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闵洪学的神色颇为尴尬。

    都察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有一百一十名监察御史,这些监察御史虽然只是正七品的品阶,却有着监督弹劾百官的权力,而且他们主要是对皇上负责,不一定听从直接上级左都御史的安排,闹得不好,他们可能与左都御史对着干。

    当然,与都察院左都御史对着干的监察御史,最终不可能讨好,遗憾的是,都察院就有那么一帮愣头青的监察御史,天不怕地不怕,就连内阁首辅都敢于弹劾。

    这背后的原因是明确的,因为监察御史得到了皇上的支持。

    皇上肯定不想看见内阁的权力太大,无人能够管束,所以放任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弹劾内阁大臣,也让内阁大臣不敢胡来。

    “大人说的是,回去之后,下官会专门召集都察院所有御史,说一说朝廷之规矩。”

    温体仁皱了皱眉头,颇为不满的开口了。

    “闵大人,你这是何故,难不成还想着将事情闹得更大吗。”

    闵洪学楞了一下,额头上冒出汗滴,瞬间明白意思了。

    “大人,都是下官没有说清楚,其实下官今日也是昏头了,说及吴宗睿迎娶那个。。。”

    “迎娶青楼女子的事宜,闵大人,你直接说就是了,不要有什么顾忌。”

    “好的,下官之所以说及吴宗睿迎娶青楼女子的事宜,还是因为南京户科给事中陈尧言的奏折,陈尧




第一百五十二章 很不错了
    崇祯三年九月初一,辰时。

    在家赋闲两月有余的吴宗睿,来到了南京吏部。

    吏部主事卢发轩在门口等着吴宗睿。

    吴宗睿大胆弹劾都察院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的事宜,早就在南京六部和都察院传的沸沸扬扬,让他一时间成为诸多官吏重点关注的对象,绝大部分官吏不看好吴宗睿,认为其胆子太大了,居然敢弹劾巡按御史、监察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这是给自己找了天大的麻烦,不管朝廷派人前来调查的情况如何,吴宗睿都讨不到好。

    吴宗睿在家赋闲的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人到府邸去拜访,唯有卢发轩去拜访了两次,上元县县丞崔云辉拜访了一次。

    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才能够体味人心。

    “路廷兄,是在等我吗。”

    “当然是等你了,瑞长兄,也不知道你哪里来那么大的胆子,居然敢于弹劾御史台和六科给事中,看看,在家赋闲了两月有余,总算是知道其中滋味了吧。”

    “路廷兄说笑了,我在家两月有余,你不是也上门两次吗,要我说你胆子也太大了,明知道我是被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关注的人员,还敢前来拜访。”

    卢发轩沉着脸开口了。

    “别转移话题,我还真的要提醒你了,今后一定要注意。。。”

    “路廷兄不用多说,我已经做了,后悔也没有作用了,今日到吏部,想必朝廷有结论了,不管朝廷如何的处置我,我都认了,路廷兄,所谓树倒猢狲散,失意的官员,门庭冷落鞍马稀,众人都是避之不及的,你却两次来拜访,这份恩情我记下了。”

    卢发轩看了看吴宗睿,扭头看看四周,长叹一声开口了。

    “瑞长兄,其实我以为你的弹劾,颇有道理,这巡按御史、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做事情也太过分了,不分青红皂白,逮着就弹劾,不管不顾地方的实际情况,更加可恶的是,他们到地方上巡查,居然因为地方官吏接待不周弹劾,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居心。”

    “不说了,不说了,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还是赶快到吏部去,看看是什么结局。”

    “瑞长兄,我以为局面不会太差,若是朝廷要处置你,也不会由南京吏部出面,朝廷早就派人来了,带你到京城去了。”

    “路廷兄说的是,不过也好不到哪里去,要不然京城也来人了。”

    两人相视一笑,朝着吏部走去。

    依旧是南京吏部文选清吏司。

    所不同的是,出现在吴宗睿面前的,是南京吏部左侍郎。

    就连陪着吴宗睿一同来到文选清吏司的卢发轩,脸色都变化了,能够让吏部左侍郎出面宣读的必定是圣旨,不会是京城吏部的敕书。

    这意味着什么,吴宗睿和卢发轩都不清楚了。

    吏部左侍郎看了看吴宗睿,面容严肃开口了。

    “吴宗睿接旨。。。”

    “臣滁州知州吴宗睿接旨。”

    吴宗睿跪下了,吴宗睿身后的卢发轩也跟着跪下了。

    “。。。敕封吴宗睿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任淮安府知府,钦此。”

    “臣叩谢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

    吴宗睿举起双手,从吏部左侍郎手中接过了圣旨,这是他第一次接到圣旨,第一次看到圣旨。

    吴宗睿身后的卢发轩有些发愣,一时间没有明白过来,他这个南京吏部正六品的主事,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为何也要跟随吴宗睿来到文选清吏司。

