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再造天朝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猪哥老腰
后方的投石机、井阑等攻城设备也在士兵的推动下往前冲,弓箭手们则跑到射程范围内之后向城头抛射弓箭,压制城头的火力。
早就等待多时的明军居高临下不断的射箭和开枪,这个时候除非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可以仔细的瞄准,否则都是对着人群就发射,然后将位置让给后面准备射击的人。
因为李家庄城头太窄,投石机都是布置在庄内的城墙下面,等到敌军进入攻击范围,城头就有人引导他们发射。
投石机此时发射的也不是什么巨石,那是对付城墙用的,全都是拳头大小的石块,发射后犹如天女散花一般落向敌人,在高速的冲击下,只要被砸中了,非死即伤。
攻城战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在清军不计伤亡的进攻下,很快就搭建起了好几个进攻的通道。后方早就准备多时的士兵抬着云梯就往围墙上冲,贴身肉搏的时候就要到了。
随着时间的进行,清军的炮声开始渐渐的稀疏起来。明军的火炮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火炮都是按照原定的计划集中起来攻击某个目标,直到将其摧毁再继续寻找下一个。
对于城外的清军火炮,明军早就将其划分标注的非常清楚了,连进攻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计划,绝对不是向清军一样各自为战,漫无目的的乱射。
正是在这样的强烈的对比与差距下,清军的火炮位一个个的被清除,而明军的火炮损失极小。
看到自己火炮完全落于下风,多尔衮他们的脸色非常难看。不过他们也没有办法,论到火炮使用,满清与汉人之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如果不是孔有德投靠的时候带过去一批火炮的技术人才,满清的火炮使用依然会落后明军一大截。
多尔衮手上的这些炮手,都是这次入关之后抓捕的,忠诚度、士气可非常低迷,原本就没有对他们有太大的指望,只是这么快就败下阵来还是有点出乎多尔衮他们的预料。
现在除了后方炮位上的那些重炮还在开火之外,其他的那些小炮基本已经沉寂了,明军的火炮已经转移炮口,开始攻击清军的投石车等大型设备了。
打人这些火炮的效率极低,但是用来攻击大型设施那就非常拿手了。
慢慢的,清军的投石机开始出现大量的损伤,对进攻部队的支援开始减弱,进攻部队的伤亡徒然增大。即便如此,多尔衮也没有叫停的意思,漠然的看着远处的士兵冒着城头的箭雨和子弹向前冲。
李家庄的城墙因为是临时修建的,高度本来就不是很高,最多只有3米多的样子,身手矫健些的人甚至可以徒手爬上去。如果没有梯子,踩着人的肩膀一样可以翻上去。这样的防守条件使得明军直接放弃了倒热水和金汁的想法,主要的防守手段就是尽可能多的射杀敌人,防止敌人攀墙。城墙上也预备了大量的肉搏小队,专门用来对付那些爬上来的人。
三个防守面上都建有用粗大的原木搭建的指挥所,可以硬抗火炮和投石机的轰击,黄济、杨国柱、虎大威他们就呆在里面指挥自己的部下防守。庄内还建有高高的指挥塔,卢象升就站在里面俯览整个战场,指挥全局。
仗打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比拼持续的消耗了,战况很明显,相比起清军,明军的伤亡要小的多。卢象升略微紧张的心情渐渐的放松下来,开始详细观看三个防守面的具体战况。
正面的黄济和孙什部是最轻松的,极少有清军能够攻到城墙底下来,甚至是那些在城下与明军对射的清军射手也是死伤惨重。
杀伤效果最好的还是弩炮,一发弩炮出去,十五支重箭直接飞上天空,再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散布开来射下下方。这样的重箭只要被射中,基本是没救了。不管你身披几层铠甲,直接会被钉死在地上,想要拔出来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这些重箭都是钢制的箭头,硬木的箭身,非常沉重,为的就是增加杀伤力。对付这种人员密集的攻城战,效果出奇的好。如果不是因为造价太高,箭支储备有限,要是不停的这样洒下箭雨,鞑子连城墙的边都摸不到。
