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朝探花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晨风天堂

    白家长兄问他:“这么一只老参,咱家用不起。”

    白海峰朗声说道:“无妨,兄长随我去占城,以命相报便是。”

    不就是一支参,白海峰还真不在乎。

    只要到占城有拼命的机会,他相信自己可以挣回来这只参所需要的钱。

    这事刘安知道吗

    不知道。

    刘安这会还在忙着挖地宫,朝廷也派了官僧前来不仅要祭祀天地,还要大搞七七四十九佛事,皇帝也赐下五万贯钱用于修庙。

    花点钱就能让西番不再有乱子,皇帝特别喜欢这种结果。

    打仗什么的,刘安就没给皇帝细报,只说各县组织乡勇攻击盗匪以还辖内安宁,保民保田,为官家守护一方安宁。

    卫浩的事情就是前车之鉴,各县令写公文已经领悟的方向。

    打仗是错误的。

    那怕好几个县令在前线杀的眼都红了,但公文上写的就是剿匪,而且只是些许小匪。县内的平安来自官家的教导,以礼示恩,以德宣化,以和为贵。

    这算是瞒报。

    可没办法,卫浩被贬八千里这事秦凤路、泾井路、永兴军路那个县令现在不知道。

    所以,依各地转运使的暗中指示,只能用这样的办法写公文。

    没打仗,只是组织乡勇与熟户联手去剿匪了。

    再说百草号。

    掌柜的特别请了京兆摘星阁派的人去鉴定的令牌,确信是真的之后,什么也没说,花钱租宅子,请镇店名医准备为白海峰的娘治病。

    掌柜的心里清楚,不是为安平侯爵府出生入死过的人,也不会得到这块令牌。

    既然令牌在手,就尽力照顾。

    安平侯爵府不会亏待出生入死的人,更不会亏待他们这些付出金钱与辛苦的人,他们不会凭白付出的。

    京兆府百草号分堂的盛情接待让山沟里穷怕了的老白头一家有些惶恐。

    当听到老医官曾经还是宫里的御医之后,老白头差一点就逃了。

    “小病,五副药,药倒病除。老夫再开一个食补的方子,最多半个月就能恢复常态。若有失,来砸老夫的招牌。”

    老御医就是这么牛。

    白海峰上前一抱拳:“谢过先生。”

    “医者治病是本份,无须谢。交了诊金去抓药吧。”

    白海峰没动,他长兄拿着药方去抓药。

    白海峰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竹筒双手递了上去:“无以为报,此物随军一个小医童发现的,若先生认为有用,在下回到占城为先生备足一担。”

    老御医接过打开竹筒,里面一个又一个枣核大小的东西,圆圆的,有点硬。

    老御医闻了闻,然后摇了摇头:“惭愧,老夫不识。”

    “我识字不多,也不通医理。此物我等军中兄弟若有咽喉疼,或是风火牙疼,此物极有效,只须热水泡开喝水便可。因军中老军医不在城中,小医童也没有一个可请教的人,但此物我等兄弟已经用了数月,挺好。”

    “这样,老夫试试。”

    不愧是宫中出来的御医,泡开之后尝了尝水,便说了四个字:“甘、淡、性凉。”

    “好东西,哥儿刚说可为有一担”

    “这是送老先生的,待我回去便找人去采摘,尽快给先生送来。”

    “不,备个价,我百草号先要十……一百担。有药有价,公平买卖。哥儿有新药材介绍给我百草号已是恩情,令母的病我百草号分文不收,若再推辞便是见外,老夫还想请哥儿带老夫两个徒弟同去,想必不止这几种药材。”

    白海峰也没客气,他已经不是当年山沟里的穷孩子。

    出来这些年也是见解世面的。

    当下白海峰说道:“带人我没问题,但出海我不敢保,杭州水师与杭州市舶司查的极严,没有通关文书,上不了船。”

    “此事我百草号会自行处理。”

    “药材有许多,但我们不识药,军中有许多新的药方在用,几位老医官进山寻药一去就是好几个月,他们不在,我们不懂。”

    “无妨,我百草号愿出钱出力去寻药。”

