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世子傲娇我作妖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羽且

    这个人还真是有能耐啊,宫七突然灵光一闪,“你若是实在过意不去,让隔壁的铺子平价转给我。老板的背后之人是安国公,软硬不吃,死活不肯转。”

    于允文立即问其中详情。宫七站起身说:“都跟他磨两三个月了,不急这一两日。喜事要跟大家分享,走走,去聚会厅跟大家讲讲是怎么说服葛明的。”

    其实于允文入城后,最想见的是慕容谨,最想把说服葛明的过程,讲给他听。

    借给他那名护卫太得力了。

    去定海的路上,于允文就盘算见到葛明后,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第一步失败了该怎样应对,第二步失败了怎么应对。他问护卫的武功有多高,水性如何,能打得过几个人。

    于允文想的是,带个护卫上了海寇船,万一对方翻脸,护卫能不能带他逃出来逃不出来的话,他自己能不能逃出去。借人用用,总不能把人的命给弄丢了。

    护卫答:不知道。

    于允文头大了,又问:你杀过人吗

    护卫答:杀过。

    于允文再问:杀过多少人

    护卫答:不知道。

    于允文只得这样问:最多一次杀过多少人

    护卫答:几百人。

    如果不是慕容谨借给他的护卫,他肯定认为这个脑袋里少根弦的人是胡说八道。

    于允文听了护卫的答案,又问了他几个问题后,改变了他的策略。

    武功高强的人常有,一次杀过几百人的高手不常有。那是高手中的高手中的高手。

    于允文见葛明时的态度是傲慢的,眼神是睥睨的。

    葛明不知道见过多少来谈判的人了,都是小心翼翼的跟他讲话,生怕惹他不高兴,直接把人给扔海里。

    这么张狂的还是第一次见。

    这下反倒引起了他的兴趣。

    于允文说:谈正事之前,先交流一下武功吧。听说你这里的高手如云,我答应我朋友,带他见识一番的。

    护卫是真正高手。

    海寇在真正的高手面前,那都是三脚猫。最后他们的第一高手出马,在护卫手下仍旧是一个回合见伤。

    护卫习的是杀人的功夫,出手都是一招毙对方的命。最擅长的是单挑。

    于允文在比试之前,先讲了一番英雄好汉之类的话,后讲了见血收手的规则。搞得对方输急了,想一哄而上,但碍于英雄好汉的说词而强忍着没好意思。

    身为海寇头子葛明是见多识广的,但他从未见过这么厉害的人。当场被震住。

    骄傲的人,那都不是瞎骄傲,是真有实力啊!

    接下来的谈判,于允文成了主场,顺理成章的把谈判变成了说服。

     




第316章:寻找新生活。
    皇帝有点怀疑方才自己的眼光,是不是出了问题。他怎么会以为这个人看上去很普通呢

    他站在殿上侃侃而谈的样子,是那样的耀眼。

    自信而又激情四射。

    满朝文武仿佛都没在他眼里,就连自己这个九五至尊仿佛也没在他眼里。

    皇帝从他眼光中看到的是江山社稷黎民苍生。

    明亮的眼神,犹如两簇烈烈燃烧着的火苗,从他的眼里又看到了一颗热血沸腾的心,那里面装的是民族兴亡家国天下。

    第一个问题,回答之后,皇帝立即提出了下一个问题。三个问题,答完了,皇帝听得意犹未尽,又临时加了两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仿佛就在他心里,日夜辗转没有出口,今日终于有了机会,就迫不及待的喷涌而出,滔滔不绝。

    殿角的水漏哗的一声泄了水。

    午时到了。

    回答完问题的于允文,好像一下子收敛了周身的光芒。站在紫辰殿上众臣中央,又回归成了一个普通人。

    大殿里起初是静悄悄的,紧接着“嗡嗡”地交头接耳。

    皇帝干咳了两声后,望向王太傅。

    “太傅认为此人比陈正献如何”

    原本是坐着的王太傅,不知道什么时候站起来了,颤危危地揖起笏板,激动地说:“远比陈正献沉潜。”

    “比您的学生秦观如何”皇帝这句话问的很有讲究。以秦观的文采,本应是状元的,当时种种原因封了他探花。刚拿的是状元做比,此时提到秦观,用的身份是王太傅的关门弟子。

    王太傅立即说:“远比秦观才思敏捷。”

    皇帝笑了一声,才接话:“他们二人就读在新田书院,心无旁骛的读书。”言外之意是,于允文读书的时间没有他们长,老师也没他们的好。

    秦太师听出了皇帝之意,出列说:“国家正值用人之际,选拔人才,不应该拘泥于某种规格,于允文有状元之才,当今状元之位又空缺,臣建议封于允文为状元。”

    “好。”皇帝大笑道:“太师提议甚好,就要让天下人知道我们求才之心。只要有真才实学,不论出身。”

    历届科考三甲,都是被朝臣拉拢的对象。一是壮大了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二是年轻人的前途不可限量。

    秦太师这是捷足先登啊!