加上黄济他们犀利的弓弩和火枪,正面战场的清军几乎很难推进到城墙十米以内,进攻的路上全是大片大片的清军尸体,看着就让人心里发寒。
但是退兵的命令没有下达,死伤再大清军也还要继续进攻。现在清军已经学乖了,再也不敢站的太密集了,所有的进攻人员都散的非常开,稀稀拉拉的一**向前冲,攻击力度已经完全丧失了,基本没有了从正面突破的可能。
两侧的战场则要相对焦灼一些,本来就是主攻方向,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更多,陆陆续续已经有一些清军爬上了城墙,虽然最后都被赶了下去,但是至少有了突破的希望,不像正面战场完全看不到破城的可能。
“传令黄济、孙什,命令他们抽调两千弓手支援两翼。”见此情景,卢象升果断的决定调整部署,减轻两翼的压力。
对于卢象升的命令黄济和孙什没有异议,正面战场的压力确实不大,即使少了两千人一样不影响火力密度。其实城头的位置有限,很多士兵都是在后方待命,等着轮换上战场。
杨国柱和虎大威他们没有这么多的射手,防守的压力确实比黄济他们大得多。
随着这些士兵抽调到位,两翼的清军再也难以摸到李家庄的城墙了,最多在城下与明军对射,这样的做法无疑是非常吃亏的。
见事不可为,多尔衮下达了退兵的命令,前线的清军瞬间如潮水般退去,似乎早就在等着这一刻。
在退兵的同时,一队队举着厚重大盾的清兵徐徐向前,他们的任务不是攻城,而是收拢战死清军的尸体,顺便将战场上能够收集到的箭矢全都带回去。攻城战的时候箭矢有多重要就不用说了,一旦明军的箭矢消耗殆尽,战斗力起码丧失一半,多尔衮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安排人提前打扫战场。
战场周围依然有大批的清军马队在警戒,为打扫战场的清军压阵,随时准备迎接明军可能的出击。与这些骑兵相伴的是大量的弓箭手和投石机,清军明显汲取了上次的教训,一点机会都不给明军留下。而且这些等待出击的清军站的非常稀疏,明显是在防备明军的炮击。
在明军朝着这些戒备的清军开了一轮炮,杀死了十几个人后,这些清军居然不为所动,依然没有远离的意思。如果黄济他们的火药充足的话,绝对不会介意再放上几轮杀死几十上百人,将这些清军赶的远远的。可惜后面的战事还长,绝对不能这样浪费掉本来就不多的火药。要知道在李家庄没有补给,火药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
见清军肆无忌惮的在那里打扫战场,那些打扫战场的清军也十分聪明,将身子死死的躲在盾牌后面,让明军的射手们也有些无可奈何。
这些盾牌明显是加厚过了的,即使是火枪的子弹都难以射穿,更不用说弓箭了。
这些清军将一条条绳索系在鞑子的尸体上,后面自然有马匹将尸体拖回去,他们的行事非常数量,想来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这时候战场异常诡异,双方都在看着那些清军慢慢的打扫战场,将可以收走的所有尸体和箭矢都带走了,除了那些离城墙太近,实在不能带回去的。这样的场景让所有明军都感到了一丝压力,清军这是图谋长远啊。
打扫完战场的清军终于离去,今天的战事就此告一段落。李家庄的明军也有样学样,打扫剩下的战场,将所有的清军尸首都砍下脑袋,其余的都集中扔在了庄外不远的空地上,等待清军自己拿去处理。
战后依然是盘点得失,明军伤亡的人数有两千余人,直接战死的有五百多,其余的都是受了大小不一的伤。预估清军战死的起码有两千多,受伤的更是不计其数。很多清军拖回去的时候并不都是尸体,也有一些是受伤无法动弹或者装死的。
总之战损比最低也有一比四,这个战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更何况清军此战损失了不少火炮和炮手,攻城设备的损失也比明军大得多。不过清军依然占据着主动,只要愿意花时间,可以打造更多的攻城设备,火炮也可以修复过来。