    白海峰给老御医的是什么。

    放在现代很普通,就是几粒胖大海,原产地就是在热带地区,在明代以后才流入中原成为本草名录中的一种,此时或许有少许的在南方,但北方胖大海没人见过不意外。

    老御医又闻了闻白海峰随身带的几种占城军中的应急药。

    他至少发现不少于五种他没见过的药。

    问白海峰,白海峰非常辛苦才学会写字,问药材和问一个路人没区别。

    白海峰是一句也讲不出来。

    象是新式军药当中的有一味没药,这东西原产于大食,橄榄科。是在淡马锡那边麻六甲发现的,不知道多少年前大食人在那里种植。

    还有**,也是只有南洋才有的东西。

    老御医轻轻一拍桌子:“老夫要亲赴占城。”

    老御医坐不住了,那里有一座宝山,安平候运回来的却只有麻、胡椒之类,却不知道有多少种药材没有被发现。

    可惜。

    可恶!

    入宝山空手而归,净运回一些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不大量的把药材运回来。

    安平侯,虚有其名!!!l0ns3v3




第三五零节 西番平定
    刘安不知道有个老头在暗中骂自己,他这会心情非常好。

    西番号称一百零七族,不服的正在学习服字怎么写,死硬派已经在黄土之下了。

    现归服的七十三族正在联名给皇帝写信,请求王化,请求派学官前来传礼,请求有资格参加科举,请求允许他们派代表到汴梁城给皇帝献礼,并且献上他们的忠诚。

    看着厚厚的一堆羊皮卷,还有一些羊皮纸的文书,刘安却是神情严肃。

    吕龟祥轻轻的推了一把刘安:“怎么,还不满意”

    刘安回头看了一眼吕龟祥:“依辈分,我要称呼您老一声爷爷,您老认为这就够了吗”

    吕龟祥上下打量了一下刘安,转头看了一眼正在翻看那些西番各族文书的李沆:“老家伙,你怎么看”

    李沆抬起头:“你说的呢”

    “不错。”

    “是不错。”

    李沆将这些文书作了一些分类,然后说道:“得一地,就须治一地。西番来投靠是因为生存的压力,有些人希望与我们大宋一共生活,有一部分则因为眼下兵锋之威。以佛骨为契机,暂时收服人心。这不够。”

    李沆圣相之名不是白叫的,他反感战争,更有些对战争的恐惧。

    恐惧战争错不在他。

    他只是一个文人,先帝两次北征都大败而归,打掉的不仅仅是大宋国库,还有大宋的士气,更甚至于打掉了大宋官员的胆气。

    李沆懂民,而且知民。

    他能让当今皇帝登基之后大宋的耕地面积从三亿多亩增加到约五亿亩,大宋的手工业、商业税收翻一倍,足可见其治民的能力有多强。

    提到正事,吕龟祥脸上的表情严肃了。

    作为治世之能臣,吕龟祥也不是草包,两个老头立即坐在了一起。

    吕龟祥说道:“兴修水力、开荒种枣、西北来的棉肯定有一部分留在秦凤路,可以有织棉的工坊区建立,这就会增加民生。”

    李沆点了点头:“不错,但这不够。西北的土地多为旱田,农耕产量远低于汴梁、西京等地,所以要有新的法子。”

    刘安插嘴:“其实好办。”

    “如何好办”

    “提高生产力,有一位伟大的人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水力织机,人学会利用水力,这就是科技,那么怎么样发挥西北的地域优势,这不是闭门造车。咱们大宋的许多官我算是见识到了,他们的当官理论就是,少作少错,不作无错,没有错误就能熬资历升官,这很可恶。”

    听完刘安的话,两个老头同时摇了摇头。

    李沆说道:“不,话不能这么说。官员还是好的多,若说有错,错在……朝堂。”

    吕龟祥眼睛一亮:“这次我要称呼你一声李相公,能说这话证明你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让人见到就想骂的老家伙。”

    李沆确实是变了。

    跟着刘安打幽州之战,处理河北两路改制与治民之事,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基层事务。