    更加让卢发轩难以理解的,是皇上的圣旨。

    被敕封为都察院正四品佥都御史的官员,大都是重用的,或者是到地方出任巡抚,或者是进入军中指挥大军作战,偏偏吴宗睿,以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出任正四品的淮安府知府,这太奇怪了。

    可不要小看右佥都御史这个职务,这代表吴宗睿有了直接给皇上写奏折的权力,而且其写出来的奏折,绝大部分都会直接到皇上的手中。

    果然,吴宗睿起身之后,吏部左侍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吴大人,这是专奏密折,还请你收好,专奏密折之作用,我就不多说了,恭喜吴大人了,在家赋闲的时间不短了,尽快到淮安府赴任。”

    吏部左侍郎的话语很有意思,没有要求吴宗睿首先到都察院去赴任,而是赶赴淮安府上任,也许是知晓吴宗睿对都察院不感兴趣吧。

    府邸门口,一直在厢房等候的曾永忠,早就忍不住了,早早就在门房等候,看见吴宗睿下了马车,立刻迎上去了。

    “大人,情形如何啊。”

    “我被敕封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任淮安府知府,即刻去上任。”

    “大人说什么,怎么会如此啊。”

    “这是皇上的圣旨,先生看看不就清楚了。”

    “罪过罪过,这是皇上给大人的圣旨,我怎么能够随便看啊。”

    “什么啊,先生是什么人,有什么不能看的。”

    “大人不要在这里拿出来圣旨,还是回到厢房去说。”

    曾永忠脸上带着不解的神色,跟随在吴宗睿的身后,进入府邸,径直来到厢房。

    吴宗睿的前途,与曾永忠息息相关,如果吴宗睿遭遇到贬斥,曾永忠很有可能无事可做,不得不开始再一次的游历。

    &nbs



第一百五十三章 淮安府城
    马背上的吴宗睿,脸色是平静的,不过身体在微微颤抖。

    南京距离淮安府城四百多里地,这意味着出任淮安府知府的吴宗睿,几乎没有时间回到南京来了,毕竟每月休沐只有三天的时间,路途上的时间都不够。

    赴任之前,吴宗睿想到了家中的安排,继续将陈灵雁等人留在南京城,明显不合适,如此还不如让陈灵雁等人回到安远县去,那样也有亲人陪伴,还有吴宗坤和陈思宇,国子监开课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在外游历的两人,九月中旬回到南京,需要在府邸里面住上近十天的时间,才会到国子监去上课。

    信义帮帮主秦志锐早就给吴宗睿准备好了淮安的府邸,府邸位于城郊,距离南门不足五里地,占地近千亩,从外面看不出什么,但内部的装饰颇为奢华,不仅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还有人造的湖泊,其设计与清朝时候的颐和园颇为相似。

    当然,秦志锐为吴宗睿准备府邸的时候,绝没有想到吴宗睿会出任淮安府知府。

    思前想后,吴宗睿还是做出了决定,举家搬迁到淮安府去,南京的府邸,留下少数几个人看护府邸,时常打算就可以了。

    得知吴宗睿的决定,陈灵雁等人异常的高兴,连夜开始做搬家的准备。

    吴宗睿不可能随同家人一道赶赴淮安府城,他需要提前出发,到淮安府上任。

    淮安府城驻地为山阳县,府城内最为出名的就是漕运总督府了,相比较起来,淮安府衙门就要逊色很多了,还有一个方面,淮安府衙多半时候为漕运服务,协调漕运的相关事宜。

    淮安府可谓是南直隶所辖最为富裕的地方之一,因为漕运的存在,淮安府城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处于南直隶所辖府州的前列,可与扬州府和苏州府媲美。

    还有一点,那就是淮安府的官吏颇为富裕,谁都知道,只要牵涉到漕运,少有不发财的官吏,处于漕运中枢位置的淮安府衙,更是不可能例外了。

    淮安府辖六县,领两州,分别为山阳县、清河县、盐城县、安东县、桃源县和沭阳县,两州分别为海州和邳州,京杭大运河流经淮安府所辖的山阳县、清河县以及邳州所辖的宿迁县等地,而且在这些地方悉数设立有专门的漕运码头。

    山阳县所设立的漕运码头,由漕运总督府以及淮安府衙共同管理,以漕运总督府管辖为主,乃是京汉大运河漕运的总码头,不管是从大运河起点杭州来的漕运船队,还是从京城返回的漕船,都必须到山阳县的漕运总码头报备。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淮安府城以及清河县、宿迁县等地,商贸特别发达。