想要通过炮战打坏火炮基本还是比较困难的,这些火炮更多的情况是炮架被打散,或者炮手被打死,炮身基本是没有什么损伤的。除非炮手操作失误,装填的火药过多炸膛,那才需要回炉重铸。
除去清军带走的尸体,明军也收获了五百多首级,比上次一无所获要强的多。这些首级将是未来请功的重要砝码,也是李家庄明军血战的证明,每一颗都很珍贵。可惜里面真正的鞑子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一些二鞑子,不光他们一眼就能认出来,兵部那些验功的老手们也是糊弄不过去的。
唯一让人忧虑的是箭矢和火药的消耗有点大,必须引起重视。
火药没有来源渠道,用一点就少一点,卢象升已经要求控制大炮的使用频率,尽量将火药留给火枪兵使用。
箭矢庄内一直都在制造,即使大战的时候也没有停歇过,虽然因为条件限制无法要求质量太好,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就算不错了。
黄济他们的弓弩和弩炮对箭矢的要求更高,庄内制造的箭矢根本满足不了要求,卢象升已经决定,如果最后箭矢出现短缺,质量最好的箭矢优先供应黄济和孙什使用,这点杨国柱和虎大威他们也没有反对。
今天要不是黄济他们支援的弓手和火枪兵,他们的死伤绝对会大得多。反正这批弓手和火枪兵会一直协助他们防守,他们也不吃亏。
看多尔衮的架势并没有准备用人命在短时间内拼出个胜负,这场仗还有得打,还没有到掉以轻心的时候。
战后的事情一点都不比战时少,修复受损的设备和设施,组织人手重新开挖被填住的壕沟,安置救助伤员,侦查清军的动向,每个人都需要动起来迎接下面的战斗。
第一百九十一章 忙碌的医护营(求推荐票、求收藏)
每次大战之后,韩权领导的医护营是最忙的。
上次出城迎击时受伤的将士还在治疗中,这次更是又送来了一大批。医护营的医生们首先会根据受伤情况确定救治顺序,那些伤势实在太重,一看就没有救治希望的只能让士兵们送回去,他们也无能为力。一旦把时间花在这些人身上,那些本来还有救的人可能也没希望了。
轻伤的肯定最后才能医治,这些人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跑到医护营这里抢资源,都非常懂事的由自己的队友先行处理一下,等医护营不那么忙了再去做专业处理。四万多人的部队,总共就只有那么几个医生和护士,根本忙不过来。
医护营里救治的只要就是那些受到中等伤害又不至于致命的,比如缺胳膊断腿、被弓箭射中、划开的伤口太大之类的,其中受伤最多的还是被弓箭射中,与前几日的情况大不相同。前几天是贴身肉搏,伤病们的伤势看着就要吓人的多。
送到医护营这边的大多都是身上中箭的,胳膊腿上中箭的现在还不会送过来,脑袋中箭的也没有必要送过来了。
鞑子的弓箭都是重箭,而且箭头很多都是用粪水泡过了的,很多时候明军中箭不是死于箭伤,而是死于后续的感染,非常歹毒。
鞑子的重箭强弓威力非常大,即使是有钢制铠甲,一旦被射中,明军的很多士兵依然身受重伤。所以医护营的手术一直都没有停过,主要就是切开伤口帮士兵们把弓箭取出来。
切开伤口、取出箭头、消毒、止血、缝合,医护营的医生们一刻都没有停歇过,只因为想尽量多挽救一下士兵们的生命。
那些射中肌肉的还好,一旦被射中内脏的,即使手术成功,能不能活下来完全就要看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老天爷的安排了。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即使不死了直接伤害,清军的脏箭也会让他们受感染而死亡。
即使有医护营的治疗,还是有很多士兵伤重死去,不过将士们对此毫无怨言,这都是命,要是没有医护营,这些伤兵们绝大多数都活不下来的。
韩权是医护营的头,也是医术最好的那一个,自从开战后,基本就没有从手术台上下来过。即使卢象升带着黄济他们来医护营看望伤兵的时候,韩权还在做手术。
医护营对卫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即使卢象升他们来了,也要换上干净的衣服也鞋子,带上口罩,洗干净手才能进入伤患区。