    兵部尚书周洪出列说:“于允文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兵部在职官员年龄偏大,急需补充新生力量,陛下能否考虑把他派到我们兵部来”

    王太傅立马接话:“殿试三甲,首选是入翰林。“

    紫辰殿里的人争来抢去,热热闹闹;普安王府里的人望眼欲穿,心急火燎。

    左等右盼。快过饭点的时候,盼回来了赵瑗。

    郭思谨扑上去急问:“我哥呢“

    赵瑗看着盛装打扮,一团粉红的娘子,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她什么时候这样盼望过自己回来什么时候为自己特意装扮

    一个外人,有那么重要嘛。

    赵瑗原本对于允文的印象是极好的,看到郭思谨此时的模样,瞬间觉得于允文这个人十分的讨厌。

    “允文兄今日太忙,怕是来不了。”赵瑗凑到郭思谨头顶,闻了闻粉色山楂花,扭头吩咐秋葵:“摆饭摆饭,要饿晕了。”

    “为什么”郭思谨瞪着眼睛问。

    看到她失望的神色,赵瑗只得又跟她解释:“中午圣上赐宴。下午要去杭州府报到,又要去看宅子。晚上有庆功宴,喝起酒来,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今日他即使想破脑袋的想来,也走不开。身边不离人,他又不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关系。”

    郭思谨缓慢地“哦“了一声后,问道:“三省六部,那么多的位置,他怎么去了杭州府”

    赵瑗大略的跟她讲了一下朝堂上的情况后,说:“几个部都在争抢,去杭州府是我的提议。圣上问他本人的意见,他选了杭州府。”

    接着又解释,“杭州府近两年被王知府控制得铁桶似的,同级官员进不去,四品以上的又不愿去。若是哪日王知府卸任,一时间竟找不到出一个能顶替他的人。

    允文兄极聪慧又人情练达,期盼他能在杭州府撕开一个口子。等他在那里做出了政绩,再调他去他本人喜欢地方。”

    照这样说,要去的地方岂不个火坑郭思谨急声道:“朝里没其他能干的人了吗让他一个初入官场,又没背景的人去杭州府,还不要受他们挤兑。”

    赵瑗笑道:“别担心,他有秦太师这个后盾呢。”

    郭思谨大惊。

    她是知道的,赵瑗一直都极厌恶秦太师,于是试探着问:“你刚不是说我哥他是主战吗怎么会跟太师搭上关系”

    赵瑗呵呵笑道:“秦太师送他了一处宅子,他接受了,这就相当于站到了秦太师队。放心好了,你这个哥哥聪明的很,秦太师拿捏不住他。”接着又说,“我不会介意。”

    晚上睡觉的时候,郭思谨做了一个梦。在梦里,自己被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抱着一颠一颠的飞奔。

    他边跑边说:“街上有喷火表演,好看的很,带小谨谨去看喽。”四处都是人,她心里乐开了花儿,仰着脸咯咯的笑。

    突然间两个人一起摔倒在了地上,少年捂着她的头,一边大哭一边求助:“谁来救救我的妹妹……“

    他哭什么呢

    她怎么了

    起初,她好奇地看着他,最后和他一起哭。

    郭思谨是被赵瑗摇醒的。

    “做噩梦了吗梦到什么了”

    郭思谨回了回神,摸着梦中少年捂着的地方,喃喃地说:“梦到摔倒磕到头了。”想到在她指腹抚摸的地方,有一条不仔细看不会注意到的疤痕,她开心起来。原来梦中的情景,是曾经发生过的啊。

    于允文两日后,才来普安王府。

    提前一日递了名帖,以拜会大皇子的名义来的。走的正门,穿的是官服。

    郭思谨站在门内等他,看到一个瘦高的年轻人和赵瑗一起出现在大门口,远远地就用手指着他,愤愤道:“终于见到你了,我今天要报仇。”