    史书曾经形容南直隶拥有四个全国的一线城市,分别为南京、苏州、扬州和淮安,南京不用多说,曾经是大明王朝的京城,苏州设立有应天巡抚衙门,历朝历代都属于富庶之地,扬州设立了两淮盐运使司,掌控了大明大部分的盐运,而淮安则是设立了漕运总督府,其富庶也是天下闻名的。

    历任的淮安府知府大都是得到提拔的,譬如应天府尹詹士龙,从淮安府知府直接出任正三品的应天府府尹,而吴宗睿的前任淮安府知府,调到了京城出任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

    十七岁的吴宗睿,以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兼任淮安府知府,自然会引发注意,不仅仅是淮安府衙的各级官吏,所辖州县的知州知县,就连漕运总督府,都注意到了吴宗睿。

    当然,吴宗睿尽管以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出任淮安府知府,在漕运总督杨一鹏大人眼里,并非是那么显赫。

    漕运总督杨一鹏,以户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兼任漕运总督、凤阳巡抚,节制南直隶所辖淮安府、凤阳府、扬州府、庐州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三州,天启元年,漕运总兵归于漕运总督节制,由此,杨一鹏不仅管辖漕运事宜,还直接管辖漕运兵丁。

    可以说,杨一鹏的实际权力,甚至比南京兵部尚书还要大一些。

    吴宗睿出任滁州知州的时候,就算是杨一鹏的属下,只是滁州地方小,位置不重要,不会引起杨一鹏的注意。

    漕运乃是大明王朝的命脉,明初北方稳定的时候,陆路运输兴旺,漕运的重要性还不是特别突兀,天启年间到崇祯年间,北方逐渐呈现乱象,陆路运输基本断绝,漕运就显得无比重要了,北方粮食的产量低,难以自给自足,缺口的粮食需要从南方运送过去,

    漕运总督府的特殊性还在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很少招惹漕运总督,一方面漕运总督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任,一方面也是漕运总督府相对独立,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基本不可能渗透进入其中,毕竟漕运是大明王朝的命脉,皇上和朝廷都不会允许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搅乱漕运总督府。

    很可惜,明朝中叶以后,漕运逐渐成为大明王朝的毒瘤,疯狂吸取民脂民膏,也在不断的盘剥大明王朝的财富。

    吴宗睿到过淮安府城,不过没有进入府城,而是在信义帮护卫驻地呆了几天的时间。

    远远看见淮安府城的城墙,吴宗睿拉住了缰绳,身后的两名护卫,也拉住了缰绳。

    看着前方淮安府城的城墙,吴宗睿的内心突然涌现一股豪气。



第一百五十四章 职权范围
    吴宗睿来到漕运总督府的时候,已经是申时一刻。

    首先引发吴宗睿注意的,就是府衙大门左右两边的亭子,分别是旌善亭与申明亭,亭子里面各自立了一块石碑,分别为旌善碑和申明碑,此乃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建起的亭子。

    所谓申明,就是定期张贴朝廷告示、公布本地犯罪人员与犯罪行为的石碑,所谓旌善,就是公布本地仁举善行和孝子贤孙的事迹。

    可不小看申明碑和旌善碑,在淮安府城乃至于江北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其次引发吴宗睿注意的,就是大门前方的一对石狮。

    这是一对高达三米的白矾石雕刻而成石狮,通体都是乳白色,颜色柔和,一尘不染,石狮微微张开的嘴,展现出来百兽之王的威严。

    吴宗睿记得很清楚,史书记载,这一对白矾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子,由元代的波斯进贡而来,全国仅仅两对,漕运总督府留下一对,另外一对运往了京城,可惜的是,几百年之后的一场浩劫,让这一对珍贵的白矾石石狮被砸碎了。

    石狮体现衙门的官威,告知百姓这里不是等闲地方,无关人等不得随便进入。

    左右两边的廊柱上面,书写一副对联,上联为:地居黄运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滴皆从心上过,下联为:官做群民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石狮内侧哥站立两名漕运兵丁,一人在石阶下方,一人在石阶上方。

    下马之后,吴宗睿仔细看了看这对石狮,将手中的缰绳递给了身后的护卫,径直朝着总督衙门而去。

    大门处守卫的漕运兵丁看了看吴宗睿,没有开口询问。

    门房早就看见骑马而来的吴宗睿,知道此人身份不一般,待到吴宗睿来到衙门前面的时候,已经走出来,站在了台阶下面。

    门房一般都是漕运总督府的吏员,负责通禀和上下联系事宜。

    还没有等到门房开口,吴宗睿抱拳说话了。

    “本官淮安府知府吴宗睿,前来拜见杨大人,还请通禀。。。”

    “原来是吴大人,请稍候,小的这就去通禀。。。”

    门房脸上带着笑容,鞠躬弯腰,后退几步之后,转身进入府衙大门。
1...5859606162...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