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朝探花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晨风天堂

    李沆问:“占城,到底有什么见不得光”

    “不说太多,就一样。占城的军政财等一切,皆在我宋官之手。”

    李沆明白了。

    当真见不得光,这事若让朝堂知道的话,仅一个干涉属国政务就能弹劾潘惟熙一个月不重样,若说的重一点的话。

    弹劾潘惟熙一个域外称王,这是杀头的重罪。

    反过来想,若真如刘安所说,占城军政财的一切都在潘惟熙手中掌握,朝堂之上把潘惟熙逼急了,来一个据城而立,这事才叫真正可怕。

    远比弹劾可怕的多。




第三五五节 运河上的瞎扯
    李沆从来没问过占城的事。

    一直以来,李沆都以为占城只是宋军驻守了一处要塞,然后一处港口。要塞防御瞿越,港口是运输所需。

    所有的货物都是潘惟熙的船队与占城王国交易所得。

    现在听来,显然就是……

    李沆不敢再想下去了,而且这里也不是说话的地方,他打算找时间好好问问刘安。

    李沆只说道:“既然答应了让他去,先困他三年五载,这借口不难找。”

    “也只有这样了。”

    刘安默认了这个选择。

    次日,一行人坐上官船从水路回汴梁。

    在这个时代,水路比陆路舒服不知道多少倍,越是长途这个差距越是巨大。

    坐在船上,刘安看着船外的风景感慨的说道:“这一切都要感谢大隋。”

    “没错,运河确实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若无大龙舟只为民生,却不失为一代大帝。”李沆和刘安都没提是谁,范仲淹倒是听的懂。

    刘安转头问:“范四,你去了幽州、走过河北,而后在西北三路这大半年时间有何感想。”

    范仲淹起身先施礼再回答:“回老师之问,弟子以为,弱则四面皆敌,强则天下为友。”

    没等刘安说话,李沆就说道:“说的好,之前是老朽迂腐了。”

    刘安对范仲淹的回答很意外,此时的范仲淹才十四岁,却能说出这样的回答,确实厉害,而且还不是在后世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切都是他自家之语。

    刘安再问:“何谓强”

    这一问,范仲淹却是沉思了很久才回答:“回老师之问,弟子心中有千言,却不知如何回答。请老师指点。”

    刘安点了点头:“千人千言,这个强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为师就说说自己的想法,你将来学业有成可再修整或反驳。”

    质疑老师

    范仲淹对刘安这个说法有些无法认同,师既父,质疑便是错误。

    刘安没管范仲淹的反应,自己开口说道:“说强,就以国论。以硬实力来说,我以为,强则国力强大,想作什么就去作,典型的事例就三个字‘不差钱’。”

    这话李沆微微点头,有钱才能办许多事。

    “而后,借用汉时的一句话:来犯之敌,虽远必诛。一句话,谁不服就消灭谁。”

    李沆插了一句:“此为霸道,与我汉家之礼不和。”

    刘安看了范仲淹一眼,又看了李沆一眼后站了起来:“这屋内今天就我们三人,李公为我师,范四你刚对我的话有所怀疑,现在我要告诉你,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师傅不是真理,师傅也有错的时候。”

    李沆微叹了一口:“看来,这是要反驳了,也罢,你讲吧,讲的有理老夫便认可。”

    “弟子有话说:百家争鸣,最终独尊儒术。儒之优弟子以为:儒以民为本,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其二、儒的道统学说,这个道依于仁,这里弟子就要反驳老师了,我认为真正的儒家,不会与恶妥协,不会与强权妥协。”

    “正如之前弟子在朝堂之上反驳那样,有强盗打到你家,抢你的财物,老师是用钱财给贼而换平安,还是打退贼,击杀贼呢汉,虽远必诛!”

