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世子傲娇我作妖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羽且

    于允文端起茶盏喝了几口水,润了润嗓子说:“今日是跟他闲聊,没说铺子的事。这两天,让我想想办法。转肯定是能让他转的,就看价格如何了。”

    宫七满脸喜色地执起茶壶给于允文添了茶,“平价我是说着玩儿的,只要他肯转,价格好说。”

    就在这时候,刘法眼进了茶楼。

    刘法眼看到于允文,装着偶遇的样子跟他打招呼。然后就非让他请自己吃饭,说是没做他家的先生,他很伤心,需要对方宽慰。

    于允文是府衙内的一个户房主事,从六品。

    刘法眼是刑部侍郎,正三品。

    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们中间隔着七级。

    七级下面的小官,请上级吃饭,对普通的官员来讲,那是花钱都买不来的机会。

    于情于理,论私交或是公事,于允文都非常的乐意。

    二人下午还要当值,有菜无酒,以茶代酒。喝得不亦乐乎。

    日常生活中,于允文不是个多话的人。这次也一样。基本都是刘法眼在说,给于允文介绍杭州的风土人情啥的,话赶话的聊到了林侍郎。说林侍郎不是杭州人,是个言而无信的王八龟死无赖,借他三万两银子,迟迟不肯还。

    刘法眼是个爽利人,最不喜绕圈子了。可是,向比他低七级的下官请教问题,也太没面子了些,何况自己又比他大两岁。

    所以,若是有人说话得罪了你,他说我说话就这样,直性子。别理他。直的性子,那要看对谁。若是有心的对待某一个人,再直的性子,都会拐弯。

    于允文听到林侍郎这个名字的那一刻,就知道了,这才是刘法眼此行的目的。遂热心地问道:“因为什么事,他借您的银子”

    答案是刘法眼提前想好的,他小声愤愤地说:“两个多月前,安庆府一个来京告御状的猎户,刚进杭州城,就遇到了小林大人。小林大人是御前的人,非但没告诉圣上,还把人弄了个半死,扔进城南的大沙河淹死冲走了。尸体被人发现报了官。

    由于有人认出是来告御状的,杭州府就把这案子移交给了刑部。林大人知道了是他儿子干的事,跑来跟我说,愿意出三万两银子安抚猎户家人。我想着同僚嘛,要相互帮衬,东挪西凑了三万两,把那家人打发走了。”

    刘法眼两手一摊说:“这个林王八,一日推一日,直到现在也没给我钱。这三万两都是我借来的,别人催着我还呢。”

    小林大人是宋羿。事是真有这事。实际情况是,刘法眼查到是宋羿干的,把证据抹了,案子一直悬而未结。前几天,他跑到林侍郎那里说猎户家人来杭州了,需要安抚。孤儿寡母的怪可怜,要三万两银子摆平。

    于允文虽然来杭州的时间不长,入官场才三日,但对朝堂上重要官员的关系,还是十分清楚的。

    刘法眼是大皇子一伙的;林侍郎是秦太师一伙的。两伙人势同水火,鬼都不会信刘法眼会帮衬林侍郎;鬼也不会信,安抚一户人家需要三万两银子。三百两都顶了天。

    不过借银子的根源搞明白了。刘法眼因为宋羿的那件事,向林侍郎要三万两银子。

    于允文稍稍思索了一下,确认两个问题:“安庆府是秦太师的老家是吧小林大人是秦太师的亲儿子是吧”

    刘法眼对他竖了个拇指:“于大人消息灵通。”

    于允文边想边说:“我推测一下,那猎户告的人直接或是间接的与秦家有关,小林大人为了保护秦家人,把人弄死了。小林大人没钱摆平这事,刘大人您只好向林大人要钱。因为小林大人不是林大人的亲儿子,所以他不肯给。”

    刘法眼急问道:“然后呢”

    “您只得向秦太师要钱了。”于允文顿了一下说:“这事的关键点,就看您故事讲的是否感人。讲的好,不要说是三万两,六万两也能要过来。另外就是要把小林大人按住了,别让他参与进来。”

    刘法眼一拍大腿,哈哈大笑起来,笑了一阵子后,指着于允文连声说:“你这人太坏了,太坏了,比我还坏。”

    于允文没笑,也没接他这个话,而是问道:“小林大人为什么要把猎户弄死有什么仇”

    这个答案他没查出来,在宋羿那里也没问出来。但在下官面前,不能说不知道啊。刘法眼糊弄他:“你刚不是说了嘛,为了秦家。”

