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但是,他用鲜血与忠诚,为自已,为大明官军,也为这个在血火中挣扎的国家,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
李啸伸出手,轻轻地整理了一下鲍昭乱蓬蓬的胡子,眼中的却有泪光闪烁。
“李大人,鲍哨长死前,曾对小的说了一段话。”旁边扛门板的军兵,小声地对李啸说道。
 
第二百二十四章 进京面圣
崇祯九年八月初四清晨,李啸军终于来到了京城,全军排成整齐的队列,从京师外城南面的永定门入城。
进入永定门后,全军在永定门处的瓮城中休整,司礼监、御马监和兵部都派出官员迎接,兵部也调集了粮草供应和帐篷,让李啸军就在这瓮城处扎营。
兵部的这般做法,主要有两处用意,一则让外地入援兵马就地拱卫外城,二则防止入援的明军入城中扰民。
包括主将李啸在内,他手下的军兵基本上是第一次来京师,很多人都被京城宏大的气象给震惊了。
前世读过一点明史的李啸,对北京城的来历,还算略知一二。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年),又修筑外城,但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主座朝南,中轴突出,两翼均衡对称”。
这是明北京城在规划布局上的最大特色。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结构的城,且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北京城的建筑,又是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的。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皇城后门——地安门以北的钟鼓楼,则是这条中轴线的终点。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景都安排在了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在其两侧作有机的布置和组合,其周围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整个明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李啸军所驻的永定门瓮城,十分阔大,竟比李啸军在山东所建的赤凤城瓮城,要大个五六倍不止,简直有如一座小型的四方城堡一般,足够李啸军这四五千兵马在这里驻扎安营了。
对于初次入京的李啸军来说,瓮城四周巍峨的城墙和城楼,都让他们生出敬畏,这京师之地,这皇城气象,确是对这些出身低贱的李啸军军兵们,有种强烈的威压感。
让李啸没想到的是,虽然自已才刚刚派人去兵部禀报战绩,还未等着兵部回音之际,大批的京城百姓已闻讯赶来看热闹了。
这时因为,李啸军入城时,随军带着首级与清军俘虏,被一众闲散百姓们先看到了,一传十,十传百,本就好热闹的京城百姓们,立刻轰动了。
大批的京城百姓,男女老少啥人都有,从四面八方跑来看热闹,将个永定门瓮城围得紧紧的,人人都伸长了脖子,踮着脚往瓮城内张望,对李啸军斩获的首级,以及那一众捆成一团垂头丧气的俘虏,指指点点,七嘴八舌,赞叹不已。
“瞧见没,这才是咱们大明的官军!斩了恁多首级,绑了恁多俘虏,小老儿在京城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未见过如此能战之官军,真真让小老儿开了眼界啊!”
“你们知道不,听说呀,这是山东赤凤李总兵的兵马,啧啧,真是好军容,好气势。依我看,他部入援官军,与李总兵该部相比,咳,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咳,您说的这话儿呀,大伙都有眼力价儿,都明白着呢。莫说他处入援兵马,就是咱北京城那四卫京营,说是天子亲军,与这李总兵兵马相比,咳,那叫一个货比货得扔啊!”
“就是,京营那帮杂碎,偷鸡摸狗祸害百姓最是擅长,真要出城去与清鞑子战一场,怕是尿都要吓出来啦!唉,真希望李总兵的兵马长驻京师,咱老百姓,可就有个平安日子过啰。”
一众百姓们吱吱喳喳地评说着,仿佛看免费大戏一般,竟不肯散去,以致附近的街道都围得水泄不通,好热闹的京城百姓们,甚至开始不停地往瓮城内挤,仿佛要更仔细看看那些清军俘虏,到底长个什么样。
百姓们这般好奇,李啸军却也不好加以驱赶,只是尽力阻止他们再往瓮城内挤得太深。但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们,则恐有人借机闹事,还是紧急加派了人手进行疏散,好不容易才分流了大批的百姓人群,然后,他们安排手下守住永定门,不准许京城百姓们再进入瓮城。
