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大人,属下常年都在海边生活,闻不到这味道,还不适应。”
“我知道,荷兰与葡萄牙,包括西班牙,都是依靠大海来生活的,这海上的霸主,以前是葡萄牙,后来是荷兰,西班牙也在迎头赶上,看样子这争端一时半会不会结束啊。”
“大人,您怎么知道这些事情啊。”
“知己知彼嘛,就好比说你,对于海上的事情知道很多,对于我大明的事情,同样知道很多,两边的事情都熟悉,做事情得心应手,心中有数。”
“大人真的神了,知道葡萄牙、荷兰还有西班牙的事情,其实我离开葡萄牙很长时间了,这些天要不是和两位船主交流,也不知道大海那边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吴宗睿看了看特谢拉。
“总教习是不是想着回到葡萄牙去看看了。”
“不用了,来到大明这么多年,我都习惯了。”
吴宗睿点点头,拍拍特谢拉的肩膀。
“好了,我交给你们的任务,改进火炮威力的事情,研究的怎么样了,有进展吗。”
“真的有进展,还要感谢大人给我们的提醒啊。”
吴宗睿再次点头,这方面他倒是不会客气。
如今这个时期,红夷大炮算是最为威力的火炮了,其学名为前装重型滑膛炮,特点是炮弹重,最重的炮弹可以达到十公斤,其炮弹的射程远,产生的冲击力巨大,红夷大炮的炮管长达三米,前细后粗,口径一般都在100毫米以上,炮管厚,炸膛的几率低,多用熟铁打造,整个红夷大炮的重量在五百斤到六百斤左右,最大的红夷大炮,重量接近千斤。
想要从根本上改进红夷大炮,达到数百年之后的标准,那是不可能的,科技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至少没有钢铁,而钢铁铸造的火炮,才标志着现代火炮诞生。
但是从某些细节方面改进红夷大炮,是完全可行的,关键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改进炮弹,现在的红夷大炮,全部为实心弹,虽然威力巨大,杀伤力也很大,但是覆盖的范围不大,炮弹射出去之后,呈现一条直线,在炮弹冲击的过程之中,直线范围内的军士,死伤惨重,其他范围内的军士,能够躲过炮弹的冲击。
其二就是印信,这是最为关键的地方,也是炮弹发挥核心作用的所在。
实心炮弹不存在引信,因为炮弹不会爆炸。
如果能够将红夷大炮的炮弹改成爆炸式的炮弹,那威力就提升了数个档次。
炮弹爆炸之后,弹片以及形成的冲击波,可以形成小范围的冲击圈,这个冲击圈范围内的生物,基本没有活命的可能。
譬如说对付后金鞑子,实心炮弹的作用有限,后金鞑子以骑兵为主,分散冲锋的情况之下,可以最大程度化解红夷大炮的威力,但是爆炸式炮弹就不一样了,覆盖的范围大,触地爆炸之后,周遭一米范围内的骑兵和战马,没有生还的可能性。
爆炸式炮弹的核心,就在于引信,如今这个时代,电触发引信、光触发引信、化学触发引信和组合式触发引信是不存在的,没有科技能够支撑,但触发式引信是可以研究的,而且完全能够攻破这个技术。
所谓触发式引信,就是炮弹触发地面随即爆照。
元朝的时候,中国就出现了触发式引信,用于地雷的制作方面,可惜没有谁去专门研究,导致这项技术发展缓慢,停滞不前,一直到十九世纪,才出现真正的触发式引信,其采用的是针刺发火的原理,引爆炸弹。
吴宗睿交给特谢拉等人的任务,就是研制出来爆炸式炮弹,研制出来触发式引信。
这项研究任务是秘密进行的,由廖文儒直接负责,需要消耗的钱财充分保证。
“特谢拉,现在的进展怎么样了。”
“大人,爆炸式炮弹,研制的差不多了,需要注意的是铁皮的厚度,以及火药多少的控制,炮弹的铁皮必须是熟铁,纯度要求很高,火药必须是上好的熟火药。。。”
说了好一会,特谢拉才
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持己见
腊月中旬,登州府城外的军营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
登州新军依旧保持在一万人左右的规模,相对于登州和莱州的发展事宜,军队规模的扩充不是最为主要的,新军已经分为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骑兵,总人数七千人左右,第二部分为步卒,一千人左右,第三部分为炮兵,一千人左右,第四部分为水师,近两千人,而水师队伍之中,还包括水师码头原有的近一千军士。
信义押司的押运任务,就是新军的步卒主要负责。
货运码头修建的事宜,在登州府城没有引发多大的风波,登州知府史可法,蓬莱知县崔云辉都是全力支持,且参与其中的。
不过在莱州,还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莱州知府卢发轩,专门给吴宗睿写来了信函,告知都督同知、莱州总兵杨御蕃,对于在蓬莱县修建货运码头,有着很大的意见。