    于允文笑呵呵道:“他若真会如此行事,圣上怎么会把他放到御前”

    轮到刘法眼不笑了,他迟疑道:“连你都不信,秦太师会信如此说法”

    于允文缓声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尤其是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更是会相信。”

    这顿午饭在愉快的谈笑中结束。

    二人在茶楼门口分别时,刘法眼




第318章:献计。
    四月十六日的清早下起了雨。

    赵瑗走到门口,站了一会儿,又折身回来。坐在床沿语调欢快地说:“外面正下着雨,不好走路,今日不入宫了。你想做什么要不把李秋萍叫来打叶子牌我们两个还没一起打过牌呢。”

    郭思谨看了他片刻,揉着眼晴说:“我想再睡一会儿。”

    “等午后再睡。”赵瑗探身挽着她的脖子,把她扶起来,然后四处看,“要穿哪件衣服告诉我在哪儿,我帮你找。”

    昨晚前半个晚上,赵瑗在生气,后半个晚上在反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娘子之所以要走,是他不够好,他的所作所为没令她满意。

    离满月还有五日。他要在这段时间里,好好对她。看到自己的诚意,她自然会改变主意。

    “我想通了,只要你开心,你想怎样就怎样。”赵瑗捏了一下她的脸蛋,温和地笑道:“你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你走的时候,我帮你收拾东西;你回来了,我去接;没钱了,捎信回来,我给你送;谁欺负你了,我去给你报仇。”

    说完这话,赵瑗小心地去观察她的表情。

    郭思谨抿着嘴角无声地笑了一会儿,才接话:“你去让奶娘把小愉儿抱过来,我看他今日长高了没有。”

    御书房内,皇帝寒着脸问福全:“大皇子还没来”

    福全答:“需要差人去请吗”

    “去。”

    福全出去后,皇帝冷声问宋羿:“陈正献的事,你真不知道”

    皇帝一大早接到金国的线报,说新科状元陈正献逃到了汴梁,被金人收留,护送他去了金国的京城中都府。皇帝当时的情绪不能用气愤形容,那叫怒气冲天。

    早朝都以龙体欠安为由停了。

    新科状元去了金国,那是扬起大巴掌直打皇帝的脸啊!皇帝亲点的状元,跑去敌国了。如此品德之人,当初居然入了龙眼。

    皇帝气得想把陈家满门的男女老幼,拉到午门口剁碎,让大家看看,这就是不忠不义背叛国家,负了九五至尊的下场。

    他感觉自己脑袋上的青烟直冒,整个人都要炸了。

    但这些情绪是短时间内的。

    身为皇帝,想杀谁就杀的话,出入紫辰殿的那些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早埋土里坟头长草了。

    皇帝情绪稳定了一些后,开始幻想着陈正献是事出有因,说不定另有苦衷,比如说被人掳走啥的。

    不管什么原因,这人是不能再活了。

    影响极其恶劣。

    在他准备给所有的暗线下命令除掉陈正献时,突然想到,陈正献会不会是做暗线去了。不久前,还说誓死抗金的人,不可能转头就投敌。

    于是准备问问赵瑗,看他知不知情。

    这时候,他才发现赵瑗没在。

    刚刚平息的火气,又想往外冒。

    他精心培养了十多年的人,娶了媳妇算是废了。感情用事不说,心思都不在朝政上。

    看在皇妃刚诞下小世子的份上,准许他下午不来。他倒好,哪天不特意交待,都是太阳露脸了才晃晃的出现,午时不到就坐不着了。

    有时候交待了,依然是晚到。

    两位皇子没有激烈争位之心,要说是好事,避免了祸起萧墙。皇帝现在不这么想了,他倒是希望他们能争得水火不容,这样也能争着在他面前表现,相互促进。

    皇帝越想越觉得气恼,在等赵瑗的这段时间里,破天荒的什么都没干。就那么干坐着。结果一等,就等了半个时辰。

    赵瑗看皇帝脸色不佳,进了御书房,赶忙解释:“昨晚闹肚子,起晚了。”

    编个谎话都不用心了。此时皇帝懒得指责他,直接问陈正献的事。

    赵瑗先表示惊讶,后气愤,然后又说不知道。

    不是他想故意坑陈正献。

    这样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皇帝生气,大家才不怀疑。等气过这一阵子了,再私下里悄悄告诉他。

    皇帝看赵瑗的表情不像说假话,立马吩咐,取陈正献人头者,赏白银十万两。并恼怒道:“让他爹提着自己的脑袋滚过来。”