被喧哗吵闹的百姓搞得头晕脑胀的李啸军,终于可以享受安静一点的环境了。
李啸军方安整了营寨,安顿了兵马,一名头戴乌纱,身着从五品青色文官团领衫,胸口绣着白鹇图案补子,身形高瘦,胡髯稀疏的官员,带着数名随从,向李啸的中军帐大步走来。
这名官员,便是时任兵部员外郎的华允诚。
华允诚,时年48岁,字汝立,号风超,是南直隶常州府无锡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八年时,任兵部员外郎,为人正直廉洁,秉性忠直,后因上疏,弹劾大奸相温体仁徇私乱政,治国无方,崇祯大怒,将他夺俸去职,寻归养亲。南明弘光朝时,才重新起吏部员外郎,因不堪南明朝廷的内斗不休,十余日即辞归。明亡后,因不肯剃发,被清廷杀害。在当时,华允诚,与马世奇,龚廷祥三人,被并称“锡山三忠”。
大明文贵武贱,故当李啸正犹豫着,该以怎样的礼节见这位从五品的官员时,华允诚却已对自已施了下属礼,让李啸不觉一阵感动。
随后,华允诚便以一种诚恳的语气,问李啸方才手下的兵部官员,可否安排好全军将士的安营工作,如有安排不周之处,还望李总失见谅之类,倒让李啸一阵感动。
这个华允诚,倒是个谦逊君子,一点都不摆文官的臭架子,办事也颇为认真负责,李啸对此人,不觉起了爱材之心。
读过明史的李啸,对华允诚将来的悲惨命运也知道一点,只不过,此时的李啸,当然不会对他说出来。
只是,李啸在心中暗想道,也许,等华允诚在今年年末,被温体仁赶下台后,自已可以派出华允诚的老乡陈子龙,去劝他出山为自已效力。
李啸与华允诚寒暄了几句,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华允诚便笑着向李啸拱手道:“李总兵,我奉兵部之令,特来查验首级与俘虏,还请李总兵派人,随下官前去一验。”
李啸笑道;“华员外客气了,本官亲自与你同去审验。”
华允诚一脸喜色:“那就多谢李总兵了。”
言毕,两人同出帐外,便向那存放首级的帐房,以至关押俘虏的房间走去。
“华员外,这边便是存放首级的帐房。”
李啸首先带华允诚来到存放首级的房间。
房间很黑,其中那股石灰硝化的刺鼻气味更是浓烈得让人闻之欲呕,李啸连忙令军士点了火
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园召对(上)
“李总兵,前面便是紫禁城了。”
李啸随着曹化淳等一众太监,离开永定门瓮城,一路北行,从正阳门进内城,经过棋盘街、灯市、城隍庙市、内市等热闹场地,再从丽正门进入皇城,再经过承天门,全体人员在此下马,再步行过了端门,便终于来到了紫禁城的正式入口,午门。
听了曹化淳的轻声介绍,面对着面前那巍峨浩大的紫禁城,这座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成就的巨大建筑群,李啸心下,感慨万千。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明朝皇帝自谓应天承命,故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
整个紫禁城皇宫的范围,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殿)、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殿)、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殿),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
明朝的建筑师们,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会见朝臣及重大仪式所专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
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而“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垣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
明代的建筑师们,一直秉持这种中国独有“阴阳合德”建筑思想,成就了皇宫紫禁城独特而宏大的中国韵味。
见得李啸发怔之状,曹化淳心下暗笑。
他已见惯了,那些第一次来到紫禁城下的官员们这副同样的神情,紫禁城散发出来的那种天家威严气度,足以让每一个第一次来到它面前的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威压之力。
毕竟,这里可是大明帝国的心脏,是整个帝国最高权力所在之地。
就连当年曾为大明龙虎将军的努而哈赤,也深深地被大明紫禁城的气度所震慑,这个长于东北冰天雪地荒山野岭的酋长,在觐见明朝的万历皇帝时,那态度堪称毕恭毕敬。