    她这句话把周围的人都说愣了。

    郭思谨撩起了额角的碎发,“你过来瞧瞧,现在还能看出来呢。不是你抱着我胡乱跑,哪里会磕到我。再严重一点,就要毁容嫁不出去了。”

    于允文从普安王府里出来后,去了五湖四海茶楼,看到李秋萍,他就捂上了脸。

    水光自指缝里汩汩流出。

    李秋萍迎上去关切地问:“怎么了”

    “她居然记得我。”

    “谁”

    “我妹妹,那时候她才两岁,居然记得我。记得我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还记得我大哭。”

    原以为家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原以为十五年前的生活,是上辈子的事,跟现在没了丝毫的关系。

    突然的有一个人出现了,那人还记得自己。仿佛原来的自己,又活过来了一样。

    于允文走后,赵瑗问郭思谨,他们都聊了些什么。

    郭思谨笑嘻嘻地说:“不告诉你。”

    赵瑗又有些烦于允文了。因为他,娘子居然有自己的秘密。说什么话,不能让他知道还非要关起门来,两个人悄悄地说。

    那怎么能行,她的一切都是他的,每个地方都要让他了解,包括心里的各个角落,都要亮堂堂地向他敞开。

    整个下午,赵瑗都在拐弯抹角的打听他们究竟说了什么。晚上躺在床上,想到郭思谨说于允文抱着



第317章:你说你不走了。
    刘法眼是在五湖四海茶楼找到于允文的,那时候他刚从隔壁的铺子里出来没多久。

    隔壁铺子的老板姓韩,是安国公的堂弟。

    韩老板今年三十三岁,不喜文不喜武不喜欢当官,年轻时喜欢招猫逗狗、沾花惹草寻开心。年纪大了不太喜欢满街的乱蹿了,就向他堂兄借钱,在杭州城里置办了个铺子,卖胭脂水粉,珠钗首饰,成衣布匹这些姑娘们喜欢的东西。

    借钱只是好听的说法,那是有借无还的。

    安国公家钱多,也不在乎。反正,他以前也是隔三岔五的借。

    从他的铺子开那一天起,安国公就猜测着,他什么时候会关门。毕竟他之前无论做什么,都是一阵儿的热度。岂料,他这一开就是四五年,而且自开铺子以后,再没去安国公府上要过钱。

    韩老板做这个生意,才发现以前的二三十年,都是白活了。

    原来赚钱比花钱更愉快。

    尤其是近大半年,银子哗哗的入口袋。

    他做的是姑娘家的生意啊,隔壁就是学子云集的五湖四海茶楼。

    进京赶考不是谁想考就考的,如果这么容易,于允文也不会顶别人的名字了。

    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考试的是童生试的县试,县试录取后,再府试;府试录取后再院试。三个阶段都顺利通过的叫秀才。童生试每三年举行两次。

    由秀才参加的考试叫乡试,考中的叫举人。考上举人的,就被老百姓尊称为老爷了。没有门路的举人虽然不一定能做官,但可以免田税。总之,即便是无官又无钱,比普通老百姓的身份高很多。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

    由举人参加的叫会试,就是于允文想参加,而没有参加得了的考试。

    两层高的茶楼里住的全都是举子,青年才俊呐,说不定有更上一层楼考中进士,登紫辰殿面圣的。

    姑娘们没事就喜欢在茶楼门口晃悠,盼着邂逅一段好姻缘。

    晃悠的多了,会不好意思的嘛。若是去隔壁铺子里转一圈,就显得很自然了。

    只要有人来,就可能买。尤其是沁园春的姑娘们,那是大方的很,每次来必买。这就是韩老板近大半年生意火爆的原因。

    每天有姑娘们主动上门搭讪,又赚钱。遇着顺眼的逗笑几句,优惠一两三贯的,惹得姑娘乐呵呵的,笑脸灿烂。韩老板觉得皇帝的差事都没他的好。

    你现在跟他谈,让他转铺子

    宫七想接他的铺子,一是因为茶楼的地方有些小,想扩建;二是宫七觉得茶楼附近姑娘来姑娘去的,有些碍眼。

    巧舌如簧的宫七,聪明灵秀的宫七,跟他磨了近三个月,价格翻了两倍,对方仍没有丝毫动摇之意。

    能否如愿就看于允文的了。

    宫七看到他从隔壁铺子里回来,就迎上去急急地问:“怎么样你跟他怎么说的有眉目吗”
1...160161162163164...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