须缴纳一定的商贸赋税,可除开这些商贸赋税,绝无官吏和地痞无赖前来敲诈,相比较来说,商贾的负担轻了很多,而且在京城做生意的这些商贾,很多都是从登州和莱州等地迁过来的,他们知晓皇上治下的规矩。

    更加能够稳住的是寻常的百姓。

    北直隶被大顺军进攻的时候,不少的人纷纷逃往京城,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京城也被大顺军攻陷了,很快大顺军的军士就在城内开始了盘剥,不少人携带的银两本来就不多,被盘剥之后生活都难以维持了,京城内的百姓也好不到哪里去,战乱期间生计萧条,不少百姓也没有了生活来源,占领京城的李自成和大顺军,压根不管不顾,还不断的征收粮食,导致不少家庭生活都难以维持下去了。

    登莱新军进入京城之后,一切都在慢慢的发生变化。

    最先恢复起来的是商贸,接着官府开始在内城和外城统计穷苦人家和难以维持生计的人家,不长的时间就给这些穷苦人家送去了粮食,让他们能够继续维持生活。

    京城的秩序迅速的稳定下来,官府接着出手,狠狠的打击了那些地痞无赖,盘踞京城的几股无赖的势力,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毕竟这些无赖曾经依赖的官府或者靠山都不存在了。

    京城的变化,包括北直隶好多地方的变化,百姓的感受是真实的,虽然说这种变化刚刚出现,但淳朴的百姓相信,今后的日子一定能够越过越好。

    马背上的吴宗睿,面对微笑看着大街两边跪拜的百姓,频频的抱拳行礼,跟在他身边的吴凡丞,也学着抱拳行礼。

    后边的廖文儒等人,脸上写着紧张的神情,警惕的看着周遭的一切,大街两边安插了不少登莱新军斥候营的将士,但凡发现异动,这些斥候将士就会出手。

    陈灵雁等人乘坐的马车,在队伍的最中间。

    “皇上、太子殿下和皇后娘娘真的到昌平去啊。。。”

    “你这说的是什么话,皇上肯定是去拜祭前朝的皇帝。。。”

    “就是,你们不知道,李自成这个流寇,将前朝皇上和皇后娘娘的遗体暴露在东华门,禽兽不如,皇上命令厚葬前朝的皇上、皇后娘娘,还有懿安皇后娘娘。。。”

    “是啊,李自成那个天杀的,将我家的粮食抢走了,前些天,官府专门给我家送来了粮食,这下子不用愁了,秋收之前我家有粮食吃了。。。”

    “嗯,我觉得啊,皇上比前朝的皇帝好。。。”

    “是的是的,你们不知道,皇上、太子殿下和皇后娘娘一天时间要赶到昌平去。。。”

    “啧啧,不简单,皇上真的是怜惜前朝的皇帝。。。”

    &



第九百四十八章 用人的建议
    拜祭完毕崇祯皇帝、周皇后以及懿安皇后,吴宗睿就要启程前往南京了。

    朝中的各部,官吏的人数不是很多,但重要部门都安排了官员,地方的官吏,主官都配齐了,在分工还不是特别精细的时代,朝中与地方都不需要那么多的官吏,京城的讲武堂学堂也专门设立了,与登莱新军之中讲武堂所不同的是,这个讲武堂学堂主要培训的是朝中和地方的文官,培训的内容都是民生方面的事宜,不牵涉军事方面的事宜。

    吴宗睿已经在改变大明朝廷的规矩,那就是有关文武官员的分工问题。
1...356357358359360...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