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朝探花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晨风天堂

    寇准伸手一挡:“不需要,刘安不是他们几封弹劾就能问罪的。这赵昌言暗中支持,钱惟演跳的凶,林特这个我看他比看丁谓还厌恶,让他们跳,看看有多少人跳,然后再说。”

    向敏中默默的点了点头,他明白寇准这是准备下狠手了。

    等人先跳出来,然后列名单。

    何苦呢!

    早朝开始,皇帝一坐在御座上就感觉到了这大殿上气氛有些不同。

    皇帝坐下之后内心先是一乐,心说这是谁要倒霉了呢

    然后皇帝关心的是。

    今个,会吵吗

    恩!

    皇帝心有点不希望今天开吵,一但开吵今天早朝肯定就要拖时间,不能按时结束。太后最近身体有点虚,正好海边的干海参到了,自己下午想去尽一尽孝心。

    还有就是玻璃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制作了四十面超大镜,是两尺宽六尺高的超大镜。

    四十面听说只成功了三面,这其中还有一面有一角没处理好。

    不过,依刘承珪亲自去看后汇报,用上等了香木制作的框,正好把那一角给挡住,又在外面帖了金花,很完美。

    所以皇帝打算尽完孝心之后,亲自给皇后送一面,然后扣下一面给刘美人。

    皇帝坐在御座上考虑着今天自己的日程计划。

    谁想,就在皇帝想的入神的时候,赵昌言礼节之后大步出列。

    整个朝堂瞬间全懵了。

    别说是林特、钱惟演等人,就是寇准都懵了。

    这个玩的有点大吧。

    弹劾这种事情不应该先让谏台八品官先出手

    你一个堂堂二品大员要干什么。

    “官家,臣闻子不教父之过,不知臣说的可有错”

    赵昌言说完之后抬头看着皇帝。

    皇帝心说谁家雄孩子把这位得罪了,赵昌言在朝中是三大名嘴之一。第一名嘴是吕蒙正,任何的争吵他都能给说和了,第二名嘴是王嗣宗,见谁骂谁,而且每次都不会重样。

    最后一个就是这位赵昌言了。

    只是弹劾谁,一定是咬死为止,咬死不绝对不会停止。

    可赵昌言提问,皇帝还不能不答。

    皇帝说道:“没错,子不教父之过,这话没错。”

    赵昌言脸板的象块铁板,冷冰冰的说道:“臣弹劾官家你。”

    皇帝差一点就从御座给滑下来,今天的气氛好古怪,自家的孩子干什么了

    寇准第一时间就站了出来:“赵御使,谏台风闻言事固然没错,但没凭没据的,这个时候说这些不相干的话,耽误早朝。不如等等。”

    “等!”赵昌言怒吼一声:“周王小小年纪就学会冒功,此事要等这是师之过,还是父之过”

    斗嘴,寇准不行。

    但吵架,寇准有胆色。

    寇准立即就反问道:“说起来也有两年了,两年前宫中出天花,为保周王殿下安危,暂住安平候府,这每旬也只回家一次,也是不得已,国事重,官家有亏父职,但也纯属无奈,所以你弹劾官家,不合适。”

    “你……”

    寇准立即抢话头,他可不敢给赵昌言开口的机会,若让赵昌言一口气把想说的说完,自己再开口肯定没机会。

    所以寇准抢着说道:“再说师,周王有师吗”

    对呀!

    周王有师吗

    原本在赵佑七岁的时候应该有师,可宫里发天花,这事就耽误了。

    然后一直没有定下老师。

    赵佑没有官方认可的老师。

    “你弹劾有错,所以我今天值事,驳回。”

    “我弹劾有错”

    “当然,事没错,但弹劾的对象错了。”

    赵昌言让寇准绕的有点晕,马上问:“你也承认有冒功之事”

    “不。”寇准摇了摇头:“我没承认,也没否定。赵兄你这边来,听我给你讲。”寇准把赵昌言扯到一旁。

    皇帝脑袋依然很晕,冒功。

    一个十岁的孩子冒什么功,你们是不是糊涂了,一定是搞错了。

    赵昌言刚被拉开,就有一个八品谏官出列:“官家,臣弹劾安平候刘安。”

    这才是标准的程度,先由八品上,然后再一点点升级,一开始就是二品来弹劾,这架还怎么吵。

    正式的公文由小太监呈给了皇帝,那八品谏官才说道:“西番平定,边疆各县奉我大宋为正统,各族各部归化原本为大喜之事,安平侯代天子巡西北,功劳苦劳皆有。但,安平候送到尚书省的公文只有西番现状的细报,却无功绩清单。”

    “然而,臣等查对公文,既非安平候亲笔,也没有安平侯私印鉴,只有巡察使印鉴,此公文推断为属臣所报。再观周王殿下也有上报公文,却是周王殿下亲笔,有周王殿下私人印鉴以及亲笔签名,相比较安平侯公文详细十倍。”

    皇帝开口了:“所以呢”

    “臣以为,安平侯有让功之嫌。”

    皇帝听懂了。

    此时,皇帝内心有两句话。

    第一句是,你们这些货是瞎的吗刘安这家伙什么时候写过详细的上报公文,刘安的公文格式连皇帝都能背下来,刘安写公文的方式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然后处理了一下,结果如何如何。

    就是幽州打仗这么大的事,刘安也是这么写的,也从来没有功绩名单,也没给自己请过功。

    只有重点,没有细节。l0ns3v3




第三五二节 诛心之问
    细节都是属官依各自的职权往上作详细的汇报,然后再根据各官中的汇报罗列有功有过之人。

    而第二句皇帝想说的是:你们这些家伙,见不得朕的儿子作点出彩的事情吗

    既然是赵佑亲笔,除非是别人说他来写,这叫冒功。

    或是他亲自经历了呢

    甚至是参与其中了呢

    可心里想,嘴上却不能说。

    说了,就有包庇之嫌,这事就更解释不清了。

    不,不对。

    皇帝猛然想起来,李沆也在。

    李沆这个人皇帝了解,绝对正直,李沆在凤翔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儿子冒功这种行为呢,那么可以肯定,自己的儿子肯定是参与到其中了,而且也作事了。

    混账!