    李沆沉默了,这与他的理论不相同。

    但刘安的话也不是没道理,他需要思考一下。

    刘安继续说道:“儒,敢于担当。弟子刘安有一句,请老师点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刘安这句话是抄的,写这话的是理学大家,可惜现在还没有出生。

    李沆微微点头,刘安就凭这四句话,已经可以登堂讲学。

    这境界很高。

    刘安转头看着范仲淹:“范四。”

    “弟子在。”

    “要有自己的思想,学习不是复制老师,而是以老师为引。”

    “谢恩师指点。”

    刘安点了点头:“范四,法家的失败在于法过于严酷。兵家的失败在于一个国家不可能天天打仗,所以兵家只能是一个国家的一小部分。道家与世无争,但人的不可能不急。纵横家满嘴谎言,阴谋诡计太多,过于黑暗不可能成为治国之论。墨家的兼爱非攻俭学听起来不错,但这天下不打仗可能吗”

    “儒家便是这样,成为正统的。但不代表,其余的学术就没用。未来的发展,必是新的百家争鸣时代。”

    “最后就这个硬实力,我问你,身为宋人你骄傲吗你自豪吗这就是国家强带给百姓的。”

    范仲淹长躬到底。

    别的老师教是学问,刘安教的是思想。

    这让范仲淹内心很佩服。

    但小范同学不知道的是,让刘安教学问,别看范仲淹只有十四岁,刘安教的了吗

    刘安又坐了下来:“再说一个强国应有的软实力。平和的社会环境、高素质的百姓、良好的教育体系、良好的经济环境、良好的工匠技能环境等等。我们在往前走,我们要更强,你也说了,若则四面皆敌,强则天下为友,那么我们就要成为天下至强。”

    “是。”

    李沆突然反应过来,他问刘安:“安哥儿,你这翻话的意思不仅仅是在给四哥儿讲学问,你要建新学。”

    “对。”刘安很大方的承认了。

    在华夏历史上有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扒灰子成圣。

    之前,华夏古代发明层出不穷,在科技、文化、文明上引领天下。而在扒灰子成圣之后,华夏只有总结性理论,而人人害怕创新,一心只有理有木头脑袋。

    在扒灰子成圣之后,开始有裹脚的事。

    那一条裹脚布,裹住的可不仅仅是女人的三寸金莲,而是整个华夏文明。

    刘安要作的事情就是,在这股子风还没有起来之前,先把范仲淹教出来,然后由范仲淹掌刀,将这股子邪风斩灭。

    在刘安心中,理学就是把儒学与王权神化的一种东西。

    皇帝需要,名士需要。

    但华夏不需要。

    以前的儒,挺好的。李靖也是儒将,学儒一样提剑横扫大漠。



第三五六节 老姜顺毛撸
    李沆再问:“所以,你把曾会打发到了大理”

    “老师,难道不对吗就他那种脑袋,留下来祸害我,他既然好为师,就去大理教大理人吧。”

    李沆摇了摇头:“你小看曾会了,他心清、不争,他对北方的事情有不理解,因为他是泉州人,根本就不懂北方军祸之苦,听为师一句劝,这样的人当重用,此人为治民之臣。仅限于治民。”

    李沆的话刘安听懂了,那意思就是,让曾会治理一州一府,前提是这里没有乱子,只有经济发展,曾会一定是好官。

    李沆在暗指刘安没把人用好。

    刘安想了想:“恩师好象说的对,古话就有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

    “恩。”李沆点点头。

    刘安有点过于极端,这现象李沆早就发现了。

    可李沆从来都没有直接说刘安不对,因为刘安这一头顺毛驴,你怼他不管用,只能顺着拉,所以方法很重要。

    李沆说道:“我建议,曾会在大理布学施教有功,调回汴梁静修三个月,学习农、刑、政、吏之事,而后知秦凤路。”

    “五品知秦凤路合适吗”

    “不合适,确实不合适,那么知三州,以前例,五品有功提从四品,知三州之地还是可以的,让他知渭州、义州、武州。”

    李沆说的三州,就是西番归化最多的,也是打仗打的最凶的边疆三州,知这三州就是要处理西番各族的关系,以及教化西番各部、各族、各寨。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曾会当这个官,不要太合适。

    李沆又说道:“吕公年事已高,秦凤路接下来数年公务必会繁重,所以要再选一人知秦凤路。我给你推荐一人,此人当年在广南西路可是大有功绩的。”