曹化淳当然不会想到,其实李啸并没想那么多,他仅仅是在思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罢了。
因为御花园在后殿乾清宫一侧不远,离景山亦是颇近,李啸一行人便绕过前殿,径过后殿而去。
绕过前殿后,李啸注意到,在前殿的东南处,复有一大片建筑群,在这片建筑群的一块空地上,一个头戴饰着东珠的元青色羊绒鞑帽,身着绣着三爪团龙的天青色对襟小袄配藕色裤子,脚上是千层底的布鞋,一身打扮是利落干脆,透着一股子昂扬劲气的七八岁小孩子,正与一群小太监,在空地上玩得正欢。
见李啸扭头眺望,曹化淳笑道:“李总兵,那位便是太子爷,这块儿宫殿,便是太子所居之东宫,从前往后,依次是东华门,文渊阁,体仁阁,文华殿,端敬殿。。。。。。”
李啸久久地凝视着,那个正与一众小太监们欢乐奔跑的孩童朱慈烺,听着他远远传来的咯咯笑声,表情十分复杂,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随后,李啸又在曹化淳的引领下,绕过了巍峨宏大的前后宫殿群,又转了几处巷子,才终于到了皇帝正在其中休息的御花园内。
李啸注意到,这御花园,面积虽不甚大,却是匠心别具,曲径通幽,在一众巍峨肃然的宫殿建筑中,有如一个灵动而别致的存在。
李啸等人一路行过,只见香花异草,虬榕翠绿,假山耸峙,碧池莹澈,一派旖旎风光。花园中从景山引来的一股活泉,激越清透,环流不息,灌溉花园的各处草木。园中更有不知身在何处的宫女弹琴吹弦,乐音琅琮,诱人暇思。
在一个名叫洞天阁的小亭处,曹化淳紧急教了李啸一些,等会如何觐见皇帝的礼节,然后便带着李啸,直往皇帝憩息的翠华亭处。
李啸远远地看到,一个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铰金翼善冠的年轻人身影,正在亭中闲坐,手中端着青花描龙精瓷杯,正目眺远方,自斟自饮。他的身后,两名小太监正手执拂尘,垂手侍立。
这个人,便是崇祯皇帝了。李啸心下暗道。
“皇上,山东赤凤总兵李啸,已遵谕令,前来此处觐见皇上。”曹化淳先行一步,入亭内通报。
“臣,山东赤凤总兵李啸,叩见吾皇陛下,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啸嘴中大声唱诺,一边按曹化淳所教礼节,在翠华亭外,行三跪九叩之礼。
“哦,原来,你就是那个李啸啊。”
听了年轻皇帝那充满疲惫的声音,李啸心中不由得一抖。
“李爱卿,且平身说话。”
“谢皇上。”
李啸站了起来,虽未抬头,却依然偷偷瞥见,前面那个身穿明黄龙袍的年轻人,已从椅上转过身来,正一脸微笑地看着恭敬肃立的他。
瞥见崇祯皇帝的面貌时,李啸心下十分感慨。
他看到,这位大明帝国的年轻皇帝,今年虽不过二十六岁,却是老相徒显,神情憔悴,两鬓竟已有点点白发,眼圈发黑,双目无神,完全没有自已想象的那般圣上天威之相。
李啸心下暗叹,为了挽救这个衰老溃烂的大明帝国,这位殚精竭虑日夜煎熬的崇祯皇帝,方会这般消沉憔悴吧。
只不过,在历史的大势面前,想要挽回这天倾之局,实在是让这个才具平平的年轻人,勉为其难了。更甚一点来说,现在内外交困战乱不休的明帝国,更有如一个巨大的火炉一般,把居于上位崇祯,每天无休止地活活烧烤,直至死亡的到来。
“不错,李爱卿英武非凡,气概豪迈,真真我大明之虎将也!”
崇祯将李啸上下打量一番,忍不住捋须赞叹。
李啸尚未回话,崇祯又笑道:“李爱卿,听闻兵部的奏报,你大战鞑虏,斩获首级数千,俘虏数百,这般大功,朕心甚悦啊。以朕观之,李爱卿,实为我大明官军之典范也!”
听了崇祯的夸奖,李啸急忙又俯身而拜:“末将得立微功,实托圣上之洪福也!皇上这般夸赞,微臣心下着实惶愧。”
崇祯大笑着站起身来,虚扶起李啸:“李爱卿,朕这般夸你,自是当得!要是吾大明朝内,边镇众将,皆能有你这般英勇善战,为国尽忠,则吾大明天下,早已平定多时了,如何今日还是战火纷飞,不得安宁啊。”
李啸向崇祯深鞠一躬,慨然道:“皇上言重了,末将乃大明臣子,为皇上尽忠,为大明效力,自是本份。陛下所指,末将定投效驱驰,不敢稍怠!”
崇祯一脸欣赏地看着他,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对曹化淳说道:“大伴,就在这翠华阁内,赐李爱卿酒宴,朕却有许多话,要与李爱卿长谈。”
曹化淳应诺而去,很快,一桌简单的酒宴在亭中摆了上来。
端坐在长桌下首的李啸看到,自已面前,摆着一壶酒,四样小菜,一碗米碗,还有一碟腌萝卜,和一碟雪里红。
他再偷眼瞥去,发现坐在长桌
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园召对(下)
李啸的话语一完,崇祯的脸色,顿时变得极其复杂。
这个李啸,真是够大胆,竟然这般直接地说出,自已这个皇帝都一直不敢面对的问题。
难道,他就不怕,再步袁崇焕后尘么。。。。。。
猜你喜欢