    皇帝有种想骂人的冲动。

    可偏偏他不能骂,因为这事牵扯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作为父亲的在这里时候不能为儿子辩解,否则谏台的人更有话说了。

    憋屈!

    这时,王旦突然转头打了一眼色。

    一个同样八品的礼部官员出列。

    “官家,臣有更要紧的事情要说。”

    寇准点了点头:“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两千多字,这位一口气背完,别说有错的,连半点卡顿都没有。

    这时候出来背荀子的劝学。

    有才。

    背完之后,这八品礼部的官员这才补充了一句:“汴梁城有点家财的商人之家都会在六岁的时候送孩童入学,周王殿下已经十岁了,却没有正经读过书,臣以为这才是大事。”

    谏台,一位七品官出列:“难道安平侯不是周王之师”

    “可有师礼可有在宗室记录可有在礼部备案”

    灵魂三问。

    一个八品官把七品给问住了。

    谏台六品官出来了:“这个问题的核心不是师,也不是冒功。臣以为此事令人担忧,臣想问寇相公一句话。”

    寇准上前一步:“问”

    “至道元年八月,先帝问寇相公何话”

    问了什么话。

    这有正式的记录,而且寇准记的很清楚。

    这才是林特的杀招,这一招真正的是诛心了。因为当时先帝对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因为没有人真正知道寇准如何回答的。

    连当今皇帝都不知道。

    寇准转身对皇帝施了一礼:“官家,臣请退朝,并请官家亲查秘录,至道元年八月第七册,第十一页。”

    “退朝。”皇帝起身就往后宫走。

    寇准这会请退朝完全和乎皇帝的心意,这事吵下去皇帝不爱听。

    至于那秘录写的什么,皇帝只有好奇,却不怎么在意。

    因为那一年这一问的当事人就是他,若真有事,自己估计坟头草已经三尺高了,而自己却登基为帝,显然寇准的回答很让先帝满意,而且又帮了自己。

    寇准说的是什么

    李沆知道、吕蒙正知道。除了这两位之后,只有刘承珪知道,其余人不知道。

    寇准说的是:官家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

    看皇帝离开,赵昌言拉住寇准:“寇准,这事你别以为可以为刘安抵挡,若他真的助周王殿下冒功,我绝对不会罢休。”

    寇准只是笑笑。

    赵昌言,你这脑袋就是一根筋,你就是揪住这事不放心。

    行,你没错,你忠心,你正直。

    可你有没有看到,那些家伙在干什么,他们这次下手有点黑,若是换到先帝估计这会已经下令,就算不抓人,也要刘安立即回汴梁当面解释此事。

    当今皇帝心善平和,所以在没当回事。

    寇准拉着赵昌言:“要不要去我府中喝一杯。”

    “不去。”赵昌言一把甩开寇准大步往外走。

    寇准却是斜眼扫视钱惟演,一眼吓的钱惟演冷汗直流,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次可能玩过火了,这事往严重了说,丢官都是轻。

    周王会记恨自己,刘安也会报复的。

    好可怕。

    寇准嘴角一挑,笑了。

    却不是冲着钱惟演笑的,而是对向敏中。

    向敏中笑着摇了摇头。

    向敏中相信这事刘安可能需要在朝堂上解释一下,但不会有大麻烦,这些人可能忘记了,李沆此时也在凤翔呢。

    刘安呢。

    刘安这会正带着赵佑作农活呢。

    这是价值一百匹布,一百贯钱,一百亩田技术。

    源自一位永兴军路的老农。

    老农献上技术,官府当天就兑换了赏赐。

    老农在山中演示自己的技术,赵佑穿着麻布衣很用心的在作着记录。

    “殿下,老头子观察这里的山林,有五种树可以选,这里最多的就是野酸枣树,还有野柿树。老头子曾经试过在野柿树上接枝,次年结果。接枝的时间为踏青节刚过的一个月,现在快要入冬,正好可以选杂树练手。”

    “恩,恩。”赵佑一边点头一边在本上写写画画着。

    老农不识字,却有自己的一套技术。

    “老头子试过多年,选好树之后在踏青节后提前三日浇中水,然后清除枝上本芽,接枝之后再浇足水,再清一次芽,之后一个月内要经常来照看,若有老木发芽一定要清除,这样接枝长的好……”

    老农一辈子的经验,那怕是废话也要讲上三遍。

    赵佑则将废话都详细记录,而且根据老农在树枝上演示的还画了图。

    只是赵佑不明白:“老先生,为何枣可以接枝在野柿树上”

    老农赶紧就拜:“老头子不敢当先生之名。”

    “达者为师,姐夫说过有才华有品行的人就是先生。”赵佑坚持自己的说法。

    在一旁坐着看的李沆也说道:“没错,可当先生之名。”

    李沆认为这老农没有自己的这项技术藏着,而是贡献出来,仅这一项技术就能增加百万亩枣林,回汴梁后给老农请个朝廷的赏也不是不可以。

    但,老农却回答不了为什么枣可以接枝在野生的柿子树上。

    明明是两种树,为什么就可以呢。

    这个太专业了。
1...133134135136137...1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