    “嘶,这个人,有点舍不得。”刘安知道是谁了。

    陈尧叟。

    此人当年在广南西路推广种麻,他将原本产于北方的苎麻推广到了广南西路,十年一种、一年三收,可以用来织布,也可以用来作绳子。

    而后他用盐、钱收购百姓种的麻,织的布再运往北方,对广南西路的经济以及汴梁的经济都有巨大的帮助。

    他还将雷、化、高、太平四州建立了水陆通道,用于粮食、兵员调动。稳定的边境。

    虽然也怼过刘安,但确实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好官。

    李沆笑问:“你想把他调到何处”

    刘安吞了一口唾沫:“调到占城,我想在控制安南半岛。”

    李沆摇了摇头:“他不行,他民生经济擅长,却惧怕战事。”

    “唉!”刘安叹了一口气:“洪湛被流放多年,心志也磨的圆滑,最重要是这些年在贫瘠之地待着,能力有,但眼光却不足了。”

    “为师给你推荐一人,王嗣宗。”

    刘安急的抓脑袋。

    李沆笑了:“又舍不得西北那点事,西北的事情选一个平庸守成的官员就够了,对草原开战三年五载打不起来,又有高琼将军以及折惟昌北上。我给你讲,你要仗剑行商,不是扛着大刀强弩行商,王嗣宗疯起来,估计你都怕。”

    范仲淹在旁边听着心说,论疯起来,这天下谁有自己的老师可怕。

    王嗣宗……,似乎疯起来也挺吓人。

    李沆再劝:“要发疯的话,占城随他疯。再疯,你还能兜不住底但西北不行,疯的过了,有些事情不好处理。若挑起了辽人的禁忌、草原的全面开战,这事你也不想吧。你还在积累力量呢。”

    “恩,恩。”刘安猛点头。

    李沆点了点头,刘安这个人只要会劝,还是很好劝的。

    李沆又提到一人:“胡旦,你把他送到夏州很久了,夏州那边有折将军就行了,胡旦看起来虽然文弱,可骨子里却很强硬,他是朝中第一个敢高喊收复燕云的人,那年他才刚中状元,年轻气盛。也正因为如此,他被朝中打压,升官难,打压他的人包括为师。”

    “控制党项人,不需要那么多兵力,控制两件东西就够了。”

    “盐、布”

    “盐,茶。”李沆并不意外刘安能想到盐,因为党项的地区盐产量低的可怜,基本上等同于不产盐。

    刘安重重的点了点头,然后又小声问:“胡旦能贬官,流放八千里吗”

    李沆差一点就笑喷了,咳了好几声之后摇了摇头:“不能,你想让他干什么”

    “卫浩只是一个县令,可以管一城,我要一个能管整个筑紫岛的人,那里有咱们一百万亩桑林,明年就可以开始收获,但有许多看咱们不顺眼的人。”

    “糊涂。回汴梁之后,你直接上书,就说倭王既然献礼,那么我大宋定要回礼,然后派胡旦有使节,这一去找借口耽误上一年应该没什么问题,借口好找。而且借口这东西,信就是理由,不信说什么也没用,再说了,朝堂上谁会关心胡旦有没有回来。就说眼下,他在夏州,朝中可有谁给他过一封问候的信”

    刘安猛点头,这老头真厉害。

    那么就使节团的成员,刘安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几天后,刘安回到了汴梁。

    这船刚到汴梁码头,刘安还没有下船,就有太监上船来。

    小太监带着刘承珪的一封信,信中将关于有人弹劾刘安的事情写了,朝堂上已经吵翻了天。

    刘安对小太监说道:“请回复刘大监,若可能的话,立即召开临时朝会,只说我刚进汴梁就立即前来朝会来应答,对于那些人来说,这是不给我机会联络朝中其他人。对我而言,既然有人送上门,自然不能客气了。”

    “是。”小太监只是传话,无论是刘承珪还是刘安,说什么他传什么便是。

    小太监离开之后,刘安找到了李沆。

    “恩师,朝中正在弹劾我。”

    李沆很淡然的回了一句:“证明你在朝中越发的有地位了,而且升的很快,这是好事。身为朝臣,没有被弹劾过几十次,这才叫丢脸。”

    刘安立即接了一句:“那意思便是,没被弹劾过在朝中就没有存在感”

    李沆大笑:“存在感。这个词用的不错,正是此意。”

    :。:




第三五七节 不被弹劾也叫官
    李沆才不在乎被弹劾,被谁弹劾,被弹劾什么罪名呢。
1...135136137138139...1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