    坏了坏了,比他想像中的反应还激烈啊!赵瑗赶忙说:“陈御史已经公告,陈正献是死是活与他无关了。再找他的事,是不是不妥”

    不是找他的事,是想要他的命,怎么生的儿子。但赵瑗的接话,令皇帝改变了主意。果然陈正献是跟他有一腿,这死小子装的还像啊。于是不屑地说:

    “改赏一千两吧,一个叛徒的头,还值不了十万。”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此时正在杭州知府的户房里,思考杭州商业街的规划问题。户房隶属于户部,主管户籍,征税纳粮,灾荒赈济等事务。

    这个念头,是于允文琢磨怎么收韩老板的铺子时想到的。

    杭州做为京城尚不足二十年,在成为京城的前两年,还曾被圣公的人占领过。街道铺面是呈自由发展的状态。居民区和商业街混合在一起,各种买卖混合在一起,热热闹闹,杂乱无章。

    于允文的这个想法,清早点卯的时候,跟王知府提了提。王知府没等他说完,就强烈表示支持,说这个想法非常好,让他拟个方案出来。

    惹得其他官员十分诧异。

    以前来新人可不是这样啊!有啥想法,没人听;想干什么,无人应声。做啥啥不成,举步维坚,只得灰溜溜的走人。

    单纯一个状元郎,王知府才不会把他放在眼里。可状元郎背后的人是秦太师和大皇子,而且还是大皇子提议让他来的。这就要非常重视了。

    王知府也看出来了,这两个人在刻意撇清关系呢,背后肯定在搞什么鬼。他假装不知。人在明,他在暗,慢慢观察。

    是以,于允文在杭州府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还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工作间。

    阴雨天,听着淅淅沥沥雨声,想着杭州这个城市,不由的又想到了原来的京城,也是他的家乡,那个叫汴梁的地方。

    听说金国在扩建宫城了,这是迁都的前奏。

    想到金人肮脏的鞋底践踏在他家乡的地面上,于允文就有点心绞疼。

    电光石火间,他冒出来了一个念头,此时他规划的城市,如果是汴梁该多好!

    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刚露了一个芽,就以惊人的速度长大。后来,于允文满脑子都在想,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汴梁收回来呢

    他这个想法,满朝文武都没有去想,大家目前重点考虑的问题是金国开战了,用什么办法可以抵挡住他们的铁蹄。

    别人想的是怎么保命,他此时想的是怎样把人赶走。

    于允文在跑江湖的那几年,看过一些兵书。他把三十六计想了一遍,想到了围魏救赵。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若是齐国以倾国之力出兵。魏国速度够快的话,在援军赶回来之前,就攻占了京城。京城被占领,对方的士气将会大减,再加上京城里有家眷在,不敢轻举妄动。

    冒险冒险,十分冒险,极是冒险。

    那边占了别人的京城,自己的京城也被人占去了。

    可这个想法又不想放弃。

    地形决定了有直插金国后方的先天条件。乘大船从定海府入海,绕到海州府登岸,海州府距离汴梁不足千里,步兵急行军六七日可达。

    汴梁距离淮水北岸一千两百里。大军登岸的消息用八百里加急传到淮水北岸,他们再回援,中间至少有三四日的时间。

    三四日足够大军休整,再直面和他们相碰。

    关键地方有两点:一、大军的速度;二、留守的少量军队能抵挡敌方的大军多久。

    淮水一线突破,能把他们挡在长江一线也行,只要别攻到杭州城里。

    在他们占领杭州城前,占领汴梁的消息要传过来。

    于允文越想越激动。

    让皇帝带领一部分文臣武将随大军走,其间对外称病,让皇子监国。如此一来,万一杭州被围了。皇帝已经坐阵汴梁城了。

    只是可怜了二皇子赵渠,搞不好会徇国。

    那正好,大皇子当皇帝。

    于允文长叹了一口气。计是好计啊!实施艰难。

    怎样才能让对方全军出动呢

    谁情愿留下来指挥众人以死抗敌呢这样的人也许很多。但只有必死的信念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二皇子是否能情愿地留下来监国呢一看敌人要打上门了,收拾细软跑了可不行。丢下一城的百姓,即使收复了北方,也会大失民心。到时候四处揭竿起义,又乱了。

    还要造大船,至少要一千艘。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n




第319章:离开杭州。
    赵瑗回府的路上有些心神不宁。
1...161162163164165...1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