这年头的手术可没有后世那样的条件,连麻醉药都还在研制中,所以整个手术的过程非常血腥,必须把病人灌醉或者捆住,也没有可能给病人输血,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根本抗不下来。所以手术后的病人们一个个都非常虚弱,昏迷、沉睡是常态,即使是清醒的也没有力气去折腾了,全都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
为了避免打扰这些伤兵休息和恢复身体,卢象升他们只是简单的在伤患区走了一遍,叮嘱医生们细心治疗,给伤员们安排最好的伙食恢复身体,体现一下领导的重视和关怀。
其实根本不需要卢象升他们特意叮嘱,这些原本就是伤员们的待遇。对于这些伤兵,兴汉军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老兵对一个军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虽然他们可能没有担任任何的官职,但是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
有了老兵们带领,新兵很快就可以成长起来,底层的士兵也有了主心骨,军队的凝聚力就会更强。
而这些伤兵们只要恢复过来,成长的速度将是非常快的,巨大部分都会成为军队的骨干基础力量,是再多的新兵蛋子也比不了的。
百战余生,方铸铁血。
医护营里不光是有黄济和孙什他们的兵,杨国柱和虎大威他们底下受伤的士兵们也直接送到了这里,韩权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因为他们的身份差异而区别对待。这点让卢象升非常满意,杨国柱和虎大威非常感激。
以前不觉得,现在自从有了医护营之后,就连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最简单的体现就是大家更加敢拼命了,反正只要不死,俺就有可能被救回来,这是士兵们最大的底气。而战场就是这样的,越是敢拼命越有可能活下来,越是怕死反而死的更快。
除了那些动了手术的重伤病员,医护营里还有不少已经处理过了的轻伤士兵在休养,这些人的精神头明显要好不少。有些不怎么影响行动的还不时的四处走动,聚在一起闲聊打发时间。见到卢象升他们进来的时候,这些人马上就安静了下来,只要是能站起来的都站得直直的。
卢象升见他们的精神头不错,更加满意了。随意找几个士兵问了下恢复情况,以及对救治情况是否满意。
“大帅,俺这伤势轻的很,早就想回去了,只是这里的大夫说没有好利索不让走。俺就是贱命一条,整日呆在这里心里头也不踏实啊,还是早点回去跟鞑子拼杀来的痛快。”
“这里啥都好,大夫救治也很细心,就是规矩忒多了,每日还要清洁身体保持干净,说是为了早日康复。”
“吃的比外面好多了,每日都是有鱼有肉的,俺都觉得这几日好像都胖了不少。”
“这那里是来养伤的,简直是来享福的啊。来看望的弟兄们都说这伤受的值了,以前受伤那有这待遇啊。”
“是啊,以前多少兄弟都是死在了伤兵营里,命硬就抗过来了,命不好死了也没人理的。有这些大夫在,再受伤了俺也不怕,等俺伤好了一定要再去杀几个鞑子。”
“听说这些大夫都是用烈酒来洗伤口的,这得浪费多少钱啊。还有这么好的白棉布就用来缠伤口,实在是糟蹋了。”
……
话匣子一打开,伤兵们更是一个劲的说个不停,他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进伤病员,看着什么都新鲜。不像黄济和孙什手下的那些士兵,对这些早就习惯了。
要说明军士兵一旦受伤,那真的是听天由命了。而且明军的伤兵营几乎和死亡集中营没有什么区别,不但脏乱差,也没有专门的救治队伍,死亡率自然非常高。
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军队的通病,兴汉军这样重视伤兵救治的反而是异类。不是明军或者清军不愿意救治这些伤兵,一来他们不知道其中的技术,缺乏救治的人才。二来就是不愿意花这个钱,在这个物资嫉妒匮乏的年代,在那些权贵眼里,烈酒、白布,也许比那些普通的士兵更加有价值。在他们眼里,话那些代价救治伤兵还不如重新征召一批更划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