    他看到的很多,也想到了很多。

    两个老头在讨论如何让归化的西番可以生活的更好,而不是靠大宋只出钱补贴。

    这种复杂的政务刘安不擅长,他只能在旁听着。

    到了傍晚的时候,赵佑与范仲淹也给叫了过来,范仲淹作为书记员,负责记录李沆与吕龟祥讨论的一些方案。

    而赵佑呢,虽然不懂,但却很认真的听着,也拿着纸笔在一旁跟着范仲淹一起记录。

    他至少懂,两位老先生讨论是如何治理西番归化之民与秦凤路的民生发展。

    这都是大宋的子民,作为大宋的皇子,赵佑很努力的学习,并且记录着两人的对话。

    次日,前来观礼的泾井路与永兴军中转运使也参加到了讨论之中。

    到了第三日,这会议再次扩大。

    不仅三路的高级官员参与,还有前来观礼的县令,以及更低层的吏员也有资格说几句自己的想法。

    一直到第五日,西番各族的宿老也参与了进来。

    毕竟这里讨论的事情是为他们好,他们有什么想法也可以提出来。

    这场会议足足开了半个月。

    这次刘安倒是没有压着不上报,三位转运使、李沆、赵佑。

    虽然赵佑还年少,字写的也不怎么行,文字稚嫩,却也是认真的写了公文,而且是每天一份。

    话说朝堂上。

    对刘安的新一轮弹劾又来了,这次是林特为首,而且就连赵昌言都暗中支持,而且钱惟演更是发动力量,打算向刘安展示一下他的力量。

    又是一日早朝。

    王旦特意提前到来,在宫外门挡住了赵昌言。

    “父亲。”

    “恩。”赵昌言微微的点了点头。

    王旦低声说道:“父亲这次暗中默许他们弹劾刘安,实为不智。”

    “哼!”赵昌言冷哼一声并不接话。

    赵昌言,曾经权知永兴军路,而且在十年前,先帝就想让他当宰相的,当时的宰相赵普认为赵昌言为人有点过于傲慢,而且性格刚愎,所以不适合。

    虽然没有成为宰相,但在这十年前,赵昌言帮助过许多人,李沆上位有他的帮助,王旦进尚书位也有他的帮助,还有许多被他提拔的人。

    赵昌言的理论就是,人以才德论,不以出身论。

    现,赵昌言身为御使中丞之外还兼职知审官院,兼职工部尚书。

    这个审官院就是大宋磨勘之地,就是负责官员考评的衙门。另两个负责此事的官员是吕蒙正、寇准,赵昌言为第三官员。

    因为赵昌言很正直、作事有气魄,为官无所避讳。

    这也是他这次暗中支持弹劾刘安的原因。

    理由只有一个,赵佑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这次西番平定的大功没有李沆的,吕龟祥等三位转运使也没有在公文之中自显功绩,倒显得一个孩子才是立大功者。

    赵昌言相信这功劳是刘安,你刘安可以向朝堂上书,不求功,不领赏。

    你把功劳硬是给一个孩子,这算什么事。

    赵昌言很生气。

    王旦想劝,但看自己的岳父很不高兴,王旦也只好退到一旁。

    吕蒙正也想去劝一下,王旦向吕蒙正摆了摆手,示意吕蒙正不用来劝。l0ns3v3



第三五一节 弹劾刘安
    王旦很清楚自己岳父的为人,刚正有点过度自负了。

    这犟人,是劝不动的。

    寇准却是冷眼旁观,一点去劝的意思都没有。

    向敏中悄悄问寇准:“寇公,你不去劝吗”

    寇准冷冷一笑:“向兄我问你,当下宫内还有第二个人有资格成为太子吗纵然不可论官家立太子之事,但这事还有得选吗”

    向敏中点了点头,他认可寇准这话。

    当下皇帝只有两个儿子还活着,一个才刚满周岁,而且因为天花满脸麻子,另一个不但健康,而且也有才德。

    还当真没得选。

    向敏中又问:“但,这事安平侯没有上述,怎么就能证明是他在背后把平定西番的功绩给了佑哥儿呢这是猜测,猜测不能作为弹劾的理由,这事我想我应该有个态度。”
1...132133134135136...1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