吴宗睿没有特别在意,在他看来,杨御蕃主要负责的是莱州新军的管理事宜,而莱州新军的规模不大,总人数不足六千人,也就是一个卫所的兵力配备,再说了,有关地方民政方面的事宜,杨御蕃是不能插手的。
让吴宗睿想不到的是,杨御蕃居然直接到登州府城来了。
登莱巡抚衙门,厢房。
怒气冲冲的杨御蕃,脸色微红,吴宗睿则是神色平静。
“吴大人,登州和莱州都是朝廷的军事重镇,负责抵御后金鞑子,水师码头更是军事禁地,任何人都不得随意靠近,吴大人难道不知晓朝廷的规矩吗。。。”
杨御蕃的这话,说的已经非常严重了。
杨御蕃很聪明,并未直接说到民生的事宜,身为莱州总兵,杨御蕃过问登州水师的事情,包括水师码头的事情,这是解释的通的,也没有僭越。
历史上的杨御蕃,还是很有些名气的,固守莱州府城,是其最大的功劳,足足八个多月的时间,抵御了叛军疯狂的进攻,在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以及莱州知府朱万年悉数捐躯的情况之下,率领阖城百姓,守住了城池,让叛军的阴谋没有得逞。
从这个层面来说,杨御蕃是明朝的大功臣。
能够被敕封为从一品的都督同知,对于武官来说,几乎是最高荣誉了,当年皮岛总兵毛文龙,凭借一己之力,在皮岛硬是拉起一支队伍,与后金鞑子抗衡,极大的减轻了辽东和辽西的压力,也就是被敕封为正一品的右都督。
不过杨御蕃也存在缺点,那就是为人有些孤傲,认死理,不容易转圜。
吴宗睿很清楚,这样的人,如果能够为自身所用,那是难得的将领,如果不能够为自身所用,那就是不小的麻烦。
杨御蕃深受皇恩沐浴,想要争取过来是不可能的。
偏偏吴宗睿还无法让杨御蕃离开。
杨御蕃固守莱州府城,建立了巨大的功劳,在莱州府城的威望是不一般的,有些时候莱州知府卢发轩都要小心应对,按照皇上和朝廷的意思,本来打算让杨御蕃继续担任莱州总兵,节制登莱各地的军队,不打算继续设立登莱巡抚了,不过吴宗睿盘活了高起潜,得以出任登莱巡抚,节制登莱之地的所有军队。
不仅仅是莱州总兵杨御蕃,包括皮岛总兵黄龙,一样归吴宗睿节制,还有设立在登莱等地的卫所,同样要听从吴宗睿的调遣,只不过这些卫所的军队,压根没有人关注。
所以吴宗睿很清楚,他和杨御蕃之间,注定会有博弈,至于说博弈激烈的程度,就要看两人之间如何相处了。
开口说话的时候,吴宗睿脸上带着笑容。
“杨总兵,这朝廷的规矩,我自然清楚,只是这登州和莱州的情形,你是否清楚啊。”
“吴大人,我负责的就是莱州新军的事宜,民生事宜我绝不会干涉,当然不知道登州和莱州的情形了。”
吴宗睿脸上的笑容变成了冷笑。
“杨总兵不知晓登州和莱州的情形,难怪会提出来诸多的质疑,这样吧,杨总兵暂时不用关注货运码头的事宜,你做好一件事情,尔后就可以来询问我这些问题了。”
“吴大人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说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事情吗,话说回来,就算是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不能说吴大人就应该在水师码头附近修建货物码头吧。”
“杨总兵说的好,我没有这等的意思,也没有说杨总兵有什么做的不好的事情,有件事情杨总兵应该很清楚,叛军被彻底剿灭之后,登州和莱州的新军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朝廷不再拨付军饷,而要求新军自身解决粮饷的事宜,莱州驻扎的新军军士一共六千人左右,每月需要的饷银近万两白银,这些饷银需要新军自身去筹集,也就是通过屯田的方式获取,迄今为止,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月时间,杨总兵可否为饷银操心过。”
杨御蕃有些茫然的摇头,迄今为止,军士的饷银都是按时发放,杨御蕃倒是没有想着克扣军士的军饷,这些军士跟随他出生入死,共同保卫了莱州府城,他也绝不会克扣军饷。
“杨总兵既
第二百四十八章 农业为本
崇祯六年到来了。
大明王朝依旧是多事之秋,陕西农民军大规模进入山西,陕西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三边总督洪承畴鞭长莫及,已经无法顾及到大规模进入山西的流寇,朝廷派遣贺人龙、李卑、艾万年等部进入山西剿灭流寇,无奈宣大总督张宗衡和山西巡抚许鼎臣意见不合,都在争取对于贺人龙等部队的指挥权,导致贺人龙等将领无所适从,剿灭流寇的事宜停滞不前,山西巡按御史张宬,极力上疏,举荐在陕西剿灭流寇立下大功的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昭,皇上采纳张宬的建议,命令曹文昭节制山西境内诸军,合力剿灭流寇。
辽东倒是暂时平静,没有什么战事,不过因为大凌河之战惨败,辽东边军已经全部收缩到城池之中,完全失去了对辽东广阔地域的控制。
与此不同的是,登莱之地重新焕发出来生机。
货运码头、货运仓库和交易市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军营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
截止崇祯六年正月,外来进入登莱之地的人口已经超过三十万人,而且更多的人还在源源不断前来,后金鞑子控制的复州、海州和耀州等地,当地官府已经发现人口大量流失的迹象,开始严格控制人口的迁移。
大量的商贾也前往登州,让登州的商贸出现了初步繁华的迹象。
登莱之地的总人口已经接近五十万人,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登州,虽然和战前无法比较,但发展的苗头已经很不错了。
东印度公司派遣专人,前来登州府城,他们已经在登州府城租赁了商铺,准备在这里长期经营,公司还派遣专人拜会了吴宗睿。
商贸发展的势头很不错,吴宗睿基本是满意的,接下来就是好好呵护这来之不易的局面。
春节到来,吴宗睿最为关注的春耕时节到来了。
农业为本,商贸的发展可以让各级官府赚到银子,农业的发展才能够让登莱之地近五十万人活下去,而且来到登莱之地的人户,源源不断,人口还在不断的增加。
按照登莱巡抚衙门的告示和文书,在登莱之地落户的人家,每家男人能够分配到五亩耕地,女人能够分配到三亩耕地,如此算来,就算是五十万人全部都按照这个要求分配到耕地,依旧有大量的田地荒芜。
这是绝对不能出现的情况。
吴宗睿和曾永忠、史可法、卢发轩、崔云辉等人商议之后,再次做出决定,登莱之地落户的人家,每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租赁一部分的耕地耕种,其田地上面八成的收入归于农户家中,二成的收入上缴府州县衙门,不过每家每户租赁的耕地,绝对不能荒芜,否则官府会追究责任。
同时,登州和莱州的驻军,也划拨了耕地土地的任务,根据军士人数的多少,负责耕种相应的耕地,当然耕地上面的收成,全部归于军队所有。
巡抚衙门下发的这个文书,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不过不要多长的时间,他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宽之兄,路廷兄,玉蜀黍的种子全部都发放到位了吗。”
“大人,玉蜀黍种子全部发放到位了,不过登州的百姓习惯种植春小麦,还有水稻,开春就要播种春小麦,玉蜀黍的种植,难以推广啊。。。”
史可法说完,卢发轩跟着开口了。
“莱州的情况差不多,当地百姓习惯于种植春小麦好水稻,包括那些辽东汉人,也习惯种植春小麦,他们不知道玉蜀黍,故而推广种植的难度很大。。。”
吴宗睿神色变得严肃。
登莱之地,同样适合种植玉蜀黍,而且玉蜀黍的产量远远高于春小麦,至于说番薯,种植的时间稍稍推后,可以下一步考虑。
山东属于大明水稻的主产区之一,可惜水稻的产量不高,一亩田能够收获一石多水稻就算是很不错了,不过山东水稻的质量很好,部分的水稻属于贡米,专门提供给皇宫。
登莱之地平原和丘陵属于对半开,平原地方适合种水稻,可惜这些年由于干旱,不少地方种植的水稻颗粒无收,水田也变成了旱田,至于说丘陵地区,主要种植抗旱能力强的春小麦等农作物。
多年来,山东乃至于登莱之地,农作物种植单一,主要就是稻谷和小麦。
这样的情形,必须改变。
何况今年的年成应该不错,冬月和腊月下了好几场大雪,对于春耕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宽之兄,路廷兄,玉蜀黍的种植办法,教授了农户吗。”
“已经教授过,不过有些复杂,农户之中的青壮人员本就不是很多,怕是有些困难。。。”
吴宗睿终于忍不住了,站起身来。
“史大人,卢大人,我一再强调,务必让农户种植玉蜀黍,而且要按照规矩种植,如此才能够保证收成,粮食丰收,下半年的景象肯定不一样,农户畏难,这可以理解,可你们作为府衙的主官,居然也有着畏难的情绪,这怎么说的过去。”
“巡抚衙门下发了告示和文书,那么百姓就要按照要求种植,决不能违背,府州县衙门可以明确告知农户,若是不按照官府要求耕种土地,则会遭遇官府的严惩,这方面,你们可以抓几个典型,尽管惩戒就是,如此其他农户就不敢乱来了。”
“二位,话我可是说了,春耕季节的时候,巡抚衙门会派遣人员,到处巡查,若是发现异常,肯定是要责罚的,你们作为登州和
第二百四十九章 漕运变故
手持长枪的漕运兵丁,包围了淮安码头的信义客栈。
漕运兵丁突然包围信义客栈,引发大量的人员围观,众人议论纷纷。
整个的漕运沿线,没有谁不知道信义帮和信义客栈,想要从事漕运事宜,避不开信义帮,信义帮帮主秦志锐,名气甚至不亚于漕运总督杨一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